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渴,或小便黃赤,為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小便清白,為表裡俱無熱。

    身疼拘急,表熱惡寒,而脈浮者,皆為熱在表也。

    引飲谵妄,腹滿實痛,發熱,而脈沉者,皆為熱在裡也。

    胸脅痞痛,或嘔而寒熱往來,脈在肌肉者,邪半在表半在裡也。

     [卷五\傷寒門]内外傷 始得病,脈便沉,而裡病表和者,内傷也。

    脈浮而表病,裡和者,外傷也。

    病在身體頭面四肢,為表病,在胸腹之内,為裡病也。

     [卷五\傷寒門]傷寒論 夫風寒者,百病之始也,是四時八節不正、疫疠之氣。

    故雲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冷,乃四時之正氣。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傷耳。

     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時而邪氣,是以辛苦之人,一歲之中,病無少長。

    始自一日巨陽,膀胱受之。

    巨陽者,三陽之首,故先受之。

     二日陽明,胃受之。

    三日少陽,膽受之。

    未入其髒,可汗之。

    四日太陰,脾受之。

    五日少陰,腎受之。

    六日厥陰,肝受之。

    其入藏,可洩之。

    經雲∶其未滿三日,汗之而已,其滿三日,洩之而已。

    故聖人論汗下,大概言之。

    以脈分别,三四日脈沉伏,亦當下,六七日脈浮滑,亦可汗。

     故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未詳耳。

    且自人身十二經絡,分布上下手足,各有三陰三陽,禀天地之氣。

    天樞之上,同天之陽,天樞之下,同地之陰。

    至真要大論雲∶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

    注雲∶當陰之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熱病歸之。

    有八節邪氣,所中于人,陽邪為病傳手經,陰邪為病傳足經。

    其邪自何入?自風池而入,為脊骨兩傍一寸五分,足膀胱經之俞穴。

     春夏應陽,秋冬應陰。

    至真要大論雲∶寒暑溫涼,盛衰之用。

    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涼,盛于寒。

    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易》雲∶水流濕,火就燥。

    熱論雲∶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人之傷于寒,則為病熱,熱雖盛不死。

    太陰陽明論雲∶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注雲∶同氣相求耳。

    又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注雲∶陽氣炎上,故受風,陰氣潤下,故受濕,蓋同氣相合耳。

    故風熱火為陽,寒濕燥為陰。

    刺熱論雲∶五髒俱有熱病,肝熱病,左頰先赤,心熱病,顔先赤,脾熱病,鼻先赤,肺熱病,右頰先赤,腎熱病,頤先赤。

    《甲乙經·熱論》雲∶有手足太陰熱病,有手足少陰熱病,有手足厥陰熱病。

    熱論∶其三陰三陽、五髒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髒不通,則死矣。

    未嘗則傳足經,不傳手經。

     麻黃湯 治傷寒,頭痛發熱,體痛惡風,無汗而喘。

    又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證,仍當發其汗。

    其人發煩目瞑,必衄,衄者,陽氣重也。

     麻黃(一兩半,去節)桂枝(一兩,去皮)甘草(半兩,炙,锉)杏仁(二十枚,浸,去皮尖)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衣覆以取汗。

     或濕病,身煩痛,小便自利者,加白術四分,微汗之。

     桂枝湯 治傷寒,發熱惡寒,幹嘔頭痛。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解肌。

    脈浮緊,鼻鳴者。

     桂枝(三分,去皮)芍藥(三分)甘草(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三個,煎至七分,不計時候。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未罷,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滿,喘。

     麻黃(去節,湯泡去黃汁,焙幹,三錢)半夏(湯洗)芍藥細辛幹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分)五味子(二錢)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半盞,生姜、棗同煎,不計時候,溫服。

     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錢。

    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彈子大。

    噫者,去麻黃,加附子三錢(炮),以開怫熱結滞。

    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錢。

    喘者,去麻黃,加杏仁。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瓜蒂散 治傷寒,表證罷,邪熱入裡,結于胸中,項不強,腹滿而不能食,四肢微厥,而脈乍緊者,宜以吐之。

    經雲在上者吐之,在下者洩之。

     瓜蒂赤小豆(各等分)上為末,香豉半合,(豆豉是也。

    )水一盞半,煮取汁半盞,調下錢匕。

    不吐,加服。

     五苓湯 (五苓散是也。

    )治傷寒中暑,大汗後,胃中幹,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煩渴,及表裡俱熱,飲水反吐。

     (名曰水逆。

    )或攻表不解,當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脈浮,表不解,自利。

    或一切留飲不散,水停心下。

    并兩感中濕而昏躁,霍亂吐瀉驚風。

     豬苓(去皮)茯苓(去皮)白術(各半兩)桂(一分,去皮)澤瀉(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愈妙。

    加滑石二兩甚佳。

    喘嗽煩心,不得眠者,加阿膠半兩(枯)。

    夏月大暑,新水調服,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