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卷一 治喉秘法 夫喉咽之症。

    用藥須知緩急。

    行針貴識頭尾。

    如牙關緊急。

    通關散可施。

    風毒痰壅。

    追風散當用。

    三黃涼膈。

    有消痰降火之效。

    二陳荊芥。

    有豁痰驅風之功。

    潰爛必須内托。

    收成全賴生肌。

    麻藥用于未針之前。

    秘藥用于既針之後。

    箍藥敷之紅腫散。

    水藥服後郁痰行。

    洗藥去舊生新。

    熏藥伐邪存正。

    吹藥施于痛時。

    刀針用于腫處。

    雙單蛾生于咽門。

    而圓小無膿。

    吹本行針。

    有膿挑破自愈。

    可服涼膈等湯。

    喉疔花疔。

    形似靴疔而差長。

    上麻藥而鈎住刀割。

     用鐵烙而吹秘止痛。

    内托自消。

    紅色可治。

    黑色難療。

    癰之雙單。

    耳下腮邊或腫。

    治同乳蛾潰服内托。

    雀舌左右形小而尖。

    喉中舌底有痰。

    治類喉疔。

    隻服三黃。

    钿舌蓮花。

    靠舌起中。

    不可用針。

    纏舌喉風。

    口噤舌卷腫大。

    三黃涼膈不可緩。

    緩則難痊。

    蛾之雙單并死活日久脹大。

    作痛無時。

    用刀細割一層。

    搽爛藥于其中。

    切勿吞下。

    須吐出。

    吹秘一月。

    方見其功。

    用烙烙之。

    三黃可服。

    至若走馬牙疳。

    喉疳口疳結毒。

    牙龈紫腫。

    臭穢不堪。

    必吹本秘。

    生肌在用。

    午後年幹漱口。

    臉腫頭搖。

    咽幹音啞。

    身熱唇穿。

    落牙無血。

    俱為不治。

     服土茯苓末。

    自有奇能。

    喉單似蛾尖而小。

    宛若牛乳之狀。

    氣單似梅核而小。

    用其四十九針。

    回食單。

    即甸氣。

    生蒂疔兩旁。

    紅起當中名梅核。

    吐不出而吞不入。

    梅核用針。

    甸氣用三黃八。

    兼用二陳四七成功。

    重舌舌上生。

    可刺金津玉液。

    蒂疔腫後号懸疔。

    吹秘勿針。

    藥服三黃與犀地。

    死舌名木舌。

    堅硬不能舒。

    咂舌癰。

    生喉中。

    能令舌短難語。

    有痰先用追風。

    癰頭必須剔破。

    初服三黃。

    久宜内托。

    白紅紫色猶堪治。

    黑色腫時魂魄離。

    兜腮癰。

    生腮下。

    外敷金箍散。

    内服十八方。

    膿從口出易治。

    膿從腮出難痊。

    膿生火針刺。

    肉爛秘生肌。

    螓。

    黑宜挑去。

    更服三黃涼膈。

    間用秘本吹之。

    收功仍用生肌。

    飛瘍立時而起。

    喉痹頃刻而治。

    此必先探吐。

    本吹刀刺何傷。

    鎖喉風。

    牙關緊急。

    手足登開。

    先刺四穴。

    以辨生死。

    次浴手足。

    以開脾胃。

    或刀或針。

    血去腫消為上策。

    纏喉風。

    眼白面紫。

    項腫不言。

    勢如角弓反張。

    命在須臾而難保。

    探痰刺血病根除。

    喉球相牽似綿。

    可服益氣疏風。

    再用麝香調服。

    兼吹本秘追風。

    骨槽風如口噤者。

    治之先吐風痰。

    垂下五分灸七壯。

    清陽散火療之愈。

    舌下痰癰刺青筋。

    膠涎随出如蛋清。

    加味二陳湯。

    清熱如聖散。

    用之皆靈。

    喉中有肉。

    壅塞相重疊。

    枸橘湯、雄黃末。

    飲搽最妙。

    出汗生癰。

    腫黑生癰。

    左右陰瘡。

    三般無異。

    金箍散。

    十八方。

     敷之服之相當。

    氣癰喉痹。

    酒毒喉痹。

    二者同塗。

    金鎖匙。

    三黃散。

    吹飲即愈。

    大抵吹藥本下過。

    刀針秘複吹。

    餘腫不消用均末。

    刀口難完上生肌。

    喉中氣味人中白。

    追取風痰金鎖匙。

     水藥時含口。

    冰梅頻咽津。

    抑火三黃涼膈散。

    消腫須知十八味。

    内托千金散。

    化痰二陳湯。

     虛火血虧從四物。

    陽虛氣弱四君當。

    惡寒須解表。

    便秘必疏通。

    此是喉科真要訣。

    學人必得盡心功。

     卷一 治喉要訣 一針手足辨陰陽。

    鮮血迸流命自長。

    若是些些黃白水。

    預知旦夕見危亡。

    二從耳下頸腮中。

     慢說麻絲細刮紅。

    方用眉刀患處割。

    鮮血多者不為兇。

    三針舌下小青筋。

    血出鮮紅病體輕。

     黑腐成條絡是死。

    胸中結熱把痰清。

    四般惡症曰懸癰。

    重纏喉并鎖風。

    熱積風痰胸膈結。

     三黃行下自疏通。

    五内虛邪火上行。

    欲教分散須施針。

    少商曲池頰車穴。

    男左女右辨分明。

     六用追風散取痰。

    痰如清水不多。

    連吹本秘寬胸結。

    涼膈追風及早啖。

    七從頭尾可行針。

     切忌中間根上行。

    鮮血多來休慮遠。

    黑而少者不長生。

    八刀割患要深知。

    麻藥先從患處吹。

     撐口中間勾搭住。

    連施刀法莫狐疑。

    九行烙鐵要除根。

    炭火桐油一處焚。

    隻待燒紅方細烙。

     連将秘藥上安甯。

    十全灸法在風池。

    五壯原來甚得宜。

    再把頰車加幾壯。

    少商灸罷曲池随。

     卷一 臨症二十法 凡咽喉無病。

    其色淡紅而白。

    不高不腫。

    一有患處。

    必紫而腫。

    試病之法。

    或癰、或痹、或蛾。

    認不真。

    隻吹本于外腫處。

    下刀針。

    次吹秘。

    無有不效。

    如不腫。

    隻外痛。

    乃風熱太甚。

    先宜疏洩。

    後用清化。

    若喉痹。

    不須下刀針。

    吹本秘。

    服三黃湯三四劑自愈。

     一、蒂疔在喉中。

    為人之主。

    用刀用針用烙。

    切不可犯之。

    犯之必死。

     一、重。

    自上腫起至舌。

    風熱過甚。

    早治可生。

    遲則湯藥難進。

     一、懸疔即蒂疔。

    腫起垂下。

    懸塞喉中。

    刀針難施。

     一、蘊積熱毒。

    喉中有大小諸瘡。

    謂之珍珠毒。

    口幹起稠痰。

    辛苦或作痛。

    吞吐不利。

    吹本秘挑破出血。

    服學士湯。

     一、針之法。

    先捺倒舌。

    針靠撩舌根輕輕一挑即出。

    切不可慢。

    恐病患低頭吐痰血誤事。

     遠遠刺去。

    須防蒂疔。

     一、烙鐵。

    用紋銀打茶匙樣。

    用陳艾包烙鐵外。

    以棉花包住。

    蘸桐油。

    燈火上燒盡無煙。

    擱在燈上。

    取圈撐住口。

    令人扶住。

    捺定舌根。

    使人刮淨烙鐵。

    看真患處。

    連烙一烙。

    即出。

    不可緩慢。

    恐傷犯蒂疔。

    烙後即吹秘藥。

    解熱毒。

    又一烙法。

    将炭燒紅。

    入幹艾。

    烙鐵放艾上燒紅。

    根據前法治之。

    須眼明手快。

     一、夜深看病用燈。

    着人站于醫生腦後照看。

    方見喉中。

    或喉小。

    病在喉下。

    看不真。

    勿下刀針。

    隻吹追風本秘數次。

    待天明再看。

     一、天陰忌用刀針。

    恐看病不真。

    或傷好肉。

    待天明朗。

    借日光以助眼力。

    方可看治。

     一、針少商穴。

    果系病笃。

    方針其穴。

    在大拇指角尖。

    離一韭葉許。

     一、頸外腫甚。

    方用水藥。

    滾下其痰。

    若不甚腫。

    用之非宜。

     一、牙關閉緊。

    不可即用圈撐口。

    先用通關散吹鼻。

    俟口略開。

    用薄小木片撬入。

    吹追風散去痰。

    口又略開。

    方以圈扁入。

    緩緩撐起。

    令人扶住。

    捺舌于圈内。

    細看何症。

    方可用藥。

     一、用刀割。

    須令病患仰面。

    後使人扶頭。

    捺住舌。

    些些細割。

    勿傷好肉。

     一、癰蛾疳疔等症。

    紅暈可治。

    黑色必死。

     一、疳瘡爛深。

    不必用刀針。

    隻吹本秘數次。

    如腐肉多。

    即用頭發紮一小刷。

    将黃連黃芩煎水去渣。

    以刷蘸水。

    刷盡腐肉。

    即以此水漱口數次。

    吹秘止痛。

    不然。

    藥氣不入。

     一、疳瘡爛透頸外。

    用藥熏。

    熏藥作撚子入竹筒。

    筒口如瘡大。

    一頭蓋瘡。

    一頭熏之。

    煙沖入竹筒。

    漸透至瘡上。

    以七條為度。

    口含甘草湯解毒。

    恐毒入内。

    緻生别症。

    熏後忌發物。

     一、面赤。

    目睛上視。

    不治。

     一、頭低。

    無精神。

    不治。

     一、臭似煙煤。

    不治。

     一、鼻中入氣少。

    出氣多。

    不治。

     一、頸下腫甚。

    蜜調藥敷之。

    常使水濕。

    勿使藥幹。

     卷一 焦氏喉症圖形針藥秘傳 鎖喉風圖 按此症因風熱蘊積。

    或酒色勞力。

    生于喉中。

    如鎖喉樣。

    有單有雙。

    雙者治必先探風痰。

    或兩邊俱無形迹。

    隻是白色。

    疼痛難以飲食。

    名曰鎖喉風。

    口噤先用通關散。

    吹鼻内開口。

    次針少商穴。

    喉内用六針。

    吹風取痰後。

    吹秘。

    宜速治。

    若痰涎壅塞。

    手足反張。

    熱水洗溫。

     重者服三黃湯。

    或用甘桔。

    加荊防銀花即愈。

     鎖喉口噤通關散。

    追風散後用刀針。

    少商針罷針六穴。

    膿血去後吹秘神。

    更服三黃加甘桔。

     荊防銀花入更靈。

     白纏喉風 此症因積熱久。

    或煎炒傷胃。

    冒風勞力受氣而起。

    其症眼白耳赤。

    面腫腮紫向下。

    患此者。

     死于旦夕。

    延一二日。

    慢風也。

    先針少商。

    用追風散取痰。

    次吹本于腫處。

    下刀針。

    去膿血。

    吹秘數次。

    服三黃湯。

    多加荊芥防風銀花。

    如背朝天。

    面朝地。

    手足登開。

    口亂言。

    角弓反張。

    口難開者。

     先吹通關散。

    如鼻中使嚏則口開。

    如不嚏是風火太甚。

    再吹一二次。

    等半晌自嚏。

    口開。

    剪刀撬。

    以圈側入捺舌。

    吹追風散取痰。

    吹本于患處。

    下刀針。

    又吹秘。

    服三黃湯。

    吹秘加生纏喉風腫噤難言。

    左右腮邊腫赤兼。

    手足登開面朝地。

    籲嗟立刻喪黃泉。

    先探風痰針四穴。

     旋吹本藥刺喉間。

    秘吹用服三黃散。

    有膿内托即安痊。

     黃纏喉風 此症受病治法同前。

    在蒂疔後有膿。

    用鈎刀鈎破膿出。

    吹秘。

    服三黃湯二劑。

    次吹本秘均。

     加冰麝。

    破爛吹生肌。

    如膿不出。

    服千金内托。

    多加銀花。

    如蒂疔人身之主。

    刀針烙鐵。

    切不可犯。

    如疔腫。

    隻可以吹藥。

    服三黃涼膈。

    或蒂丁紫腫。

    用甘桔俱妙。

     兜腮癰圖 此症寒濕風毒。

    而生腮下兩邊或一邊者。

    如口内腫吹秘。

    用刀去血。

    日久去膿。

    初起頭疼發熱惡寒。

    服荊芥防風敗毒散。

    後服學士湯。

    日久不得消。

    千金内托。

    外敷金箍散。

    或以火針去膿。

    膏貼自愈。

     兜腮風毒因風熱。

    左右腮邊多腫結。

    口内腫甚宜針血。

    初起頭疼發寒熱。

    荊防敗毒何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