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泮渙。

    而長享百年矣。

    )其次有賢人者。

    法則天地。

    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

    逆從陰陽。

    分别四時。

    将從上古。

    協議于道。

    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賢人者。

    處塵俗之内。

    鮮拘蔽之習。

    取法天地。

     如日月之光明。

    推測象緯。

    順逆二氣。

    序别四時。

    将與上古天真之聖。

    同合于道。

    亦可使益壽而至于壽敝天地之極。

    此修道之賢人。

    而由人以合天。

    超凡以至聖者也。

    此帝勉人修為。

    而不得以凡庸自棄。

    故移精變氣章曰。

    去故就新。

    乃得真人。

    ) 卷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神藏于五髒。

    故宜四氣調之。

    脾不主時。

    旺于四季月。

     春三月。

    此謂發陳。

    (發、啟也。

    陳、故也。

    春陽上升。

    發育萬物。

    啟故從新。

    故曰發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天地之氣。

    俱主生發。

    而萬物亦以生榮。

    )夜卧早起。

    廣步于庭。

    (夜卧早起。

    發生氣也。

    廣、寬緩也。

    所以運動生陽之氣。

    )被發緩形。

    以使志生。

    (東方風木之氣。

    直上巅頂。

    被發者。

    疏達肝木之氣也。

    緩、和緩也。

    舉動舒徐。

    以應春和之氣。

    志者。

    五髒之志也。

    志意者。

    所以禦精神。

    收魂魄。

    适寒溫。

    和喜怒者也。

    是以四時皆當順其志焉。

    )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

    (予與同皆所以養生發之德也。

    故君子啟蟄不殺。

    方長不折。

    )此春氣之應。

    養生之道也。

    (四時之令。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此春氣以應養生之道。

    )逆之則傷肝。

    夏為寒變。

    奉長者少。

    (逆、謂逆其生發之氣也。

    肝屬木。

    王于春。

    春生之氣逆則傷肝。

    肝傷則至夏為寒變之病。

    因奉長者少故也。

    蓋木傷而不能生火。

    故于夏月火令之時。

     反變而為寒病。

    )夏三月。

    此為蕃秀。

    (蕃、茂也。

    陽氣浮長。

    故為茂盛而華秀也。

    )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

    (夏至陰氣微上。

    陽氣微下。

    故為天地氣交。

    陽氣施化。

    陰氣結成。

    成化相合。

    故萬物華實也。

    )夜卧早起。

    無厭于日。

    (夜卧早起。

     養長之氣也。

    無厭于長日。

    氣不宜惰也。

    )使志無怒。

    使華英成秀。

    (長夏火土用事。

    怒則肝氣易逆。

    脾土易傷。

    故使志無怒。

    而使華英成秀。

    華者心之華。

    言神氣也。

    )使氣得洩。

    若所愛在外。

    (夏氣浮長。

    故欲其疏洩。

    氣洩則膚腠宣通。

     時氣疏暢。

    有若好樂之在外也。

    )此夏氣之應。

    養長之道也。

    (長上聲。

    凡此應夏氣者。

    所以養長氣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

     秋為瘧。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心屬火。

    王于夏。

    逆夏長之氣。

    則傷心矣。

    心傷。

    至秋為瘧。

    因奉收者少故也。

    蓋夏之陽氣。

    浮長于外。

    至秋而收斂于内。

    夏失其長。

    秋何以收。

    至秋時陰氣上升。

    下焦所出之陰。

    與上焦所逆之陽。

    陰陽相搏。

    而為寒熱之陰瘧也。

    夫陽氣發原于下焦陰髒。

    春生于上。

    夏長于外。

    秋收于内。

    冬藏于下。

    今夏逆于上。

    秋無以收。

    收機有礙。

    則冬無所藏。

    陽不歸原。

    是根氣已損。

    至冬時寒水當令。

    無陽熱溫配。

    故冬時為病。

    甚危險也。

    有雲。

     逆夏氣則暑氣傷心。

    至秋成瘧。

    此亦邪氣伏藏于上。

    與陽氣不收之義相同。

    但四時皆論髒氣自逆。

    而不涉外淫之邪。

     是不當獨以夏時為暑病也。

    ) 秋三月。

    此為容平。

    (容、盛也。

    萬物皆盛實而平定也。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寒氣上升。

    故天氣以急。

    陽氣下降。

     故地氣以明。

    )早卧早起。

    與雞俱興。

     故使神志安甯。

    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

    (皆所以順秋收之氣。

    而使肺金清淨也。

    ) 此秋氣之應。

    養收之道也。

    (凡此應秋氣者。

    所以養收氣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

    冬為飧洩。

    奉髒者少。

    (飧音孫肺屬金。

     王于秋。

    逆秋收之氣。

    則傷肺矣。

    肺傷。

    至冬為飧洩之病。

    因奉藏者少故也。

    蓋秋收而後冬藏。

    陽藏于陰。

    而為中焦釜底之燃。

    以腐化水谷。

    秋失其收。

    則奉藏者少。

    至冬寒水用事。

    陽氣下虛。

    則水谷不化。

    而為飧洩矣。

    ) 冬三月。

    此為閉藏。

    (萬物收藏。

    閉塞而成冬也。

    )水冰地坼。

    無擾乎陽。

    (坼音拆坼、裂也。

    陽氣收藏。

    故不可煩擾。

    以洩陽氣。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早卧晚起。

    順養閉藏之氣。

    必待日光。

    避寒邪也。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若伏若匿。

    使志無外也。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神氣内藏也。

    夫腎藏志。

    心藏神。

    用三若字者。

    言冬令雖主閉藏。

    而心腎之氣。

    時相交合。

    故曰。

    私者。

    心有所私得也。

    )去寒就溫。

    無洩皮膚。

    使氣亟奪。

    (去寒就溫。

    養标陽也。

     膚腠者。

    陽氣之所主也。

    夫陽氣根于至陰。

    發于膚表。

    外不固密。

    則裡氣亟起以外應。

    故無洩皮膚之陽。

    而使急奪其根氣也。

    此言冬令雖主深藏。

    而标陽更宜固密。

    )此冬氣之應。

    養藏之道也。

    (凡此應冬氣者。

    所以養藏氣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

    春為痿厥。

    奉生者少。

    (腎屬水。

    王于冬。

    逆冬藏之氣則傷腎。

    腎氣傷。

    至春為痿厥之病。

    因奉生者少故也。

    蓋肝木生于冬水。

    主春生之氣而養筋。

    筋失其養則為痿。

    生氣下逆則為厥。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

    (上節論順四時之氣。

    而調養其神。

    然四時順序。

    先由天氣之和。

    如天地不和。

    則四時之氣亦不正矣。

    故以下複論天地之氣焉。

    )藏德不止。

    故不下也。

    (上天之氣。

    至清淨光明。

    然明德惟藏。

    而健運不息者也。

    夫天氣下降。

    地氣上升。

    斯成地天之泰。

    惟其運用不止。

     故不必下而後謂之下也。

    蓋言天氣布于六合九州。

    化生萬物。

    而體位仍尊高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

    邪害空竅。

    (天氣至光明者也。

    明德藏隐。

    故晝明者日焉。

    夜明者月焉。

    若不藏而彰着于外。

    是天明而日月不明矣。

    天德不藏。

    則虛其清淨高明之體。

    而邪乘虛以害之。

    故曰天運當以日光明。

    陽因而上。

    衛外者也。

    如人之陽不固密于上。

    不衛護于外。

    則邪走空竅而為害矣。

    此言天包乎地。

    陽抱于陰。

    然當藏隐固密。

    而不宜外張下洩者也。

    )陽氣者閉塞。

    地氣者冒明。

    (陽氣者。

     天氣也。

    此承上文而複言天德惟藏。

    而無運用不息之機。

    則地氣上乘。

    而昏冒其光明矣。

    上節言虛其藏德之體。

    此節言失其不止之機。

    )雲霧不精。

    則上應白露不下。

    (地氣升而為雲為霧。

    天氣降而為雨為露。

    雲霧不精。

    是地氣不升也。

    地氣不升。

    則天氣不降。

    是以上應白露不下。

    上節言天氣閉塞。

    此節言地氣伏藏。

    天地不交而為痞矣。

    )交通不表。

    萬物命故不施。

    不施則名木多死。

    (表、外也。

    揚也。

    言天地之氣雖上下交通。

    而不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

    則萬物之命。

    不能受其施化矣。

    不施則名木多死。

    蓋木為萬物之始生也。

    上節言不交通于上下。

    此節言不運用于四方。

    )惡氣不發。

    風雨不節。

     白露不下。

    則菀不榮。

    (菀音郁菀、茂木也。

    、禾稈也。

    上節言天地之氣不施。

    則名木多死。

    此複言四時之氣不應。

     則草木不榮。

    蓋天地之氣不和。

    而四時之氣亦不正矣。

    惡氣、忿怒之氣也。

    脈要精微論曰。

    彼秋之忿。

    成冬之怒。

    惡氣不發。

    則失其勁肅嚴凜之令矣。

    風雨不節。

    則失其溫和明曜之政矣。

    白露不下。

    則無溽蒸濕澤之濡矣。

    四時失序。

    雖茂木嘉禾。

    而亦不能榮秀也。

    按、歲運四之氣。

    大暑立秋。

    處暑白露。

    乃太陰濕土主氣。

    蓋濕熱之氣上蒸。

    而後清涼之露下降。

    故曰惡氣不發者。

    言秋冬之令不時也。

    風雨不節者。

    言春夏之氣不正也。

    白露不下者。

    言長夏之氣不化也。

    莫仲超曰。

    菀郁也。

    枯也。

    言四時之氣不行。

    則草木枯槁而不榮。

    )賊風數至。

    豪雨數起。

    天地四時不相保。

    與道相失。

    則未央絕滅。

    (數音朔賊風數至。

    陽氣不正而太過也。

    豪雨數起。

    陰氣不正而偏勝也。

    此總結上文而言。

    天地四時。

    不相保其陰陽和平。

    而又失其修養之道。

    則未久而有絕滅之患矣。

    )唯聖人從之。

    故身無奇病。

    萬物不失。

    生氣不竭。

    (惟聖人能順天地四時之不和。

    而修養其神氣。

    故無奇暴之害。

    夫萬物有自然之生氣。

    雖遇不正之陰陽。

    而不至于絕滅。

    惟人為嗜欲所傷。

    更逆其時則死。

    聖人内修養生之道。

    外順不正之時。

    與萬物不失其自然。

    而生氣不絕也。

    朱濟公曰。

    此即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義。

    此言萬物之有生氣。

    後言萬物之有根本。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

    肝氣内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

     心氣内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

    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

    腎氣獨沉。

    (此論陰陽之氣。

    随時出入。

    逆則四時所主之髒。

    自病于内也。

    少陽主春生之氣。

    春氣逆則少陰不生。

    緻肝氣郁而内變矣。

    太陽主夏長之氣。

    太陽不長。

    則心氣虛而内洞矣。

    太陽主秋收之氣。

    太陰不收。

    則肺葉熱焦而脹滿矣。

    少陰主冬藏之氣。

    少陰不藏。

    則腎氣虛而獨沉矣。

    首論所奉者少。

    而所生之髒受病。

    此論四時之氣逆。

    而四時所主之藏氣。

    亦自病焉。

    濟公曰。

    少陽主厥陰中見之化。

    故少陽不生。

    而肝氣内變。

    心為陽中之太陽。

    故太陽不長。

    而心氣内虛。

    )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四時陰陽之氣。

    生長收藏。

    化育萬物。

    故為萬物之根本。

    春夏之時。

    陽盛于外。

    而虛于内。

    秋冬之時。

    陰盛于外。

    而虛于内。

    故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而培養也。

    楊君舉問曰。

    上節言秋冬之時。

    陰主收藏。

    此複言秋冬之時。

    陰盛于外。

    陰陽之道。

    有二義與。

    曰。

    天為陽。

    地為陰。

    天包乎地之外。

    地居于天之中。

    陰陽二氣。

    皆從地而出。

    複收藏于地中。

    故曰未出地者。

    名曰陰中之陰。

    已出地者。

    命曰陰中之陽。

    所謂陰主收藏者。

    收藏所出之陽氣也。

    )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萬物有此根。

    而後能生長。

    聖人知培養其根本。

    故能與萬物同歸于生長之門。

    濟公曰。

    陰陽出入。

    故謂之門。

    )逆其根。

    則伐其本。

    壞其真矣。

    (根者。

    如樹之有根。

    本者。

    如樹之有幹。

    真者。

     如草木之有性命也。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

    所謂逆其根矣。

    逆春氣則奉長者少。

    逆夏氣則奉收者少。

     所謂逆其根則伐其本矣。

    逆之則災害生。

    逆之則死。

    是謂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終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是謂得道。

    道者。

    聖人行之。

    愚者佩之。

    (言天地之陰陽四時。

    化生萬物。

    有始有終。

    有生有死。

    如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是謂得陰陽順逆之道矣。

    然不能出于死生之數。

    惟聖人能修行其道。

    積精全神。

    而使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

    愚者止于佩服。

    而不能修為。

    是知而不能行者。

    不可謂得道之聖賢也。

    )從陰陽則生。

    逆之則死。

    從之則治。

    逆之則亂。

    反順為逆。

    是謂内格。

    (上節言天地四時之陰陽。

    有順逆死生之道。

    此複言吾身中之陰陽。

     亦有順逆死生之道焉。

    蓋天地之陰陽。

    不外乎四時五行。

    而吾身之陰陽。

    亦不外乎五行六氣。

    是以順之則生。

    逆之則死。

     所謂順之者。

    陰陽相合。

    五氣相生。

    東方肝木。

    而生南方心火。

    火生脾土。

    土生肺金。

    金生腎水。

    水生肝木。

    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若反順為逆。

    是謂内格。

    内格者。

    格拒其五髒相生之氣。

    而反逆行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亂。

    治未亂。

    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錐。

    不亦晚乎。

    (金匮玉函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

    師曰。

    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蓋不使脾受逆氣。

    而使肝氣仍複順行于心。

    是反逆為順。

    反亂為治也。

    若五髒之氣已亂。

    而五髒之病已成。

    然後治之。

    是猶渴而穿井。

    戰而鑄兵。

    無濟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