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陶隐居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昭台弟子傅霄編集
大洞弟子陳桶校勘
許長史舊館壇碑
悠哉曠矣,宇宙之靈也。
固非言象所傳,文迹可記,默然則後之人奚聞乎。
含吐萬有,化育草生。
本其所由,義歸冥昧。
至於形域區分,性用殊品。
事限觀聽,理窮數識者,傥或可論。
山之高,海之廣,夫何故以其有容焉。
大天之内複有小天三十六所,并拓寓地空。
亘徐水脈。
辟闱風岫,通氣雲嗽。
此山本号句曲,其下是第八洞宮,名曰:金壇華陽之天。
周回一百五十裡,分置三府。
前漢元帝,世有鹹陽三茅君得道,來掌此任,故稱茅山,具詳傳記。
至晉太和元年,句容許長史在斯營宅,厥迩猶存。
宋初,長沙景王,就其地之束,起道士精舍。
梁天監十三年,劫貿此精舍立為朱陽館,将遠符先征定詳。
火曆,於館西更築隐居住址。
十四年,别創郁崗齋室,追玄洲之蹤。
十七年,乃繕勒碑壇,仰述真軌。
真人姓許,諱穆世,名谧,字思玄,本汝南平輿人。
後漢靈帝中平二年,六世祖光,字少張,避許相谀俠、乃來過江,居丹陽句容都鄉之吉陽裡。
後仕昊為光祿勳,識宇亮拔,奕葉才明。
祖尚,字元甫。
有文章機見,昊中書郎。
父副,字仲先。
器度淹通,風格清簡。
晉刻令,甯朔将軍,下那太守,西城侯。
長史,副第五子也。
正生少知,名簡文。
在藩為世表之交起家,太學博士。
朝綱禮肆,儒論所宗,出為餘姚令,蔥恤民隐,惠被鄰邑。
征入凱闱,納言帝側。
升平末除,護軍長史,本郡中正。
外督戎章,内铨茂序。
遐邦肅律,鄉采砥行。
太和中,遷給事中散騎常侍,蟬冕輝華,事歸尚德。
簡文踐極方優國老,傥值晏駕。
於焉告退,專靜山廬,以修上道。
君雖缙绂朝班,諷議庠塾,而心标象外,志結霞門。
第四兄遠遊。
永和四年,嘉遁不反,君尚想幽奇,歲月彌斡,恒與楊君深結神明之契。
興甯中,衆真降楊備令,宣喻龍書雲篆,會然遍該靈谟奧旨,于茲必究,年涉懸車,遵行愈笃。
太元元年,解駕違世,春秋七十有二。
子侄禮定於縣西大墓。
京陵之蹤未遠,飛劍之鄭在焉。
謹按真诰,君挺命所基,綠業已久,乃周武王世九宮上相長裡薛公之弟也。
兼許肇遺功複應,垂祉後胤,故乘運托生,因資成道。
玉劄所授為上清真人,爵登侯伯,位編卿司。
理仙撫治,佐聖牧民矣。
真傳未顯於世,莫得具述。
楊君諱羲,事具真诰。
長史第三子,諱玉斧,世名翩字道翔,正生。
母陶威女,先亡已得在洞府易遷宮中。
君清穎瑩潔,特絕世倫。
郡舉上計緣不赴,糠枇塵務,研精上業。
即弘景玄中之真師也。
恒居此宅,繕修經法。
楊君數相從就。
亟通真感。
太和五年,於茲告逝,時年三十。
真诰雲:後十六年,當度束華為上相青童君之侍。
帝晨受書為上清仙公,與谷希子并職。
帝晨之仕比世侍中。
君長兄揆,世名圳。
次兄虎牙,世名聯,并亦得道。
揆今有玄孫靈真在山,勸立嗣真館,以褒遠祖之德。
皇上乘弘誓本力來君此土,焘育蒼祇,範鑄草品。
導法裁俗,随綠開教。
以隐居積蘊三真經诰,久栖華陽,宜還舊宅,供養修理。
乃劫工匠,建茲堂靖。
既仰祇帝則,兼闡大猷。
東位青壇,西表素塔。
壇塔之問,通是基址。
埋锟拚瓦,投鐳便值。
紫煙白霧,纏徊蔭蓋。
宅南一井,即長史所穿。
井南大塘,乃郭朝遺制。
源出田公之泉,路通姜巴之軌。
傍枕雷平,前瞰下泊。
束際連崗,北橫長壟。
柳沃陽谷,俱會西垂。
四域之内,皆謂之金陵,地肺者也。
長史所居,尤為标勝。
方将驷雲虹而高騁,驅奔鶴以追風。
望洪濤之浩汗,卷故都以浸遠。
古人有言,匪作奚傳,敢刊石頌,永屬來賢。
渾樞骛氣,方祇吐靈。
依性分境,傳識賦形。
化通八寓,功浃四瞑。
巡迹電滅,測體淵停。
旋區嶽立,一旦海雲舒。
搏風泳水,迹實憑虛。
亦石幽匠,開石架廬。
情高身麗,天府地居。
萦巒已曲,畫壤肺浮。
五闱面啟,九徐環周。
長陽旁嶺,交決比流。
乃稱龍伏。
皇謂金丘。
昔在西漢,三茅來賓。
爰暨束晉,二許懷真,裁基浚井,栖道接神。
允膺輔聖,錫茲侍晨。
參差年代,捆缢名氏。
書诰具宣,精晖未彌。
甄梵将
固非言象所傳,文迹可記,默然則後之人奚聞乎。
含吐萬有,化育草生。
本其所由,義歸冥昧。
至於形域區分,性用殊品。
事限觀聽,理窮數識者,傥或可論。
山之高,海之廣,夫何故以其有容焉。
大天之内複有小天三十六所,并拓寓地空。
亘徐水脈。
辟闱風岫,通氣雲嗽。
此山本号句曲,其下是第八洞宮,名曰:金壇華陽之天。
周回一百五十裡,分置三府。
前漢元帝,世有鹹陽三茅君得道,來掌此任,故稱茅山,具詳傳記。
至晉太和元年,句容許長史在斯營宅,厥迩猶存。
宋初,長沙景王,就其地之束,起道士精舍。
梁天監十三年,劫貿此精舍立為朱陽館,将遠符先征定詳。
火曆,於館西更築隐居住址。
十四年,别創郁崗齋室,追玄洲之蹤。
十七年,乃繕勒碑壇,仰述真軌。
真人姓許,諱穆世,名谧,字思玄,本汝南平輿人。
後漢靈帝中平二年,六世祖光,字少張,避許相谀俠、乃來過江,居丹陽句容都鄉之吉陽裡。
後仕昊為光祿勳,識宇亮拔,奕葉才明。
祖尚,字元甫。
有文章機見,昊中書郎。
父副,字仲先。
器度淹通,風格清簡。
晉刻令,甯朔将軍,下那太守,西城侯。
長史,副第五子也。
正生少知,名簡文。
在藩為世表之交起家,太學博士。
朝綱禮肆,儒論所宗,出為餘姚令,蔥恤民隐,惠被鄰邑。
征入凱闱,納言帝側。
升平末除,護軍長史,本郡中正。
外督戎章,内铨茂序。
遐邦肅律,鄉采砥行。
太和中,遷給事中散騎常侍,蟬冕輝華,事歸尚德。
簡文踐極方優國老,傥值晏駕。
於焉告退,專靜山廬,以修上道。
君雖缙绂朝班,諷議庠塾,而心标象外,志結霞門。
第四兄遠遊。
永和四年,嘉遁不反,君尚想幽奇,歲月彌斡,恒與楊君深結神明之契。
興甯中,衆真降楊備令,宣喻龍書雲篆,會然遍該靈谟奧旨,于茲必究,年涉懸車,遵行愈笃。
太元元年,解駕違世,春秋七十有二。
子侄禮定於縣西大墓。
京陵之蹤未遠,飛劍之鄭在焉。
謹按真诰,君挺命所基,綠業已久,乃周武王世九宮上相長裡薛公之弟也。
兼許肇遺功複應,垂祉後胤,故乘運托生,因資成道。
玉劄所授為上清真人,爵登侯伯,位編卿司。
理仙撫治,佐聖牧民矣。
真傳未顯於世,莫得具述。
楊君諱羲,事具真诰。
長史第三子,諱玉斧,世名翩字道翔,正生。
母陶威女,先亡已得在洞府易遷宮中。
君清穎瑩潔,特絕世倫。
郡舉上計緣不赴,糠枇塵務,研精上業。
即弘景玄中之真師也。
恒居此宅,繕修經法。
楊君數相從就。
亟通真感。
太和五年,於茲告逝,時年三十。
真诰雲:後十六年,當度束華為上相青童君之侍。
帝晨受書為上清仙公,與谷希子并職。
帝晨之仕比世侍中。
君長兄揆,世名圳。
次兄虎牙,世名聯,并亦得道。
揆今有玄孫靈真在山,勸立嗣真館,以褒遠祖之德。
皇上乘弘誓本力來君此土,焘育蒼祇,範鑄草品。
導法裁俗,随綠開教。
以隐居積蘊三真經诰,久栖華陽,宜還舊宅,供養修理。
乃劫工匠,建茲堂靖。
既仰祇帝則,兼闡大猷。
東位青壇,西表素塔。
壇塔之問,通是基址。
埋锟拚瓦,投鐳便值。
紫煙白霧,纏徊蔭蓋。
宅南一井,即長史所穿。
井南大塘,乃郭朝遺制。
源出田公之泉,路通姜巴之軌。
傍枕雷平,前瞰下泊。
束際連崗,北橫長壟。
柳沃陽谷,俱會西垂。
四域之内,皆謂之金陵,地肺者也。
長史所居,尤為标勝。
方将驷雲虹而高騁,驅奔鶴以追風。
望洪濤之浩汗,卷故都以浸遠。
古人有言,匪作奚傳,敢刊石頌,永屬來賢。
渾樞骛氣,方祇吐靈。
依性分境,傳識賦形。
化通八寓,功浃四瞑。
巡迹電滅,測體淵停。
旋區嶽立,一旦海雲舒。
搏風泳水,迹實憑虛。
亦石幽匠,開石架廬。
情高身麗,天府地居。
萦巒已曲,畫壤肺浮。
五闱面啟,九徐環周。
長陽旁嶺,交決比流。
乃稱龍伏。
皇謂金丘。
昔在西漢,三茅來賓。
爰暨束晉,二許懷真,裁基浚井,栖道接神。
允膺輔聖,錫茲侍晨。
參差年代,捆缢名氏。
書诰具宣,精晖未彌。
甄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