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主持于皮膚肌腠之間。
故風氣入于俞也。
)冬氣者病在四肢。
(四肢為諸陽之本。
冬氣内藏。
陽虛于外。
故病在四肢也。
以上論四時五髒之氣。
以下三故字。
皆頂上文東風生于春節而言。
)故春善病鼽衄。
(所謂善病者。
言五髒之經俞在外。
風傷肌腠。
則易入于經也。
鼽衄。
頭面之經證也。
者氣在頭。
故善病鼻衄。
)仲夏善病胸脅。
(心之經俞。
在胸脅也。
朱濟公問曰。
此言胸脅。
而無所見之證者。
何也。
曰。
上下三節。
反複辨論。
髒氣經俞之有外内出入。
故曰。
有病在頭者。
有病在髒者。
有病在肩背胸脅者。
而皆不言病也。
至于鼽衄洞洩諸證。
言病在經而在頭者。
則有鼽衄之證。
在經而在腹者。
則為洞洩寒中。
然總不重在論病也。
)長夏善病洞洩寒中。
(夏時陽氣在外。
裡氣虛寒。
長者濕土主氣。
風入于經俞。
即内薄而為洞洩。
風木乘虛而勝土也。
脾為陰中之至陰。
不能化熱而為寒中也。
)秋善病風瘧。
(秋時陽氣内收。
陰氣外出。
瘧論雲。
風氣留其處。
瘧氣随經絡。
風入于經。
即欲内薄。
經脈之陰氣外出。
邪正相持。
故成風瘧也。
此言經絡受邪。
在外則為鼽衄痹厥。
在内則為洞洩寒中。
在外内之間。
邪正相搏。
則為風瘧也。
)冬善病痹厥。
(四肢為諸陽之本。
冬時陽氣下藏。
經氣外虛。
風入于經。
故手足痹厥也。
金匮要略曰。
但臂不遂者。
名曰痹。
厥者。
手足逆冷也。
以上論經絡為病。
)故冬不按跷。
春不鼽衄。
春不病頸項。
仲夏不病胸脅。
長夏不病洞洩寒中。
秋不病風瘧。
冬不病痹厥。
飧洩而汗出也。
(飧音孫此覆申明陽氣者。
衛外而為經俞之固也。
按跷者。
按摩導引。
引陽氣之通暢于四肢也。
冬時陽氣伏藏。
若導引其四出。
則無以奉春生夏長之氣。
是以有鼽衄頭頸之經病矣。
春病在頭。
邪熱而迫于經者鼽衄。
别出下項。
則為頸項之病矣。
靈樞經曰。
是主心所生病者。
胸脅痛。
是主脾所生病者。
溏洩。
是主肺所生病者。
肩背痛。
所生者。
經脈為病也。
又曰。
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痹者。
風入于經俞也。
此複言陽氣固密者。
四時無經俞之病也。
複曰飧洩而汗出者。
言人能藏養元真之氣。
必不使邪傷經脈。
病在内而為飧洩也。
亦不使邪傷陽氣。
病在外而汗出也。
此複甚言其陽氣之不可傷也。
)夫精者。
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
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神氣血脈。
皆生于精。
故精乃生身之本。
能藏其精。
則血氣内固。
邪不外侵。
故春不溫病。
夏不浮長。
則暑氣伏藏。
至秋成風瘧。
陰陽開阖。
生長收藏。
此乃平人之脈法也。
夫血脈生于陰精。
此篇論經脈之道。
故曰精者身之本。
曰此平人之脈法。
)故曰。
陰中有陰。
陽中有陽。
(陰中有陰者。
陰氣在内也。
陽中有陽者。
陽氣在外也。
此陰陽開阖外内之道也。
)平旦至日中。
天之陽。
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
天之陽。
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
天之陰。
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
天之陰。
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雞鳴至平旦。
陽氣始生。
應春升之氣。
故為陰中之陽。
平旦至日中。
陽氣正隆。
應夏長之氣。
故為陽中之陽。
日中至黃昏。
陽氣始衰。
應秋收之氣。
故為陽中之陰。
合夜至雞鳴。
陽氣在内。
應冬藏之氣。
故為陰中之陰。
故曰一日之中。
亦有四時。
人之陰陽出入。
一日之中。
而亦有四時也。
故平人之脈法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
則外為陽。
内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
則背為陽。
腹為陰。
言人身之髒腑中陰陽。
則髒者為陰。
腑者為陽。
(此篇始論經脈之道。
經脈内連髒腑。
外絡形身。
陰陽出入。
外内循環。
是以四時之生長收藏。
以應平人脈法。
人之形身髒腑。
以應天之陰陽。
夫人之始生也。
負陽而抱陰。
是以背為陽。
腹為陰。
督脈循于背。
總督一身之陽。
任脈循于腹。
統任一身之陰也。
夫外為陽。
而有腹背之陰陽者。
陽中有陰陽也。
内為陰。
而有髒腑之陰陽者。
陰中有陰陽也。
)肝心脾肺腎。
五髒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六腑皆為陽。
(經脈生于地之五行。
而上應天之六氣。
故凡論經脈。
先配合五髒五行。
而後論及于六腑。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
陽中之陽者。
何也。
為冬病在陰。
夏病在陽。
春病在陰。
秋病在陽。
皆視其所在。
為施針石也。
(冬病在腎。
腎為陰中之陰。
故冬病在陰。
夏病在心。
心為陽中之陽。
故夏病在陽。
春病在肝。
肝為陰中之陽。
故春病在陰。
秋病在肺。
肺為陽中之陰。
故秋病在陽。
針石所以治經脈者也。
故當知陰中之陰。
陽中之陽。
皆視其五髒之經俞所在而施治之。
)故背為陽。
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
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
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
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
陰中之至陰脾也。
(王氏曰。
心為陽髒。
位處上焦。
以陽居陽。
故謂陽中之陽。
肺為陰髒。
位處上焦。
以陰居陽。
故謂陽中之陰。
腎為陰髒。
位處下焦。
以陰居陰。
故謂陰中之陰。
肝為陽髒。
位處下焦。
以陽居陰。
故謂陰中之陽。
脾為陰髒。
位處中焦。
以太陰居陰。
故謂陰中之至陰。
靈樞經曰。
心為牡髒。
肺為牝髒。
腎為牝髒。
肝為牡髒。
脾為牝髒)此皆陰陽表裡。
内外雌雄相輸應也。
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雌雄、髒腑也。
輸應、交相授受也。
蓋髒腑之經脈。
互相聯系。
表裡外内。
循環無端。
與天之晝夜四時。
出入相應。
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
五髒應四時。
各有收受乎。
(帝言人之五髒。
應天之陰陽四時。
而五髒亦能收五方之氣色。
受四時之陰陽乎。
)岐伯曰。
有。
東方青色。
入通于肝。
開竅于目。
藏精于肝。
(天之五方氣色。
入通于髒。
以養五髒之精。
肝之精氣。
開竅于目。
而複通乎天氣。
是天氣通乎人。
而人氣通乎天也。
其陰精藏于本髒。
本神篇曰。
五髒主藏精者也。
)其病發驚駭。
(春時陽氣上升。
故其病亦如氣之震發而為驚駭也。
)其味酸。
其類草木。
(木曰曲直。
曲直作酸。
肝屬木。
與地之草木同類。
)其畜雞。
(易曰。
巽為雞。
東方木畜也。
)其谷麥。
(麥為五谷之長。
故東方應之。
)其應四時。
上為歲星。
(木之精氣上為歲星。
十二年一周天。
以地之草木谷畜。
應天之四時。
上而為歲星也。
)是以春氣在頭也。
(春氣上升。
春風在上。
春病在頭者。
同氣相感也。
與别髒之因氣虛而病者不同。
故曰春氣在頭而不言病。
)其音角。
(木音也。
其應在春。
) 其數八。
(木之成數也。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肝主筋。
故病在筋。
夫五音五數。
應天之氣也。
皮肉筋骨。
應地之有形也。
以天之應。
而病有形之筋骨者。
天之陽氣。
通乎五髒之陰也。
是以東方文義。
與下文少有差别者。
言天地陰陽之氣。
互相交感也。
其下四方。
言天之氣色。
通乎髒而病五髒之氣。
地之五味五行。
五谷五畜。
以應皮肉脈骨之有形。
此皆陰陽變換之道。
)其臭臊。
(臊音騷。
臭、氣也。
氣因木變則為臊。
月令作。
與臊同。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
開竅于耳。
藏精于心。
(心屬火。
受南方之赤色。
入通于心。
而養精于内也。
邪氣髒腑篇曰。
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其别氣走于耳而為聽。
别氣者。
心主之氣也。
此篇以心氣開竅于耳。
腎氣開竅于二陰者。
謂五髒之氣通于九竅。
九竅五髒。
皆通乎天氣也。
)故病在五髒。
(五髒者。
病五髒之氣也。
上文曰。
夏氣者。
病在髒。
五髒六腑。
心為之主。
故心氣病而及于五髒之氣也。
曰故者。
言天之氣色通于髒。
而為病亦在氣也。
)其味苦。
其類火。
(炎上作苦。
火之味也。
心氣通于南方。
故與五行之火同類。
)其畜羊。
(五常政大論曰。
其畜馬。
蓋以午未皆屬火也。
)其谷黍。
(黍、糯小米也。
性溫而赤色。
故為心之谷。
)其應四時。
上為熒惑星。
(其應天之四時。
而上為熒惑。
熒惑、火之精也。
七百四十日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心主脈。
故病在脈。
脈以應地。
曰是以者。
以地之五味五行。
羊畜黍谷。
以應病之在脈也。
)其音征。
(火音也。
其應在憂。
)其數七。
(火之成數也。
)其臭焦。
(氣因火變則為焦)中央黃色。
入通于脾。
開竅于口。
藏精于脾。
(土旺四季。
位居中央。
脾為土髒。
其氣相通。
黃者土之色。
口者脾之竅。
)故病在舌本。
(靈樞經曰。
脾者。
主為衛使之迎糧。
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
是脾氣之通于舌也。
)其味甘。
其類土。
(土受稼。
稼作甘。
脾屬土。
故與五行之土同類。
)其畜牛。
(牛色黃而屬土。
故為脾畜。
)其谷稷。
(色黃而味甘。
)其應四時。
上為鎮星。
(土之精氣。
上為鎮星。
二十八年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脾主肌肉。
故知病在肉。
)其音宮。
(土音也。
五音以宮為主。
)其數五。
(五、土之生數也。
土居五位之中。
故獨主于生數。
六元正紀大論曰。
土常以生也。
蓋土主化生萬物。
)其臭香。
(氣因土變則為香。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
開竅于鼻。
藏精于肺。
(肺屬金。
故受西方之白色。
入通于肺。
鼻者肺之竅。
)故病在肩。
(秋氣者病在肩背。
)其味辛。
其類金。
(金曰從革。
從革作辛。
)其畜馬。
(幹為馬。
肺屬幹金而主天。
) 其谷稻。
(稻色白而秋成。
故為肺之谷。
)其應四時。
上為太白星。
(金之精氣。
上為太白。
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肺主皮毛。
故知病在皮毛。
)其音商。
(商主西方之音。
)其數九。
(金之成數也。
)其臭腥。
(氣因金變則為腥。
)北方黑色。
入通于腎。
開竅于二陰。
藏精于腎。
(腎屬水。
故受北方之黑色。
腎在下。
故開竅于二陰。
夫髒真藏于内。
而五髒之氣發于外。
見于色。
是以五方之色。
入通于髒。
以養五髒之精。
而髒氣複外通于九竅。
其真精藏于内也。
)故病在溪(肉之大會曰谷。
肉之小會曰溪。
下經雲。
溪谷屬骨。
皆有所起。
溪乃小分之肉。
連于筋骨之間。
是腎主骨。
而溪乃骨氣所生之分肉也。
張兆璜曰。
溪者四肢之八溪也。
冬氣伏藏。
故溪為之病。
)其味鹹。
其類水。
(水曰潤下。
潤下作鹹。
)其畜彘。
(彘、豕也。
色黑而屬亥。
)其谷豆。
(豆色黑而性沉。
故為水之谷。
)其應四時。
上為辰星。
(水之精氣。
上為辰星。
百六十五日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腎主骨。
故知病在骨。
下經雲。
肝生筋。
心生血。
脾生肉。
肺生皮毛。
腎生骨。
是筋骨皮肉。
五髒之所生而為病也。
上經雲。
春氣者。
病在頭。
夏氣者。
病在髒。
秋氣者。
病在肩背。
冬氣者。
病在四肢。
是頭髒肩背溪骨。
乃髒氣之為病也。
)其音羽。
(水之音也。
)其數六。
(水之成數也。
)其臭腐。
(氣因水變則為腐。
) 故善為脈者。
謹察五髒六腑。
一逆一從。
陰陽表裡。
雌雄之紀。
藏之心意。
合心于精。
(此總結經脈之道。
生于五髒。
連于六腑。
外合于五方五行。
陰陽六氣。
表裡循環。
有順有逆。
善為脈者。
藏之心意。
合于精神。
得之于心。
應之于手。
不可以言語相傳。
故曰非其真勿授。
是謂得脈之道者也。
)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
是謂得道。
(色脈者。
上帝之所貴也。
故非學道之人勿教。
非真誠之人勿傳。
至真之言。
猶藏之金匮。
而庸人不易得也。
以上四篇。
論精神氣血。
然神氣血脈。
皆本于天乙之真精。
故論神則曰逆其根。
則伐其本。
壞其真。
論氣則曰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論血脈則曰精者身之本。
此平人之脈法也。
)
故風氣入于俞也。
)冬氣者病在四肢。
(四肢為諸陽之本。
冬氣内藏。
陽虛于外。
故病在四肢也。
以上論四時五髒之氣。
以下三故字。
皆頂上文東風生于春節而言。
)故春善病鼽衄。
(所謂善病者。
言五髒之經俞在外。
風傷肌腠。
則易入于經也。
鼽衄。
頭面之經證也。
者氣在頭。
故善病鼻衄。
)仲夏善病胸脅。
(心之經俞。
在胸脅也。
朱濟公問曰。
此言胸脅。
而無所見之證者。
何也。
曰。
上下三節。
反複辨論。
髒氣經俞之有外内出入。
故曰。
有病在頭者。
有病在髒者。
有病在肩背胸脅者。
而皆不言病也。
至于鼽衄洞洩諸證。
言病在經而在頭者。
則有鼽衄之證。
在經而在腹者。
則為洞洩寒中。
然總不重在論病也。
)長夏善病洞洩寒中。
(夏時陽氣在外。
裡氣虛寒。
長者濕土主氣。
風入于經俞。
即内薄而為洞洩。
風木乘虛而勝土也。
脾為陰中之至陰。
不能化熱而為寒中也。
)秋善病風瘧。
(秋時陽氣内收。
陰氣外出。
瘧論雲。
風氣留其處。
瘧氣随經絡。
風入于經。
即欲内薄。
經脈之陰氣外出。
邪正相持。
故成風瘧也。
此言經絡受邪。
在外則為鼽衄痹厥。
在内則為洞洩寒中。
在外内之間。
邪正相搏。
則為風瘧也。
)冬善病痹厥。
(四肢為諸陽之本。
冬時陽氣下藏。
經氣外虛。
風入于經。
故手足痹厥也。
金匮要略曰。
但臂不遂者。
名曰痹。
厥者。
手足逆冷也。
以上論經絡為病。
)故冬不按跷。
春不鼽衄。
春不病頸項。
仲夏不病胸脅。
長夏不病洞洩寒中。
秋不病風瘧。
冬不病痹厥。
飧洩而汗出也。
(飧音孫此覆申明陽氣者。
衛外而為經俞之固也。
按跷者。
按摩導引。
引陽氣之通暢于四肢也。
冬時陽氣伏藏。
若導引其四出。
則無以奉春生夏長之氣。
是以有鼽衄頭頸之經病矣。
春病在頭。
邪熱而迫于經者鼽衄。
别出下項。
則為頸項之病矣。
靈樞經曰。
是主心所生病者。
胸脅痛。
是主脾所生病者。
溏洩。
是主肺所生病者。
肩背痛。
所生者。
經脈為病也。
又曰。
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痹者。
風入于經俞也。
此複言陽氣固密者。
四時無經俞之病也。
複曰飧洩而汗出者。
言人能藏養元真之氣。
必不使邪傷經脈。
病在内而為飧洩也。
亦不使邪傷陽氣。
病在外而汗出也。
此複甚言其陽氣之不可傷也。
)夫精者。
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
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神氣血脈。
皆生于精。
故精乃生身之本。
能藏其精。
則血氣内固。
邪不外侵。
故春不溫病。
夏不浮長。
則暑氣伏藏。
至秋成風瘧。
陰陽開阖。
生長收藏。
此乃平人之脈法也。
夫血脈生于陰精。
此篇論經脈之道。
故曰精者身之本。
曰此平人之脈法。
)故曰。
陰中有陰。
陽中有陽。
(陰中有陰者。
陰氣在内也。
陽中有陽者。
陽氣在外也。
此陰陽開阖外内之道也。
)平旦至日中。
天之陽。
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
天之陽。
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
天之陰。
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
天之陰。
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雞鳴至平旦。
陽氣始生。
應春升之氣。
故為陰中之陽。
平旦至日中。
陽氣正隆。
應夏長之氣。
故為陽中之陽。
日中至黃昏。
陽氣始衰。
應秋收之氣。
故為陽中之陰。
合夜至雞鳴。
陽氣在内。
應冬藏之氣。
故為陰中之陰。
故曰一日之中。
亦有四時。
人之陰陽出入。
一日之中。
而亦有四時也。
故平人之脈法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
則外為陽。
内為陰。
言人身之陰陽。
則背為陽。
腹為陰。
言人身之髒腑中陰陽。
則髒者為陰。
腑者為陽。
(此篇始論經脈之道。
經脈内連髒腑。
外絡形身。
陰陽出入。
外内循環。
是以四時之生長收藏。
以應平人脈法。
人之形身髒腑。
以應天之陰陽。
夫人之始生也。
負陽而抱陰。
是以背為陽。
腹為陰。
督脈循于背。
總督一身之陽。
任脈循于腹。
統任一身之陰也。
夫外為陽。
而有腹背之陰陽者。
陽中有陰陽也。
内為陰。
而有髒腑之陰陽者。
陰中有陰陽也。
)肝心脾肺腎。
五髒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六腑皆為陽。
(經脈生于地之五行。
而上應天之六氣。
故凡論經脈。
先配合五髒五行。
而後論及于六腑。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
陽中之陽者。
何也。
為冬病在陰。
夏病在陽。
春病在陰。
秋病在陽。
皆視其所在。
為施針石也。
(冬病在腎。
腎為陰中之陰。
故冬病在陰。
夏病在心。
心為陽中之陽。
故夏病在陽。
春病在肝。
肝為陰中之陽。
故春病在陰。
秋病在肺。
肺為陽中之陰。
故秋病在陽。
針石所以治經脈者也。
故當知陰中之陰。
陽中之陽。
皆視其五髒之經俞所在而施治之。
)故背為陽。
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
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
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
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
陰中之至陰脾也。
(王氏曰。
心為陽髒。
位處上焦。
以陽居陽。
故謂陽中之陽。
肺為陰髒。
位處上焦。
以陰居陽。
故謂陽中之陰。
腎為陰髒。
位處下焦。
以陰居陰。
故謂陰中之陰。
肝為陽髒。
位處下焦。
以陽居陰。
故謂陰中之陽。
脾為陰髒。
位處中焦。
以太陰居陰。
故謂陰中之至陰。
靈樞經曰。
心為牡髒。
肺為牝髒。
腎為牝髒。
肝為牡髒。
脾為牝髒)此皆陰陽表裡。
内外雌雄相輸應也。
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雌雄、髒腑也。
輸應、交相授受也。
蓋髒腑之經脈。
互相聯系。
表裡外内。
循環無端。
與天之晝夜四時。
出入相應。
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
五髒應四時。
各有收受乎。
(帝言人之五髒。
應天之陰陽四時。
而五髒亦能收五方之氣色。
受四時之陰陽乎。
)岐伯曰。
有。
東方青色。
入通于肝。
開竅于目。
藏精于肝。
(天之五方氣色。
入通于髒。
以養五髒之精。
肝之精氣。
開竅于目。
而複通乎天氣。
是天氣通乎人。
而人氣通乎天也。
其陰精藏于本髒。
本神篇曰。
五髒主藏精者也。
)其病發驚駭。
(春時陽氣上升。
故其病亦如氣之震發而為驚駭也。
)其味酸。
其類草木。
(木曰曲直。
曲直作酸。
肝屬木。
與地之草木同類。
)其畜雞。
(易曰。
巽為雞。
東方木畜也。
)其谷麥。
(麥為五谷之長。
故東方應之。
)其應四時。
上為歲星。
(木之精氣上為歲星。
十二年一周天。
以地之草木谷畜。
應天之四時。
上而為歲星也。
)是以春氣在頭也。
(春氣上升。
春風在上。
春病在頭者。
同氣相感也。
與别髒之因氣虛而病者不同。
故曰春氣在頭而不言病。
)其音角。
(木音也。
其應在春。
) 其數八。
(木之成數也。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肝主筋。
故病在筋。
夫五音五數。
應天之氣也。
皮肉筋骨。
應地之有形也。
以天之應。
而病有形之筋骨者。
天之陽氣。
通乎五髒之陰也。
是以東方文義。
與下文少有差别者。
言天地陰陽之氣。
互相交感也。
其下四方。
言天之氣色。
通乎髒而病五髒之氣。
地之五味五行。
五谷五畜。
以應皮肉脈骨之有形。
此皆陰陽變換之道。
)其臭臊。
(臊音騷。
臭、氣也。
氣因木變則為臊。
月令作。
與臊同。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
開竅于耳。
藏精于心。
(心屬火。
受南方之赤色。
入通于心。
而養精于内也。
邪氣髒腑篇曰。
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其别氣走于耳而為聽。
别氣者。
心主之氣也。
此篇以心氣開竅于耳。
腎氣開竅于二陰者。
謂五髒之氣通于九竅。
九竅五髒。
皆通乎天氣也。
)故病在五髒。
(五髒者。
病五髒之氣也。
上文曰。
夏氣者。
病在髒。
五髒六腑。
心為之主。
故心氣病而及于五髒之氣也。
曰故者。
言天之氣色通于髒。
而為病亦在氣也。
)其味苦。
其類火。
(炎上作苦。
火之味也。
心氣通于南方。
故與五行之火同類。
)其畜羊。
(五常政大論曰。
其畜馬。
蓋以午未皆屬火也。
)其谷黍。
(黍、糯小米也。
性溫而赤色。
故為心之谷。
)其應四時。
上為熒惑星。
(其應天之四時。
而上為熒惑。
熒惑、火之精也。
七百四十日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心主脈。
故病在脈。
脈以應地。
曰是以者。
以地之五味五行。
羊畜黍谷。
以應病之在脈也。
)其音征。
(火音也。
其應在憂。
)其數七。
(火之成數也。
)其臭焦。
(氣因火變則為焦)中央黃色。
入通于脾。
開竅于口。
藏精于脾。
(土旺四季。
位居中央。
脾為土髒。
其氣相通。
黃者土之色。
口者脾之竅。
)故病在舌本。
(靈樞經曰。
脾者。
主為衛使之迎糧。
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
是脾氣之通于舌也。
)其味甘。
其類土。
(土受稼。
稼作甘。
脾屬土。
故與五行之土同類。
)其畜牛。
(牛色黃而屬土。
故為脾畜。
)其谷稷。
(色黃而味甘。
)其應四時。
上為鎮星。
(土之精氣。
上為鎮星。
二十八年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脾主肌肉。
故知病在肉。
)其音宮。
(土音也。
五音以宮為主。
)其數五。
(五、土之生數也。
土居五位之中。
故獨主于生數。
六元正紀大論曰。
土常以生也。
蓋土主化生萬物。
)其臭香。
(氣因土變則為香。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
開竅于鼻。
藏精于肺。
(肺屬金。
故受西方之白色。
入通于肺。
鼻者肺之竅。
)故病在肩。
(秋氣者病在肩背。
)其味辛。
其類金。
(金曰從革。
從革作辛。
)其畜馬。
(幹為馬。
肺屬幹金而主天。
) 其谷稻。
(稻色白而秋成。
故為肺之谷。
)其應四時。
上為太白星。
(金之精氣。
上為太白。
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肺主皮毛。
故知病在皮毛。
)其音商。
(商主西方之音。
)其數九。
(金之成數也。
)其臭腥。
(氣因金變則為腥。
)北方黑色。
入通于腎。
開竅于二陰。
藏精于腎。
(腎屬水。
故受北方之黑色。
腎在下。
故開竅于二陰。
夫髒真藏于内。
而五髒之氣發于外。
見于色。
是以五方之色。
入通于髒。
以養五髒之精。
而髒氣複外通于九竅。
其真精藏于内也。
)故病在溪(肉之大會曰谷。
肉之小會曰溪。
下經雲。
溪谷屬骨。
皆有所起。
溪乃小分之肉。
連于筋骨之間。
是腎主骨。
而溪乃骨氣所生之分肉也。
張兆璜曰。
溪者四肢之八溪也。
冬氣伏藏。
故溪為之病。
)其味鹹。
其類水。
(水曰潤下。
潤下作鹹。
)其畜彘。
(彘、豕也。
色黑而屬亥。
)其谷豆。
(豆色黑而性沉。
故為水之谷。
)其應四時。
上為辰星。
(水之精氣。
上為辰星。
百六十五日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腎主骨。
故知病在骨。
下經雲。
肝生筋。
心生血。
脾生肉。
肺生皮毛。
腎生骨。
是筋骨皮肉。
五髒之所生而為病也。
上經雲。
春氣者。
病在頭。
夏氣者。
病在髒。
秋氣者。
病在肩背。
冬氣者。
病在四肢。
是頭髒肩背溪骨。
乃髒氣之為病也。
)其音羽。
(水之音也。
)其數六。
(水之成數也。
)其臭腐。
(氣因水變則為腐。
) 故善為脈者。
謹察五髒六腑。
一逆一從。
陰陽表裡。
雌雄之紀。
藏之心意。
合心于精。
(此總結經脈之道。
生于五髒。
連于六腑。
外合于五方五行。
陰陽六氣。
表裡循環。
有順有逆。
善為脈者。
藏之心意。
合于精神。
得之于心。
應之于手。
不可以言語相傳。
故曰非其真勿授。
是謂得脈之道者也。
)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
是謂得道。
(色脈者。
上帝之所貴也。
故非學道之人勿教。
非真誠之人勿傳。
至真之言。
猶藏之金匮。
而庸人不易得也。
以上四篇。
論精神氣血。
然神氣血脈。
皆本于天乙之真精。
故論神則曰逆其根。
則伐其本。
壞其真。
論氣則曰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論血脈則曰精者身之本。
此平人之脈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