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用刀去血。
吹秘。
如疔大。
以刀針割去。
吹均。
服三黃涼膈化之。
以千金内托托之。
時時吹秘。
口含水藥。
按此症發熱惡寒。
頭痛身強。
其症在表。
宜用荊芥防風敗毒散。
口渴煩躁。
其症在裡。
服三黃湯。
涼膈加大黃。
牙疔惡穢觸陽明。
縫中高突若疔形。
腫連腮生寒熱。
破流紫血臭多疼。
吹本用刀平割去。
均秘時吹效更靈,三黃涼膈多宜服。
還将水藥口中噙。
牙宣圖 此症陽明胃經之火上攻。
而宣露牙縫出血不止。
上屬脾。
下屬胃。
吐痰血至升鬥者難生。
急速治。
遲則不救。
治者水藥漱淨。
吹秘。
塞楝裘丹。
服清胃散。
犀角地黃湯。
止血四生湯。
甘露飲。
或胃中虛火動而牙龈腐爛。
痰血常流不止。
不可用上藥。
宜服蘆荟飲。
吹人中白散四生湯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各三錢) 水煎入童便一杯。
食後服。
牙宣胃火起陽明。
縫中出血不留停。
急用瑤池噙漱淨。
楝裘丹塞立通神。
犀角地黃清胃散。
四生甘露選中評。
胃中虛火牙龈爛。
蘆荟丸吞極有功。
重舌癰圖 此症因心火旺動。
或受郁怒酒色而生。
大舌先卷。
根下另生小舌。
形紅肉嫩。
名曰重舌。
治者吹追風于大舌上。
吹本于大舌下。
大舌治軟。
吹本于大舌兩邊根下。
一邊針去血。
次針小舌。
兩中不可刺針。
數以本與秘吹之即愈。
初起者。
服三黃瀉心湯。
瀛洲學士湯。
涼膈散。
俱可擇用。
将成膿。
隻用千金内托托之。
待膿一熟挑放。
搽追風。
吹本秘。
重舌緣因心火生。
或因郁怒火随升。
舌下還生一小舌。
颏腫流涎多疼痛。
金津玉液頻針血。
秘吹痛喊實時甯。
初宜學士瀛洲服。
成膿須要用千金。
陰瘡圖 此症受風熱濕郁結。
或食煎炒炙爆而成。
或左或右。
治者用熱水多洗手足。
開脾胃。
外敷金箍散。
内吹秘于瘡口。
過一日。
将藥水洗淨。
貼八寶膏。
十三四日。
貼白膏後。
如瘡口不收。
穿破喉内。
外用紫霞雲熏之。
俟口内煙出。
服三黃湯。
加回生散。
再加四味末藥。
翻白草五加皮白藓皮黑醜(各等分) 為細末。
共入回生散内煮服。
又宜服學士湯。
還魂飲。
有膿。
服内托千金散。
男用女吮。
女用男吮。
去膿。
忌發物。
陰瘡風濕兩相因。
緻患喉旁左右生。
熱水不時洗手足。
内服不須用二陳。
吹秘敷用金箍散。
膏封瘡口紫霞熏。
三黃加上回生散。
瀛洲四味及還魂。
蝦蟆瘟 此症感四時不正之氣。
初似風寒。
惟耳項發腫。
毒入喉間腫痛。
吞吐不利。
沿門傳染。
始起發寒熱。
體強頭眩。
脈浮緊數。
為邪在表。
以荊防敗毒散汗之。
兩目鼻面腫者。
乃陽明受病。
發熱便閉。
口幹。
多熱少寒。
脈數有力。
為邪在内。
用五錢大黃湯下之。
頭角兩耳結腫。
頗痛。
寒熱嘔吐。
口舌咽幹。
煩躁特甚。
以知母石膏湯。
小柴胡湯和之。
通用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元參。
解毒。
通解表裡。
勞役兇荒。
沿門傳染。
用普濟消毒飲。
藿香正氣散以安之。
表裡俱解。
腫仍不消。
宜針去惡血。
熱甚者金箍散敷之。
後仍不消。
必欲作膿。
宜托裡消散。
加白芷皂角刺托之。
膿成脹痛針之。
已潰體倦食少。
補中益氣湯。
膿穢脾虛。
食而嘔吐。
香砂養胃丸。
腐潰而不斂。
十全大補湯。
如毒中三陽。
項上俱腫。
光如水色。
雙目合縫。
唇白楮形。
口角流涎。
聲音不出。
飲食不入。
喉腫閉。
牙關難開。
破流臭水。
穢氣不絕者。
不治。
年荒時毒流行。
忌用攻發。
法當和解以養正氣。
落架風圖 此症上熱下虛。
血氣俱虛。
以緻筋不收。
或大笑之後。
或呵欠久。
下颏落下。
牙齒不交合。
語言飲食難。
一二日可治。
久則難治。
治者令患人平身正坐。
以兩手托住下颏左右。
治将兩大指捺牙槽。
端緊下颏。
用力住肩下。
捺開關窮。
随用絹條兜住下颏。
系于項上。
虛者服補中益氣湯。
或灸頰車穴七壯。
補中益氣湯黃人參當歸白術甘草(各一錢) 升麻柴胡陳皮(一錢)棗(二枚)生姜(二片) 水煎。
食後服。
咽痛加麥冬、粘子、玄參。
去生姜。
落架風因氣血虛。
緻将筋骨不收拘。
或因大笑及呵欠。
牙關落下氣長籲。
平身正坐兩手托。
大指入口捺牙槽。
食中小指端下颏。
望後推之病即愈。
面腮腫黑圖 此症凡食熱物出汗過多而生。
面黑向下腫。
兩邊腮腫。
喉中氣閉。
治者用熱水洗手足。
喉内出氣。
先針少商穴。
如有血出。
内吹秘。
如不愈。
合追風均末吹之。
服桔梗二陳湯。
或甘桔數劑。
吹追風散于頰内。
并吹牙盡處。
亦有風串入牙。
緻牙根膿出齒落。
用蜜和秘敷之。
面腮腫黑濕熱生。
兩腮腫黑又多疼。
喉中氣閉人妨悶。
洗和手足少商針。
秘均合用追風散。
桔梗湯須合二陳。
鎖喉風圖 此症心經毒瓦斯。
少腹邪風。
發于聽會之端。
注于會膺之側。
列生如。
閉塞難通。
不能飲食。
紅腫發熱。
漸次潰膿。
軟而脹疼。
此症初起用連翹當歸散。
日久用千金内托。
吹秘加生肌。
貼白膏。
外腐内潰。
湯随水孔出者。
曾治數人亦效。
連翹當歸散當歸生地連翹前胡甘草枳殼桔梗黃芩粘子白芍元參花粉引用燈心。
初起外用蜒蚰片麝。
杵爛敷之妙。
鎖喉風症心經毒。
少腹火氣及邪風。
發于聽會初如。
咽喉閉塞氣難通。
當用連翹宜進服。
膿成内托散收功。
秘合生肌吹患處。
初起麝蚰敷即松。
喉腫圖 此症起于脾經。
食煎炒油熾等物。
及飲酒太過而行房事。
以緻毒瓦斯不能流行。
聚結喉根。
若不速治。
毒閉即死。
治者先去痰涎。
後吹秘藥。
服八正順氣湯。
喉腫脾家濕熱生。
醉後行房所緻成。
氣不流通結喉下。
先探痰涎秘藥噙。
八正順氣宜煎服。
管教患者得安甯。
骨槽風圖 此症憂愁多慮。
太陽受病。
結于大腸之間。
邪毒交生。
蘊于經絡之内。
或郁怒傷肝。
緻筋骨緊急。
思慮傷脾。
緻肌肉結腫。
膏粱濃味。
緻釀膿穢小兒生此。
乃氣禀虛弱。
感暑風濕熱。
食肥甘。
而起于耳前。
或耳下。
腮腫連項。
隐隐皮肉痛徹筋骨。
略有小核。
如李大。
紅腫。
寒熱如瘧。
或下或上。
或左或右。
牙關緊急。
初生堅硬不消。
久則瘡口難愈。
先探風痰。
初宜艾灸。
腫項。
及耳下五分。
各灸七壯。
膏貼之。
以洩内毒。
用金箍散。
加追風散。
敷外腫處。
牙關腫處。
吹本追風散。
刀刺出血。
吹秘。
服清陽散火湯。
潰後服千金内托加五味麥冬。
或中和湯。
吹秘。
合生肌。
使水升木降。
脾健金清乃愈。
若外腐不合。
虛熱不退。
堅硬不消。
形體消瘦者死。
清陽散火湯。
治牙根盡處結腫。
連及耳項作痛。
升麻(四分)白芷(七分)黃芩當歸粘子連翹防風荊芥(各一錢四分)甘草(四分)石膏(三錢)白蒺藜(一錢) 水煎。
食後服。
骨槽風起太陽經。
皆因郁怒緻傷筋。
思慮傷脾肌肉結。
耳下牙關急痛生。
垂下五分針七壯。
吹用追風亦用針。
清陽散火初宜用。
中和内托值千金。
死舌癰圖 此症因久積熱毒于心而起。
舌腫色白。
如木舌相似。
但木舌小硬。
此腫而白。
治者以刀刮去白皮。
用追風散。
加冰麝青皮幹姜末。
手指濕水。
蘸擦舌上即愈。
腫甚刺金津玉液。
出血。
吹秘。
服學士湯。
含口水藥。
時吹本秘。
日久膿成。
左右挑放舌出黑血。
刺治不轉色。
舌卷不能言。
并舌硬者死。
死舌癰生如木舌。
其形白色腫多疼。
刮去白苔須洗淨。
追風冰麝幹姜青。
玉液金津宜去血。
吹秘還将水藥噙。
瀛洲學士湯宜服。
舌卷黑色命無存。
蓮花钿舌圖 此症因心經積熱。
及氣郁勞傷。
兼挾暑濕熱之氣而起。
舌下生五峰。
尖似蓮花之狀。
三峰者輕。
七峰者重。
有痰追風取痰。
吹本于旁。
峰上出血吹秘。
中尖乃心之苗。
切不可針。
以傷人命。
初起服黃連瀉心湯。
并學士湯。
日久則服千金内托散。
膿熟刺放吹秘。
再吹生肌散。
亦有生于舌上者。
比舌高寸許。
在下根兩旁放血。
吹本秘即愈。
細舌蓮花何以因。
皆由積熱在心經。
三五七峰生舌下。
形似蓮花取此名。
忌傷舌下中央穴。
須針玉液與金津。
有膿内托千金散。
初起黃連學士湯。
珍珠毒圖 此症小兒飲甘甜熱物。
或母喜飲。
或胎中受熱而生。
舌上如珠。
先赤紫。
後白黃。
疼痛難。
大者吹本。
針刺出血。
次吹秘。
少加冰片。
小者吹秘。
服三黃涼膈散。
或化毒丹。
如不能飲者。
令母飲之。
搽秘于乳頭上。
令小兒吞之。
舌珠亦同。
舌上生起珍珠毒。
皆由火毒犯心經。
紅黃赤白多疼痛。
小刀去血秘藥靈。
三黃涼膈除心火。
化毒丹丸孩子吞。
螓舌圖 此症因心膈蘊積熱毒而生于舌。
老者難醫。
少者尤可。
若有孔。
則全症也。
或有一二孔。
其中流血。
或在左右。
有黑心。
大者用藥爛去黑心。
小者用針挑去。
用水藥洗淨。
吹本。
服三黃涼膈二三劑。
如不收口。
用生肌散拌勻用。
吹秘。
如疔大。
以刀針割去。
吹均。
服三黃涼膈化之。
以千金内托托之。
時時吹秘。
口含水藥。
按此症發熱惡寒。
頭痛身強。
其症在表。
宜用荊芥防風敗毒散。
口渴煩躁。
其症在裡。
服三黃湯。
涼膈加大黃。
牙疔惡穢觸陽明。
縫中高突若疔形。
腫連腮生寒熱。
破流紫血臭多疼。
吹本用刀平割去。
均秘時吹效更靈,三黃涼膈多宜服。
還将水藥口中噙。
牙宣圖 此症陽明胃經之火上攻。
而宣露牙縫出血不止。
上屬脾。
下屬胃。
吐痰血至升鬥者難生。
急速治。
遲則不救。
治者水藥漱淨。
吹秘。
塞楝裘丹。
服清胃散。
犀角地黃湯。
止血四生湯。
甘露飲。
或胃中虛火動而牙龈腐爛。
痰血常流不止。
不可用上藥。
宜服蘆荟飲。
吹人中白散四生湯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各三錢) 水煎入童便一杯。
食後服。
牙宣胃火起陽明。
縫中出血不留停。
急用瑤池噙漱淨。
楝裘丹塞立通神。
犀角地黃清胃散。
四生甘露選中評。
胃中虛火牙龈爛。
蘆荟丸吞極有功。
重舌癰圖 此症因心火旺動。
或受郁怒酒色而生。
大舌先卷。
根下另生小舌。
形紅肉嫩。
名曰重舌。
治者吹追風于大舌上。
吹本于大舌下。
大舌治軟。
吹本于大舌兩邊根下。
一邊針去血。
次針小舌。
兩中不可刺針。
數以本與秘吹之即愈。
初起者。
服三黃瀉心湯。
瀛洲學士湯。
涼膈散。
俱可擇用。
将成膿。
隻用千金内托托之。
待膿一熟挑放。
搽追風。
吹本秘。
重舌緣因心火生。
或因郁怒火随升。
舌下還生一小舌。
颏腫流涎多疼痛。
金津玉液頻針血。
秘吹痛喊實時甯。
初宜學士瀛洲服。
成膿須要用千金。
陰瘡圖 此症受風熱濕郁結。
或食煎炒炙爆而成。
或左或右。
治者用熱水多洗手足。
開脾胃。
外敷金箍散。
内吹秘于瘡口。
過一日。
将藥水洗淨。
貼八寶膏。
十三四日。
貼白膏後。
如瘡口不收。
穿破喉内。
外用紫霞雲熏之。
俟口内煙出。
服三黃湯。
加回生散。
再加四味末藥。
翻白草五加皮白藓皮黑醜(各等分) 為細末。
共入回生散内煮服。
又宜服學士湯。
還魂飲。
有膿。
服内托千金散。
男用女吮。
女用男吮。
去膿。
忌發物。
陰瘡風濕兩相因。
緻患喉旁左右生。
熱水不時洗手足。
内服不須用二陳。
吹秘敷用金箍散。
膏封瘡口紫霞熏。
三黃加上回生散。
瀛洲四味及還魂。
蝦蟆瘟 此症感四時不正之氣。
初似風寒。
惟耳項發腫。
毒入喉間腫痛。
吞吐不利。
沿門傳染。
始起發寒熱。
體強頭眩。
脈浮緊數。
為邪在表。
以荊防敗毒散汗之。
兩目鼻面腫者。
乃陽明受病。
發熱便閉。
口幹。
多熱少寒。
脈數有力。
為邪在内。
用五錢大黃湯下之。
頭角兩耳結腫。
頗痛。
寒熱嘔吐。
口舌咽幹。
煩躁特甚。
以知母石膏湯。
小柴胡湯和之。
通用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元參。
解毒。
通解表裡。
勞役兇荒。
沿門傳染。
用普濟消毒飲。
藿香正氣散以安之。
表裡俱解。
腫仍不消。
宜針去惡血。
熱甚者金箍散敷之。
後仍不消。
必欲作膿。
宜托裡消散。
加白芷皂角刺托之。
膿成脹痛針之。
已潰體倦食少。
補中益氣湯。
膿穢脾虛。
食而嘔吐。
香砂養胃丸。
腐潰而不斂。
十全大補湯。
如毒中三陽。
項上俱腫。
光如水色。
雙目合縫。
唇白楮形。
口角流涎。
聲音不出。
飲食不入。
喉腫閉。
牙關難開。
破流臭水。
穢氣不絕者。
不治。
年荒時毒流行。
忌用攻發。
法當和解以養正氣。
落架風圖 此症上熱下虛。
血氣俱虛。
以緻筋不收。
或大笑之後。
或呵欠久。
下颏落下。
牙齒不交合。
語言飲食難。
一二日可治。
久則難治。
治者令患人平身正坐。
以兩手托住下颏左右。
治将兩大指捺牙槽。
端緊下颏。
用力住肩下。
捺開關窮。
随用絹條兜住下颏。
系于項上。
虛者服補中益氣湯。
或灸頰車穴七壯。
補中益氣湯黃人參當歸白術甘草(各一錢) 升麻柴胡陳皮(一錢)棗(二枚)生姜(二片) 水煎。
食後服。
咽痛加麥冬、粘子、玄參。
去生姜。
落架風因氣血虛。
緻将筋骨不收拘。
或因大笑及呵欠。
牙關落下氣長籲。
平身正坐兩手托。
大指入口捺牙槽。
食中小指端下颏。
望後推之病即愈。
面腮腫黑圖 此症凡食熱物出汗過多而生。
面黑向下腫。
兩邊腮腫。
喉中氣閉。
治者用熱水洗手足。
喉内出氣。
先針少商穴。
如有血出。
内吹秘。
如不愈。
合追風均末吹之。
服桔梗二陳湯。
或甘桔數劑。
吹追風散于頰内。
并吹牙盡處。
亦有風串入牙。
緻牙根膿出齒落。
用蜜和秘敷之。
面腮腫黑濕熱生。
兩腮腫黑又多疼。
喉中氣閉人妨悶。
洗和手足少商針。
秘均合用追風散。
桔梗湯須合二陳。
鎖喉風圖 此症心經毒瓦斯。
少腹邪風。
發于聽會之端。
注于會膺之側。
列生如。
閉塞難通。
不能飲食。
紅腫發熱。
漸次潰膿。
軟而脹疼。
此症初起用連翹當歸散。
日久用千金内托。
吹秘加生肌。
貼白膏。
外腐内潰。
湯随水孔出者。
曾治數人亦效。
連翹當歸散當歸生地連翹前胡甘草枳殼桔梗黃芩粘子白芍元參花粉引用燈心。
初起外用蜒蚰片麝。
杵爛敷之妙。
鎖喉風症心經毒。
少腹火氣及邪風。
發于聽會初如。
咽喉閉塞氣難通。
當用連翹宜進服。
膿成内托散收功。
秘合生肌吹患處。
初起麝蚰敷即松。
喉腫圖 此症起于脾經。
食煎炒油熾等物。
及飲酒太過而行房事。
以緻毒瓦斯不能流行。
聚結喉根。
若不速治。
毒閉即死。
治者先去痰涎。
後吹秘藥。
服八正順氣湯。
喉腫脾家濕熱生。
醉後行房所緻成。
氣不流通結喉下。
先探痰涎秘藥噙。
八正順氣宜煎服。
管教患者得安甯。
骨槽風圖 此症憂愁多慮。
太陽受病。
結于大腸之間。
邪毒交生。
蘊于經絡之内。
或郁怒傷肝。
緻筋骨緊急。
思慮傷脾。
緻肌肉結腫。
膏粱濃味。
緻釀膿穢小兒生此。
乃氣禀虛弱。
感暑風濕熱。
食肥甘。
而起于耳前。
或耳下。
腮腫連項。
隐隐皮肉痛徹筋骨。
略有小核。
如李大。
紅腫。
寒熱如瘧。
或下或上。
或左或右。
牙關緊急。
初生堅硬不消。
久則瘡口難愈。
先探風痰。
初宜艾灸。
腫項。
及耳下五分。
各灸七壯。
膏貼之。
以洩内毒。
用金箍散。
加追風散。
敷外腫處。
牙關腫處。
吹本追風散。
刀刺出血。
吹秘。
服清陽散火湯。
潰後服千金内托加五味麥冬。
或中和湯。
吹秘。
合生肌。
使水升木降。
脾健金清乃愈。
若外腐不合。
虛熱不退。
堅硬不消。
形體消瘦者死。
清陽散火湯。
治牙根盡處結腫。
連及耳項作痛。
升麻(四分)白芷(七分)黃芩當歸粘子連翹防風荊芥(各一錢四分)甘草(四分)石膏(三錢)白蒺藜(一錢) 水煎。
食後服。
骨槽風起太陽經。
皆因郁怒緻傷筋。
思慮傷脾肌肉結。
耳下牙關急痛生。
垂下五分針七壯。
吹用追風亦用針。
清陽散火初宜用。
中和内托值千金。
死舌癰圖 此症因久積熱毒于心而起。
舌腫色白。
如木舌相似。
但木舌小硬。
此腫而白。
治者以刀刮去白皮。
用追風散。
加冰麝青皮幹姜末。
手指濕水。
蘸擦舌上即愈。
腫甚刺金津玉液。
出血。
吹秘。
服學士湯。
含口水藥。
時吹本秘。
日久膿成。
左右挑放舌出黑血。
刺治不轉色。
舌卷不能言。
并舌硬者死。
死舌癰生如木舌。
其形白色腫多疼。
刮去白苔須洗淨。
追風冰麝幹姜青。
玉液金津宜去血。
吹秘還将水藥噙。
瀛洲學士湯宜服。
舌卷黑色命無存。
蓮花钿舌圖 此症因心經積熱。
及氣郁勞傷。
兼挾暑濕熱之氣而起。
舌下生五峰。
尖似蓮花之狀。
三峰者輕。
七峰者重。
有痰追風取痰。
吹本于旁。
峰上出血吹秘。
中尖乃心之苗。
切不可針。
以傷人命。
初起服黃連瀉心湯。
并學士湯。
日久則服千金内托散。
膿熟刺放吹秘。
再吹生肌散。
亦有生于舌上者。
比舌高寸許。
在下根兩旁放血。
吹本秘即愈。
細舌蓮花何以因。
皆由積熱在心經。
三五七峰生舌下。
形似蓮花取此名。
忌傷舌下中央穴。
須針玉液與金津。
有膿内托千金散。
初起黃連學士湯。
珍珠毒圖 此症小兒飲甘甜熱物。
或母喜飲。
或胎中受熱而生。
舌上如珠。
先赤紫。
後白黃。
疼痛難。
大者吹本。
針刺出血。
次吹秘。
少加冰片。
小者吹秘。
服三黃涼膈散。
或化毒丹。
如不能飲者。
令母飲之。
搽秘于乳頭上。
令小兒吞之。
舌珠亦同。
舌上生起珍珠毒。
皆由火毒犯心經。
紅黃赤白多疼痛。
小刀去血秘藥靈。
三黃涼膈除心火。
化毒丹丸孩子吞。
螓舌圖 此症因心膈蘊積熱毒而生于舌。
老者難醫。
少者尤可。
若有孔。
則全症也。
或有一二孔。
其中流血。
或在左右。
有黑心。
大者用藥爛去黑心。
小者用針挑去。
用水藥洗淨。
吹本。
服三黃涼膈二三劑。
如不收口。
用生肌散拌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