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陶隐居集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訪是非。
至於愚迷矜固者,便徑道君,何以穿鑿異同,評論聖文。
或有自執己見,或雲承舊法永無肯發對揚之懷。
此例不少,可為痛心。
夫經之為言,徑也,經者,常也,通也。
謂常通而無滞,亦猶布帛之有經矣,必須铨綜緯緒僅乃成功。
若機關疏越,杼軸乖謬,安能斐然成文。
真人立象垂訓,本不為蒙校設言,故每标通衢,而恒略曲徑。
知可教之士,自當觀其隅轍。
凡五經子史,爰及賦頌,尚曆代注釋猶不能辯,瓦玄妙之秘途,絕領之奇篇,而可不探括沖隐,窮思寂昧者乎。
既撰此粗立,乃辍書而歎日:若使願玄平在此,乃當知我心理所得,幾於天人之際往矣,如何孰與言哉。
方将寄之於玄會耳。
藥總訣序 上古神農作為本草,凡着三百六十五種,以配一歲。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日生一草。
草主一病,上應天文,中應人道,下法地理。
調和五味,制成嘐醴。
以備四氣為弗服。
欲其本立,道生者也。
當斯之時,人心素樸,嗜欲寡少,設有微疾,服之萬全。
自此之後,世僞情澆,智慮日生,馳求無厭,憂患不息。
故邪氣數侵。
病轉深痛,雖服良藥不愈。
其後雷公祠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藥對,廣其主治,繁其類族。
既世改情移,生病日深,或未有此病,而逆設彼藥。
或一藥以治,或百藥共愈一病。
欲以排邪還正,為之原防故也。
而三家所列疾病,互有盈縮,或物異而名同,或物同而名異,或玲熱乖違,甘苦背越,采取殊法,出處異所。
若此之流,殆難按據,尋其大歸。
神農之時,未有文字,至於黃帝書記乃興,於是神農本草列為四經三家之說,遞有損益,豈非随時适變。
殊途同歸者乎。
但本草之書,曆代久遠,既靡師授,又無注訓傳寫之人,遺誤相擊,字義殘阙,莫之是正。
方用有驗,布舒合和。
肘後百一方序 太歲庚辰,隐居日:餘宅身幽嶺,迄将十載。
雖每植德施功,多止一時之設,可以傳芳遠裔者,莫!過於撰述。
見葛氏肘後救卒,殊足申一隅之思。
夫生人之所為大患,莫急於疾。
疾而不治,猶救火而不以水也。
今輩掖左右,藥師易尋,郊郭之外,已自難值。
死窮村迥野,遙山絕浦,其問枉夭,安可勝言。
方術之書,卷秩徒煩,拯濟殊寡。
欲就披覽,回惑多端。
抱樸此制,實為深益,然尚阙漏,未盡其善,辄更采集補阙凡一百一首,以朱書甄别為肘後百一方,於雜病單治略為用遍矣。
昔應璩為百一詩,以箴規心行。
今餘撰此,蓋欲衛輔我躬。
且佛經雲: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達衆庶,莫不各加繕寫。
而究括之餘,又别撰效驗方五卷,且論諸病證候,因藥變通,而并是大治,非窮居所資。
若華軒鼎室,亦宜修省耳。
葛氏序雲:可以施於貧家野居。
然亦不止如是。
今缙紳君子,若常處閑佚,乃可披於方書,脫從祿外邑,将命遐征。
或宿直禁闱,晨宵隔絕。
或羁束戎陣,城栅嚴阻。
忽遇疾倉卒,唯拱手相看,曷若探之囊筍,則可庸堅成醫,故備論證候,使曉然不滞。
一披條領,無使過差也。
本草序 隐居在乎茅山岩嶺之上,以吐納餘暇,頗遊意方技。
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
舊說皆稱神農本經,餘以為信然。
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曆衆聖而滋彰。
文王、孔子象象系辭,幽贊人天。
後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
歧黃彭扁振揚輔導,恩流含氣,并歲瑜三千民到,于今賴之。
但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穑,即事成迩。
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
至于桐雷乃着在於編簡。
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
秦皇所焚醫方蔔術不預,故猶得全錄。
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進,文籍焚靡。
千不遺一。
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
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
又雲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估使相須。
魏晉已來,昊普李當之等更複損益。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玲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
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
今辄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有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
精赢皆取,無複遺落,分别科條,區吵物類。
兼注诏時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并此序錄合為七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制。
吾去世之後,可贻諸知音爾。
華陽陶隐居集卷上竟 #1『唯』原作『隹』,疑缺誤,據上下文義補。
至於愚迷矜固者,便徑道君,何以穿鑿異同,評論聖文。
或有自執己見,或雲承舊法永無肯發對揚之懷。
此例不少,可為痛心。
夫經之為言,徑也,經者,常也,通也。
謂常通而無滞,亦猶布帛之有經矣,必須铨綜緯緒僅乃成功。
若機關疏越,杼軸乖謬,安能斐然成文。
真人立象垂訓,本不為蒙校設言,故每标通衢,而恒略曲徑。
知可教之士,自當觀其隅轍。
凡五經子史,爰及賦頌,尚曆代注釋猶不能辯,瓦玄妙之秘途,絕領之奇篇,而可不探括沖隐,窮思寂昧者乎。
既撰此粗立,乃辍書而歎日:若使願玄平在此,乃當知我心理所得,幾於天人之際往矣,如何孰與言哉。
方将寄之於玄會耳。
藥總訣序 上古神農作為本草,凡着三百六十五種,以配一歲。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日生一草。
草主一病,上應天文,中應人道,下法地理。
調和五味,制成嘐醴。
以備四氣為弗服。
欲其本立,道生者也。
當斯之時,人心素樸,嗜欲寡少,設有微疾,服之萬全。
自此之後,世僞情澆,智慮日生,馳求無厭,憂患不息。
故邪氣數侵。
病轉深痛,雖服良藥不愈。
其後雷公祠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藥對,廣其主治,繁其類族。
既世改情移,生病日深,或未有此病,而逆設彼藥。
或一藥以治,或百藥共愈一病。
欲以排邪還正,為之原防故也。
而三家所列疾病,互有盈縮,或物異而名同,或物同而名異,或玲熱乖違,甘苦背越,采取殊法,出處異所。
若此之流,殆難按據,尋其大歸。
神農之時,未有文字,至於黃帝書記乃興,於是神農本草列為四經三家之說,遞有損益,豈非随時适變。
殊途同歸者乎。
但本草之書,曆代久遠,既靡師授,又無注訓傳寫之人,遺誤相擊,字義殘阙,莫之是正。
方用有驗,布舒合和。
肘後百一方序 太歲庚辰,隐居日:餘宅身幽嶺,迄将十載。
雖每植德施功,多止一時之設,可以傳芳遠裔者,莫!過於撰述。
見葛氏肘後救卒,殊足申一隅之思。
夫生人之所為大患,莫急於疾。
疾而不治,猶救火而不以水也。
今輩掖左右,藥師易尋,郊郭之外,已自難值。
死窮村迥野,遙山絕浦,其問枉夭,安可勝言。
方術之書,卷秩徒煩,拯濟殊寡。
欲就披覽,回惑多端。
抱樸此制,實為深益,然尚阙漏,未盡其善,辄更采集補阙凡一百一首,以朱書甄别為肘後百一方,於雜病單治略為用遍矣。
昔應璩為百一詩,以箴規心行。
今餘撰此,蓋欲衛輔我躬。
且佛經雲: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達衆庶,莫不各加繕寫。
而究括之餘,又别撰效驗方五卷,且論諸病證候,因藥變通,而并是大治,非窮居所資。
若華軒鼎室,亦宜修省耳。
葛氏序雲:可以施於貧家野居。
然亦不止如是。
今缙紳君子,若常處閑佚,乃可披於方書,脫從祿外邑,将命遐征。
或宿直禁闱,晨宵隔絕。
或羁束戎陣,城栅嚴阻。
忽遇疾倉卒,唯拱手相看,曷若探之囊筍,則可庸堅成醫,故備論證候,使曉然不滞。
一披條領,無使過差也。
本草序 隐居在乎茅山岩嶺之上,以吐納餘暇,頗遊意方技。
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
舊說皆稱神農本經,餘以為信然。
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曆衆聖而滋彰。
文王、孔子象象系辭,幽贊人天。
後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
歧黃彭扁振揚輔導,恩流含氣,并歲瑜三千民到,于今賴之。
但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穑,即事成迩。
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
至于桐雷乃着在於編簡。
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
秦皇所焚醫方蔔術不預,故猶得全錄。
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進,文籍焚靡。
千不遺一。
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
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
又雲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估使相須。
魏晉已來,昊普李當之等更複損益。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玲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
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
今辄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有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
精赢皆取,無複遺落,分别科條,區吵物類。
兼注诏時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并此序錄合為七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制。
吾去世之後,可贻諸知音爾。
華陽陶隐居集卷上竟 #1『唯』原作『隹』,疑缺誤,據上下文義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