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視悲淚,故取埋之。

    兕知其意,即便退去。

    又經七日,五人入山,尋采藥食,奄遇寶窖,金銀無量。

    是時五人目不暫視。

    又經七日,於是神童化為貧病窮人,投之乞食。

    如是五人安養供食,足經千日,便爾還去。

    後又九日,爾時神童化作惡虎三十餘頭;又化作蟒蛇十頭。

    虎尾鈎連,蛇身交結,圍繞五人。

    是時張口吐舌,欲相吞噬。

    於是五人情地不懼,顔色怡悅,氣平身安,綽如無事。

     爾時大道哀慜,衆聖慈憐,二曜停空一十四日;盛冬冰汋,玉樹敷花,雷音清暢,天灑甘露,神香郁烈,和風發生。

    無上大道空中授手,遍於世界。

    天文映明,群瑞祥集,麟舞鳳唱,衆音和雅,合贊五人。

    一切世間聖凡異類、土石草木,皆能演出微妙法音,所謂天經地緯、織凡成聖,皆可采聽。

     爾時五人采服微音,皆以心體柔軟,德力無比,百關強健,六府調和,耳目聰明,神識凝玄,不違四時,不逆五行,歸依常道,遠離虛妄,善用中和,故能無病,妖魔消伏,真正日新。

    神童歎言:世人雖賢,不能用德,偏執異見,謂無常道,順俗灰滅,夭喪真性;不知即身,去道不遠,分意不永,甘心滅度,遊魂倚變,随境而舍。

    昔有風氏兄弟二人,大兄名運,二弟名遇,同一母生。

    運年十六,弟年十四。

    母教令學,遊往他方,遭二種師:一師貧賤,唯富貴道德,積居常山,年已九百;一師富貴,多饒财寶,善明世事。

    兄弟二人各事一師。

    大兄事師,山隐學道;小弟貪财,奉事世師。

    執手辭别,随師而去。

    逐事流變,六十七年後於(厘+阝)間,忽然相遇。

    大兄識弟,弟不識兄。

    兄雖年老,顔容不衰,少於往日。

    分别之時,其弟形容,甚至憔悴,耳目已損,瞻視不明。

    兄弟相随,三日不悟。

    弟謂其兄而作言曰:子非魅乎?忽作此言,言是我兄,必欲中我。

    奄便揮劍,以刺其兄,如刺虛空,竟無傷損。

    其弟心懼,五體戰栗,發聲大呼,聲震禽獸,自仆地驚惕,欲絕其兄。

    慈慜弟故,扶起案摩,消息将養,漸漸得蘇,猶未敢信。

    其兄向弟一一具說父母生處,所經事業,村邦鄉裡。

    弟雖小悟,猶恐鬼魅而能得知。

    良久之間而作是言:汝今定當是我兄者。

    不是我兄者,以劍刺汝。

    不覺所中,以此驗之,固不敢信。

    其兄告言:吾聞道乎遍體受生,身無死地。

    以是因緣,刃所不中,非是鬼魅。

    汝今勿疑。

    我昔與汝生一父母,年各長大,禀學不同,粗妙相絕,優劣懸隔。

    若使汝不癡貪,志求生道,亦得如我,無有異也。

    猶狐疑心未淳信。

    爾時兄弟二人相随至家,見其父母,拜跪問訊。

    父母見兒,歡喜無量。

    兒雖未言,父母已知其子學有優劣。

    是時中表親舊聞其學還,皆來勞問所學因緣。

     爾時大兒以其初學因緣,答其親族,又序其弟所事師範,一一具說因緣之事。

    其弟心中以漸開悟,始知是兄,真實不謬。

    為兄作禮,長跪悔過,深心克責,三月謝愆。

    雖知謝愆,心尚猶豫,不知請兄而受至道。

    逮後六月,重辭父母而向他方,尋求學業。

    忽於他邦單貧之家而遇外道,求假衣食,請從服事以為師匠。

    於是外道便即許之。

    服勤六年。

    於是外道卒乃授其邪法之道。

    辭師還歸至鄉裡,經涉勤苦,遂成勞患,傷損筋骨,卒於道傍,形骸不收,為獸所啖,遂失生道,魂魄苦惱,甚可哀痛。

    後生邊陬,化諸流俗,今已九百生中,為人演說邪法之道,求世利養,資其身命。

    而雖有功,不足成就,終不能得即身而為法身。

    然此外道亦遊山林,荷負缾缽,入村乞食。

    居無定方,修習不正,惑辭聾瞽,招誘童蒙。

    上天以其唝嗃之愆,制役下鬼,惑亂其心,使其愛死,不重生道,與諸魔邪以為群黨。

    如是外道,至於後劫淳澆之世,法流二界,大道不行。

    當此之時,衆生福盡,天告災祥,百谷減少,人民饑馑,水劫改運,一時漂沒。

     爾時風運以無上道法授其父母,精修千日,老而複丁。

    後随其子,入玉輪之阿,飲以金精,咀以玉芝,身生紫氣,目有流光,骨體輕便而能飛行。

    不久三人升入無形,長存綿綿,塵劫為瞬,彌久彌新。

    遇之與運升隆若斯,同本一元,中道流浪。

    一時相失,億劫長乖。

    不識明師,遂至如此。

    告諸後學,明鑒此經。

    人生難得,不可失生。

     爾時真童逆告來生學真之人,或志不在俗,擯塵割累,願居山林,幽身虛岩,研味上道,求見升度,要在清潔。

    不潔無冀。

    廣尋至經,明視節度,修道方法,心性慈順,便易感通。

    淨持神室,晝夜不睡。

    瑩拂明鏡,徑九寸,令無瑕翳,懸對目前,以鑒精魅,辨其僞真。

    開辟明堂,遐招二景,随以晨夕,互咀精霞。

    密室坐卧,任其便所,不必一也。

    采服輕妙,呼吸中和,不緩不急,不粗不細。

    猶如嬰兄飲其母乳,綿綿微吸,取類引絲,使不斷絕。

    不勤不勞,如幽泉之潛澍,内外靜息,百關不躁,忘所馳競。

    冥昧泯默,如無耳目,不以視聽用其聽察也。

    於是塵濁消沉,道德明顯,生神内養,和氣調暢,存亡去留,随心攝運。

    生道一固,欲死不可得也。

    尋真之士,寶秘此經,慎勿輕洩。

    傳非其人,九祖受考,身不得道。

    深加微密,勿得唱露。

    勤而行之,克定太平。

    失之則亡,得之則昌;密之則真降,洩之則禍來。

     爾時神童為諸來生欲學道者,志遠人世,隔諸塵濁,願栖福地,入諸名山,尋求真經,采服靈芝。

    千年萬歲,不為兇害之所侵損。

    地多善神,土氣調良,水藥宜人。

    昆侖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