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壅塞氣不通。
雄黃中白秘吹入。
枸橘煎湯服有功。
酒腐魚蝦同。
此症痰塞于咽膈之間。
故牙關不開。
不能言。
急用蟾酥化水滴鼻中。
即開。
桐油探吐風痰。
用甘草湯解桐油之氣。
喉中赤腫吹本。
下刀去血。
吹秘。
連服荊芥防風敗毒散一二服。
面紫舌青唇黑。
鼻流冷涕。
甲面俱青。
目赤多淚。
不治。
啞瘴喉風圖 啞瘴喉風口不言。
牙關緊急吐流涎。
水化蟾酥滴鼻内。
桐油探吐可安然。
喉中有腫難直刺。
荊芥防風敗毒散。
風熱喉痹圖 此症因積熱毒。
又感風邪而緻紅。
微紫。
其形若拳。
面赤而目上視。
壯熱惡寒。
如傷寒。
若聲音不響。
宜用潤肺之藥。
外吹秘。
若外腫。
以金箍散敷之。
牙關強急。
宜探風痰。
發熱惡寒。
服荊芥防風敗毒散表之。
後服加四物湯。
以滋陰降火。
并用此方。
黃連桔梗貝母甘草花粉牛蒡射幹杏仁薄荷用水煎服。
風熱喉痹受熱風。
忽生紅紫塞喉嚨。
目睛上視有寒熱。
荊芥敗毒表相攻。
聲音嘶啞當清肺。
四物滋陰藉神通。
腮項紅腫金箍散。
還将秘藥入喉中。
喉痹圖 此症熱毒傷心脾。
二經之氣。
通于口。
循環上下。
故咽喉腫痛而黃。
其血黑。
其形若臂。
其腫如坎。
面赤上視。
治先探風痰。
吹本秘。
腫不消。
去血。
服粘子湯。
若單痛不腫。
無形可見。
吞吐不利。
先針少商穴。
以定生死。
又有結喉痹。
舌根俱黑。
甘桔湯。
加幹姜附子各一分。
一服自愈。
有痰加貝母。
去附子。
如熱氣外沖。
難以用藥。
超本秘一匙于水上。
令患人仰卧。
灌入喉中。
其熱即愈。
卷一 治喉痹單方 牛膝草根洗淨。
搗汁。
人乳少許灌服。
不能服者。
灌鼻内。
喉痹熱毒感心脾。
咽喉痛閉最難醫。
其形似臂腫如坎。
目睛上視面如朱。
治法探痰吹本秘。
粘子解毒湯為妙。
不消刺血秘頻吹。
牛膝根湯頻漱之。
陰毒喉痹圖 此症冬日感陰濕火邪而起。
腫如紫李。
微見黑色。
外症惡寒身熱。
振動腰疼。
頭痛。
血紅可治。
血黑不治。
血微紅。
腫處軟。
有痰者可治。
血黑硬。
痰幹者。
難治。
先服化毒丹。
次服蘇子降氣湯。
吹秘。
戒酒一月。
陰毒喉痹感陰濕。
邪火相攻最為急。
喉腫如紫李子形。
外症惡寒其血黑。
紅血可治黑難醫。
無痰不治傳言的。
化毒丹吞降氣湯。
秘藥吹之神妙極。
酒毒喉痹圖 此症上焦心脾二經之火。
因酒傷而起。
形如雞卵。
其色鮮紅。
其光如鏡。
壅塞喉中。
發熱惡寒頭痛項腫。
治者吹本刺血。
次吹秘。
内服粘子解毒湯。
酒毒喉痹飲酒生。
紅塞喉間雞卵形。
惡熱憎寒頭項痛。
吹本去血得回生。
粘子解毒加甘葛。
不必他方把藥尋。
喉閉圖 此症外因感寒。
内傷熱物。
大寒後便入熱湯洗浴。
将寒氣入脾經。
冷氣阻于中脘。
邪熱客于心經而生。
卒然秘塞。
氣不宣通。
死者多矣。
急以三棱針刺手腕中紫筋上。
或刺少商穴出血。
用雄黃解毒丸冷水磨化下。
吹金鎖匙。
出痰。
服八正順氣湯。
問你因何成喉閉。
為感風邪受熱氣。
緻令寒氣入脾經。
邪熱于心卒然閉。
少商手腕刺三棱。
雄黃毒解試為最。
金鎖匙散入喉中。
八正順氣湯能治。
傷寒喉閉圖 此症因傷寒遺毒不散。
八九日後。
喉中腫閉。
乃熱毒入于心脾二經之故。
急服四七湯二三劑。
吹秘。
噙冰梅丸後。
服蠲毒飲。
一人傷寒。
舌出寸餘。
連日不收。
用梅花冰片糁舌上即收。
十者五愈。
喉閉傷寒遺毒生。
熱入心脾毒瓦斯侵。
先吞四七湯三劑。
吹秘冰梅噙更靈。
蠲毒流氣如方服。
管教一服值千金。
飛瘍圖 此症受穢惡之氣。
後因怒生喉中。
卒然腫脹。
漸至殺人。
吹金鎖匙取痰。
服粘子解毒湯。
加紅花丹皮。
若紅腫不消。
下刀去血。
吹秘。
惡心腹脹者難治。
飛瘍因從怒火盛。
或中穢毒亦能生。
卒然腫脹傷人命。
金鎖吹之效若神。
粘子解毒湯堪治。
加上紅丹服更靈。
松子喉風圖 此症因上焦風熱而起。
形如松子。
色若豬肝。
口喉皆赤。
張口吐物則氣逆。
關閉不能飲食。
用金鎖匙去痰。
吹本秘。
用小刀刺腫出血。
再吹本秘合吹服三黃涼膈散。
加荊芥防風。
松子喉風松子形。
色似豬肝喉畔生。
張口吐物則氣逆。
飲食湯來咽不能。
金鎖吹喉吐痰沫。
秘藥吹喉即用針。
急進三黃涼膈散。
加上荊芥效若神。
腳跟喉風圖 此症從腳至于喉中。
或一年一次。
半年一次。
其病一日行一穴。
七日行七穴。
發至喉中。
如魚腦水晶之狀。
先吹本。
次吹秘。
内服荊防敗毒散。
發後腥惡者死。
腳根喉風從足起。
七情郁氣緻有因。
一年一次或二次。
喉内生如魚腦形。
本秘時時吹痛處。
荊防敗毒散除根。
發後痰腥臭穢死。
醫者潛心仔細評。
陰毒喉風圖 此症受四時不正之氣。
及非常暴寒。
而生少陰症。
脈微細而沉。
自汗。
咽不利。
一名腎傷寒。
切不可用寒涼之藥。
宜用半夏桂枝湯。
或苦酒湯。
髒寒咽閉。
吞吐不利。
用蜜附子。
陰毒喉風脈細沉。
自汗咽疼屬少陰。
藥忌寒涼為要切。
桂甘半夏得回生。
苦酒湯能醫此症。
一服須知妙若神。
髒寒咽閉蜜附子。
奇方妙訣出三因。
喉疖圖 此症生于雄尾之中。
初起如梅核。
在喉膈之間。
乃七情所緻也。
用刀刺破。
吹冰硼散。
服雄黃化毒丸并四七湯。
即愈。
喉疖緣由七情起。
吞吐不利阻喉中。
刺破吹上冰硼散。
雄黃化毒有奇功。
再服四七湯為妙。
須教患者病無蹤。
喉癬圖 此症因受風熱。
或飲酒太過。
上焦火燥而起。
喉之内外皆白。
吹秘。
服山豆根湯。
喉癬原來受熱氣。
上焦火氣往咽攻。
滿喉白色須吹秘。
山豆根湯最有功。
喉瘤圖 此症肺經受熱。
多語損氣。
或怒高喊。
或誦讀太急。
或多飲醇酒。
多食爆炙而起。
喉兩旁。
或單。
或雙。
形如圓眼。
血絲相裹。
犯之即痛。
斂神息氣。
以藥攻之則愈。
勿用刀刺。
吹麝香散。
服益氣疏風湯。
喉瘤生在喉兩旁形如圓眼或單雙。
犯之即痛喉中硬。
養神晏息得安康。
不可輕用刀針刺。
益氣疏風是妙方。
麝香散末時吹上。
何必求神告上蒼。
喉球圖 此症因外感六氣。
内傷七情而起。
咽喉之内生肉球。
如龍眼核大。
有根如線五寸餘長。
吐球出。
方可飲食。
以手輕撚。
痛徹至心。
服益氣疏風湯。
用真麝香二錢。
作二次。
水和服。
或麝香散服三次。
根化而愈。
喉球生如龍眼核。
肉線相連妨飲食。
七情六氣緻根由。
手扯肉球心痛徹。
益氣疏風除病根。
麝香散服奇功絕。
風熱喉丹圖 此症風熱。
勞思太過。
或對風言語。
風入肺經而起。
其色鮮紅。
久而赤紫。
治者以多去痰為要。
吹秘。
刺破。
去血。
火自瀉矣。
服粘子解毒湯。
去熱涼血。
紫色轉紅。
漸愈。
風熱喉丹萦思起。
邪風入肺緻痰生。
喉内鮮紅多腫閉。
探痰吹秘用刀針。
粘子解毒湯宜治。
涼血祛風藥用神。
氣子圖 此症因氣郁。
及時風熱而起喉間。
形如赤珠。
或紫或白。
犯之即痛。
日久則嗌氣。
治者挑破去血。
吹秘。
服清氣利咽湯。
如火盛咽痛。
色紫。
加片芩黃連。
去半夏生姜。
如虛火不甚紅。
勞力即痛。
加元參生地芎歸知柏。
氣子如珠因郁氣。
或紅或紫在喉中。
勞心努力皆能舉。
日久年深氣欠通。
治者用刀先刺破。
還将秘藥上收功。
清氣利膈誠妙劑。
能令病者喜相逢。
走馬牙疳圖 此症食炙爆醇酒肥甘。
以緻陽明胃經火動而生濕熱。
故發。
牙龈作爛。
頃刻腐黑沿開。
其患迅速。
故名走馬。
甚者牙龈脫落。
根柯污黑。
不數日。
以緻穿腮破唇。
沿及滿口。
走入喉中。
誠為不治。
治者針少商穴。
以定死生。
先用午後年幹。
泡汁拭淨。
吹本秘。
鼻爛加冰片、麝香。
時含水藥拔毒。
爛處用香附炒黃為末搽。
并吹本秘。
服三黃湯。
次服粘子解毒湯。
如鼻爛。
則服土茯苓末藥五劑。
小兒生此。
服蘆荟消疳飲。
吹秘。
或人中白散。
若冰硼散亦可。
若牙尖穿出。
刺唇作痛。
挑破去腐吹藥。
凡治此。
必取黑腐。
見紅肉血流為吉。
聲啞幹燥。
黑腐不脫。
牙落無血。
穿破唇。
身熱不退。
漸入喉中。
俱為不治。
走馬牙疳如馬迅。
肥甘炙爆起陽明。
牙龈黑爛多脫落。
頃刻沿開鼻穢深。
午後年幹頻拭淨。
牙癰圖 此症胃火上沖。
發于牙龈。
生毒如豆大。
或如指大。
紫色腫硬。
疼痛難忍。
治者吹本下刀。
次吹秘。
頭痛惡寒。
用荊防敗毒散。
加升麻葛根解表。
後服清胃湯而愈。
治者将針柄捺軟處。
是頭穴。
可下針。
去膿血。
牙癰之症起牙龈。
生如豆大腫多疼。
發熱憎寒頭腦痛。
荊防升葛表神通。
吹秘癰頭輕刺破。
清胃湯宜在後吞。
牙疔圖 此症食臭毒自死禽獸。
或炙爆濃味。
或惡氣觸于陽明胃經。
而生疔牙縫中。
疔根頂起牙上。
者。
牙根末痛連腮。
破則流血。
治者吹本。
雄黃中白秘吹入。
枸橘煎湯服有功。
酒腐魚蝦同。
此症痰塞于咽膈之間。
故牙關不開。
不能言。
急用蟾酥化水滴鼻中。
即開。
桐油探吐風痰。
用甘草湯解桐油之氣。
喉中赤腫吹本。
下刀去血。
吹秘。
連服荊芥防風敗毒散一二服。
面紫舌青唇黑。
鼻流冷涕。
甲面俱青。
目赤多淚。
不治。
啞瘴喉風圖 啞瘴喉風口不言。
牙關緊急吐流涎。
水化蟾酥滴鼻内。
桐油探吐可安然。
喉中有腫難直刺。
荊芥防風敗毒散。
風熱喉痹圖 此症因積熱毒。
又感風邪而緻紅。
微紫。
其形若拳。
面赤而目上視。
壯熱惡寒。
如傷寒。
若聲音不響。
宜用潤肺之藥。
外吹秘。
若外腫。
以金箍散敷之。
牙關強急。
宜探風痰。
發熱惡寒。
服荊芥防風敗毒散表之。
後服加四物湯。
以滋陰降火。
并用此方。
黃連桔梗貝母甘草花粉牛蒡射幹杏仁薄荷用水煎服。
風熱喉痹受熱風。
忽生紅紫塞喉嚨。
目睛上視有寒熱。
荊芥敗毒表相攻。
聲音嘶啞當清肺。
四物滋陰藉神通。
腮項紅腫金箍散。
還将秘藥入喉中。
喉痹圖 此症熱毒傷心脾。
二經之氣。
通于口。
循環上下。
故咽喉腫痛而黃。
其血黑。
其形若臂。
其腫如坎。
面赤上視。
治先探風痰。
吹本秘。
腫不消。
去血。
服粘子湯。
若單痛不腫。
無形可見。
吞吐不利。
先針少商穴。
以定生死。
又有結喉痹。
舌根俱黑。
甘桔湯。
加幹姜附子各一分。
一服自愈。
有痰加貝母。
去附子。
如熱氣外沖。
難以用藥。
超本秘一匙于水上。
令患人仰卧。
灌入喉中。
其熱即愈。
卷一 治喉痹單方 牛膝草根洗淨。
搗汁。
人乳少許灌服。
不能服者。
灌鼻内。
喉痹熱毒感心脾。
咽喉痛閉最難醫。
其形似臂腫如坎。
目睛上視面如朱。
治法探痰吹本秘。
粘子解毒湯為妙。
不消刺血秘頻吹。
牛膝根湯頻漱之。
陰毒喉痹圖 此症冬日感陰濕火邪而起。
腫如紫李。
微見黑色。
外症惡寒身熱。
振動腰疼。
頭痛。
血紅可治。
血黑不治。
血微紅。
腫處軟。
有痰者可治。
血黑硬。
痰幹者。
難治。
先服化毒丹。
次服蘇子降氣湯。
吹秘。
戒酒一月。
陰毒喉痹感陰濕。
邪火相攻最為急。
喉腫如紫李子形。
外症惡寒其血黑。
紅血可治黑難醫。
無痰不治傳言的。
化毒丹吞降氣湯。
秘藥吹之神妙極。
酒毒喉痹圖 此症上焦心脾二經之火。
因酒傷而起。
形如雞卵。
其色鮮紅。
其光如鏡。
壅塞喉中。
發熱惡寒頭痛項腫。
治者吹本刺血。
次吹秘。
内服粘子解毒湯。
酒毒喉痹飲酒生。
紅塞喉間雞卵形。
惡熱憎寒頭項痛。
吹本去血得回生。
粘子解毒加甘葛。
不必他方把藥尋。
喉閉圖 此症外因感寒。
内傷熱物。
大寒後便入熱湯洗浴。
将寒氣入脾經。
冷氣阻于中脘。
邪熱客于心經而生。
卒然秘塞。
氣不宣通。
死者多矣。
急以三棱針刺手腕中紫筋上。
或刺少商穴出血。
用雄黃解毒丸冷水磨化下。
吹金鎖匙。
出痰。
服八正順氣湯。
問你因何成喉閉。
為感風邪受熱氣。
緻令寒氣入脾經。
邪熱于心卒然閉。
少商手腕刺三棱。
雄黃毒解試為最。
金鎖匙散入喉中。
八正順氣湯能治。
傷寒喉閉圖 此症因傷寒遺毒不散。
八九日後。
喉中腫閉。
乃熱毒入于心脾二經之故。
急服四七湯二三劑。
吹秘。
噙冰梅丸後。
服蠲毒飲。
一人傷寒。
舌出寸餘。
連日不收。
用梅花冰片糁舌上即收。
十者五愈。
喉閉傷寒遺毒生。
熱入心脾毒瓦斯侵。
先吞四七湯三劑。
吹秘冰梅噙更靈。
蠲毒流氣如方服。
管教一服值千金。
飛瘍圖 此症受穢惡之氣。
後因怒生喉中。
卒然腫脹。
漸至殺人。
吹金鎖匙取痰。
服粘子解毒湯。
加紅花丹皮。
若紅腫不消。
下刀去血。
吹秘。
惡心腹脹者難治。
飛瘍因從怒火盛。
或中穢毒亦能生。
卒然腫脹傷人命。
金鎖吹之效若神。
粘子解毒湯堪治。
加上紅丹服更靈。
松子喉風圖 此症因上焦風熱而起。
形如松子。
色若豬肝。
口喉皆赤。
張口吐物則氣逆。
關閉不能飲食。
用金鎖匙去痰。
吹本秘。
用小刀刺腫出血。
再吹本秘合吹服三黃涼膈散。
加荊芥防風。
松子喉風松子形。
色似豬肝喉畔生。
張口吐物則氣逆。
飲食湯來咽不能。
金鎖吹喉吐痰沫。
秘藥吹喉即用針。
急進三黃涼膈散。
加上荊芥效若神。
腳跟喉風圖 此症從腳至于喉中。
或一年一次。
半年一次。
其病一日行一穴。
七日行七穴。
發至喉中。
如魚腦水晶之狀。
先吹本。
次吹秘。
内服荊防敗毒散。
發後腥惡者死。
腳根喉風從足起。
七情郁氣緻有因。
一年一次或二次。
喉内生如魚腦形。
本秘時時吹痛處。
荊防敗毒散除根。
發後痰腥臭穢死。
醫者潛心仔細評。
陰毒喉風圖 此症受四時不正之氣。
及非常暴寒。
而生少陰症。
脈微細而沉。
自汗。
咽不利。
一名腎傷寒。
切不可用寒涼之藥。
宜用半夏桂枝湯。
或苦酒湯。
髒寒咽閉。
吞吐不利。
用蜜附子。
陰毒喉風脈細沉。
自汗咽疼屬少陰。
藥忌寒涼為要切。
桂甘半夏得回生。
苦酒湯能醫此症。
一服須知妙若神。
髒寒咽閉蜜附子。
奇方妙訣出三因。
喉疖圖 此症生于雄尾之中。
初起如梅核。
在喉膈之間。
乃七情所緻也。
用刀刺破。
吹冰硼散。
服雄黃化毒丸并四七湯。
即愈。
喉疖緣由七情起。
吞吐不利阻喉中。
刺破吹上冰硼散。
雄黃化毒有奇功。
再服四七湯為妙。
須教患者病無蹤。
喉癬圖 此症因受風熱。
或飲酒太過。
上焦火燥而起。
喉之内外皆白。
吹秘。
服山豆根湯。
喉癬原來受熱氣。
上焦火氣往咽攻。
滿喉白色須吹秘。
山豆根湯最有功。
喉瘤圖 此症肺經受熱。
多語損氣。
或怒高喊。
或誦讀太急。
或多飲醇酒。
多食爆炙而起。
喉兩旁。
或單。
或雙。
形如圓眼。
血絲相裹。
犯之即痛。
斂神息氣。
以藥攻之則愈。
勿用刀刺。
吹麝香散。
服益氣疏風湯。
喉瘤生在喉兩旁形如圓眼或單雙。
犯之即痛喉中硬。
養神晏息得安康。
不可輕用刀針刺。
益氣疏風是妙方。
麝香散末時吹上。
何必求神告上蒼。
喉球圖 此症因外感六氣。
内傷七情而起。
咽喉之内生肉球。
如龍眼核大。
有根如線五寸餘長。
吐球出。
方可飲食。
以手輕撚。
痛徹至心。
服益氣疏風湯。
用真麝香二錢。
作二次。
水和服。
或麝香散服三次。
根化而愈。
喉球生如龍眼核。
肉線相連妨飲食。
七情六氣緻根由。
手扯肉球心痛徹。
益氣疏風除病根。
麝香散服奇功絕。
風熱喉丹圖 此症風熱。
勞思太過。
或對風言語。
風入肺經而起。
其色鮮紅。
久而赤紫。
治者以多去痰為要。
吹秘。
刺破。
去血。
火自瀉矣。
服粘子解毒湯。
去熱涼血。
紫色轉紅。
漸愈。
風熱喉丹萦思起。
邪風入肺緻痰生。
喉内鮮紅多腫閉。
探痰吹秘用刀針。
粘子解毒湯宜治。
涼血祛風藥用神。
氣子圖 此症因氣郁。
及時風熱而起喉間。
形如赤珠。
或紫或白。
犯之即痛。
日久則嗌氣。
治者挑破去血。
吹秘。
服清氣利咽湯。
如火盛咽痛。
色紫。
加片芩黃連。
去半夏生姜。
如虛火不甚紅。
勞力即痛。
加元參生地芎歸知柏。
氣子如珠因郁氣。
或紅或紫在喉中。
勞心努力皆能舉。
日久年深氣欠通。
治者用刀先刺破。
還将秘藥上收功。
清氣利膈誠妙劑。
能令病者喜相逢。
走馬牙疳圖 此症食炙爆醇酒肥甘。
以緻陽明胃經火動而生濕熱。
故發。
牙龈作爛。
頃刻腐黑沿開。
其患迅速。
故名走馬。
甚者牙龈脫落。
根柯污黑。
不數日。
以緻穿腮破唇。
沿及滿口。
走入喉中。
誠為不治。
治者針少商穴。
以定死生。
先用午後年幹。
泡汁拭淨。
吹本秘。
鼻爛加冰片、麝香。
時含水藥拔毒。
爛處用香附炒黃為末搽。
并吹本秘。
服三黃湯。
次服粘子解毒湯。
如鼻爛。
則服土茯苓末藥五劑。
小兒生此。
服蘆荟消疳飲。
吹秘。
或人中白散。
若冰硼散亦可。
若牙尖穿出。
刺唇作痛。
挑破去腐吹藥。
凡治此。
必取黑腐。
見紅肉血流為吉。
聲啞幹燥。
黑腐不脫。
牙落無血。
穿破唇。
身熱不退。
漸入喉中。
俱為不治。
走馬牙疳如馬迅。
肥甘炙爆起陽明。
牙龈黑爛多脫落。
頃刻沿開鼻穢深。
午後年幹頻拭淨。
牙癰圖 此症胃火上沖。
發于牙龈。
生毒如豆大。
或如指大。
紫色腫硬。
疼痛難忍。
治者吹本下刀。
次吹秘。
頭痛惡寒。
用荊防敗毒散。
加升麻葛根解表。
後服清胃湯而愈。
治者将針柄捺軟處。
是頭穴。
可下針。
去膿血。
牙癰之症起牙龈。
生如豆大腫多疼。
發熱憎寒頭腦痛。
荊防升葛表神通。
吹秘癰頭輕刺破。
清胃湯宜在後吞。
牙疔圖 此症食臭毒自死禽獸。
或炙爆濃味。
或惡氣觸于陽明胃經。
而生疔牙縫中。
疔根頂起牙上。
者。
牙根末痛連腮。
破則流血。
治者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