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卷六]傷寒門
抵當湯
治傷寒日深,表證仍甚,蓄熱下焦,脈微沉,不結胸,發狂者。
小腹脹而硬,小便自和者,瘀血證也,小便不和,無血也。
或陽明蓄熱内甚,而喜忘或狂,大便雖硬而反易,其色黑者,有蓄血也。
無表裡證,但發熱日深,脈雖浮者,亦可下之。
或已下後,脈數,胃熱消谷善饑,數日不大便,有瘀血也。
桃仁(七個)大黃(一分)水蛭(炒)虻蟲(去翅足,炒各十個。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盞,煮至半盞,絞去滓,溫服。
未下,再服。
抵當丸 治傷寒有熱,少腹滿,小便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
桃仁(八個)大黃(一分)水蛭(炒)虻蟲(去翅足,炒,各七個。
)上為末,蜜和作二丸,用水一盞,煮一丸,至六分,溫服。
時血未下,再服。
大承氣湯 治表裡俱熱,病勢更甚者。
陽明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謂如見鬼狀。
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陽明裡熱極甚。
或吐下後,不解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潮熱,心胃燥熱而懊,複如瘧狀,脈沉實。
或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喘冒不能卧。
或腹滿實痛,煩渴谵妄,脈實數而沉。
裡熱燥甚,腸胃怫郁,留飲不散,胸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嘔冷液,大渴,反不能飲,強飲不能止,喘急悶者。
大黃(半兩)芒硝(半兩)濃樸(半兩,去皮)枳實(半兩)上锉如麻豆大,分半,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内(音納)。
硝煎,去滓服。
小承氣湯 治傷寒日深,恐有燥屎,腹中轉失,乃可攻之。
不轉失者,必初硬後溏,未可攻之,攻之則腹滿不能食。
飲水而哕,其後發熱,大便複硬。
若腹大滿不通,或陽明多汗,津液外出,腸胃燥熱,大便必硬而谵語,脈滑,吐下微煩,小便數,大便結,或下利谵語。
自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證、柴胡證,煩心,心下結,至四五日,雖能食,少少與承氣湯和之,令小安。
大黃(半兩)濃樸(三錢,去皮)枳實(三錢)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半盞,絞汁服。
未利,再服。
調胃承氣湯 治諸發汗和解,不惡寒,但發熱蒸蒸然者。
或日深,心下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腹滿,郁郁微煩,先此時吐下者。
或日深,裡熱谵語,法當下之,以銀粉、巴豆燥熱大毒丸藥下之,緻真陰損虛,邪熱轉甚,因而協熱下利不止。
及表裡熱,下之太早,乘虛而入,不成結胸,但為熱利不止,心下滿硬或痛,煩渴咽幹,脈滑數而實,諸腹滿實痛者。
煩渴谵妄,小便赤,大便硬,脈滑實緊。
大黃芒硝甘草(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分一半,水一大盞,煎至半盞,絞去滓,内芒硝,煎。
不利,再煎服。
三一承氣湯 治傷寒雜病,内外所傷,日數遠近,腹滿咽幹,煩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滞。
或濕熱内甚,而為滑洩,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颠,目痛口瘡,舌腫喉痹,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
小兒熱極,風驚潮搐,宿喘昏塞,并斑疹黑陷,小便不通,腹滿欲死。
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紋。
瘡癬久不已者,怫熱内成疹癖堅積,黃瘦痛疾。
久新卒暴心痛,風痰酒隔,腸垢積滞。
久壅風熱,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
或腎水陰虛,陽熱獨甚,而僵仆卒中。
一切暴音不語,(一名失音。
)蓄熱内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
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熱并之于裡,則裡熱亢極,陽極似陰,反為寒戰,脈微而絕。
或風熱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便澀滞不通者。
或産婦死胎不下,及兩感表裡熱甚,須可下者。
大黃(半兩,錦紋)芒硝(半兩)濃樸(半兩,去皮)枳實(半兩)甘草(一兩)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内硝,煎二沸,去滓服。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短氣,不惡寒,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
兼下水腫腹脹,并酒食積,腸垢積滞,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
或表之正氣與邪熱并甚于裡,熱極似陰,反寒戰。
表氣入裡,陽厥極深,脈微而絕。
并風熱燥甚,結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
及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驚風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
大戟芫花(慢火炒變色。
仲景、鄉俗異語。
雲炒作熬。
下凡言熬者,皆幹炒也)甘遂(各等分)上為末。
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半錢匕。
實人,每一錢。
茵陳湯 治陽明裡熱極甚,
小腹脹而硬,小便自和者,瘀血證也,小便不和,無血也。
或陽明蓄熱内甚,而喜忘或狂,大便雖硬而反易,其色黑者,有蓄血也。
無表裡證,但發熱日深,脈雖浮者,亦可下之。
或已下後,脈數,胃熱消谷善饑,數日不大便,有瘀血也。
桃仁(七個)大黃(一分)水蛭(炒)虻蟲(去翅足,炒各十個。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盞,煮至半盞,絞去滓,溫服。
未下,再服。
抵當丸 治傷寒有熱,少腹滿,小便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
桃仁(八個)大黃(一分)水蛭(炒)虻蟲(去翅足,炒,各七個。
)上為末,蜜和作二丸,用水一盞,煮一丸,至六分,溫服。
時血未下,再服。
大承氣湯 治表裡俱熱,病勢更甚者。
陽明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謂如見鬼狀。
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陽明裡熱極甚。
或吐下後,不解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潮熱,心胃燥熱而懊,複如瘧狀,脈沉實。
或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喘冒不能卧。
或腹滿實痛,煩渴谵妄,脈實數而沉。
裡熱燥甚,腸胃怫郁,留飲不散,胸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嘔冷液,大渴,反不能飲,強飲不能止,喘急悶者。
大黃(半兩)芒硝(半兩)濃樸(半兩,去皮)枳實(半兩)上锉如麻豆大,分半,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内(音納)。
硝煎,去滓服。
小承氣湯 治傷寒日深,恐有燥屎,腹中轉失,乃可攻之。
不轉失者,必初硬後溏,未可攻之,攻之則腹滿不能食。
飲水而哕,其後發熱,大便複硬。
若腹大滿不通,或陽明多汗,津液外出,腸胃燥熱,大便必硬而谵語,脈滑,吐下微煩,小便數,大便結,或下利谵語。
自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證、柴胡證,煩心,心下結,至四五日,雖能食,少少與承氣湯和之,令小安。
大黃(半兩)濃樸(三錢,去皮)枳實(三錢)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半盞,絞汁服。
未利,再服。
調胃承氣湯 治諸發汗和解,不惡寒,但發熱蒸蒸然者。
或日深,心下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腹滿,郁郁微煩,先此時吐下者。
或日深,裡熱谵語,法當下之,以銀粉、巴豆燥熱大毒丸藥下之,緻真陰損虛,邪熱轉甚,因而協熱下利不止。
及表裡熱,下之太早,乘虛而入,不成結胸,但為熱利不止,心下滿硬或痛,煩渴咽幹,脈滑數而實,諸腹滿實痛者。
煩渴谵妄,小便赤,大便硬,脈滑實緊。
大黃芒硝甘草(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分一半,水一大盞,煎至半盞,絞去滓,内芒硝,煎。
不利,再煎服。
三一承氣湯 治傷寒雜病,内外所傷,日數遠近,腹滿咽幹,煩渴谵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滞。
或濕熱内甚,而為滑洩,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颠,目痛口瘡,舌腫喉痹,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
小兒熱極,風驚潮搐,宿喘昏塞,并斑疹黑陷,小便不通,腹滿欲死。
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紋。
瘡癬久不已者,怫熱内成疹癖堅積,黃瘦痛疾。
久新卒暴心痛,風痰酒隔,腸垢積滞。
久壅風熱,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
或腎水陰虛,陽熱獨甚,而僵仆卒中。
一切暴音不語,(一名失音。
)蓄熱内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
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熱并之于裡,則裡熱亢極,陽極似陰,反為寒戰,脈微而絕。
或風熱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便澀滞不通者。
或産婦死胎不下,及兩感表裡熱甚,須可下者。
大黃(半兩,錦紋)芒硝(半兩)濃樸(半兩,去皮)枳實(半兩)甘草(一兩)上锉如麻豆大,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内硝,煎二沸,去滓服。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短氣,不惡寒,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
兼下水腫腹脹,并酒食積,腸垢積滞,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
或表之正氣與邪熱并甚于裡,熱極似陰,反寒戰。
表氣入裡,陽厥極深,脈微而絕。
并風熱燥甚,結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
及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驚風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
大戟芫花(慢火炒變色。
仲景、鄉俗異語。
雲炒作熬。
下凡言熬者,皆幹炒也)甘遂(各等分)上為末。
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半錢匕。
實人,每一錢。
茵陳湯 治陽明裡熱極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