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兩同書卷下

關燈
理亂第六 夫家同之理亂在乎文武之道也。

    昔者聖人之造書契以通隐情,刻弓矢以威不伏,二者古今之所存焉。

    然則文以緻理,武以定亂。

    文雖緻理不必止其亂,武雖定亂不必适其理。

    故防亂在乎用武,勸理在乎用文,若手足之遞使,舟車之更載也。

    是以漢祖矜功,陸賈谕以為學;魯公赴會,仲尼請其設備,蓋有由也。

    然夫文者,道之以德;德在乎内誠,不在乎誇飾者也。

    武者,示之以威;威在乎自全,不在乎強名也。

    苟以強名,則昊雖多利兵适足彰其敗也。

    苟以誇飾,則魯雖盡儒服不足救其弱也。

    是故始皇築長城,修戰伐,勞役不休,人不堪命,遂使陳涉之流坐乘其弊禍,起於強名也。

    王莽構靈台,興禮樂,賦斂無度,人不聊生,遂使聖公之徒行收其利敗,始於虛飾也。

    故始皇用武於天下也,若陶者之涎器,雖務欲求其大而不知薄者之所以反脆也。

    王莽用文於天下也,若匠者之斷材,雖志在矜其妙而不知細者之所以速折也。

    二者皆以理之終以為亂也,此未得其大體也。

    且夫文者示人有章,必存乎簡易,簡易則易從,将有耿且格;武者示人有備,必在乎恬淡,恬淡則自守,恒以逸而待勞。

    恒以逸而待勞,則攻戰無不利;有恥且格,則教化無不行。

    化行而衆和,戰利而寇息,然後澄之以無事,濡之以至仁。

    此聖主所以得其理也。

    然二子不求之於内而索之於外,不撫之以性而縱之以情,煩文以黩下,暴武以困衆,此不可得意於天下也。

    雖然猶有其弊,何者。

    昔伯益鑿井,燧人鑽木,水火之利于今賴之。

    然智伯因之以灌趙城,董卓因之以焚漢室,是乃為害亦以甚矣。

    然則文武者理國之利器也,而盜竊者亦何嘗不以文武之道亂天下乎。

    故章那以軍旅而分秦地,田常以仁義而篡齊國,則有理不能無其亂,唯人主之所制也。

    是故牧馬者先去其害,驅羊者亟鞭其後。

    後之不鞭,羊之所失也;害·之不去,馬之所亡也。

    魯不能去三家之害,國之所叛也;晉不能鞭六卿之後,地之所分也。

    苟亦不能,則雖有簡易之文,恬淡之武,适足助其亂也,安可得其理乎。

    故聖人不得文武之道不理賊,臣不得文武之道不亂非。

    文武有去就之私,蓋人主失其柄也。

    故孔子曰: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其是之謂乎。

     得失第七 夫駒驗騁遠必以四足之力,鸾驽翔遐莫非六翮之用也。

    是以聖人撫運明主乘時,亦以杞梓之材而為股肱之任。

    然則地有山川,其險可見;天有冬夏,其時可知。

    至於凡人之心,杳然無所,素王以之不測,帝堯猶以為難将,欲用之不無得失也。

    何以言之。

    夫君者舟也,臣者水也。

    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臣能輔君,亦能危君。

    是以三傑用而漢興,六卿強而晉滅;陶朱在而越霸,田氏盛而齊亡,雖任是同而成敗尤異也。

    夫人者奸充無端,真僞匪一,或貌恭而心慢,或言親而行違,或賤廉而貴貪,或貧貞而富黩,或愆大以求變,或位高而自疑,或見利而忘恩,或逃刑而構隙。

    此則曹筮不足庾,鬼神不能定。

    且利器者至重也,人心者難知也。

    以至重之利器,假難知之人心,未明真僞之情,徒信毀譽之口,有霍光之才者亦以得矣,有王莽之行者亦以失矣。

    是故考之於宗親,則管叔周公不無忠僻;驗之於戚屬,則窦嬰呂祿不無正邪;推之於功臣,則王陵鲸布不無逆順;論之於故友,則樊嗆盧绾不無去留;取以刀筆之能,則若張湯之欺诳;賞以頰舌之用,則厭主父偃之倒行;若智策有餘,則陳平不可獨任;若英謀出衆,則韓信慮其難制。

    夫天下之至大也,無其人則不可獨守,有其人則又恐為亂,亦何不取其才而不制其亂也。

    且夫毛發植於頭也,曰以栉之;爪甲冠於指也,月以爐之。

    爪之不爐,長則不便於使也;發之不栉,久則彌成於亂也。

    夫爪甲毛發者近在己躬,本無情識,苟不以理猶為之難;況於臣下非同體之物,人心有易遷之慮,委之以臧否,随之以是非,蓋不可以容易也。

    是故逐長路者必在於駿馬之力,理天下者必求於賢臣之用。

    然駿馬苟馴,猶不可以無辔也;賢臣雖任,終不可以失權也。

    故夫禦馬者,其辔煩,則其馬踝而不進;其辔縱,則其馬驕而好逸。

    使夫縱不至逸,煩而每進者,唯造父之所能也。

    夫禦臣者,其權峻,則其臣懼而不安;其權寬,則其臣慢而好亂。

    使夫寬而不至亂,峻而能安者,唯聖人之所明也。

    恐馬之多逸,舍馬而徒行,則長路不可濟也;懼臣之為亂,舍臣而獨任,則天下莫能理也。

    知馬之可乘而不執其辔,則不能禁其逸也;知臣之可用而不親其權,則不能止其亂也。

    是故項羽不用範增,是舍馬而徒行;漢帝雖有曹操,是乘馬而無辔;苟欲不敗其可得乎。

    故孔子曰:唯名與器,不可以假於人。

    其是之謂欤。

     真僞第八 夫主上不能獨化也,必資賢輔;物心不為易治也,方俟甄議。

    使夫小人退野,君子居朝,然後可為得矣。

    然則善惡相生,是非交蹂,形彰而影附,唇竭而齒寒。

    苟有其真,不能無其僞也。

    是以曆代帝王統禦家國,莫不側身馳心以恭,英又及所封授,則猶是愚小莫不攘臂切齒以疾;奸佞及所誅逐,則謬加賢良。

    此有識者之所嗟痛也。

    夫山鹦無靈,買之者謂之鳳;野麟嘉瑞,傷之者謂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