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陶隐居集卷上

關燈
公家應用。

     梁武帝答隐居書 省區别諸書,良有精賞,所異同所可,未知悉可否耳。

    給事黃門二紙,為任靜書,觀所送靜書諸字相附。

    近二紙靜書體解雜便,當非靜書。

    複當以點畫波擎論,極諸家之緻,此亦非可倉卒運於毫紙,且保拙守中也。

    許任二邊并摹者并付反。

     又上梁武帝論書緻 啟伏覽書前意,雖止二六而規矩必周,後字不出二百,亦褒貶大備一言以蔽。

    便書情頓極,使元常老骨,更蒙榮造。

    子敬懦肌,不沉泉夜。

    唯逸少得進退其問,則玉科顯然可觀。

    若非聖證品析,恐愛附近習之風,永遂淪迷矣。

    伯英既稱草聖,元常皇自隸絕。

    論旨所謂,殆同機神,實曠世莫繼。

    斯理既明,諸畫虎之徒,當日就報筆反古歸真,方弘盛世。

    愚管見預聞,喜佩無屆。

    比世皆尚子敬,敬元末繼以齊代,名實脫略海内。

    非唯不複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

    非排棄所可黜涅而不缁,不過數族。

    今奉此論,自舞自蹈,未足逞洩,願以所摹,竊示。

    洪遠、思曠此二人,皆是均思者,必當贊仰踴躍,有盈半之益。

    臣與洪遠雖不相識,從子栩以學往來,故因之有會。

    但既在閣,恐或已應聞知力摹者,所采字大小,不堪均調,郭看乃尚可,恐筆意大殊。

    此篇方傳千載,故宜令迹随矣。

    偕老美晚,所奉三紙,伏循字迹,大覺勁密。

    竊恐既以言發意,意則應言。

    而心随意運,手與筆會,故益得楷稱。

    下情懼仰,寶奉愈至。

    世論鹹雲:江束無複锺迹,常以歎息。

    皆貯望中原廓清太丘之碑,可就摹采。

    今論旨雲:真邊雖少,可得而推,是猶有存者,不審可複幾字。

    既無出見理冒,願得工人摹填數行,脫蒙見此,實為過幸。

    又逸少學锺,勢巧形密,勝於自運。

    不審此例,複有幾紙。

    垂旨以黃庭像贊等諸文,可更有出給,理自運之迹。

    今不複希,請學锺妙,仰惟殊恩。

     梁武帝答書 锺書乃有一卷,傳以為真。

    意謂悉是摹學,多不足論,有兩三行許似摹,微得锺體。

    逸少學锺的可知近有二十許首,此外字細畫短,多是锺法。

    今欲令人帖采,未便得付,來月有竟者,當遣送也。

     論書敵 逸少自昊興以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邊,皆是向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

    從失郡告靈,不仕以後,略不複自書,皆使此一人世中不能别見。

    其緩異呼為末年書。

    逸少亡後,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書,故遂成與之相似。

    今聖旨标顯,足使衆識頓悟於逸少無末年之譏。

    玩研聞,近有一人學研書,遂不複可别。

    臣比郭摹所得,雖鷹寫字形,而無複其用筆迹勢。

    不審前後諸卷,一兩條謹密者,可得在出裝之例。

    複蒙垂給,至年末問,否此澤自天直以啟審,非敢必觊。

     答朝士訪仙佛兩法體相書 初,梁諸朝散大夫問日:嘗竊觀仙書,辄嗟欣忘倦。

    徒羨其文,莫測其理。

    尋七尺之體,既同禀太始,俱服五常,以何因綠獨超青雲,而弊金石者乎。

    先生領神玄門,學窮仙苑。

    必有以竭其川岸。

    請略聞雅說。

     隐居答日:至哉嘉訊,豈蒙生所辯。

    雖然試言之:若直排竹相之匹桐柳者,此本性有殊,非今日所論。

    若引庖刀湯稼從養溉之功者,此又止其所從,終元永固之期。

    夫得仙者,并有異乎。

    此但斯族複有數種,今且談其正體。

    凡質像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

    今問以何能而緻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

    當涎壇以為器之時,是土而異於土。

    雖燥未燒,遇濕猶壞,燒而未熟,不久尚毀。

    火、力既足,表裹堅固。

    河山可盡,此形無滅。

    假令為仙者,以藥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

    衆法共通,元礙無滞,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屍解化質。

    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

    於是各随所業,修道進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異竟寂滅矣。

     登真隐訣序 昔在人聞,已鈔撰真經修事兩卷,于時亦廳謂委密。

    頃岩居務靜,頗得恭潔,試就遵用,猶多阙略。

    今更反覆研構,表裹洞洽,預是真學之理,使了然無滞。

    一字一句,皆有事旨。

    或論有以入無,或據顯而知隐,或推機而得宗,或引彼以明此。

    自非閑煉經書,精涉道數者,率然覽之,猶觀海爾。

    必須詳究委曲,乃當曉其所以。

    故道備七篇,義同高品。

    嘗聞古言,非知之難,其在行之意,謂非學之難,解學難也。

    屢見有人得兩三卷書,五六條事,謂理盡紙上,便入山修用動積,歲月愈久愈昏。

    此是未造門牆。

    何由嗎其帷席。

    試略問廳處,已自茫然,皆答言經說止如此,但謹依存行耳,乃頗複開動端萌,序導津流。

    若值智尚許人,脫能欣爾感悟,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