卷二

關燈
易者。

    委棄而不能如常之動作也。

    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

    陽氣虛。

    則為偏枯。

    陽虛而不能養筋。

    則為痿。

    脾屬四肢。

    故不舉也。

    此水腑為病。

    而逆乘脾土也。

    )鼓一陽曰鈎。

    鼓一陰曰毛。

    鼓陽勝急曰弦。

    鼓陽至而絕曰石。

    陰陽相過曰溜。

    (鈎當作弦弦當作鈎。

    此論四經之脈。

    以應四時也。

    鼓、動也。

    一陽之氣初升。

    故其脈如弦之端直。

    以應春生之氣也。

    一陰之氣初升。

    故其脈如毛之輕柔。

    以應秋陰之氣也。

    陽氣正盛。

    故其脈來盛去悠。

    如鈎之急。

    以應夏熱之氣也。

    至者為陽。

     陽氣伏藏。

    故脈雖鼓至而斷絕。

    以應冬藏之氣也。

    溜。

    滑也。

    陰陽相過。

    其脈則滑。

    長夏之時。

    陽氣微下。

    陰氣微上。

     陰陽相過。

    故脈滑也。

    此言人有四經。

    以應四時之氣也。

    )陰争于内。

    陽擾于外。

    (内為陰。

    外為陽。

    髒為陰。

    腑為陽。

     承上文而言。

    人之經氣。

    陰陽相貫。

    外内循環。

    如陰不得陽氣以和之。

    則陰争于内矣。

    陽不得陰氣以和之。

    則陽擾于外矣。

    高士宗曰。

    此言陰陽之氣不和。

    則為陽結陰結之病。

    若夫剛與剛。

    是陽傳于陽。

    陰傳于陰。

    乃陰陽相絕之死候也。

    ) 魄汗未藏。

    四逆而起。

    起則熏肺。

    使人喘鳴。

    (此言陰和于陽。

    而陰液不宜外洩者也。

    汗者。

    血之液也。

    魄汗、肺之汗也。

     夫經氣歸于肺。

    肺朝百脈。

    輸精于皮毛。

    皮毛汗出。

    而精血仍藏于陰。

    如魄汗未藏。

    是奪汗而傷其精血矣。

    髒真高于肺。

     主行榮衛陰陽。

    肺髒之陰液外洩。

    則四髒之陰。

    并逆而起。

    起則上熏于肺。

    而使人喘急喉鳴。

    蓋五髒主藏精者也。

    精化而為血。

    血化而為汗。

    百脈雖朝于肺。

    而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四逆而起。

    則失其次序旋轉之機矣。

    )陰之所生。

    和本曰和。

    (此言陽和于陰。

    而後謂之和也。

    夫外脈為陽。

    腑脈為陽。

    然皆本于五髒五行而生。

    故曰陰之所生也。

    陰之所生之陽脈。

    與所本之陰脈相和。

    而始名曰和。

    蓋陽予之正。

    陰為之主。

    既有所出。

    當有所入。

    是故剛與剛。

    則陽散而陰亡矣。

    ) 是故剛與剛。

    陽氣破散。

    陰氣乃消亡。

    (剛與剛。

    是陽不與陰和矣。

    陽不歸陰。

    則陽氣破散。

    陽氣外散。

    而孤陰亦内亡矣。

    ) 淖則剛柔不和。

    經氣乃絕。

    (此言柔與柔而生氣絕也。

    淖、和也。

    陰與陰和。

    而剛柔不和。

    則陰無所生之陽矣。

    孤陰不生。

     則經氣乃絕。

    經氣已絕。

    不過三日四日而死也。

    )死陰之屬。

    不過三日而死。

    生陽之屬。

    不過四日而死。

    (五髒相克而傳。

     謂之死陰。

    相生而傳。

    謂之生陽。

    屬、類也。

    如肝之心。

    心之脾。

    脾之肺。

    肺之腎。

    皆謂之生陽。

    如心之肺。

    肺之肝之類。

    皆謂之死陰也。

    以陽髒相生而傳。

    故不過四日之偶數而死。

    以陰髒相克而傳。

    故不過三日之奇數而死也。

    莫子晉曰。

     三日者。

    不過天地之生數。

    四日者。

    不能盡五行之數終。

    )所謂生陽死陰者。

    肝之心謂之生陽。

    心之肺謂之死陰。

    (之、往也。

    傳也。

    夫肝脈傳肺。

    肺傳大腸。

    大腸傳胃。

    胃傳脾。

    脾傳心。

    心傳小腸。

    小腸傳膀胱。

    膀胱傳腎。

    腎傳心包絡。

     包絡傳三焦。

    三焦傳膽。

    膽傳肝。

    一髒一腑。

    一雌一雄。

    陰陽相間。

    循環無端。

    如肝之心。

    心之肺。

    肺之腎。

    腎之脾。

     此皆經氣絕而死不治者也。

    )肺之腎謂之重陰。

    腎之脾謂之辟陰。

    死不治。

    (肺之腎。

    亦生陽之屬。

    因肺腎為牝髒。

    以陰傳陰。

    故名重陰。

    辟、偏辟也。

    以水髒而反傳所不勝之脾土。

    故謂之辟陰。

    此皆不治之死候也。

    )結陽者。

    腫四肢。

    (此言陰陽之氣不和。

    自結而為病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

    氣歸形。

    氣結故形腫也。

    此概三陽而言也。

    )結陰者。

    便血一升。

    再結二升。

    三結三升。

    (陰氣結于内而不得流行。

    則水亦留聚而下洩矣。

    一陰結。

    便血一升。

    二陰并結。

    便血二升。

    三陰俱結。

    便血三升。

    此概三陰而言也。

    辨脈篇曰。

    脈有陽結陰結者。

    何以别之。

    答曰。

    其脈浮而數。

    能食。

    不大便者。

    名曰陽結也。

    其脈沉而遲。

    不能食。

    身體重。

    大便反硬。

    名曰陰結也。

    蓋欲審别陰陽之氣結者。

    當以脈之去至動靜。

    浮沉遲數。

    以分陰陽。

    以證之腫四肢。

    知三陽并結。

    便血三升。

    知三陰并結也。

    以證之消。

    知結在二陽。

    當以二陽之法治之。

     證之隔。

    知結在三陽。

    當以三陽之法治之可也。

    )陰陽結斜。

    多陰少陽。

    曰石水。

    少腹腫。

    (結斜者。

    偏結于陰陽之間也。

     夫外為陽。

    内為陰。

    胃為陽。

    腎為陰。

    此結于形身之内。

    髒腑之外。

    胃腎空廓之間而為腫也。

    石水、腎水也。

    腎者胃之關。

    關門不利。

    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此多偏于腎髒。

    故為多陰少陽而少腹腫也。

    )二陽結。

    謂之消。

    (二陽、陽明胃氣也。

     消、消渴也。

    蓋陽明氣結。

    則水谷之津液不生。

    以緻消渴而為病也。

    按靈樞以五髒之脈微為消瘅。

    蓋水谷之津液不資。

     則五髒之精氣俱微弱矣。

    )三陽結。

    謂之隔。

    (三陽、太陽也。

    太陽為諸陽主氣。

    太陽之氣。

    生于膀胱。

    從内膈而出于胸脅。

    從胸脅而達于膚表。

    陽氣結則膈氣不通。

    内膈之前。

    當胃脘贲門之處。

    膈氣逆。

    則飲食亦隔塞而不下矣。

    )三陰結。

     謂之水。

    (三陰、太陰脾土也。

    脾為轉運之官。

    脾氣結。

    則入胃之水液不行。

    而為水逆矣。

    )一陰一陽結。

    謂之喉痹。

    (一陰一陽者。

    厥陰少陽也。

    厥陰風木主氣。

    而得少陽之火化。

    風火氣結。

    則金氣受傷。

    是以喉痛而為痹也。

    痹者。

    痛也。

     閉也。

    )陰搏陽别。

    謂之有子。

    (陰搏者。

    尺脈滑利。

    而搏擊應手也。

    陽别者。

    與寸口之陽。

    似乎别出而不相貫。

    此當主有妊。

    蓋有諸内。

    而是以尺脈滑利如珠也。

    吳氏曰。

    此以下論脈也。

    )陰陽虛。

    腸死。

    (陰陽、指尺寸而言。

    腸、積下利也。

    夫榮衛氣血。

    皆由水谷之所資生。

    胃為受納之府。

    腸為傳導之官。

    陰陽兩虛。

    而又失其所生之本。

    故無望其生機矣。

    此言陰陽由腸胃水谷之所生也。

    )陽加于陰。

    謂之汗。

    (汗乃陰液。

    由陽氣之宣發。

    而後能充身澤毛。

    若動數之陽脈。

    加于尺部。

    是謂之汗。

    當知汗乃陽氣之加于陰液。

    而脈亦陽脈之加于陰部也。

    )陰虛陽博。

    謂之崩。

    (陰虛陽盛。

     則迫血妄行。

    )三陰俱搏。

    二十日夜半死。

    (搏俱音博三陰者。

    太陰也。

    俱搏者。

    脾肺二部俱搏擊應手。

    而無陽和之氣也。

    二者。

    偶之始。

    十者。

    陰之終。

    夜半者。

    陰盡而将一陽初生之時。

    太陰者。

    至陰也。

    以至陰之氣。

    而絕無生陽。

    故死于陰極之數也。

    董帷園曰。

    陰結陽結者。

    論陰陽之氣結也。

    剛與剛者。

    言腑脈傳腑。

    髒脈傳髒也。

    陰搏陽搏者。

    言十二經脈之陰陽不和也。

    )二陰俱搏。

    十三日夕時死。

    (二陰者。

    少陰也。

    俱搏者。

    心腎二部俱搏擊應手也。

    少陰主水火陰陽之氣。

    天乙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十三日者。

    成數之終也。

    夕時者。

    日之終也。

    以水火之陰髒。

    故死于成數。

    而終于日終也。

    )一陰俱搏。

    十日死。

    (一陰者。

    厥陰也。

    俱搏者。

    肝與心主二部俱搏擊應手也。

    十日者。

    陰之終也。

    厥陰者。

    陰之盡也。

    以陰盡之氣。

    而死于陰數之終也。

    )三陽俱搏且鼓。

    三日死。

    (三陽者。

    太陽也。

    鼓、動也。

     俱搏且鼓者。

    手足太陽之脈俱搏擊而且鼓動。

    陽極而絕無陰之和也。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并主水火之氣。

    天乙生水。

    地二生火。

    以水火之陽腑。

    故死于天地之生數也。

    蓋天為陽。

    地為陰。

    天主生。

    地主成。

    故太陽死于生數。

    而少陰死于成數也。

    )三陰三陽俱搏。

    心滿。

    腹發盡。

    不得隐曲。

    五日死。

    (三陰三陽者。

    五行之氣也。

    陰陽二氣俱搏擊而不和。

    故盡五行之數終而死也。

    心滿。

    陽搏于上也。

    不得隐曲。

    陰搏于下也。

    腹居身半之中。

    陰陽相交者也。

    腹發盡者。

    陽盡發于上。

    陰盡發于下。

    而無陰陽中見之和也。

    此言上下陰陽之病。

    下文言寒熱陰陽之病。

    )二陽俱搏。

    其病溫。

    死不治。

    不過三日死。

    (二陽者。

    陽明也。

    俱搏者。

    手足陽明俱搏擊也。

    病溫者。

    病寒熱也。

    夫人之陰陽。

    由陽明水谷之所資生。

    二陽俱搏。

    則絕其陰陽所生之原矣。

    陰不得陽則病寒。

    陽不得陰則病熱。

    陰陽俱絕。

    不治之死證也。

    九乃陽之終。

    十乃陰之盡。

    不過十日者。

    死于陰陽之交盡也。

    上節言三陽在頭。

    三陰在手。

    所謂一也。

    陰陽二氣。

    不能一以貫通而自相搏擊。

     其為病死也若此。

    此言胃脘之陽。

    以生養陰陽五髒。

    二陽俱搏則陰陽并絕。

    其病死也如此。

    故末二節。

    獨表出其病證焉。

    ) 卷二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

    願聞十二髒之相使。

    貴賤何如。

    (六髒藏神。

    六腑髒物。

    六髒六腑。

    皆謂之髒。

    故雲十二髒也。

    相使者。

     六髒六腑。

    相為傳使也。

    受清者貴。

    受濁者賤。

    五髒之中。

    惟足太陰獨受其濁。

    故曰脾胃者。

    倉廪之官。

    )岐伯對曰。

    悉乎哉問也。

    請遂言之。

    (上章論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

    陰陽相間而傳。

    然所本于六髒六腑。

    故帝複問髒腑之相使貴賤。

    而伯稱其詳悉焉。

    王子方曰。

    血者。

    神氣也。

    心藏神。

    心主脈。

    故十二髒腑經脈。

    皆以心為主。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位居南面。

    靈應萬機。

    故為君主之官。

    清靜虛靈而主藏神。

    故神明出焉。

    )肺者。

    相傅之官。

    治節出焉。

    (位高近君。

    猶之宰輔。

    主行榮衛陰陽。

    故治節由之。

    )肝者。

    将軍之官。

    謀慮出焉。

    (肝氣急而志怒。

    故為将軍之官。

    主春生之氣。

    潛發未萌。

    故謀慮出焉。

    )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膽秉剛果之氣。

    故為中正之官。

    有膽量則有果斷。

    故決斷出焉。

    )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膻中者。

    心主之宮城。

    心主包絡。

    位居膻中。

    而代君行令。

    故為臣使之官。

    心志喜。

    心主代君宣布。

    故喜樂出焉。

    )脾胃者。

    倉廪之官。

    五味出焉。

    (脾胃運納五谷。

    故為倉廪之官。

    五味入胃。

    脾為轉輸。

    以養五髒氣。

    故五味出焉。

    )大腸者。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大腸居小腸之下。

    小腸之受盛者。

    賴以傳道。

    濟泌别汁。

    變化糟粕。

    從是出焉。

    )小腸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小腸居胃之下。

    胃之運化者。

    賴以受盛。

    而凡物之所化者。

    從是出焉。

    )腎者。

    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

    (伎、多能也。

    巧、精巧也。

    腎藏志。

    志立則強于作用。

    能作用于内。

    則伎巧施于外矣。

    )三焦者。

    決渎之官。

    水道出焉。

    (決、通也。

    渎、水道也。

    三焦下俞。

    出于委陽。

    并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

    約下焦。

    實則閉癃。

    虛則遺溺。

    三焦主氣。

    氣化則水行。

    故為決渎之官也。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為水腑。

    乃水液都會之處。

    故為州都之官。

    水谷入胃。

    濟泌别汁。

    循下焦而滲入膀胱。

    故為津液之所藏。

     氣化則水液營運而下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

    (十二官者。

    經脈相通。

    剛柔相應。

    失則災害至矣。

    )故主明則下安。

    以此養生則壽。

    殁世不殆。

    以為天下則大昌。

    (五髒六腑。

    心為之主。

    君主神明。

    則十二官各安其職。

    以此養生則壽。

    終身而不至危殆。

    蓋心正則身修也。

    以此而及于治國平天下。

    未有不大昌者矣。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使道閉塞而不通。

    形乃大傷。

    以此養生則殃。

    以為天下者。

    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心者。

    離也。

    離也者。

    明也。

    心為一身之主。

    即我之神明。

    心主不明。

    則十二官皆不安矣。

    心主包絡。

    為臣使之官。

    代君行令而主脈。

    脈者。

    血脈也。

    血者。

    神氣也。

    神明昏亂。

    則血脈凝泣。

    而使道閉塞矣。

    血氣者。

    充膚熱肉。

    滲皮膚。

    生毫毛。

    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

    血脈不通。

    而形乃大傷矣。

    故以此養生。

    則殃折不壽。

    在治天下則其宗大危。

    正心明德之道。

    豈不重可戒哉。

    此言心為一身之主。

    主明即可以養生。

    推而大之。

    可以治國平天下。

    如心不明。

    即此身亦不可保矣。

    )至道在微。

    變化無窮。

    孰知其原。

    (承上文而言。

    修身養生。

    以及于為天下之至道。

    始在于微。

    蓋心之變化無窮。

    苟正其心。

    在養生則壽。

    為天下則昌。

    其心不正。

     在此身則殃。

    為天下則殆。

    當知壽夭治亂之機。

    在此心一念之發萌。

    而人莫知其原也。

    )窘乎哉。

    消者瞿瞿。

    孰知其要。

     闵闵之當。

    孰者為良。

    (窘乎哉者。

    歎其至道之難明而窘極也。

    消者。

    消息其道之微。

    瞿瞿、驚顧貌。

    視其道之要妙。

    而孰能知之也。

    闵、憂也。

    憂其理之切當。

    而孰者為良也。

    )恍惚之數。

    生于毫厘。

    毫厘之數。

    起于度量。

    千之萬之。

    可以益大。

    推之大之。

    其形乃制。

    (恍惚、謂心神之萌動。

    生于毫厘之間。

    度量、長短輕重也。

    言毫厘之間。

    而有邪正明昧之分。

    以至于千之萬之。

    不可勝極也。

    制、正也。

    以毫厘之誠意。

    推而大之。

    其形乃正。

    言其心正而後形正也。

    )黃帝曰。

     善哉。

    餘聞精光之道。

    大聖之業。

    而宣明大道。

    非齋戒擇吉日。

    不敢受也。

    (精、純粹也。

    光、光明也。

    言正心明德之道也。

    大聖之業者。

    能正心修身。

    以及于治國平天下也。

    齋戒者。

    誠意滌慮也。

    擇吉者。

    從善避惡也。

    )帝乃擇吉日良兆。

     而藏靈蘭之室。

    以傳保焉。

    (良善、兆吉也。

    靈蘭之室。

    心之宮也。

    乃擇其良善而藏之于心。

    以傳保者。

    保于無窮。

    流于無極。

    守而勿失也。

    按靈樞經曰。

    五髒六腑。

    心為之主。

    肺為之相。

    肝為之将。

    脾為之衛。

    腎為之主外。

    大腸者。

    傳道之府。

    小腸者。

    受盛之府。

    膽者。

    中精之府。

    胃者。

    五谷之府。

    膀胱者。

    津液之府。

    三焦者。

    中渎之府也。

    吳氏曰。

     靈台蘭室。

    黃帝藏書之所。

    秘典。

    秘密典籍也。

    ) 卷二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曰。

    餘聞天以六六之節。

    以成一歲。

    人以九九制會。

    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

    以為天地久矣。

    不知其所謂也。

     (天以六六之節者。

    十幹主天。

    六十日甲子一周而為一節。

    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也。

    人以九九制會者。

    人之九竅九藏。

    以會合生五氣三之數也。

    靈樞經曰。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

    人有三百六十節。

    言人亦有六六之節。

    以應天六六之數也。

     按下文曰。

    地以九九制會。

    蓋人有九竅九藏。

    地有九州九野。

    以合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故先言人以九九制會。

    而後言地以九九制會也。

    按此篇乃論歲運之總綱。

    天之十幹。

    成六六之節以應一歲。

    而天之十幹。

    化生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氣。

    五營運大論雲。

    帝曰。

    寒暑燥濕風火。

    在人合之奈何。

    岐伯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是在天之六氣。

    在地之五行五味。

    而又化生人之五髒也。

    然人之五髒。

    地之五行。

    皆由天之十幹所化。

    故曰六節髒象論也。

    夫人之五髒。

    又化生六氣。

    六氣者。

    即末章之所謂人迎一盛。

    病在少陽。

    二盛。

    病在太陽是也。

    蓋人之五髒。

    應地之五行。

    食地之五味。

    人之六氣。

    複應天之六氣。

    氣亢害而無承制。

    則為病矣。

    夫先以九九制會。

    以應六六之節者。

    言地有九州。

    人有九竅。

    天有六節。

    而皆合乎生五氣三之數。

    )岐伯對曰。

    昭乎哉問也。

    請遂言之。

    夫六六之節。

     九九制會者。

    所以正天之度。

    氣之數也。

    (昭、明也。

    遂、因也。

    言六六之節。

    所以正天之度。

    蓋歲有三百六十五日。

    而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也。

    九九制會。

    所以紀氣之數也。

    )天度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氣數者。

    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制、度也。

    天度者。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日日行一度。

    一歲而一周天。

    月日行十三度。

    一月而一周天。

    蓋以天之度數。

    以紀日月之行也。

    氣數者。

    生五氣三之數也。

    化者。

    陰陽之化。

    在天而成六六。

    在地在人而成九九。

    皆陰陽氣化之為盛也。

    ) 天為陽。

    地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行有分紀。

    周有道理。

    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

    積餘氣而盈閏矣。

    (此複申明天度。

    以紀日月之行也。

    行有分紀者。

    謂日月之行有分野紀度。

    周有道理者。

    謂日月之周天。

    有南道北道之理路也。

    按曆法。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左旋于地。

    一晝一夜。

    則其行一周而又過一度。

     日月皆右行于天。

    一晝一夜。

    則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故曰有奇也。

    故日一歲而一周天。

    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

    以二十九日有奇。

    故有大月小月也。

    每歲朔虛五日有奇。

    故止三百五十四日。

    又氣盈五日有奇。

    合氣盈朔虛而閏生焉。

    故每歲連閏共計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也。

    漢律志雲。

    日月五星。

    從西而循天東行。

    天道從東西行。

    一晝一夜。

     日月随天西轉一周。

    如蟻行磨上。

    磨轉一回。

    而日往東行止一度。

    月從西而東行十三度。

    故月行疾。

    而一月與日一會而一周天。

    是以每歲冬至夏至。

    日行有南道北道之分。

    每月上弦下弦。

    而月有南道北道之分也。

    )立端于始。

    表正于中。

    推餘于終。

    而天度畢矣。

    (立端、豎端正之木。

    以正天表也。

    上古樹八尺之臬。

    度其日出入之影。

    以正東西。

    參日中之影與極星。

    以正南北。

    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餘四分度之一。

    推日月行度之有奇。

    氣盈五日之有餘。

    朔虛五日之有餘。

    推而算之。

    以終一歲之數。

    以終天道之周。

    而天度畢矣。

    )帝曰。

    餘以聞天度矣。

    願聞氣數。

    何以合之。

    (帝複以九九之數。

     以合六六之數而為問也。

    )岐伯曰。

    天以六六為節。

    地以九九制會。

    (首言人之九九。

    以應天之六六。

    此言地之九九。

    以應天之六六也。

    )天有十日。

    日六竟而周甲。

    甲六複而終歲。

    三百六十日法也。

    (此言天以六六為節。

    而成一歲也。

    十幹主天。

    故曰天有十日)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于陰陽。

    其氣九州九竅。

    皆通乎天氣。

    (此言地之九九。

    人之九九。

    而通乎天之六六者。

    皆本于陰陽。

    陰陽者。

    五行所生之三氣也。

    是以地之九州。

    人之九竅。

    皆通乎天氣。

    蓋天有此三氣。

     地有此三氣。

    人有此三氣也。

    )故其生五。

    其氣三。

    (生五者。

    天之十幹。

    化生地之五行也。

    氣三者。

    五行所生三陰三陽之氣也。

    承上文而言。

    以五行所生之三氣。

    而後能合六六九九之數也。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以此三氣。

     三而三之。

    以成天之六氣。

    地之六氣。

    人之六氣也。

    天之六氣者。

    以冬至後得甲子。

    少陽王。

    複得甲子。

    陽明王。

    複得甲子。

    太陽王。

    複得甲子。

    厥陰王。

    複得甲子。

    少陰王。

    複得甲子。

    太陰王。

    所謂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也。

    地之六氣者。

    顯明之右。

    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複行一步。

    土氣治之。

    複行一步。

    金氣治之。

    複行一步。

     水氣治之。

    複行一步。

    木氣治之。

    複行一步。

    君火治之。

    此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也。

    人之六氣者。

    髒腑三陰三陽之氣也。

     是以人迎一盛。

    病在少陽。

    二盛病在太陽。

    三盛病在陽明。

    寸口一盛。

    病在厥陰。

    二盛病在少陰。

    三盛病在太陰。

    所謂亢則害。

    承乃制。

    害則敗亂。

    生化大病也。

    )三而三之。

    合則為九。

    九分為九野。

    九野為九藏。

    (再以天地人之六氣。

    三而三之。

    合則為九九。

    九九分為地之九野。

    人之九藏。

    蓋以九州配九竅。

    九野配九藏。

    故曰九野為九藏也。

    以地之九州。

     通乎天氣。

    天之三氣。

    分為九野。

    是地以九九制會。

    而合天之六六也。

    以人之九竅。

    通乎天氣。

    天之三氣。

    分為九藏。

     是人以九九制會。

    而合天之六六也。

    高士宗曰。

    邑外謂之郊。

    郊外謂之牧。

    牧外謂之野。

    野附城郭者也。

    脹論曰。

    胸腹、腸胃之郭也。

    膻中者。

    心主之宮城也。

    蓋以九野在内。

    九州在八方之外。

    九藏在内。

    九竅在形身之外。

    故曰。

    九野為九藏也。

    以九野之草生五色。

    普遍于九州八荒。

    是五色之變。

    不可勝視矣。

    五氣五味。

    藏于心肺腸胃。

    外使九竅之五色修明。

    音聲能彰。

    此五味之美。

    不可勝極矣。

    是人之九竅。

    與天氣相通。

    而九藏之又與地氣相通也。

    )故形髒四。

    神髒五。

     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形藏者。

    藏有形之物也。

    神藏者。

    藏五髒之神也。

    藏有形之物者。

    胃與大腸小腸膀胱也。

    藏五髒之神者。

    心藏神。

    肝藏魂。

    脾藏意。

    肺藏魄。

    腎藏志也。

    蓋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津液藏于膀胱。

    以養五髒之神氣。

    故以形藏神藏。

    合而為九藏。

    以配地之九野九州也。

    按髒腑各六。

    止五髒藏神。

    腸胃膀胱。

    受盛水谷。

    膽乃奇恒之府。

    不藏有形。

    三焦雖主決渎。

    乃無形之氣。

    而亦不藏有形者也。

    故以九藏在内。

    以應九野。

    九竅在外。

    以應九州。

    而王氏諸賢。

     妄以頭角耳目為形藏。

    即三部九候論之所謂天以候頭角之氣者。

    候足太陽膀胱之氣也。

    地以候口齒之氣者。

    候足陽明胃腑之氣也。

    小腸之脈。

    至目銳。

    卻入耳中。

    人以候耳目之氣者。

    候手太陽小腸之氣也。

    豈可以頭角耳目為形藏乎。

    張兆璜曰。

    若謂耳目口齒。

    是屬九竅而非九藏矣。

    )帝曰。

    餘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

    夫子言積氣盈閏。

    願聞何謂氣。

    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三五十五日為一氣。

    每一氣盈二十一刻有奇。

    合氣盈朔虛而生閏。

    故曰。

    積氣盈閏也。

    此以下論五運之主歲主時。

    各有太過不及。

    故複設此問。

    )岐伯曰。

    此上帝所秘。

    先師傳之也。

    (上帝貴道而秘密。

    師所以傳教者也。

    莫子晉曰。

    上帝、天帝也。

    天不言而四時代序。

    惟師能闡明而傳道之。

    )帝曰。

    請遂言之。

    (王氏曰。

    遂、盡也。

    )岐伯曰。

     五日謂之候。

    三候謂之氣。

    六氣謂之時。

    四時謂之歲。

    而各從其主治焉。

    (月令曰。

    立春節初五日。

    東風解凍。

    次五日。

     蟄蟲始振。

    後五日。

    魚上冰。

    故五日謂之候。

    候物氣之生長變化也。

    三五十五日而成一氣。

    六氣九十日而為一時。

    四時合二十四氣而成一歲。

    以四時之氣。

    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

    而皆治之。

    終期之日。

    周而複始。

    時立氣布。

    如環無端。

    候亦同法。

    (此論五運之主歲也。

    甲己之歲。

    土運主之。

    乙庚之歲。

    金運主之。

    丙辛之歲。

    水運主之。

    丁壬之歲。

    木運主之。

    戊癸之歲。

    火運主之。

    以五行之相生。

    沿襲而各主一歲。

    一歲之中。

    所主之氣而皆治之。

    終期年之三百六十日。

     五歲一周而複始也。

    時立氣布者。

    一歲之中。

    又分立五運所主之時。

    而分布五行之氣。

    五氣相傳而如環無端。

    其候環轉之氣。

    亦如五歲沿襲之法同也。

    )故曰。

    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矣。

    (每歲有六氣之加臨。

     五運之太過不及。

    氣有盛衰。

    則虛實之乘侮勝複所由起也。

    歲氣之盛虛。

    主民病之生死。

    故不知氣運者。

    不可為良工也。

    ) 帝曰。

    五運之始。

    如環無端。

    其太過不及何如。

    (五運之始。

    始于甲己化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複生土。

    五歲而右遷。

    如環無端。

    五行所主之歲。

    而各有太過不及。

    )岐伯曰。

    五氣更立。

    各有所勝。

    盛虛之變。

    此其常也。

     (五運之氣。

    五歲更立。

    太過之年。

    則勝己所勝。

    而侮所不勝。

    不及之年。

    則為己所不勝而勝之。

    己所勝而侮之。

    故各有所勝也。

    所勝之氣。

    不務其德。

    則反虛其本位。

    而複受其乘侮。

    此盛虛之變。

    理之常也。

    )帝曰。

    平氣何如。

    岐伯曰。

     無過者也。

    (無太過不及之歲。

    是為平氣。

    故曰無過者。

    謂不愆常候也。

    )帝曰。

    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

    在經有也。

    (此篇乃歲運之提綱。

    後天元紀、五營運、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政、至真要諸篇。

    詳論天地。

    有淫勝郁複之變。

    生物有草木昆蟲之眚。

    民病有胸脅腹背之災。

    故曰在經有也。

    )帝曰。

    何謂所勝。

    岐伯曰。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所謂得五行時之勝。

    各以氣命其髒。

    (此言五運之所勝也。

    春應木。

    木勝土。

    長夏應土。

    土勝水。

    冬應水。

    水勝火。

    夏應火。

    火勝金。

    秋應金。

    金勝木。

    所謂得五行之主時而為勝也。

    春木合肝。

    夏火合心。

    長夏土合脾。

    秋金合肺。

     冬水合腎。

    各以四時五行之氣。

    以名其藏焉。

    )帝曰。

    何以知其勝。

    岐伯曰。

    求其至也。

    皆歸始春。

    未至而至。

    此謂太過。

     則薄所不勝。

    而乘所勝也。

    命曰氣淫不分。

    邪僻内生。

    工不能禁。

    (此論歲運之氣至。

    有太過不及。

    而皆歸始于春。

    蓋春為氣之始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

    運太過則其至先。

    運不及則其至後。

    此天之道。

    氣之常也。

    運非有餘。

    非不足。

    是謂正歲。

    其至當其時也。

    是以春未至而天氣溫和。

    此為至先。

    運之太過也。

    主歲之氣太過。

    則薄己所不勝之氣。

    而乘侮己所勝之氣也。

    至真要大論曰。

    氣至謂之至。

    氣分謂之分。

    至則氣同。

    分則氣異。

    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如所主歲運之氣。

    惟太過淫勝而不分。

    則民之邪僻内生。

    雖有良工。

    不能禁也。

    下經曰。

    太過者暴。

    不及者徐。

    暴者為病甚。

    徐者為病持。

     是以太過之歲。

    如木淫不政。

    沖陽絕者。

    死不治。

    歲火太過。

    太淵絕者。

    死不治。

    故不及之氣。

    止雲所生受病。

    而不緻于工不能禁也。

    )至而不至。

    此謂不及。

    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命曰氣迫。

    (春已至而天未溫和。

    是至而不至。

    此謂氣之不及也。

    主歲之運氣不及。

    則所勝之氣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如歲木不及。

    則己所勝之土氣妄行。

    而所生我之水氣受病矣。

    木火之氣虛。

    則己所不勝之金氣。

    薄而侮之也。

    名曰氣迫。

    謂主氣不及。

    而所勝所不勝之氣。

    交相逼迫也。

    )所謂求其至者。

    氣至之時也。

    謹候其時。

    氣可與期。

    失時反候。

    五治不分。

    邪僻内生。

    工不能禁也。

    (此複申明氣淫不分之義。

    所謂求其至者。

    求其四時之氣。

    應至而至之時也。

    謹候其春夏秋冬之時。

    則春時之氣。

     可期而溫。

    夏時之氣。

    可期而熱。

    秋時之氣。

    可期而涼。

    冬時之氣。

    可期而寒。

    失時反候。

    而五行所主之時氣不分。

    以緻邪僻内生。

    而工不能禁也。

    朱濟公曰。

    此節添一也字有意。

    )帝曰。

    有不襲乎。

    (襲、承襲也。

    木承水而王于春。

    火承木而王于夏。

    土承火而王于長夏。

    金承土而王于秋。

    水承金而王于冬。

    五運之氣。

    交相沿襲而主治也。

    )岐伯曰。

    蒼天之氣。

    不得無常也。

    氣之不襲。

    是謂非常。

    非常則變矣。

    (言蒼天之氣。

    四時代序。

    自有經常。

    然五運之氣。

    有德化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