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中真宰自相招。
郁郁天衢雰紫霧,诜诜玄路上霞猋。
孰知我界沉淪苦,何事躊躇不肯超。
世自依依入長夜,非關魔衆強相邀。
是時五帝大魔唱此歌已,各放身香,以熏衆人;又奏邪音五百餘種,以惑衆心;又建邪幢以亂衆目;或作美女,種種相邀;或作異相,非世所識;或出身光,照曜百裡;或出惡聲,聞者毛豎;或頭上出火,或足履虛空;或入地中,或變形老少,善作幻惑,氣息沖人;或以身觸人,或化作人形,或作人親識故舊,種種谄媚;或入人身中,令人得定,眼能洞觀,心知二世生死業緣。
威儀殊特,善說法要,惑亂人心。
於是此會大衆以道神力,專志不散,魔不能敗。
須臾之頃,五帝大魔與其眷屬攝其威神,卻北面立,侍從天尊,為聽法故,俨然不動。
爾時,東方始青天中諸天子等為聞法故,歡喜踴躍,以道神力并助贊成後學之人#11,令其堅固。
而作歌贊,以暢其心,令得真道,而作歌曰#12: 扶桑啟初晖,郁郁吐青牙。
神氣浮圓羅,靈禽曜紫霞。
自得長生道,冥寂至真家。
次複南方丹天之中諸天子等而作歌曰: 炎氣浮丹天,真光秀神符。
飛霞煥八瓊,靈液化霜珠。
九光晖寶器,流彩曜玄都。
塵劫如瞬頃,形魂終不枯。
升身入太微,九祖出長塗。
次複西方皓天之中諸天子等而作歌曰: 玄真駐頹景,落照反初晖。
靈液灑金津,欻被流霞衣。
蕩蕩歸上帝,雰雰登紫微。
控駕神光遊,合體長仙飛。
次複北方玄天之中諸天子等而作歌曰: 旋綱蹈神足,魂魄輔真精。
右扶白元尊,左衛常無英。
玄液吐靈津,芒霞逐月生。
令汝調年子,不衰亦不傾。
爾時,諸天子等為聞法故,饒益衆生,方便助道,開發大化,度脫有生,證成道果,演說歌贊,自然之音,以授後學成真道者。
尋誦思惟,密求真契而不妄洩,必得成道而不疑惑。
說此贊已,各還本座。
爾時,上方中央大聖元皇道君虛無天尊與諸聖衆為影響法故,證成大信,護念受生之人,令其真正,攝除亂意,身入道流,永離生死,故來上方空中而住,與微妙會中玉清天尊同神合契,應化下土,正定天元,劫劫示見,非獨今日。
爾時,虛無天尊為度人故,與十方大聖微塵之衆、一一聖衆各乘天宮殿,從上方空中而下微妙會中,在大悲天尊左邊,同一座坐,其座高廣,上極有頂,彌滿十方,以慈悲力,令此微毫本相不動,毫中大衆亦不迫窄,如本無異。
爾時,二尊身相光明,有踰初日,是諸聖衆亦複如是。
為欲度衆生故,見大慈悲方便之力,令諸聖衆足下出光,千變萬化,漸漸通身貌體洞徹,猶如水晶,攝諸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海、國土人民、一切衆有,盡升大悲天尊左足之趺、一毫之端。
須臾之頃,又升虛無天尊右足之趺一毫之端。
須臾之頃,又升空中,去地九億萬裡,正對虛無天尊金吻之邊。
是時天尊以微噓香氣,是諸天地碎成微塵,遍滿虛空。
又令合聚,平複如故。
須臾之頃,又令諸天大地人民升虛空中,正對大悲天尊之前。
天尊以道神力吹此天地,令日月星辰、山川河海、城邑人民、鳥獸合成一體,大如芥子,圓明皎徹,堅入金剛。
須臾之頃,還令升入虛無天尊左手之中、掌文之内,變成光氣。
光氣之中有四種氣色,所謂清、濁、白、黑,於天尊掌文之中漸漸分别長大,清氣為天,濁氣為地,白氣成日,黑氣成月。
日為陽精,月成陰精,化成男女,萬物因此化生。
爾時,衆中諸天子等睹此神變,歎未曾有。
於是東方始青天中無意天子為衆生故,從座而起,前進作禮,上白天尊而作是言:不審天尊以何因緣作此神變?複以何緣壞成天地?複以何緣令物入無?複以何緣令物出虛?弟子識淺,不達至理,願從天尊得悟妙緻。
惟垂哀愍,誨所未聞。
爾時,虛無天尊以頌答曰:本為人福盡,來降四天下。
真體本常寂,為物應虛假。
變化憐有生,哀歎不能罷。
劫至天地壞,成之由我身。
不忍見此苦,下世見威神。
令物反歸根,方當信業緣。
塵濁自空無,任道成真仙。
衆累既消盡,清澄不受餘。
永斷生死道,蕭然出太虛。
爾時,天尊說此頌已,告諸天子言:善男子,汝等當知度人之法,不得輕易。
以道慈力,先當為其示見種種神變,降伏其心,觀其機根,而為作法。
我常哀愍,引之左手,雖示吹噓,不令驚恐。
我雖示此種種神變,天地萬物本性湛然,常在不動。
我亦未曾強為神變,直以一道一法、一慈悲力為衆生,随其根性,見種種法,而此法性實非種種。
善男子,汝今當知度衆生法亦有多種,天尊大聖神力自在,方便濟度,令其不覺,所謂大道方便藏用。
世間凡人,助善與化,宣揚道法,要須文字語言譬谕。
若不爾者,無從得信。
善男子,我今度此會中一切男女,皆令受生,着之左契。
此衆得道,我以潛運生氣使其不死,攝諸魔試,以除其亂。
爾時,慧命長者與一會大衆聞天尊所說,心開意悟,皆得六通無上道果。
是時五帝大魔睹天尊道力,身心變善,與其眷屬前進作禮,上白天尊:我等諸鬼受報不幸,生随邪道,不得自在。
或為天地所使,遊四天下,行諸毒害;或為糾過所侵,注記罪簿,試初學人,保舉真正。
役役之勞#13,不敢言極。
直以身體腥躁,形骸醜陋,私心好道,日夜克責,悔過慚愧,欲從天尊求乞生化#14,得入道流,遠離魔形,即死無恨。
惟願天尊開道之恩,廣濟無限,人神不隔,鹹蒙度脫。
說此語已,踴上空中,高六千丈,放身投地,遍體流血。
如是諸魔一時氣絕。
天尊愍之,良久,即命侍香金童焚返魂之香以熏諸魔。
又命太和上仙布散生氣;又命六甲直使與魔陰生之符;又命主生道君呼魂召魄;又命易形道君改魔之身。
如是良久,諸魔蘇息,形神變易,精爽清和#15,心識淳樸,具大慈悲,位登道分,逆照未來九萬劫事#16。
此皆神符之力使之然也。
侍從天尊禮謝受生之恩,踴躍歡喜。
於是天尊錫諸魔等五億萬衆入靈人之任,令其進元上道法。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之二竟 #1「道君虛無」,敦煌寫本P.2257,「君」作「居」,誤。
#2「惑」,道藏本原作「貳」。
P.2257作「或」。
據後文「天尊知其疑惑」,應是「惑」之假借或偶脫下部。
今據改。
#3「令」字原脫。
茲據敦煌本補。
#4「於是地祇自天尊前而作是言」,P.2257作「於是地祇前白天尊而作是言」。
#5「臣以多幸職掌水府濟度舟航下潤一切」,P.2257作「精以不幸職當水帝濟度舟航不敢言極」。
#6「助道興化」以下,原「雖有微勞」後有「功德」二字。
P.2257作「滌蕩塵壇雖有小勞心無侍賴」。
據此,「功德」乃衍字,當删。
#7道藏本無「衆」,據敦煌本補。
#8道藏本無「生」,據敦煌本補。
#9「度」,P.2257作「庭」。
#10道藏本無「是」,據敦煌本補。
#11道藏本「道」原作「通」,且無「并」字。
茲據P.2257改、補。
#12P.2257無「而作歌曰」四字。
#13道藏本「役役」原作「役」,脫一字。
茲據敦煌本補。
#14道藏本「從」原作「使」。
茲據敦煌本改。
#15「清和」,P.2257作「瓖璋」。
#16「劫」,道藏本原作「切」,誤。
茲據敦煌本改。
郁郁天衢雰紫霧,诜诜玄路上霞猋。
孰知我界沉淪苦,何事躊躇不肯超。
世自依依入長夜,非關魔衆強相邀。
是時五帝大魔唱此歌已,各放身香,以熏衆人;又奏邪音五百餘種,以惑衆心;又建邪幢以亂衆目;或作美女,種種相邀;或作異相,非世所識;或出身光,照曜百裡;或出惡聲,聞者毛豎;或頭上出火,或足履虛空;或入地中,或變形老少,善作幻惑,氣息沖人;或以身觸人,或化作人形,或作人親識故舊,種種谄媚;或入人身中,令人得定,眼能洞觀,心知二世生死業緣。
威儀殊特,善說法要,惑亂人心。
於是此會大衆以道神力,專志不散,魔不能敗。
須臾之頃,五帝大魔與其眷屬攝其威神,卻北面立,侍從天尊,為聽法故,俨然不動。
爾時,東方始青天中諸天子等為聞法故,歡喜踴躍,以道神力并助贊成後學之人#11,令其堅固。
而作歌贊,以暢其心,令得真道,而作歌曰#12: 扶桑啟初晖,郁郁吐青牙。
神氣浮圓羅,靈禽曜紫霞。
自得長生道,冥寂至真家。
次複南方丹天之中諸天子等而作歌曰: 炎氣浮丹天,真光秀神符。
飛霞煥八瓊,靈液化霜珠。
九光晖寶器,流彩曜玄都。
塵劫如瞬頃,形魂終不枯。
升身入太微,九祖出長塗。
次複西方皓天之中諸天子等而作歌曰: 玄真駐頹景,落照反初晖。
靈液灑金津,欻被流霞衣。
蕩蕩歸上帝,雰雰登紫微。
控駕神光遊,合體長仙飛。
次複北方玄天之中諸天子等而作歌曰: 旋綱蹈神足,魂魄輔真精。
右扶白元尊,左衛常無英。
玄液吐靈津,芒霞逐月生。
令汝調年子,不衰亦不傾。
爾時,諸天子等為聞法故,饒益衆生,方便助道,開發大化,度脫有生,證成道果,演說歌贊,自然之音,以授後學成真道者。
尋誦思惟,密求真契而不妄洩,必得成道而不疑惑。
說此贊已,各還本座。
爾時,上方中央大聖元皇道君虛無天尊與諸聖衆為影響法故,證成大信,護念受生之人,令其真正,攝除亂意,身入道流,永離生死,故來上方空中而住,與微妙會中玉清天尊同神合契,應化下土,正定天元,劫劫示見,非獨今日。
爾時,虛無天尊為度人故,與十方大聖微塵之衆、一一聖衆各乘天宮殿,從上方空中而下微妙會中,在大悲天尊左邊,同一座坐,其座高廣,上極有頂,彌滿十方,以慈悲力,令此微毫本相不動,毫中大衆亦不迫窄,如本無異。
爾時,二尊身相光明,有踰初日,是諸聖衆亦複如是。
為欲度衆生故,見大慈悲方便之力,令諸聖衆足下出光,千變萬化,漸漸通身貌體洞徹,猶如水晶,攝諸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海、國土人民、一切衆有,盡升大悲天尊左足之趺、一毫之端。
須臾之頃,又升虛無天尊右足之趺一毫之端。
須臾之頃,又升空中,去地九億萬裡,正對虛無天尊金吻之邊。
是時天尊以微噓香氣,是諸天地碎成微塵,遍滿虛空。
又令合聚,平複如故。
須臾之頃,又令諸天大地人民升虛空中,正對大悲天尊之前。
天尊以道神力吹此天地,令日月星辰、山川河海、城邑人民、鳥獸合成一體,大如芥子,圓明皎徹,堅入金剛。
須臾之頃,還令升入虛無天尊左手之中、掌文之内,變成光氣。
光氣之中有四種氣色,所謂清、濁、白、黑,於天尊掌文之中漸漸分别長大,清氣為天,濁氣為地,白氣成日,黑氣成月。
日為陽精,月成陰精,化成男女,萬物因此化生。
爾時,衆中諸天子等睹此神變,歎未曾有。
於是東方始青天中無意天子為衆生故,從座而起,前進作禮,上白天尊而作是言:不審天尊以何因緣作此神變?複以何緣壞成天地?複以何緣令物入無?複以何緣令物出虛?弟子識淺,不達至理,願從天尊得悟妙緻。
惟垂哀愍,誨所未聞。
爾時,虛無天尊以頌答曰:本為人福盡,來降四天下。
真體本常寂,為物應虛假。
變化憐有生,哀歎不能罷。
劫至天地壞,成之由我身。
不忍見此苦,下世見威神。
令物反歸根,方當信業緣。
塵濁自空無,任道成真仙。
衆累既消盡,清澄不受餘。
永斷生死道,蕭然出太虛。
爾時,天尊說此頌已,告諸天子言:善男子,汝等當知度人之法,不得輕易。
以道慈力,先當為其示見種種神變,降伏其心,觀其機根,而為作法。
我常哀愍,引之左手,雖示吹噓,不令驚恐。
我雖示此種種神變,天地萬物本性湛然,常在不動。
我亦未曾強為神變,直以一道一法、一慈悲力為衆生,随其根性,見種種法,而此法性實非種種。
善男子,汝今當知度衆生法亦有多種,天尊大聖神力自在,方便濟度,令其不覺,所謂大道方便藏用。
世間凡人,助善與化,宣揚道法,要須文字語言譬谕。
若不爾者,無從得信。
善男子,我今度此會中一切男女,皆令受生,着之左契。
此衆得道,我以潛運生氣使其不死,攝諸魔試,以除其亂。
爾時,慧命長者與一會大衆聞天尊所說,心開意悟,皆得六通無上道果。
是時五帝大魔睹天尊道力,身心變善,與其眷屬前進作禮,上白天尊:我等諸鬼受報不幸,生随邪道,不得自在。
或為天地所使,遊四天下,行諸毒害;或為糾過所侵,注記罪簿,試初學人,保舉真正。
役役之勞#13,不敢言極。
直以身體腥躁,形骸醜陋,私心好道,日夜克責,悔過慚愧,欲從天尊求乞生化#14,得入道流,遠離魔形,即死無恨。
惟願天尊開道之恩,廣濟無限,人神不隔,鹹蒙度脫。
說此語已,踴上空中,高六千丈,放身投地,遍體流血。
如是諸魔一時氣絕。
天尊愍之,良久,即命侍香金童焚返魂之香以熏諸魔。
又命太和上仙布散生氣;又命六甲直使與魔陰生之符;又命主生道君呼魂召魄;又命易形道君改魔之身。
如是良久,諸魔蘇息,形神變易,精爽清和#15,心識淳樸,具大慈悲,位登道分,逆照未來九萬劫事#16。
此皆神符之力使之然也。
侍從天尊禮謝受生之恩,踴躍歡喜。
於是天尊錫諸魔等五億萬衆入靈人之任,令其進元上道法。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之二竟 #1「道君虛無」,敦煌寫本P.2257,「君」作「居」,誤。
#2「惑」,道藏本原作「貳」。
P.2257作「或」。
據後文「天尊知其疑惑」,應是「惑」之假借或偶脫下部。
今據改。
#3「令」字原脫。
茲據敦煌本補。
#4「於是地祇自天尊前而作是言」,P.2257作「於是地祇前白天尊而作是言」。
#5「臣以多幸職掌水府濟度舟航下潤一切」,P.2257作「精以不幸職當水帝濟度舟航不敢言極」。
#6「助道興化」以下,原「雖有微勞」後有「功德」二字。
P.2257作「滌蕩塵壇雖有小勞心無侍賴」。
據此,「功德」乃衍字,當删。
#7道藏本無「衆」,據敦煌本補。
#8道藏本無「生」,據敦煌本補。
#9「度」,P.2257作「庭」。
#10道藏本無「是」,據敦煌本補。
#11道藏本「道」原作「通」,且無「并」字。
茲據P.2257改、補。
#12P.2257無「而作歌曰」四字。
#13道藏本「役役」原作「役」,脫一字。
茲據敦煌本補。
#14道藏本「從」原作「使」。
茲據敦煌本改。
#15「清和」,P.2257作「瓖璋」。
#16「劫」,道藏本原作「切」,誤。
茲據敦煌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