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夫肌腠之氣。
乃五髒之元真。
故宜順四時五行之氣而調養。
要略雲。
若使五髒元真通暢。
人即安和。
不使形體有衰。
病即無由入其腠理。
前節論寒暑濕邪傷其表陽。
故毋煩勞而傷其陽。
此論風邪直傷于肌腠。
又當固密其元真也。
)故病久則傳化。
上下不并。
良醫勿為。
故陽蓄積病死。
而陽氣當隔。
隔者當瀉。
不亟正治。
粗乃敗之。
(病久者。
邪留而不去也。
傳者。
始傷皮毛。
留而不去。
則入于肌腠。
留而不去。
則入于經脈波俞。
留而不去。
則入于募原髒腑。
化者。
或化而為寒。
或化而為熱。
或化而為燥結。
或化而為濕瀉。
蓋天有六淫之邪。
而吾身有六氣之化也。
久而傳化。
則上下陰陽。
不相交并。
雖有良工。
勿能為已。
故病在陽分。
而蓄積至死者。
以其病久而傳化也。
故病在陽分。
而良工當亟助陽氣。
以隔拒其邪。
勿使其傳化。
隔者當瀉卻其邪。
更勿使其留而不去也。
若不急用此正治之法。
皆粗工之敗乃事也。
)故陽氣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氣生。
日中而陽氣隆。
日西而陽氣已虛。
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
無擾筋骨。
無見霧露。
反此三時。
形乃困薄。
(總結上文而言陽氣之有開有阖。
然又重其衛外而為固也。
靈樞經雲。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是氣之常也。
人亦應之。
以一日分為四時。
朝則為春。
日中為夏。
日入為秋。
夜半為冬。
朝則人氣始生。
故旦慧。
日中人氣長。
長則勝邪。
夕則人氣始衰。
夜半人氣入髒。
是故暮而收斂其氣。
隔拒其邪。
無擾筋骨。
無煩勞也。
無見霧露。
宜清淨也。
若反此。
而欲如三時之動作。
則形體乃為邪所困薄矣。
氣門、玄府也。
三時、平旦日中日西也。
)岐伯曰。
陰者。
藏精而起亟也。
陽者。
衛外而為固也。
(生之本本于陰陽。
陽生于陰也。
故帝先論陽而伯複論其陰焉。
亟、數也。
陰者主藏精。
而陰中之氣。
亟起以外應。
陽者主衛外。
而為陰之固也。
數音朔。
)陰不勝其陽。
則脈流薄疾。
并乃狂。
(氣為陽。
血脈為陰。
陽盛而陰不能勝之。
則脈行急迫也。
陽盛則狂。
陽甚而自亦為病。
故曰并乃狂。
)陽不勝其陰。
則五髒氣争。
九竅不通。
(五髒為陰。
九竅為水注之氣。
乃精氣所注之門戶。
如陰甚而陽不能勝之。
則五髒之氣。
交争于内。
而九竅為之不通。
蓋五髒之氣。
出而為陽。
在内為陰也。
夫髒為陰。
精血為陰。
氣為陽。
九竅為陽。
内為陰。
外為陽。
五髒主藏精者也。
膀胱者。
州都之官。
精液藏焉。
表陽之氣。
生于膀胱之精水。
肌腠之氣。
乃五髒之元真。
是陽氣生于陰精也。
故曰。
生之本。
本于陰陽。
陰者。
藏精而起亟也。
下經雲。
陽予之正。
陰為之主。
蓋陽氣出而衛外。
内則歸陰。
一晝一夜。
有開有阖。
如四時寒暑之往來。
是為陰陽之和平也。
)是以聖人陳陰陽。
筋脈和同。
骨髓堅固。
氣血皆從。
如是則内外調和。
邪不能害。
耳目聰明。
氣立如故。
(陳、敷布也。
陽氣者養筋。
陰氣者注脈。
少陽主骨。
少陰主髓。
氣為陽。
血為陰。
聖人能敷陳其陰陽和平。
而筋脈骨髓氣血。
皆和順堅固矣。
内為陰。
外為陽。
如是則外内之陰陽調和。
而邪勿能害。
精氣注于耳。
血氣注于目。
邪不外淫。
則陰氣内固。
是能耳目聰明。
氣立如故也。
本經曰。
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根于外者。
命曰氣立。
又曰。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惟聖人敷陳其陰陽。
使升降出入。
外内調和。
是以氣立如故也。
)風客淫氣。
精乃亡。
邪傷肝也。
(此複申明陽者衛外。
而為陰之固也。
風為陽邪。
客于膚表。
則淫傷于氣矣。
陽氣傷。
則陰寒精自出矣。
風木之邪。
内通肝氣。
肝主藏血。
肝氣受邪。
則傷其血矣。
此言陽為陰藏精血之固。
)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為痔。
因而大飲。
則氣逆。
因而強力。
腎氣乃傷。
高骨乃壞。
(承上文而言。
陽氣傷而不能為陰之固。
緻精血有傷。
而複飽食強力。
故見證之如此也。
夫肝主血而主筋。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氣于筋。
邪傷肝而複飽食。
不能淫散其食氣。
而筋脈橫解于下矣。
食氣留滞。
則濕熱之氣。
積于陽明大腸而為痔。
蓋腸胃相通。
入胃之食。
不能上淫。
則反下矣。
夫飲入于胃。
脾為輸轉。
肺氣通調。
肺主周身之氣。
氣為邪傷。
而複大飲。
則水津不能四布。
而氣反逆矣。
夫精已亡。
而複強用其力。
是更傷其腎氣矣。
高骨、腰高之骨。
腰者腎之府。
高骨壞而不能動搖。
腎将憊矣。
此言外淫之邪。
傷人陽氣。
複因飲食勞傷。
而更傷其陰也。
)凡陰陽之要。
陽密乃固。
(此總結上文之義。
而歸重于陽焉。
蓋陽密則邪不外淫。
而精不内亡矣。
無煩勞則陽不外張。
而精不内絕矣。
)兩者不和。
若春無秋。
若冬無夏。
因而和之。
是為聖度。
(此複言陰陽和平。
而後能升降出入。
如兩者不和。
有若乎惟生升而無收降。
惟閉藏而無浮長矣。
故必因而和之。
是謂聖人調養之法度。
此複結陽氣之有開有阖。
惟聖人能陳陰陽而内外調和也。
張二中曰。
丹書雲。
一陰一陽謂之道。
偏陰偏陽謂之疾。
故聖人和合陰陽之道。
以平四時之氣者也。
)故陽強不能密。
陰氣乃絕。
(陽強、邪客于陽而陽氣盛也。
陽病而不能為陰之固密。
則陰氣乃絕于内矣。
此複結風客淫氣。
精乃亡也。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調養精氣神者。
當先平秘其陰陽。
惟聖人能敷陳其陰陽之和平也。
)因于露風。
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于風。
邪氣留連。
乃為洞洩。
夏傷于暑。
秋為瘧。
秋傷于濕。
上逆而咳。
發為痿厥。
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
(露、陰邪也。
風、陽邪也。
寒、陰病也。
熱、陽病也。
言陰陽不能固密。
則在天陰陽之邪。
傷吾身之陰陽。
而為寒熱病矣。
是以有傷四時之陽邪而為陰病者。
傷四時之陰邪而為陽病者。
皆吾身中之陰陽。
上下出入而變化者也。
夫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
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傷于風者。
上先受之。
傷于濕者。
下先受之。
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是以春傷于風。
乃為洞洩。
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
是以秋傷于濕。
上逆而咳。
此陰陽上下之相乘也。
夏傷于暑。
暑汗不洩。
炎氣伏藏。
秋時陰氣外出。
與熱相遇。
發為瘧。
冬傷于寒。
邪不即發。
寒氣伏藏。
春時陽氣外出。
邪随氣而化熱。
發為溫病。
此陰陽出入之氣化也。
夫風為陽邪。
洞洩、陰病也。
濕為陰邪。
喉咳、陽病也。
暑為陽邪。
瘧、陰瘧也。
寒為陰邪。
溫病、熱病也。
此皆人身中之陰陽氣化也。
天有陰陽之邪。
人有陰陽之氣。
有病天之陰陽。
而為寒熱者。
有感人之氣化。
而為陰病陽病者。
邪正陰陽。
變化不測。
陰陽二氣。
可不和平而秘密與。
經曰。
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
皮肉筋骨。
上逆而咳。
論陰陽之氣也。
發為痿厥。
病有形之筋骨也。
楊君舉問曰。
秋主燥氣。
而曰秋傷于濕者。
何也。
曰。
長夏濕土主氣。
是以四之氣。
大暑立秋。
處暑白露。
乃太陰所主。
然六淫之邪。
止風寒暑濕。
傷人陽氣也。
)四時之氣。
更傷五髒。
(四時之氣。
風寒暑濕也。
言四時之邪。
非隻病陰陽之氣化。
而更傷五髒之有形。
蓋病久則傳化也。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神氣生于陰精。
五髒之精。
生于五味。
是以首論氣而末論味焉。
髒象論曰。
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本神篇曰。
五髒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是以謹和五味。
長有天命。
蓋精神氣血。
皆由五味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
五宮、五髒神之所舍也。
傷在五味者。
味有所偏勝也。
莫仲超曰。
酸生肝。
苦生心。
甘生脾。
辛生肺。
鹹生腎。
是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也。
)是故味過于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
(酸味入肝。
若過于酸。
則肝多津液。
津溢于肝。
則脾氣乃絕其轉輸矣。
)味過于鹹。
大骨氣勞。
短肌。
心氣抑。
(大骨、腰高之骨。
腎之府也。
過食鹹則傷腎。
故骨氣勞傷。
水邪盛則侮土。
故肌肉短縮。
水上淩心。
故心氣抑郁也。
)味過于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衡。
味過于甘。
則土氣實矣。
土實。
則心氣不能傳之于子。
故喘滿也。
腎主水。
其色黑。
土亢則傷腎。
故色黑而腎氣不平。
味過于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濃。
(陽明絡屬心。
子母之氣相通也。
五味入胃。
苦先入心。
味過于苦。
則母氣盛而胃氣強。
胃強則與脾陰相絕矣。
脾不為胃轉輸其津液。
而脾氣不濡矣。
脾不轉輸。
故胃氣乃濃。
)味過于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沮音咀沮、遏抑也。
弛、懈弛也。
金氣偏盛。
則肝氣受傷。
故筋脈弛懈也。
央殃同。
辛甚則燥。
津液不能相成。
而精神乃受其殃也。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腎主藏精而主骨。
肝主藏血而主筋。
夫風客淫氣。
則邪傷肝而精乃亡。
謹和五味。
則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
是陽氣生于陰精。
而為陰之外衛。
故曰。
陰者。
藏精而起亟也。
陽者。
衛外而為固也。
知陰陽外内之道。
無煩勞以傷其陽。
節五味以養其陰。
謹能調養如法。
則陰陽和平。
而長有天命矣。
) 卷一 金匮真言論篇第四 金匮、古帝王藏書之器。
此篇論經脈之道。
乃上帝之所貴。
藏之心意。
非其人弗教。
非其真弗授。
乃金匮中之真言。
不知道者。
不易得也。
黃帝問曰。
天有八風。
經有五風。
何謂。
(八風、八方之風。
經、謂五髒之經俞。
五風、五經之風也。
上章論陽氣。
此章論經脈。
故首提曰經有五風。
末結曰善為脈者。
)岐伯對曰。
八風發邪。
以為經風。
觸五髒邪氣發病。
(八風發邪。
謂八方不正之邪風。
發而為五經之風。
觸人五髒。
則邪氣在内而發病也。
蓋言在天則為八方之風。
在人則為五經五髒之風矣。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所謂四時之勝也。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
如春時之西南風。
長夏之北風。
冬之南風。
夏之西風。
秋之東風。
此得四時所勝之氣。
而不為風所觸。
蓋五髒因時而旺。
能勝其所不勝也。
上節言八風發邪者。
發所勝之風。
而克賊所不勝之時也。
此言得四時之勝者。
得四時所勝之氣。
而能勝所不勝之邪風也。
以上皆論四時不正之風氣。
)東風生于春。
病在肝。
俞在頸項。
南風生于夏。
病在心。
俞在胸脅。
西風生于秋。
病在肺。
俞在肩背。
北風生于冬。
病在腎。
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
病在脾。
俞在脊。
(此言四時之正氣。
而亦能為五髒經俞作病也。
五營運大論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蓋人禀五常。
因風氣而生長。
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是以先言風氣之傷五髒。
而後言五髒之氣。
禀于五方五氣而生也。
俞者。
經氣之所注也。
首言八風發邪。
以為經風。
觸五髒發病者。
言天之陽邪。
始傷陽氣。
由氣而經。
由經而髒也。
此言東風生于春。
病在肝。
俞在頸項者。
言髒氣實則病氣。
髒氣虛則病髒。
是以下文反複以申明之。
)故春氣者病在頭。
(所謂氣者。
言四時五髒之氣。
相為病也。
肝俞在頸項。
而春病在頭者。
春氣生升。
陽氣在上也。
故病在氣者病在頭。
病在經者别下項也。
是以下文之有病在氣者。
有病在經者。
有病在髒者。
有病鼽衄之在上者。
有病洞洩之在内者。
有病風瘧之在外内出入者。
分别髒氣經俞之有虛實也。
)夏氣者病在髒。
(夏時陽氣發越在外。
髒氣内虛。
故風氣乘虛而内薄。
)秋氣者病在肩背。
(秋氣降收。
不能
夫肌腠之氣。
乃五髒之元真。
故宜順四時五行之氣而調養。
要略雲。
若使五髒元真通暢。
人即安和。
不使形體有衰。
病即無由入其腠理。
前節論寒暑濕邪傷其表陽。
故毋煩勞而傷其陽。
此論風邪直傷于肌腠。
又當固密其元真也。
)故病久則傳化。
上下不并。
良醫勿為。
故陽蓄積病死。
而陽氣當隔。
隔者當瀉。
不亟正治。
粗乃敗之。
(病久者。
邪留而不去也。
傳者。
始傷皮毛。
留而不去。
則入于肌腠。
留而不去。
則入于經脈波俞。
留而不去。
則入于募原髒腑。
化者。
或化而為寒。
或化而為熱。
或化而為燥結。
或化而為濕瀉。
蓋天有六淫之邪。
而吾身有六氣之化也。
久而傳化。
則上下陰陽。
不相交并。
雖有良工。
勿能為已。
故病在陽分。
而蓄積至死者。
以其病久而傳化也。
故病在陽分。
而良工當亟助陽氣。
以隔拒其邪。
勿使其傳化。
隔者當瀉卻其邪。
更勿使其留而不去也。
若不急用此正治之法。
皆粗工之敗乃事也。
)故陽氣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氣生。
日中而陽氣隆。
日西而陽氣已虛。
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
無擾筋骨。
無見霧露。
反此三時。
形乃困薄。
(總結上文而言陽氣之有開有阖。
然又重其衛外而為固也。
靈樞經雲。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是氣之常也。
人亦應之。
以一日分為四時。
朝則為春。
日中為夏。
日入為秋。
夜半為冬。
朝則人氣始生。
故旦慧。
日中人氣長。
長則勝邪。
夕則人氣始衰。
夜半人氣入髒。
是故暮而收斂其氣。
隔拒其邪。
無擾筋骨。
無煩勞也。
無見霧露。
宜清淨也。
若反此。
而欲如三時之動作。
則形體乃為邪所困薄矣。
氣門、玄府也。
三時、平旦日中日西也。
)岐伯曰。
陰者。
藏精而起亟也。
陽者。
衛外而為固也。
(生之本本于陰陽。
陽生于陰也。
故帝先論陽而伯複論其陰焉。
亟、數也。
陰者主藏精。
而陰中之氣。
亟起以外應。
陽者主衛外。
而為陰之固也。
數音朔。
)陰不勝其陽。
則脈流薄疾。
并乃狂。
(氣為陽。
血脈為陰。
陽盛而陰不能勝之。
則脈行急迫也。
陽盛則狂。
陽甚而自亦為病。
故曰并乃狂。
)陽不勝其陰。
則五髒氣争。
九竅不通。
(五髒為陰。
九竅為水注之氣。
乃精氣所注之門戶。
如陰甚而陽不能勝之。
則五髒之氣。
交争于内。
而九竅為之不通。
蓋五髒之氣。
出而為陽。
在内為陰也。
夫髒為陰。
精血為陰。
氣為陽。
九竅為陽。
内為陰。
外為陽。
五髒主藏精者也。
膀胱者。
州都之官。
精液藏焉。
表陽之氣。
生于膀胱之精水。
肌腠之氣。
乃五髒之元真。
是陽氣生于陰精也。
故曰。
生之本。
本于陰陽。
陰者。
藏精而起亟也。
下經雲。
陽予之正。
陰為之主。
蓋陽氣出而衛外。
内則歸陰。
一晝一夜。
有開有阖。
如四時寒暑之往來。
是為陰陽之和平也。
)是以聖人陳陰陽。
筋脈和同。
骨髓堅固。
氣血皆從。
如是則内外調和。
邪不能害。
耳目聰明。
氣立如故。
(陳、敷布也。
陽氣者養筋。
陰氣者注脈。
少陽主骨。
少陰主髓。
氣為陽。
血為陰。
聖人能敷陳其陰陽和平。
而筋脈骨髓氣血。
皆和順堅固矣。
内為陰。
外為陽。
如是則外内之陰陽調和。
而邪勿能害。
精氣注于耳。
血氣注于目。
邪不外淫。
則陰氣内固。
是能耳目聰明。
氣立如故也。
本經曰。
根于中者。
命曰神機。
根于外者。
命曰氣立。
又曰。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惟聖人敷陳其陰陽。
使升降出入。
外内調和。
是以氣立如故也。
)風客淫氣。
精乃亡。
邪傷肝也。
(此複申明陽者衛外。
而為陰之固也。
風為陽邪。
客于膚表。
則淫傷于氣矣。
陽氣傷。
則陰寒精自出矣。
風木之邪。
内通肝氣。
肝主藏血。
肝氣受邪。
則傷其血矣。
此言陽為陰藏精血之固。
)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為痔。
因而大飲。
則氣逆。
因而強力。
腎氣乃傷。
高骨乃壞。
(承上文而言。
陽氣傷而不能為陰之固。
緻精血有傷。
而複飽食強力。
故見證之如此也。
夫肝主血而主筋。
食氣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氣于筋。
邪傷肝而複飽食。
不能淫散其食氣。
而筋脈橫解于下矣。
食氣留滞。
則濕熱之氣。
積于陽明大腸而為痔。
蓋腸胃相通。
入胃之食。
不能上淫。
則反下矣。
夫飲入于胃。
脾為輸轉。
肺氣通調。
肺主周身之氣。
氣為邪傷。
而複大飲。
則水津不能四布。
而氣反逆矣。
夫精已亡。
而複強用其力。
是更傷其腎氣矣。
高骨、腰高之骨。
腰者腎之府。
高骨壞而不能動搖。
腎将憊矣。
此言外淫之邪。
傷人陽氣。
複因飲食勞傷。
而更傷其陰也。
)凡陰陽之要。
陽密乃固。
(此總結上文之義。
而歸重于陽焉。
蓋陽密則邪不外淫。
而精不内亡矣。
無煩勞則陽不外張。
而精不内絕矣。
)兩者不和。
若春無秋。
若冬無夏。
因而和之。
是為聖度。
(此複言陰陽和平。
而後能升降出入。
如兩者不和。
有若乎惟生升而無收降。
惟閉藏而無浮長矣。
故必因而和之。
是謂聖人調養之法度。
此複結陽氣之有開有阖。
惟聖人能陳陰陽而内外調和也。
張二中曰。
丹書雲。
一陰一陽謂之道。
偏陰偏陽謂之疾。
故聖人和合陰陽之道。
以平四時之氣者也。
)故陽強不能密。
陰氣乃絕。
(陽強、邪客于陽而陽氣盛也。
陽病而不能為陰之固密。
則陰氣乃絕于内矣。
此複結風客淫氣。
精乃亡也。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調養精氣神者。
當先平秘其陰陽。
惟聖人能敷陳其陰陽之和平也。
)因于露風。
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于風。
邪氣留連。
乃為洞洩。
夏傷于暑。
秋為瘧。
秋傷于濕。
上逆而咳。
發為痿厥。
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
(露、陰邪也。
風、陽邪也。
寒、陰病也。
熱、陽病也。
言陰陽不能固密。
則在天陰陽之邪。
傷吾身之陰陽。
而為寒熱病矣。
是以有傷四時之陽邪而為陰病者。
傷四時之陰邪而為陽病者。
皆吾身中之陰陽。
上下出入而變化者也。
夫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
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傷于風者。
上先受之。
傷于濕者。
下先受之。
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是以春傷于風。
乃為洞洩。
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
是以秋傷于濕。
上逆而咳。
此陰陽上下之相乘也。
夏傷于暑。
暑汗不洩。
炎氣伏藏。
秋時陰氣外出。
與熱相遇。
發為瘧。
冬傷于寒。
邪不即發。
寒氣伏藏。
春時陽氣外出。
邪随氣而化熱。
發為溫病。
此陰陽出入之氣化也。
夫風為陽邪。
洞洩、陰病也。
濕為陰邪。
喉咳、陽病也。
暑為陽邪。
瘧、陰瘧也。
寒為陰邪。
溫病、熱病也。
此皆人身中之陰陽氣化也。
天有陰陽之邪。
人有陰陽之氣。
有病天之陰陽。
而為寒熱者。
有感人之氣化。
而為陰病陽病者。
邪正陰陽。
變化不測。
陰陽二氣。
可不和平而秘密與。
經曰。
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
皮肉筋骨。
上逆而咳。
論陰陽之氣也。
發為痿厥。
病有形之筋骨也。
楊君舉問曰。
秋主燥氣。
而曰秋傷于濕者。
何也。
曰。
長夏濕土主氣。
是以四之氣。
大暑立秋。
處暑白露。
乃太陰所主。
然六淫之邪。
止風寒暑濕。
傷人陽氣也。
)四時之氣。
更傷五髒。
(四時之氣。
風寒暑濕也。
言四時之邪。
非隻病陰陽之氣化。
而更傷五髒之有形。
蓋病久則傳化也。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神氣生于陰精。
五髒之精。
生于五味。
是以首論氣而末論味焉。
髒象論曰。
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本神篇曰。
五髒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是以謹和五味。
長有天命。
蓋精神氣血。
皆由五味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
五宮、五髒神之所舍也。
傷在五味者。
味有所偏勝也。
莫仲超曰。
酸生肝。
苦生心。
甘生脾。
辛生肺。
鹹生腎。
是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也。
)是故味過于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
(酸味入肝。
若過于酸。
則肝多津液。
津溢于肝。
則脾氣乃絕其轉輸矣。
)味過于鹹。
大骨氣勞。
短肌。
心氣抑。
(大骨、腰高之骨。
腎之府也。
過食鹹則傷腎。
故骨氣勞傷。
水邪盛則侮土。
故肌肉短縮。
水上淩心。
故心氣抑郁也。
)味過于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衡。
味過于甘。
則土氣實矣。
土實。
則心氣不能傳之于子。
故喘滿也。
腎主水。
其色黑。
土亢則傷腎。
故色黑而腎氣不平。
味過于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濃。
(陽明絡屬心。
子母之氣相通也。
五味入胃。
苦先入心。
味過于苦。
則母氣盛而胃氣強。
胃強則與脾陰相絕矣。
脾不為胃轉輸其津液。
而脾氣不濡矣。
脾不轉輸。
故胃氣乃濃。
)味過于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沮音咀沮、遏抑也。
弛、懈弛也。
金氣偏盛。
則肝氣受傷。
故筋脈弛懈也。
央殃同。
辛甚則燥。
津液不能相成。
而精神乃受其殃也。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腎主藏精而主骨。
肝主藏血而主筋。
夫風客淫氣。
則邪傷肝而精乃亡。
謹和五味。
則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
是陽氣生于陰精。
而為陰之外衛。
故曰。
陰者。
藏精而起亟也。
陽者。
衛外而為固也。
知陰陽外内之道。
無煩勞以傷其陽。
節五味以養其陰。
謹能調養如法。
則陰陽和平。
而長有天命矣。
) 卷一 金匮真言論篇第四 金匮、古帝王藏書之器。
此篇論經脈之道。
乃上帝之所貴。
藏之心意。
非其人弗教。
非其真弗授。
乃金匮中之真言。
不知道者。
不易得也。
黃帝問曰。
天有八風。
經有五風。
何謂。
(八風、八方之風。
經、謂五髒之經俞。
五風、五經之風也。
上章論陽氣。
此章論經脈。
故首提曰經有五風。
末結曰善為脈者。
)岐伯對曰。
八風發邪。
以為經風。
觸五髒邪氣發病。
(八風發邪。
謂八方不正之邪風。
發而為五經之風。
觸人五髒。
則邪氣在内而發病也。
蓋言在天則為八方之風。
在人則為五經五髒之風矣。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所謂四時之勝也。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
如春時之西南風。
長夏之北風。
冬之南風。
夏之西風。
秋之東風。
此得四時所勝之氣。
而不為風所觸。
蓋五髒因時而旺。
能勝其所不勝也。
上節言八風發邪者。
發所勝之風。
而克賊所不勝之時也。
此言得四時之勝者。
得四時所勝之氣。
而能勝所不勝之邪風也。
以上皆論四時不正之風氣。
)東風生于春。
病在肝。
俞在頸項。
南風生于夏。
病在心。
俞在胸脅。
西風生于秋。
病在肺。
俞在肩背。
北風生于冬。
病在腎。
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
病在脾。
俞在脊。
(此言四時之正氣。
而亦能為五髒經俞作病也。
五營運大論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蓋人禀五常。
因風氣而生長。
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是以先言風氣之傷五髒。
而後言五髒之氣。
禀于五方五氣而生也。
俞者。
經氣之所注也。
首言八風發邪。
以為經風。
觸五髒發病者。
言天之陽邪。
始傷陽氣。
由氣而經。
由經而髒也。
此言東風生于春。
病在肝。
俞在頸項者。
言髒氣實則病氣。
髒氣虛則病髒。
是以下文反複以申明之。
)故春氣者病在頭。
(所謂氣者。
言四時五髒之氣。
相為病也。
肝俞在頸項。
而春病在頭者。
春氣生升。
陽氣在上也。
故病在氣者病在頭。
病在經者别下項也。
是以下文之有病在氣者。
有病在經者。
有病在髒者。
有病鼽衄之在上者。
有病洞洩之在内者。
有病風瘧之在外内出入者。
分别髒氣經俞之有虛實也。
)夏氣者病在髒。
(夏時陽氣發越在外。
髒氣内虛。
故風氣乘虛而内薄。
)秋氣者病在肩背。
(秋氣降收。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