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求之,然後可以免脫死厄,綿綿長存。

    善男子,修吾道者,即能變練形神,轉凡成聖,不更受死,升入無形,衆累不繼。

     爾時諸臣從地而起,長跪答曰:臣等雖有向道之心,未明道義,不解科格幽霭至理,或恐夙不樹功,無德可恃。

    年既朽邁,筋力衰微,忽之禍方,永隔生道。

    情郁悒,煩惱纏懷。

    複聞世人诽謗大道,而作是言雲:學道之人不免生死,辄以輕陳世說,幹忤真君。

    願為決疑,消除憂慮。

    真童告言:善男子,汝所雲者,愚人狂言,非至聖說。

    何以故?往昔之時,有愚癡之黨,兄弟三人,竊聞至士避害,栖庇山林,斟酌玄流,咀嚼甘露,形神不灰,色如童子,億百千劫,綿綿長存。

    不知至法精微,虛白玄妙。

    而兄弟三人自師短見,便學不死。

    第一大兄名曰冥子,穿鑿懸岩,冶鐵為鎖,系以一床,空中而坐。

    無所服禦,饑渴而死。

    其第二弟名曰大阍,乘筏入海,卒遇大風,遂至沉溺。

    其第三弟名曰蠢生,自計避死,深入石穴,忽被毒龍之所吞噬。

    在後凡庸,相承不絕,因以書記,而為盛談,不達深義,便謂至人學同於此,傳說惑亂,輕洩下凡。

    世之聾盲,良可傷之。

    歎汝等諸人欲學真道,勿信邪說,喪汝一生;非唯一生,無量生中不得見道。

    樹果之人,雖經初因,必定當知克獲果報。

    若住惡因之中而修功者,億千萬劫輪轉惡因之中,不能得果。

    如人學邪,生生相續,邪因不絕,無有因緣得入正道。

    學正亦爾。

    真人上士無處不正,所謂正身、正心、正慧、正命。

    命若有盡,不名正命;慧若有邪,不名正慧。

    善男子,汝今當知,道不虛行,傳得其人;傳不得人,是名洩慢。

    禁戒嚴重,不可不知。

     爾時諸臣奉禁戒已,又更啟請真童,求受保神内經、生魂育魄之道。

    真童又言:保神内經,生魂育魄之道,并是龍章鳳書、雲篆天文,光彩洞映,起死回骸。

    一名諸天寶文。

    天無此文,不能廣覆;地無此文,不能生成;日月無此文,不能照曜;星宿無此文,不能正躔次;河海無此文,源流枯竭;天子無此文,萬兆不化。

    此經者,是上皇所寶,九萬大劫一時下世。

    我雖奉無上真帝金口之勅,授汝入山之科,未奉别教,授度寶經之信。

    汝欲聞見,且待須臾。

    於是童子焚香靜念,遙禮上方,長跪而住。

    爾時諸臣亦以燒香,叩頭伏地。

    始旦中,忽覺上方神香酷烈,下熏衆人。

    香花進日,九色羅映,郁然滿目。

    過日至夜,二更之後,九色流霞明於太虛,香風吹霞,結成天書,字文一丈,光芒煜奱,星月不見。

    又聞天樂遍於十方,和雅寥亮,無以為喻。

    九日九夜,其音始畢。

    須臾之頃,忽聞流霞之中有人清唱保生内篇之首,窈窕寥亮,汪洋宛轉,徐庠和雅,韻動浮雲,天雨香花,雰雰霏霏。

    其流霞之狀,或枯或潤,籠籠離離。

    乍見金容尊儀,列坐無數,猶如雲龍初會、九真大集,威儀容與,霞衣霓裳,逐風回旋,蜿蜿輕妙,如雲龍之在虛,類舞鳳之翔空。

    左鐘右磬,音節交和,乍近乍遠,乍高乍低。

    天清氣朗,四海無波。

    水陸飛走,異類群狎,悉皆仰視而聽法音。

    其篇目曰:七氣成真,六儀運虛,五靈續絕,二曜扶衰。

    旋綱蹑空,飛步雲宮,胚胎有始,塵劫無終。

    金城孕質,玉洞凝神,真氣内養,以成聖人。

    上入六虛,下洞幽泉,雲宮寶阙;中有真魂,出入福鄉,周旋生門,咀嚼靈芝,灌漱金泉。

    甘露川流,懸澎丹田。

    紫霞朝映,三氣凝煙。

    瓊室化仙,安坐金蓮。

    真儀掩日,塵劫為年。

     爾時諸臣聞雲宮上真清諷靈篇,誦詠道經,各各顧視,衆人氣色如雲,心中自明,三際之事,了了分明。

    身轉自升,随意立果,無有滞礙。

    真童問諸臣曰:汝聞上方真宰吟誦寶經,威神潛感靈驗,須臾與道合同,豈不快乎?夫學道得真,果不移身。

    汝等諸人先弘誓願,入山求道。

    上元真帝慜汝殷勤,知汝不退,成就汝身,令速得道。

    汝等猶有本願,法當栖山,教諸後學。

    爾時真帝遙錫諸臣上真之号。

    時諸上真遙禮上帝,雖隔三萬六千玄天之中,以通達故,如對目前,道合無言,不聞所陳。

     爾時上真一時升空,上登昆侖,治山正中,四時八節,上升玉清,谒於雲宮。

    無上大道或時停留,九萬大劫,下遊四天,度諸後學,随類見形,同其音聲而為說法,皆為饒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諸後學之人,不懷山水,無清高之志,狎在塵濁,煩惱萦纏。

    假有微心,不能大成。

    又無堅固,不遇明師,不識真要,信邪倒見,不辨科禁。

    真僞相參,淸穢交雜,未偕因地。

    自謂得果,其身未度,說法度人,大道不聞,空勞邪聽。

    師既愚暗,弟子亦頑。

    自诳、诳他,與俗竟進,規求世利,以活行屍。

    常之禍鄉,不憚兇險,進退自伐,累劫失生。

    冥司注愆,生死徒谪,永失人道。

    甚可哀哉。

     道言:往昔下界雲台之陽,時有五人,結朋學道,南入丹霍之山,下尋地道,卻出伏龍之山,從小阿南窦出於山陽。

    同居數載,服術餐松,不解科法,不見真經。

    積年勤苦,心不懈倦。

    不交塵俗,不求世利,常服草衣。

    一日六時,朝禮上天,願乞濟度,長生不死。

    如是積四十六年,上玄哀其單盡,使日宮神童下試五人。

    第一之試,變為美女,投其寓宿。

    時天寒雪,經停九日,與之共床。

    於是五人采藥供給,設火溫暖,視如父母,心生慈慜。

    神童洞鑒其意,即便暫退。

    已後九日,忽變為大兕觸殺一鹿。

    其鹿亦是化作,死其廬側。

    於是五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