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卷三\風門]諸風總論 《素問》雲∶諸風掉眩強直,肢痛軟戾,裡急筋縮,皆足厥陰風木之位,肝膽之氣也。

     (風者,動也。

    動者,搖也。

    所謂風氣甚而主目眩運,由風木王,則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能生火,故風火多為熱化,皆為陽熱多也。

    )風為病者,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疠風,或為偏枯,或為腰脊強痛,或為耳鳴鼻塞諸證,皆不仁,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經雲∶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風氣俱入,行于諸脈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幹,其道不利,緻使肌肉,而有瘍也。

    衛氣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分肉之間,衛氣行處,風與衛氣相抟,俱行肉分,故氣道澀而不利。

    氣道不利,風熱内郁,衛氣相抟,肉而瘡出。

    衛氣被風郁,不得傳遍,升凝而不行,則肉不仁也。

    謂皮肉而不知寒熱痛癢,如木石也。

     經曰∶風者,百病之首也。

    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皆風氣所發也。

    以四時五運六氣千變萬化,沖蕩推擊無窮,安得失時而絕也。

    故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季夏戊己傷于風者為脾風,秋庚辛傷于風者為肺風,冬壬癸傷于風者為腎風。

     風中五髒六腑,自俞而入,為髒腑之風。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白,時嗽短氣,晝則微,暮則甚。

    心風之狀,(上同。

    )善怒,色赤,病甚則言不可快。

    肝風之狀,善悲,色微蒼,嗌幹,善怒,時憎女子。

    脾風之狀,身體怠堕,四肢不收,色薄微黃,不嗜飲食。

     腎風之狀,面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隐曲不利。

     又曰∶風寒熱,諸疾之始生也。

    人之腑腑,皆風之起。

    謂火熱,陽之本也。

    謂曲直動搖,風之用也。

    眩運嘔吐,謂風熱之甚也。

    夫風熱怫郁,風大,生于熱,以熱為本而風為标。

    言風者,即風熱病也。

    風氣壅滞,筋脈拘卷,肢體焦痿,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幹,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夜卧寝汗,切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怫郁結,水液不能浸潤于周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

    或濕熱内郁,而時有汗洩者。

    或因亡津液而成燥,淋閉者。

    或因腸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濕而洩。

    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洩者。

    或表之陽和正氣(衛氣是也。

    )與邪熱相合,并入于裡,陽極似陰,而戰煩渴者。

    表氣寒故戰,裡熱甚則渴。

    或虛氣久不已者。

    (經言∶邪熱與衛氣并入于裡,則寒戰也,并出之于表,則發熱。

    )合則病作,離則病已。

    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

    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

    或卒中,久不語。

    或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

    或暗風痫者。

    或洗頭風。

    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并小兒諸疳積熱。

    或驚風積熱。

    傷寒、疫疠而能辨者。

    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

     或痘黑陷将死。

    或大人小兒風熱瘡疥,及久不愈者。

    或頭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瘾疹,俗呼為肺風者。

    或成疠風,世傳為大風疾者。

    或腸風痔漏。

    并解酒過熱毒,兼解利諸邪所傷,及調理傷寒未發汗,頭項身體疼痛者,并兩感諸證。

    兼治産後血液損虛,以緻陰氣衰殘,陽氣郁甚,為諸熱證,腹滿澀痛,煩渴喘悶,谵妄驚狂。

    或熱極生風,而熱燥郁,舌強口禁,筋惕肉,一切風熱燥證,郁而惡物不下,腹滿撮痛而昏者。

    (惡物過多,而不吐者,不宜服之。

    )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

    兼治堕馬打撲傷損疼痛。

    或因而熱結,大小便澀滞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滿喘悶者。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樸硝是者。

    以上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栀子(各一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涎嗽,加半夏半兩,姜制。

     曹同知通聖散 防風芍藥(各二錢半)甘草(三兩)荊芥(三錢半)薄荷(一兩)白術(一分)石膏(一兩)川芎(半兩)滑石(三兩)當歸(半兩)大黃(半兩)麻黃(半兩)山栀子(一分)連翹(半兩)桔梗(一兩)無芒硝,無縮砂。

     崔宣武通聖散 防風芍藥荊芥當歸白術山栀子(各一分)川芎大黃薄荷連翹黃芩桔梗縮砂(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