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元過東南王屋山南玉洞,上應諸天,日月星辰亦如上界,無有異也。
地道十通,千徑萬路,真仙攸往。
亦有宮室,天經備足,不減上界。
洞天之中,多有神人,時出登山,眄諸後學。
地多黃精、白木、上中下芝,甘泉玉液,飲之不衰。
常有神香,自熏鐘磬。
恒鳴天樂,在虛神唱天經。
能栖此山,真道易成。
次有五台之山,山下有洞,傍通王屋。
山上山下,亦有靈仙,今古與人,常常不絕。
次有常山,山下有洞,交通十方,亦有神藥。
次有太白、終南。
之次有五嶽、方壺、伏龍、天台、丹霍、曾城、羅浮、洞天江源,大面、武陵福鄉,地多五金、朱砂、雄黃,丹水金精,玉髓神芝。
茹服不衰,兼得還年。
研誦天文,悔罪謝愆。
香煙上騰,以陳子心。
功高行成,勳徹皇天。
大道慜之,迎以焱輪,身升太虛,受号聖人。
神童又言:邊邦諸山,地多毒厲,寒熱不調,地氣損人。
又多精魅。
後學之人,未堪患難。
真氣未布,穢濁未消。
既無良師,又無真經。
苦欲有心,去山遙遠。
若諸女人及衰弱者無師可怙,未能遠去。
如此之人笃志不移,亦可選覓平地,重牆複壁,不交人事,依禁受行,萬無一犯。
於曲室中燒香願念,一日一夜,六時行道,陳心所願,随意而言,要在悔過,上為九祖,下及一身,所犯愆咎,乞請天曹原赦,四司、五帝恩蕩愆尤。
微氣低聲,每令殚盡。
初取香火及正陳啟,勿得顧盻,及以雜想。
心念不真,邪氣來應,輕觸至聖,陳啟不聞,徒勞苦辛,空無所獲。
驚動流俗,唝嗃自欺。
正道不行,坐待灰滅。
臨絕之際,謂道無靈。
嗚呼,行屍不能正信,沉淪生死,心不厭惡,不樂一生而得解脫。
五逆十惡掩其耳目,蟲蛆三毒入其藏府。
或遇真經,心終不信。
聞人得道,便謂凡身不合成聖,要更灰滅,魂神得道。
此名邪見,修習外舍、淺近之法。
上學之士若見此人,勿與同行,及共居住,應當遠離。
染污良善,窺窬诽謗,或為調戲,真道所疾。
深宜慎之,勿與交集。
上學之士銷聲林壑,絕迹幽山,結宇依岩,永離人世。
澡練形神,研味至法。
采服良藥,衣糧窮盡。
不假外求,披草服氣,支持性命。
如此之人,非鄙衣食,憎惡飽暖,志遠惡人,不與交好,恐其能壞善根,故深避患,入諸名山。
至論大道無所不在;人間多難,不得專心。
歲月易流,身命難保,無常忽至,求悔如何。
真童又言:昔昆侖東南、蔥山之陽,時有二人同志,聞有生道而欲學之。
口常言語,向他陳說,積經六年。
此人村中先事邪神,神诟其故,恒伺其衰。
後於夜中厭殺二人,遂失生道。
上天以其有心,下勅四司,攝其魂神,受生人間,不經地獄,速得人道。
二人改氏,生於姬門,一名弘道,一名弘德。
于今七百生中未遇真師,流浪人間,忘失宿心,永無所冀。
子欲有心學生道者,當慎口言,莫令流俗之所知聞,惡人讒嫉,神邪所害。
道言:人初學道、感通之始,多有諸天上聖下臨其所,教授學人。
上天威神随從聖人,下遊凡間。
當此之時,下士鬼神受事給使。
又亦防衛學道之人及其家門神精辛苦,不得自在,常不欲得。
世人學道,恐其承事,不得自在。
爾時有武當山中學道之人,名曰祝元,與其同志一十三人,積栖武當三百六十二載,而采服松栢,形容不衰。
後入陸渾,時遊太室,采石密芝術服之,不得真經,但遵藥餌,耳目精明,行及奔馬。
七千餘歲栖隐山林,時入洞天,谒諸後聖,志心不暫替。
後遇王母賜其玄霜玉丹,一時沖天。
于今治在泰清天中。
雲宮天尊欲其堅固,即命左真侍童授其雲書二字,與今服之,位為上真。
世人愚癡,學未經旬,心已懈退。
欲以行屍,窺窬上道,不亦難乎?此一十三人者,志雖不退,在世之日及以隐山,心不願念,亦不尋求明師,請受真要,直以遠離人世,不交塵濁,授服良藥,填補其身。
不犯穢惡,無别修守,所以不能即身得成真道。
若使此人尋求明師,請受真要,道成益速,不俟多年。
道言:學道之人感得明師,修守真要。
或其前世善功未足,法應滅度;或承先福慶,真帝慜之,學道不日而得成真。
往昔水劫之間,昆侖之西有一戎人,名弗多梨,姓頗屍迦,常以晨夕遙禮昆侖,自弘誓願,願得長生度世。
如此積得四十餘年,奄遇女真王琴心從泰清天上下遊昆侖,停留阆苑九萬大劫,常欲此人而作是言:下界西南,地氣穢濁,人唯殺害;戎狄兇險,不聞至教。
獨有此人欲聞大道。
爾時女真作如是言,白諸真官。
真官答言:狂戎之徒,非肉不食,非血不飲,羊毛皮衣,内外腥臭。
無上大道非其所聞。
若有心者,待其滅度,轉其魂神,生於中國,度其後身,與得成道。
女真又言:無上至道,其猶大冶,銷铄天地,混化衆生,土木金石,變成灰燼。
此人有心,何不可度? 爾時女真勤勤固言,男真道君便即許可。
女真歡喜,便以四月八日夜半之時,即命中真侍女於人睡中攝其精神,上至阆宮,教以生道,授其五石鎮生玄腴神丹,又授此人餐和服氣神水之法。
此人睡覺,書記誦持,無有遺失,至心修守三千餘日,而果中仙之道,位知下司,主領西國戎狄雜類,有心行道,令其教授,治在龍山正中而居。
亦能飛行,身生日光。
四時八節,上升泰清,朝谒女真。
此人成道,女真之力也。
今已得十萬劫;于今在焉。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八竟
地道十通,千徑萬路,真仙攸往。
亦有宮室,天經備足,不減上界。
洞天之中,多有神人,時出登山,眄諸後學。
地多黃精、白木、上中下芝,甘泉玉液,飲之不衰。
常有神香,自熏鐘磬。
恒鳴天樂,在虛神唱天經。
能栖此山,真道易成。
次有五台之山,山下有洞,傍通王屋。
山上山下,亦有靈仙,今古與人,常常不絕。
次有常山,山下有洞,交通十方,亦有神藥。
次有太白、終南。
之次有五嶽、方壺、伏龍、天台、丹霍、曾城、羅浮、洞天江源,大面、武陵福鄉,地多五金、朱砂、雄黃,丹水金精,玉髓神芝。
茹服不衰,兼得還年。
研誦天文,悔罪謝愆。
香煙上騰,以陳子心。
功高行成,勳徹皇天。
大道慜之,迎以焱輪,身升太虛,受号聖人。
神童又言:邊邦諸山,地多毒厲,寒熱不調,地氣損人。
又多精魅。
後學之人,未堪患難。
真氣未布,穢濁未消。
既無良師,又無真經。
苦欲有心,去山遙遠。
若諸女人及衰弱者無師可怙,未能遠去。
如此之人笃志不移,亦可選覓平地,重牆複壁,不交人事,依禁受行,萬無一犯。
於曲室中燒香願念,一日一夜,六時行道,陳心所願,随意而言,要在悔過,上為九祖,下及一身,所犯愆咎,乞請天曹原赦,四司、五帝恩蕩愆尤。
微氣低聲,每令殚盡。
初取香火及正陳啟,勿得顧盻,及以雜想。
心念不真,邪氣來應,輕觸至聖,陳啟不聞,徒勞苦辛,空無所獲。
驚動流俗,唝嗃自欺。
正道不行,坐待灰滅。
臨絕之際,謂道無靈。
嗚呼,行屍不能正信,沉淪生死,心不厭惡,不樂一生而得解脫。
五逆十惡掩其耳目,蟲蛆三毒入其藏府。
或遇真經,心終不信。
聞人得道,便謂凡身不合成聖,要更灰滅,魂神得道。
此名邪見,修習外舍、淺近之法。
上學之士若見此人,勿與同行,及共居住,應當遠離。
染污良善,窺窬诽謗,或為調戲,真道所疾。
深宜慎之,勿與交集。
上學之士銷聲林壑,絕迹幽山,結宇依岩,永離人世。
澡練形神,研味至法。
采服良藥,衣糧窮盡。
不假外求,披草服氣,支持性命。
如此之人,非鄙衣食,憎惡飽暖,志遠惡人,不與交好,恐其能壞善根,故深避患,入諸名山。
至論大道無所不在;人間多難,不得專心。
歲月易流,身命難保,無常忽至,求悔如何。
真童又言:昔昆侖東南、蔥山之陽,時有二人同志,聞有生道而欲學之。
口常言語,向他陳說,積經六年。
此人村中先事邪神,神诟其故,恒伺其衰。
後於夜中厭殺二人,遂失生道。
上天以其有心,下勅四司,攝其魂神,受生人間,不經地獄,速得人道。
二人改氏,生於姬門,一名弘道,一名弘德。
于今七百生中未遇真師,流浪人間,忘失宿心,永無所冀。
子欲有心學生道者,當慎口言,莫令流俗之所知聞,惡人讒嫉,神邪所害。
道言:人初學道、感通之始,多有諸天上聖下臨其所,教授學人。
上天威神随從聖人,下遊凡間。
當此之時,下士鬼神受事給使。
又亦防衛學道之人及其家門神精辛苦,不得自在,常不欲得。
世人學道,恐其承事,不得自在。
爾時有武當山中學道之人,名曰祝元,與其同志一十三人,積栖武當三百六十二載,而采服松栢,形容不衰。
後入陸渾,時遊太室,采石密芝術服之,不得真經,但遵藥餌,耳目精明,行及奔馬。
七千餘歲栖隐山林,時入洞天,谒諸後聖,志心不暫替。
後遇王母賜其玄霜玉丹,一時沖天。
于今治在泰清天中。
雲宮天尊欲其堅固,即命左真侍童授其雲書二字,與今服之,位為上真。
世人愚癡,學未經旬,心已懈退。
欲以行屍,窺窬上道,不亦難乎?此一十三人者,志雖不退,在世之日及以隐山,心不願念,亦不尋求明師,請受真要,直以遠離人世,不交塵濁,授服良藥,填補其身。
不犯穢惡,無别修守,所以不能即身得成真道。
若使此人尋求明師,請受真要,道成益速,不俟多年。
道言:學道之人感得明師,修守真要。
或其前世善功未足,法應滅度;或承先福慶,真帝慜之,學道不日而得成真。
往昔水劫之間,昆侖之西有一戎人,名弗多梨,姓頗屍迦,常以晨夕遙禮昆侖,自弘誓願,願得長生度世。
如此積得四十餘年,奄遇女真王琴心從泰清天上下遊昆侖,停留阆苑九萬大劫,常欲此人而作是言:下界西南,地氣穢濁,人唯殺害;戎狄兇險,不聞至教。
獨有此人欲聞大道。
爾時女真作如是言,白諸真官。
真官答言:狂戎之徒,非肉不食,非血不飲,羊毛皮衣,内外腥臭。
無上大道非其所聞。
若有心者,待其滅度,轉其魂神,生於中國,度其後身,與得成道。
女真又言:無上至道,其猶大冶,銷铄天地,混化衆生,土木金石,變成灰燼。
此人有心,何不可度? 爾時女真勤勤固言,男真道君便即許可。
女真歡喜,便以四月八日夜半之時,即命中真侍女於人睡中攝其精神,上至阆宮,教以生道,授其五石鎮生玄腴神丹,又授此人餐和服氣神水之法。
此人睡覺,書記誦持,無有遺失,至心修守三千餘日,而果中仙之道,位知下司,主領西國戎狄雜類,有心行道,令其教授,治在龍山正中而居。
亦能飛行,身生日光。
四時八節,上升泰清,朝谒女真。
此人成道,女真之力也。
今已得十萬劫;于今在焉。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八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