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兩同書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濟天下,知衆心不可以力制,大名不可以暴成,故盛德以自修,柔仁以禦下,用能不言而信洽,垂拱以化行,将乃八極歸誠,四方重譯,豈徒一邦從服,百姓與能而已哉。
嗟乎。
古之暴君驕酷天下,舍德而任力,忘己而責人,壯可行舟不能自制其嗜欲,材堪舉鼎不足自全其性靈,至令社稷為墟,宗廟無主,永為後代所笑,豈獨當時之弱乎。
悲夫。
老氏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其是之謂乎。
損益第三 夫萬姓所賴在乎一人,一人所安資乎萬姓,則萬姓為天下之足,一人為天下之首也。
然則萬姓衆矣,不能免塗炭之禍;一人尊矣,不能逃放戮之辱。
豈失之於足,實在於元首也。
夫以水動萍移,風行草偃。
處唐虞之代則比屋可封,居桀纣之朝則比屋可戮。
夫天下者豈賢於彼而愚於此,易於上而難於下哉。
蓋人君有所損益也。
然則益莫大於主儉,損莫大於君奢。
奢儉之問,乃損益之本也。
且夫曰月者,天下之至明也。
然猶有不及之處爾。
其儉主之理則天下無為,天下無為則萬姓受其賜,其於日月亦已大矣。
豺狼者,天下之至害也。
然猶有不傷之所爾。
其奢君之理則天下多事,天下多事則萬姓受其毒,其於豺狼亦已甚矣。
是故古先聖君務修儉德,土諧茅宇,梯衣康裘,舍難得之貨,舍無用之器,薄賦斂,省播役,損一人之愛好,益萬人之性命。
故得天下歡娛,各悅其生矣。
古先暴主志在奢淫,瑤台象林,錦衣玉食,購難得之貨,斷無用之器,厚賦斂,煩楊役,益一人之愛好,損萬人之性命。
故使天下困窮,不畏其死矣。
夫死且不畏,豈可畏其亂乎。
生且是悅,豈不悅其安乎。
故人安者,天子所以得其安也;人亂者,天子所以罹其亂也。
人主欲其己安而不念其人安,恐其人亂而不思其己亂,此不可謂其智也。
且夫剖腹啖口不足謂其美也,溫踵動心不足謂其勞也。
夫心口所以存者,為其踵腹也。
腹之且剖,豈異口之剖耶。
踵之且溫,豈異心之溫也。
故人主所以稱至尊者,徒以有其人也。
人且共益,則君孰與其損哉。
人且共損,則君孰與其益哉。
是故損己以益物者,物既益矣,而物亦益之。
堯舜所以成其上聖,克保耆頤之壽也。
益己以損物者,物既損矣,而物亦損之。
癸辛所以陷其下愚,自取誅逐之敗也。
是則彼之自損者,豈非自益之道欤。
此之自益者,豈非自損之道欤。
損益之途,固亦明矣。
嗟夫。
性命者,至重之理也;愛好者,不急之事也。
今我舍一身之不急,濟萬姓之至重,不言所利,廣遂生成,永居南嶽之安,常有北辰之政,則普天率土孰為我損乎。
夫以嗜欲無厭,貪求莫止,士饑糟模,犬馬餘其粟肉,人衣皮毛,土木榮其錦讨,忠不虛喪實,舍利取危,根棘生於梗途,鲸說遊於沸海,則九州四域孰為益乎。
故老氏曰: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其是之謂欤。
敬慢第四 遠古之代,人心混沌,不殊於草木,取類於羽毛。
後代聖人乃導之以禮樂,教之以仁義。
然後君臣貴賤之制,坦然有章矣。
然則禮之所先莫大乎敬,禮之所弊莫甚於慢。
故以敬事天則神降,以敬理國則人和;以慢事天則神欺,以慢理國則人殆。
下之不敬則不足以奉君,上之不敬則不足以禦臣。
是以地中有山,大易發謙尊之旨;海下於水,老氏着谷王之喻。
相鼠有體,風詩刺其失儀;飛烏能言,古人記其無禮,則敬慢之問,美惡殊緻。
是故明主之於天下也,設壇授将,側席求賢,贲束帛於丘園,降安車於途巷,故得真龍就位,振鹭來庭,天下榮之,願從其化也。
昧主之於天下也,披裳接士,露發朝人,視賢良若草芥,比黎庶為豕畜,是以白駒投谷,飛鴻逝雲,天下惡之,願逃其恥也。
然夫敬人者不必自賤
嗟乎。
古之暴君驕酷天下,舍德而任力,忘己而責人,壯可行舟不能自制其嗜欲,材堪舉鼎不足自全其性靈,至令社稷為墟,宗廟無主,永為後代所笑,豈獨當時之弱乎。
悲夫。
老氏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其是之謂乎。
損益第三 夫萬姓所賴在乎一人,一人所安資乎萬姓,則萬姓為天下之足,一人為天下之首也。
然則萬姓衆矣,不能免塗炭之禍;一人尊矣,不能逃放戮之辱。
豈失之於足,實在於元首也。
夫以水動萍移,風行草偃。
處唐虞之代則比屋可封,居桀纣之朝則比屋可戮。
夫天下者豈賢於彼而愚於此,易於上而難於下哉。
蓋人君有所損益也。
然則益莫大於主儉,損莫大於君奢。
奢儉之問,乃損益之本也。
且夫曰月者,天下之至明也。
然猶有不及之處爾。
其儉主之理則天下無為,天下無為則萬姓受其賜,其於日月亦已大矣。
豺狼者,天下之至害也。
然猶有不傷之所爾。
其奢君之理則天下多事,天下多事則萬姓受其毒,其於豺狼亦已甚矣。
是故古先聖君務修儉德,土諧茅宇,梯衣康裘,舍難得之貨,舍無用之器,薄賦斂,省播役,損一人之愛好,益萬人之性命。
故得天下歡娛,各悅其生矣。
古先暴主志在奢淫,瑤台象林,錦衣玉食,購難得之貨,斷無用之器,厚賦斂,煩楊役,益一人之愛好,損萬人之性命。
故使天下困窮,不畏其死矣。
夫死且不畏,豈可畏其亂乎。
生且是悅,豈不悅其安乎。
故人安者,天子所以得其安也;人亂者,天子所以罹其亂也。
人主欲其己安而不念其人安,恐其人亂而不思其己亂,此不可謂其智也。
且夫剖腹啖口不足謂其美也,溫踵動心不足謂其勞也。
夫心口所以存者,為其踵腹也。
腹之且剖,豈異口之剖耶。
踵之且溫,豈異心之溫也。
故人主所以稱至尊者,徒以有其人也。
人且共益,則君孰與其損哉。
人且共損,則君孰與其益哉。
是故損己以益物者,物既益矣,而物亦益之。
堯舜所以成其上聖,克保耆頤之壽也。
益己以損物者,物既損矣,而物亦損之。
癸辛所以陷其下愚,自取誅逐之敗也。
是則彼之自損者,豈非自益之道欤。
此之自益者,豈非自損之道欤。
損益之途,固亦明矣。
嗟夫。
性命者,至重之理也;愛好者,不急之事也。
今我舍一身之不急,濟萬姓之至重,不言所利,廣遂生成,永居南嶽之安,常有北辰之政,則普天率土孰為我損乎。
夫以嗜欲無厭,貪求莫止,士饑糟模,犬馬餘其粟肉,人衣皮毛,土木榮其錦讨,忠不虛喪實,舍利取危,根棘生於梗途,鲸說遊於沸海,則九州四域孰為益乎。
故老氏曰: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其是之謂欤。
敬慢第四 遠古之代,人心混沌,不殊於草木,取類於羽毛。
後代聖人乃導之以禮樂,教之以仁義。
然後君臣貴賤之制,坦然有章矣。
然則禮之所先莫大乎敬,禮之所弊莫甚於慢。
故以敬事天則神降,以敬理國則人和;以慢事天則神欺,以慢理國則人殆。
下之不敬則不足以奉君,上之不敬則不足以禦臣。
是以地中有山,大易發謙尊之旨;海下於水,老氏着谷王之喻。
相鼠有體,風詩刺其失儀;飛烏能言,古人記其無禮,則敬慢之問,美惡殊緻。
是故明主之於天下也,設壇授将,側席求賢,贲束帛於丘園,降安車於途巷,故得真龍就位,振鹭來庭,天下榮之,願從其化也。
昧主之於天下也,披裳接士,露發朝人,視賢良若草芥,比黎庶為豕畜,是以白駒投谷,飛鴻逝雲,天下惡之,願逃其恥也。
然夫敬人者不必自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