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虛風冷,陰盛,糟粕不化,大便黃黑如溏,或大腸有寒也。

     吳茱萸丸 治溏,瀉洩不止,脾虛胃弱,大腸有寒,大便青黑或黃,利下。

     吳茱萸(湯洗,炒)幹姜赤石脂陳曲(炒熟)當歸(焙)濃樸(各三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空心服。

     [卷二\諸證門]三焦約證 (主大小腸。

    出《素問·宣明五氣論》)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氣入客,約而不行,故谷氣不得通也。

     枳殼丸 主之∶治三焦約,調順三焦氣脈,消痞滞,利胸膈,治風,通大小便。

     陳皮(一兩)槟榔(半兩)牽牛(四兩,一半生一半熟,搗,取頭末一兩半,餘不用)木香(一分)枳殼(二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湯下,食後,日三服。

     [卷二\諸證門]胃寒腸熱證 (主胃。

    出《素問·五髒别論》)胃寒不受,水谷不化,瀉洩,寒之氣在上,腸熱之氣在下,故脹而洩。

     妙應丸 主之∶治胃寒腸熱,水谷不化,腹脹痞滿,洩利不已。

     川烏頭(去尖,半兩)栀子仁幹姜(生。

    各一分)上為末,生姜汁、面糊為九,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溫酒下,食前,日進二服。

     [卷二\諸證門]胃熱腸寒證 (主胃。

    出《素問·五髒别論》)胃熱則消谷,善食而饑,奈腸寒,則血凝脈重,小腹疼痛而脹。

     青橘皮丸 (又雲∶前胡木香散亦治饑)治胃熱腸寒,善食而饑,便溺少而腹脹痛,大便或澀。

     青皮京三棱黃連蓬莪術(炮。

    各一兩)巴豆霜(一分)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九丸,茶、酒下,食後。

    (少與之,不可多也。

    ) [卷二\諸證門]控睾證 (主小腸。

    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甲乙經》雲∶小腸病,結于腰上而不下,痛沖心肺,邪所系。

     茴香楝實丸 主之∶治小腸病結上而不下,痛沖心肺。

     茴香(炒)楝實(麸炒,去核)吳茱萸馬練花(醋炒。

    各一兩)陳皮(一兩)芫花(半兩,醋炒)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

     [卷二\諸證門]陰疝證 (主男病。

    出《素問·至真要大論》)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小腹,小腹痛或腫,腎虛寒,水涸竭。

    瀉邪補脈為治。

     蒺藜湯 主之∶治陰疝,牽引小腹痛。

    諸厥疝,即陰疝也。

    欲勞,痛不可忍之。

     蒺藜(去角,炒)附子(炮,去皮臍)栀子(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每日三服。

     控睾證茴香練實丸,亦治此證。

     [卷二\諸證門]諸痹證 (主風。

    出《素問·痹論》)痹乃風寒濕三氣相合而為痹。

    風者,百疾之長,善行數變,多汗惡風,目脅痛,或走注四肢,皮膚不仁,屈伸不便。

     升麻前胡湯 主之∶治肝風虛所中,頭痛目眩,胸膈壅滞,心煩痛昏悶,屈伸不便。

     升麻前故(各一兩半)玄參地骨皮(各一兩)羚羊角葛根(各二兩)酸棗仁(一錢)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再煎三五沸,食後溫服,如行五六裡,更進一服。

     [卷二\諸證門]心疝證 (主心痛。

    出《素問·脈要精微論》)心脈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傳于府,故小腹有形。

    心氣逆不順,當痛不已。

     當兼心氣治,不止為有寒邪所中。

     木香散 主之∶治心疝,小腹痛,悶絕不已者。

     木香陳皮(各一兩)良姜幹姜诃子皮赤芍藥枳實(各半兩)草豆蔻黑牽牛(各三兩)川芎(三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四聖散 治腎藏風,并一切癬。

     白附子白蒺藜黃羌活(各等分,生用)上為末,每服二錢,湯調下,空心,一日三服。

     久癬不瘥,十日大愈。

     赴筵散 治口瘡不已者。

     密陀僧黃柏青黛(各等分)上同研為細末,每用幹糁于瘡上。

     不過三二日,即便愈。

     诃子湯 治失音不能言語者。

     诃子(四個,半炮半生)桔梗(一兩,半炙半生)甘草(二寸,半炙半生)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同童子小便一盞,同水一盞,煎至五七沸,溫服。

     甚者不過三服,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