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矣。

    按此篇以天地之陰陽四時。

    順養吾身中之陰陽五髒。

    蓋五髒以應五行四時之氣者也。

    經曰。

    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五髒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故所謂從者。

    四時五髒之氣。

    相生而順行也。

    逆者。

    五髒四時之氣。

    相勝而逆行也。

    ) 卷一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于陰陽。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

    皆通乎天氣。

    (凡人有生。

    受氣于天。

    故通乎天者。

    乃所生之本。

    天以陰陽五行。

    化生萬物。

    故生之本。

    本乎陰陽也。

    是以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其地氣之九州。

    人氣之九竅五髒十二節。

    皆通乎天氣。

    十二節者。

    骨節也。

    兩手兩足各三大節。

    合小節之交。

    共三百六十五會。

    靈樞邪客曰。

    地有九州。

    人有九竅。

    天有五音。

    人有五髒。

    歲有十二月。

    人有十二節。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

    人有三百六十節。

    地有十二經水。

    人有十二經脈。

    蓋節乃神氣之所遊行。

    故應天之歲月。

    脈乃血液之所流注。

    故應地之經水。

    九竅乃藏氣之所出入。

    五髒乃陰陽二氣之所舍藏。

    故皆通乎天氣。

    此篇論陰陽二氣。

    與天氣相通。

    故曰地之九州。

    人之五髒。

    天為陽。

    是以先論陽。

    而後論陰也。

    朱濟公曰。

    天乙生水。

    氣乃坎中之滿也。

    曰自古者。

    言自上古天真所生之氣也。

    本乎陰陽者。

    天真之有陰有陽也。

    )其生五。

    其氣三。

    數犯此者。

    則邪氣傷人。

    此壽命之本也。

    (天之十幹。

    化生地之五行。

    故曰其生五。

    地之五行。

    上應三陰三陽之氣。

    故曰其氣三。

    三陰者。

    寒燥濕也。

    三陽者。

    風火暑也。

    如不能調養。

    而數犯此三陰三陽之氣者。

    則邪氣傷人而為病矣。

    夫人禀五行之氣而生。

    犯此五行之氣而死。

    有如水之所以載舟。

    而亦能覆舟。

    故曰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

    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

    弗能害也。

    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

    服天氣。

    而通神明。

    (生氣通乎天。

    是以蒼天之氣清淨。

    則人之志意亦治。

    人能順此清淨之氣。

     而吾身之陽氣外固。

    雖有賊邪。

    勿能為害。

    此因四時之序。

    而能調養者也。

    故聖人傳運其精神。

    餐服蒼天之清氣。

    以通吾之神明。

    )失之則内閉九竅。

    外壅肌肉。

    衛氣散解。

    此謂自傷。

    氣之削也。

    (逆蒼天清淨之氣。

    則九竅内閉。

    肌肉外壅。

     衛外之陽氣散解。

    此不能順天之氣而自傷。

    以緻氣之消削。

    蓋人氣通乎天。

    逆天氣。

    則人氣亦逆矣。

    )陽氣者。

    若天與日。

     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

    衛外者也。

    (上節言順蒼天之氣。

    以養吾身之陽。

    此複言人之陽氣。

    又當如天與日焉。

    若失其所居之位。

    所運之機。

    則短折其壽而不能彰着矣。

    夫天氣。

    清淨光明者也。

    然明德惟藏。

     而健運不息。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天之藏德不下。

    故人之陽氣亦因而居上。

    天之交通。

    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

    故人之陽氣。

    所以衛外者也。

    )因于寒。

    欲如運樞。

    起居如驚。

    神氣乃浮。

    (夫陽氣生于至陰。

    由樞轉而外出。

    風寒之邪。

    皆始傷皮毛氣分。

    是故因于寒。

    而吾身之陽氣。

    當如運樞以外應。

    陽氣司表。

    邪客在門。

    故起居如驚。

    而神氣乃浮出以應之。

     神氣、神藏之陽氣也。

    莫仲超曰。

    此節運樞照應後之開阖。

    太陽主表主開。

    而本于下焦之寒水。

    故欲從樞而後出。

    又曰。

     按傷寒始傷皮毛氣分。

    得陽氣以化熱。

    熱雖盛不死。

    此能運樞而外應者也。

    如太陽病。

    發熱頭疼。

    脈反沉。

    當救其裡。

     此神氣不能運浮于外。

    故急用幹姜附子。

    以救在裡之陽氣而外出焉。

    夫在天陰寒之邪。

    藉吾身之陽氣以對待。

    故因于寒者。

    欲其陽氣如此而出。

    所謂陽因于上。

    衛外者也。

    )因于暑。

    汗煩則喘喝。

    靜則多言。

    體若燔炭。

    汗出而散。

    (天之陽邪。

    傷人陽氣。

    氣傷外弛。

    故汗出也。

    氣分之邪熱盛。

    則迫及所生。

    心主脈。

    故心煩。

    肺乃心之蓋。

    故煩則喘喝也。

    如不煩而靜。

    此邪仍在氣分而氣傷。

    神氣虛。

    故多言也。

    脈要精微論曰。

    言而微。

    終日乃複言者。

    此奪氣也。

    天之陽邪。

     傷人陽氣。

    兩陽相搏。

    故體若燔炭。

    陽熱之邪。

    得吾身之陰液而解。

    故汗出乃散也。

    按傷寒論曰。

    病常自汗出者。

    此衛氣不和也。

    複發其汗。

    榮衛和則愈。

    故因于暑而汗出者。

    暑傷陽而衛氣不和也。

    汗出而散者。

    得榮衛和而汗出乃解也。

    ) 因于濕。

    首如裹。

    濕熱不攘。

    大筋短。

    小筋弛長。

    短為拘。

    弛長為痿。

    (音軟此言濕傷陽氣。

    而見證之如此也。

     陽氣者。

    若天與日。

    因而上者也。

    傷于濕者。

    下先受之。

    除病者。

    下行極而上。

    陰濕之邪。

    上幹陽氣而冒明。

    故首如裹也。

    濕傷陽氣。

    則因陽而化熱矣。

    陽氣者。

    柔則養筋。

    陽氣傷而不能榮養于筋。

    故大筋短。

    小筋弛長。

    蓋大筋連于骨節之内。

    故郁熱而短。

    小筋絡于骨肉之外。

    故因濕而弛長。

    短則縮急而為拘攣。

    長則放縱而為痿棄。

    此言寒暑濕邪。

     傷人陽氣者如此。

    )因于氣為腫。

    四維相代。

    陽氣乃竭。

    (此總結上文而言。

    因外淫之邪。

    有傷于氣。

    則為腫矣。

    陰陽别論曰。

    結陽者腫四肢。

    蓋陽氣傷而不能營運。

    則榮血泣而為腫矣。

    四維、四肢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

    氣為邪傷。

    是以四肢之陽。

    交相代謝。

    而陽氣乃竭也。

    朱濟公曰。

    四維、四時也。

    至真要大論曰。

    謹按四維。

    斥候皆歸。

    其終可見。

    其始可知。

    蓋手足三陽之氣。

    旺于四時。

    有盛有衰。

    如四時之代謝。

    故曰四維相代也。

    又問曰。

    六淫之邪。

    止言三氣者何也。

     曰。

    六氣生于五行。

    暑熱總屬于火。

    陽氣與衛氣各有分别。

    風傷衛而兼傷陽。

    故另提曰風客淫氣。

    經曰。

    燥勝則幹。

    燥淫之邪。

    傷人血液而不傷氣。

    )陽氣者。

    煩勞則張。

    精絕。

    辟積于夏。

    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視。

    耳閉不可以聽。

    潰潰乎若壞都。

    乎不可止。

    音骨此言煩勞而傷其陽氣也。

    按金匮要略雲。

    勞之為病。

    其脈大。

    手足煩。

    春夏劇。

    秋冬瘥。

    陰寒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蓋陰陽之要。

    陽密乃固。

    煩勞則陽氣外張。

    陰不得陽之溫固。

    則精自出而絕于内矣。

    秋冬之陽氣。

    内而收藏。

    夏則陽氣張浮于外。

    故益虛而煎厥也。

    精氣虛故目盲不可以視。

    耳閉不可以聽也。

    (膀胱者。

    州都之官。

    精液藏焉。

    而又屬太陽之腑。

    太陽為諸陽主氣。

    陽氣傷。

    則壞其腑矣。

    潰、漏也。

    言其州都之壞。

    而不能藏精。

     、流貌。

    言其陰寒精出。

    而不可止也。

    )陽氣者。

    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有傷于筋縱。

    其若不容。

    (菀于遠切此因怒而傷其陽氣也。

    陽氣者。

    通會于皮膚腠理之間。

    大怒則氣上逆。

    而形中之氣。

    絕其旋轉之機矣。

    菀、茂貌。

    血随氣行而茂于上矣。

    薄、迫也。

    氣血并逆。

    而使人迫厥也。

    陽氣者。

    柔主養筋。

    血脈者。

    所以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

    陽氣傷而血逆于上。

    則有傷于筋矣。

    筋傷而弛縱。

    則四體有若不容我所用也。

    前節論外因而傷其陽氣。

    此因勞傷大怒。

    而亦傷其陽氣焉。

    )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

    乃生痤。

    高粱之變。

    足生大丁。

    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

    寒薄為。

    郁乃痤。

    (沮音疽痤才何切。

    坐平聲音費織加切音柞丁即疔沮、濕也。

    痤、小疖也。

    、如疹之類。

    、面鼻赤瘰也。

    此言陽氣者。

    外衛于皮膚。

    充塞于四體。

    若天氣之運用于六合九州之外。

    而為陰之固也。

    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濕者。

    是陽氣虛而不能充身遍澤。

    必有偏枯之患矣。

    如汗出見濕。

    濕熱郁于皮膚之間。

    則生痤矣。

    高粱、濃味也。

     味濃傷形。

    氣傷于味。

    形氣傷則肌腠虛矣。

    高粱所變之熱毒。

    逆于肉理而多生大疔。

    蓋膚腠虛而熱毒乘之。

    有如持虛之器而受之也。

    勞汗當風。

    寒濕薄于皮膚之間。

    則為為痤矣。

    夫與痤。

    乃血滞于膚表之輕證。

    蓋言陽氣外衛于皮膚之間。

    為邪所薄。

    則淡滲于皮毛之血而為病矣。

    故曰。

    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者。

    言陽氣之若天與日。

    宜普遍于九州也。

     乃生痤。

    寒薄為者。

    言陽氣之外衛。

    而在于皮毛之間也。

    高粱之變。

    足生大疔者。

    言陽氣之通會于腠理也。

    朱濟公曰。

    經雲。

    微者沖氣疏。

    疏則其膚空。

    又曰。

    腠理者。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夫形食味。

    形氣虛。

    則高粱之味毒乘之。

    故曰受如持虛。

    )陽氣者。

    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

    (承上文而言陽氣者。

    内養五髒之神。

    出而榮養筋骨。

    非隻通會于肌腠。

     外衛于皮毛。

    蓋有開有阖。

    有出有入者也。

    本經曰。

    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陽氣者。

    水谷之精也。

    故先養于五髒之神。

    柔者。

    少陽初生之氣也。

    初出之微陽。

    而榮養于筋。

    是以少陽之生筋也。

    莫子晉問曰。

    首論神氣本于天真。

    奚又屬五味之所生養。

    曰。

    精氣神。

    皆有先天。

    有後天。

    先天之神氣。

    又藉後天水谷之所資生而資養。

    故曰。

    兩精相搏謂之神。

    兩精者。

    天乙之精。

    水谷之精也。

    )開阖不得。

    寒氣從之。

    乃生大偻。

     陷脈為。

    留連肉腠。

    俞氣化薄。

    傳為善畏。

    及為驚駭。

    榮氣不從。

    逆于肉理。

    乃生癰腫。

    (開者。

    一日而主外。

    阖者。

     暮而收引也。

    如失其開阖之機。

    則寒氣從而内薄矣。

    背為陽。

    陽虛則寒邪痹閉于背。

    而形體為之俯偻。

    金匮所謂痹俠背行是也。

    如陽虛不能為榮血之衛。

    邪陷于脈中而為。

    留連于肉腠之間。

    金匮所謂馬刀俠瘿是也。

    如經俞之氣化虛薄。

     則傳入于内。

    而幹及藏神矣。

    心主脈。

    神傷則恐懼自失。

    肝主血。

    故其病發驚駭也。

    金匮要略雲。

    經絡受邪。

    入髒腑為内所因。

    邪入于經俞。

    故内幹髒氣也。

    如邪逆于肉理氣分。

    而陰陽不和。

    則生癰腫。

    經曰。

    陽氣有餘。

    榮氣不行。

    乃發為癰。

    陰陽不通。

    兩熱相搏。

    乃化為膿。

    此言陽氣不固。

    緻邪薄于所養之筋而為偻。

    内及于所養之神而為驚為畏。

    重陽氣之外衛也。

    濟公曰。

    外衛者。

    首重皮毛。

    皮毛不固。

    則入于肉理脈絡矣。

    莫子晉曰。

    高粱之變。

    逆于肉理。

    乃生大疔。

     外淫之邪。

    逆于肉理。

    乃生癰腫。

    皮毛肉理。

    皆陽氣之所主。

    故曰。

    清淨則肉腠閉拒。

    邪弗能害。

    如肌腠固密。

    即邪傷皮毛。

    止不過痤之輕疾耳。

    )魄汗未盡。

    形弱而氣爍。

    穴俞以閉。

    發為風瘧。

    (上二俞字并音輸此言表氣與邪氣。

    并陷于肌腠之間而為瘧也。

    肺主皮毛。

    魄汗未盡。

    表邪未去也。

    形弱、肌腠虛也。

    腠理空疏。

    則表陽邪氣。

    同陷于其間。

     寒邪在表。

    則随陽而化熱。

    故氣爍也。

    邪雖陷于肌腠。

    而表氣不入于經。

    是以穴俞以閉。

    風瘧。

    但熱不寒之瘧也。

    表陽之邪。

    與衛氣相遇。

    則發熱也。

    夫表氣者。

    太陽之氣也。

    肌腠之氣者。

    五髒元真之氣也。

    金匮要略曰。

    腠者。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又曰。

    五髒元真通暢。

    人即安和。

    靈樞經曰。

    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應。

    蓋三焦之氣。

    通腠理。

    太陽之氣主皮毛。

    是以表氣邪氣。

    陷入于肌腠。

    則傷元真之氣。

    而太陽之氣仍在外也。

    如肌腠之邪留而不去。

    則轉入于經俞。

    蓋五髒經氣之相合也。

    此節論表氣實而肌氣虛。

    是以表氣同邪并陷于肌腠之間。

    太陽之氣與五髒之經不相合。

    故穴俞以閉也。

    此注當與傷寒論注疏合看。

    )故風者。

    百病之始也。

    清靜則肉腠閉拒。

    雖有大風苛毒。

    弗之能害。

    此因時之序也。

    (此重調養元真之氣。

    而肌腠之宜閉密也。

    夫寒暑始傷于皮毛。

    風邪直透于肌腠。

    風者善行而數變。

    入于肌腠。

    則及經脈。

     或為熱中。

    或為寒中。

    或為偏枯。

    或成積聚。

    或入腑而生。

    或幹髒而死。

    邪氣淫佚。

    不可勝論。

    故曰。

    風者。

    百病之始也。

    人能順蒼天清淨之氣。

    而調攝其元神。

    則肉腠固密。

    雖有大風苛毒。

    勿之能害。

    此因四時之序。

    而能順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