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血脈凝滞,不能上下通流于目,令風寒客之,目風眼寒也。
石膏散 主之∶治目風眼寒,及偏正頭疼,夾腦風,鼻出清涕,目淚,疼痛不已。
石膏(二兩,炭火燒,研細末)川芎(一兩)甘草(半兩,炙)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好茶同煎湯調下,食後,日二服。
[卷二\諸證門]漏風證 (主酒風。
出《素問·風論》)飲酒中風,或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多如液漏。
久不治,為消渴疾。
白術散 主之∶治漏風,久虛多汗,食之汗出如洗,少者痿劣。
牡蛎(二錢,焙赤)白術(一兩一分)防風(二兩半)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
如惡風,倍防風、白術。
如汗多面腫,倍牡蛎。
[卷二\諸證門]胃風證 (主風。
出《素問·風論》)因于失衣,風感之,頸多汗,惡風,膈塞不通,寒則胃洩,腹滿,氣不通。
大豆蔻丸 主之∶治胃風,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小腹善滿,失衣則腹脹,食寒則洩,形瘦。
肉豆蔻草豆蔻陳皮獨活意苡仁人參川芎(各半兩)羌活防風桔梗甘草(炙)木香(分各)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腹脅虛滿痛,及腸胃洩毒,或下瘀血。
人參白茯苓(去皮)芎官桂當歸(去苗)白芍藥白術(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
此藥與大豆蔻丸為表裡也。
[卷二\諸證門]行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風氣勝者,行痹,上下左右無留,随所至作。
防風湯 主之∶治行痹,行走無定,痹麻不快。
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桂枝(各一兩)黃芩秦艽葛根(各三錢)麻黃(半兩,去節)上為末,每服五錢,酒水合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卷二\諸證門]痛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寒勝者,為痛痹,大宜宣通。
陰寒為痛,宜通氣溫經而愈。
加減茯苓湯 主之∶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腫。
赤茯苓(去皮)桑白皮(各二兩)防風官桂川芎芍藥麻黃(去節。
各一兩半)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以姜粥投之,汗洩為度,效矣。
[卷二\諸證門]着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濕氣勝者,為着痹,濕地水氣甚,重着而不去,多汗而濡者。
茯苓川芎湯 主之∶治着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拘攣,浮腫。
赤茯苓桑白皮防風官桂川芎麻黃芍藥當歸甘草(炙。
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棗三枚,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如欲出汗,以粥投之。
[卷二\諸證門]周痹證 (主痹。
出《靈樞·周痹》)《黃帝針經》雲∶在血脈之中,随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
大豆散 主之∶治周痹,注五髒留滞,胃中結聚。
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
大豆(一斤,炒香熟)上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
[卷二\諸證門]胞痹證 (主膀胱。
出《素問·痹論》)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太陽直行,從巅入循于腦,氣下灌于鼻,時出清涕不止。
腎着湯 主之∶治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
赤茯苓(去皮)白術(各四兩)甘草(三兩,炙)幹姜(二兩,炮)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盞,去滓,溫服,日三服。
[卷二\諸證門]腸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雖多飲,不得溲,不成大便,糟粕不化,故氣喘急而飧洩。
木香丸 主之∶治腸痹,腹痛,時發飧洩,氣不消化,小便秘澀。
木香白術官桂蕪荑良姜诃子皮(各一兩)附子(炮,去皮)濃樸(生姜制)肉豆蔻(各二兩)幹姜(三分)甘草(半兩)上為末,曲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空心。
[卷二\諸證門]熱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陽氣多,陰氣少,陽熱遭其陰寒,故痹
石膏散 主之∶治目風眼寒,及偏正頭疼,夾腦風,鼻出清涕,目淚,疼痛不已。
石膏(二兩,炭火燒,研細末)川芎(一兩)甘草(半兩,炙)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好茶同煎湯調下,食後,日二服。
[卷二\諸證門]漏風證 (主酒風。
出《素問·風論》)飲酒中風,或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多如液漏。
久不治,為消渴疾。
白術散 主之∶治漏風,久虛多汗,食之汗出如洗,少者痿劣。
牡蛎(二錢,焙赤)白術(一兩一分)防風(二兩半)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
如惡風,倍防風、白術。
如汗多面腫,倍牡蛎。
[卷二\諸證門]胃風證 (主風。
出《素問·風論》)因于失衣,風感之,頸多汗,惡風,膈塞不通,寒則胃洩,腹滿,氣不通。
大豆蔻丸 主之∶治胃風,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小腹善滿,失衣則腹脹,食寒則洩,形瘦。
肉豆蔻草豆蔻陳皮獨活意苡仁人參川芎(各半兩)羌活防風桔梗甘草(炙)木香(分各)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腹脅虛滿痛,及腸胃洩毒,或下瘀血。
人參白茯苓(去皮)芎官桂當歸(去苗)白芍藥白術(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
此藥與大豆蔻丸為表裡也。
[卷二\諸證門]行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風氣勝者,行痹,上下左右無留,随所至作。
防風湯 主之∶治行痹,行走無定,痹麻不快。
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桂枝(各一兩)黃芩秦艽葛根(各三錢)麻黃(半兩,去節)上為末,每服五錢,酒水合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卷二\諸證門]痛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寒勝者,為痛痹,大宜宣通。
陰寒為痛,宜通氣溫經而愈。
加減茯苓湯 主之∶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腫。
赤茯苓(去皮)桑白皮(各二兩)防風官桂川芎芍藥麻黃(去節。
各一兩半)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以姜粥投之,汗洩為度,效矣。
[卷二\諸證門]着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濕氣勝者,為着痹,濕地水氣甚,重着而不去,多汗而濡者。
茯苓川芎湯 主之∶治着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拘攣,浮腫。
赤茯苓桑白皮防風官桂川芎麻黃芍藥當歸甘草(炙。
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棗三枚,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如欲出汗,以粥投之。
[卷二\諸證門]周痹證 (主痹。
出《靈樞·周痹》)《黃帝針經》雲∶在血脈之中,随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
大豆散 主之∶治周痹,注五髒留滞,胃中結聚。
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
大豆(一斤,炒香熟)上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
[卷二\諸證門]胞痹證 (主膀胱。
出《素問·痹論》)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
太陽直行,從巅入循于腦,氣下灌于鼻,時出清涕不止。
腎着湯 主之∶治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
赤茯苓(去皮)白術(各四兩)甘草(三兩,炙)幹姜(二兩,炮)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盞,去滓,溫服,日三服。
[卷二\諸證門]腸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雖多飲,不得溲,不成大便,糟粕不化,故氣喘急而飧洩。
木香丸 主之∶治腸痹,腹痛,時發飧洩,氣不消化,小便秘澀。
木香白術官桂蕪荑良姜诃子皮(各一兩)附子(炮,去皮)濃樸(生姜制)肉豆蔻(各二兩)幹姜(三分)甘草(半兩)上為末,曲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空心。
[卷二\諸證門]熱痹證 (主痹。
出《素問·痹論》)陽氣多,陰氣少,陽熱遭其陰寒,故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