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考
關燈
小
中
大
滿。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腸胃》篇同。
《素問·靈台秘典論》雲:脾胃者,倉禀之官,五味出焉。
《本髒》篇曰:脾應肉。
肉堅大者胃濃,肉麼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
胃下者下脘約不利;肉不堅者胃緩,肉無小裡累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也。
經脈 胃經諸穴歌 足陽明四十五,自承泣四白而數,巨有地倉之積,大迎來頰車之夥,下關頭維以人迎,水突氣舍與缺盆。
氣戶兮庫房屋翳,膺窗兮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天樞外陵。
大巨從水道歸來,氣沖入脾關之境,伏兔至陰市梁丘,犢鼻自三裡而行。
上巨虛(即上廉)兮條口,下巨虛(即下廉)兮豐隆,解溪沖陽入陷谷,下内庭厲兌而終。
經脈 又分寸歌 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四白目下方一寸,巨鼻孔旁八分;地倉夾吻四分近,大迎颔下寸三中,頰車耳下八分穴,下關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神庭,督脈穴,在中行發際上五分。
頭維,去神庭四寸五分),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氣舍突下穴相乘(氣舍在水突下)。
缺盆舍下橫骨内,各去中行寸半明,氣戶璇玑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庫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ru頭心。
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自氣戶至乳根六穴上下相去各一寸六分,去中行任脈各四寸),卻去中行須四寸,以前穴道與君陳。
不容巨阙旁三寸(巨阙,任脈穴。
臍上六寸五分),卻行幽門寸五新(幽門,腎經穴,巨阙旁一寸五分,在胃經、任脈二脈之中),其中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一滑肉門,上下一寸無多少,共去中行三寸中。
天樞臍旁二寸間,樞下一寸外陵安,樞下二寸大巨穴,樞下四寸水道金,樞下六寸歸來好,共去中行二寸邊,氣沖鼠鼷上一寸(鼠鼷橫骨盡處),又去中行四寸專。
髀關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陰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記,膝膑陷中犢鼻存,膝下三寸三裡至,膝下六寸上廉穴,膝下七寸條口味,膝下八寸下廉看,膝下九寸豐隆系,卻是踝上八寸量,以那下廉外邊綴。
解溪去庭六寸半(庭,内庭也),沖陽庭後五寸換,陷谷庭後二寸間,内庭次指外間現(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厲兌大指次指端,去爪如韭胃井判。
按:馬玄台曰:足陽明胃經穴,自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去中行各四寸。
上下相去各一寸六分,自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去中行各三寸,上下相去各一寸,自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去中行各二寸,上下相去不等。
其氣沖一穴,則又去中行二寸,鼠鼷上一寸。
其屈曲有如此者,《徐氏針灸書》皆以二行言之誤矣。
左右各四十五穴,共九十穴。
足陽明胃經之圖 經脈 脾足太陰之脈 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水閉黃膽,不能卧,強立股膝内腫厥,足大趾不用,為此諸病。
(踝,湖瓦切) 此言脾經脈之行,乃為第四經也。
核骨,一作骨(俗之孤拐)。
足根後兩旁起骨為踝骨,腓腹為,髀内為股,臍上為腹。
咽以咽物,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之系。
舌本,舌根也。
足太陰起大趾端之隐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循大趾内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曆太白、公孫、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三陰交,又上内,循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之前,至地機、陰陵泉,上循膝股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逦入腹,經沖門、府舍,會中極、關元;複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曆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之際,以屬脾絡胃,又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鄉、周榮曲折而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府,上行人迎之裡,挾喉,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行者,由腹哀别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陰心經也。
及其動穴驗病,則為舌本強等症者,随其部分而應之也。
經脈 足太陰脾經圖 足太陰脾經圖 《難經》雲: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溫五髒,主藏意。
《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脾胃者,倉禀之官,五味出焉。
《本藏》篇雲:脾小則藏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則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藏苦受邪。
脾堅則髒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痹易傷。
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又雲: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經脈 脾經諸穴歌 足太陰脾中洲,二十一穴隐白遊,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丘,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步陰淩之泉而血海箕門是求,入沖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遊,腹哀食窦兮接天溪而同派,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鈎。
經脈 又分寸歌 大趾端内側隐白,節後陷中求大都,太白内側核骨下,節後一寸公孫呼。
商丘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
膝下内側陰陵泉(與陽陵泉相對),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門穴在魚腹取,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期下尺五分(期門,肝經穴,巨阙旁四寸五分。
巨阙,任脈穴,臍上六寸五分),府舍期下九寸看,腹結期下六寸入,大橫期下五寸半。
腹哀期下方二寸,期門肝經穴道現,巨阙之旁四寸五,卻連脾穴休胡亂。
自此以上食窦穴,天溪胸鄉周榮貫,相去寸六無多寡,又上寸六中府換(肺穴),大包腋下有六寸,淵腋腋下三寸半(淵腋,膽經穴,腋下三寸與脾大包穴相連)。
愚按:馬玄台曰:中府,肺穴也。
周榮、胸鄉、天溪、食窦,脾經穴也。
期門,肝經穴也。
肝經之下有脾經之腹哀、大橫、腹結、府舍、沖門諸穴,則中行開四寸五分。
三經之穴,上下相連,左右共四十二穴。
足太陰脾經之圖 經脈 心手少陰之脈 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内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内,循臂内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内後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内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此言心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五經也。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并脊裡,細絡相聯,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
蓋五髒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髒系也。
手少陰經,起于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其直者,複從心系,直上至肺髒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間,動脈入胸),自極泉下循内後廉,行手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曆青靈穴,下肘内廉,抵少海,手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後廉,曆靈道、通裡,至掌後兌骨之端,經陰、神門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沖而終,以交于手太陽也。
故其發病,有嗌幹心痛等症。
經脈 手少陰心經圖 手少陰心經圖 心重二十二兩,附着于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主藏神。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本藏》篇六: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死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
心高則滿于肺中,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
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瘅熱中。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
無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下堅,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經脈 心經諸穴歌 手少陰九穴成,極泉青靈少海深,自靈道通理而達,過陰神門而迎,抵于少府少沖可尋。
經脈 又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臂内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青靈肘上三寸取(伸肘,舉臂取之),少海肘後端五分(肘内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
靈道掌後一寸半,通裡腕後一寸同。
陰腕後方半寸,神門掌後兌骨隆。
少府節後勞宮直,小指内側取少沖。
(凡九穴,左右各一十八穴) 手太陰心經之圖 經脈 小腸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循臂骨下廉,出肘内側兩筋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其支者,别頰上抵鼻,至目内,斜絡于顴。
是動則病嗌痛颔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颔肩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
此言小腸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六經也。
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脊兩旁為膂,膂上兩骨為肩解,肩解片骨為肩胛,目外角為外,目下為,目内角為内。
手太陽起小指少澤穴,受手少陰心經之交也,由是循外側之前谷、後溪,上腕出踝中,曆腕骨、陽谷、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出肘内側兩筋之間,曆小海穴,上循外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左右相交于兩肩之上,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上至目銳,過瞳子,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其支别者,别循頰,上抵鼻,至目内睛明穴,以斜絡于顴而交于足太陽經也。
故變動則有嗌痛颔腫等症。
經脈 手太陽小腸圖 手太陽小腸圖 《平人絕谷》篇曰,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一尺,受谷二十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腸胃》篇曰: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疊積。
其注回腸者,外附于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
《素問》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本髒》篇曰: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
諸陽脈皆多纡結者,小腸結。
經脈 小腸諸穴歌 小腸穴十九中,路從少澤,步前谷後溪之隆;道遵腕骨,觀陽谷養老之崇。
得支正于少海,逐肩貞以相從,值俞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
匪由顴,易造聽宮? 經脈 又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外側節前覓,節後捏拳取後溪,腕骨腕前骨陷側,兌谷下陷陽谷論,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
少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胛下兩骨解,俞大骨下陷者(大骨下,胛上廉,舉臂取之),天宗秉風後骨陷,秉風外舉有空(天外,肩上後,舉臂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
外俞胛後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扶突後陷詳(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面銳端量(面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端大如菽(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左右共三十八穴)。
手太陽小腸經之圖 經脈 膀胱足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上頰交巅;其支者,從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巅入腦,還出别下項,循肩膊内,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内,挾脊貫臀,入中;其支者,從膊内左右,别下貫胛,挾脊内,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内,循外踝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結,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癫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臂腰尻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
(膊,音博。
膂,音旅。
臀,音屯。
,音國。
胛,音甲。
,音。
即俗雲腿腕) 此言膀胱經脈之行,乃為第七經也。
目大角為内,發際前為額,腦上為巅頂也。
腦,頭髓也。
腦後為項,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腸胃》篇同。
《素問·靈台秘典論》雲:脾胃者,倉禀之官,五味出焉。
《本髒》篇曰:脾應肉。
肉堅大者胃濃,肉麼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
胃下者下脘約不利;肉不堅者胃緩,肉無小裡累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也。
經脈 胃經諸穴歌 足陽明四十五,自承泣四白而數,巨有地倉之積,大迎來頰車之夥,下關頭維以人迎,水突氣舍與缺盆。
氣戶兮庫房屋翳,膺窗兮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天樞外陵。
大巨從水道歸來,氣沖入脾關之境,伏兔至陰市梁丘,犢鼻自三裡而行。
上巨虛(即上廉)兮條口,下巨虛(即下廉)兮豐隆,解溪沖陽入陷谷,下内庭厲兌而終。
經脈 又分寸歌 胃之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四白目下方一寸,巨鼻孔旁八分;地倉夾吻四分近,大迎颔下寸三中,頰車耳下八分穴,下關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神庭,督脈穴,在中行發際上五分。
頭維,去神庭四寸五分),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氣舍突下穴相乘(氣舍在水突下)。
缺盆舍下橫骨内,各去中行寸半明,氣戶璇玑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庫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ru頭心。
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自氣戶至乳根六穴上下相去各一寸六分,去中行任脈各四寸),卻去中行須四寸,以前穴道與君陳。
不容巨阙旁三寸(巨阙,任脈穴。
臍上六寸五分),卻行幽門寸五新(幽門,腎經穴,巨阙旁一寸五分,在胃經、任脈二脈之中),其中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一滑肉門,上下一寸無多少,共去中行三寸中。
天樞臍旁二寸間,樞下一寸外陵安,樞下二寸大巨穴,樞下四寸水道金,樞下六寸歸來好,共去中行二寸邊,氣沖鼠鼷上一寸(鼠鼷橫骨盡處),又去中行四寸專。
髀關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陰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記,膝膑陷中犢鼻存,膝下三寸三裡至,膝下六寸上廉穴,膝下七寸條口味,膝下八寸下廉看,膝下九寸豐隆系,卻是踝上八寸量,以那下廉外邊綴。
解溪去庭六寸半(庭,内庭也),沖陽庭後五寸換,陷谷庭後二寸間,内庭次指外間現(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厲兌大指次指端,去爪如韭胃井判。
按:馬玄台曰:足陽明胃經穴,自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去中行各四寸。
上下相去各一寸六分,自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去中行各三寸,上下相去各一寸,自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去中行各二寸,上下相去不等。
其氣沖一穴,則又去中行二寸,鼠鼷上一寸。
其屈曲有如此者,《徐氏針灸書》皆以二行言之誤矣。
左右各四十五穴,共九十穴。
足陽明胃經之圖 經脈 脾足太陰之脈 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水閉黃膽,不能卧,強立股膝内腫厥,足大趾不用,為此諸病。
(踝,湖瓦切) 此言脾經脈之行,乃為第四經也。
核骨,一作骨(俗之孤拐)。
足根後兩旁起骨為踝骨,腓腹為,髀内為股,臍上為腹。
咽以咽物,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之系。
舌本,舌根也。
足太陰起大趾端之隐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循大趾内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曆太白、公孫、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三陰交,又上内,循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之前,至地機、陰陵泉,上循膝股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逦入腹,經沖門、府舍,會中極、關元;複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曆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之際,以屬脾絡胃,又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鄉、周榮曲折而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府,上行人迎之裡,挾喉,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行者,由腹哀别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陰心經也。
及其動穴驗病,則為舌本強等症者,随其部分而應之也。
經脈 足太陰脾經圖 足太陰脾經圖 《難經》雲: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溫五髒,主藏意。
《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脾胃者,倉禀之官,五味出焉。
《本藏》篇雲:脾小則藏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則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藏苦受邪。
脾堅則髒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痹易傷。
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又雲: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經脈 脾經諸穴歌 足太陰脾中洲,二十一穴隐白遊,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丘,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步陰淩之泉而血海箕門是求,入沖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遊,腹哀食窦兮接天溪而同派,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鈎。
經脈 又分寸歌 大趾端内側隐白,節後陷中求大都,太白内側核骨下,節後一寸公孫呼。
商丘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
膝下内側陰陵泉(與陽陵泉相對),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門穴在魚腹取,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期下尺五分(期門,肝經穴,巨阙旁四寸五分。
巨阙,任脈穴,臍上六寸五分),府舍期下九寸看,腹結期下六寸入,大橫期下五寸半。
腹哀期下方二寸,期門肝經穴道現,巨阙之旁四寸五,卻連脾穴休胡亂。
自此以上食窦穴,天溪胸鄉周榮貫,相去寸六無多寡,又上寸六中府換(肺穴),大包腋下有六寸,淵腋腋下三寸半(淵腋,膽經穴,腋下三寸與脾大包穴相連)。
愚按:馬玄台曰:中府,肺穴也。
周榮、胸鄉、天溪、食窦,脾經穴也。
期門,肝經穴也。
肝經之下有脾經之腹哀、大橫、腹結、府舍、沖門諸穴,則中行開四寸五分。
三經之穴,上下相連,左右共四十二穴。
足太陰脾經之圖 經脈 心手少陰之脈 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内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内,循臂内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内後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内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此言心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五經也。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并脊裡,細絡相聯,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
蓋五髒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髒系也。
手少陰經,起于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其直者,複從心系,直上至肺髒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内腋下筋間,動脈入胸),自極泉下循内後廉,行手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曆青靈穴,下肘内廉,抵少海,手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後廉,曆靈道、通裡,至掌後兌骨之端,經陰、神門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沖而終,以交于手太陽也。
故其發病,有嗌幹心痛等症。
經脈 手少陰心經圖 手少陰心經圖 心重二十二兩,附着于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主藏神。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本藏》篇六: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死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
心高則滿于肺中,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
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瘅熱中。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
無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下堅,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經脈 心經諸穴歌 手少陰九穴成,極泉青靈少海深,自靈道通理而達,過陰神門而迎,抵于少府少沖可尋。
經脈 又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臂内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青靈肘上三寸取(伸肘,舉臂取之),少海肘後端五分(肘内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
靈道掌後一寸半,通裡腕後一寸同。
陰腕後方半寸,神門掌後兌骨隆。
少府節後勞宮直,小指内側取少沖。
(凡九穴,左右各一十八穴) 手太陰心經之圖 經脈 小腸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循臂骨下廉,出肘内側兩筋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其支者,别頰上抵鼻,至目内,斜絡于顴。
是動則病嗌痛颔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颔肩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
此言小腸經脈氣之行,乃為第六經也。
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脊兩旁為膂,膂上兩骨為肩解,肩解片骨為肩胛,目外角為外,目下為,目内角為内。
手太陽起小指少澤穴,受手少陰心經之交也,由是循外側之前谷、後溪,上腕出踝中,曆腕骨、陽谷、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出肘内側兩筋之間,曆小海穴,上循外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左右相交于兩肩之上,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上至目銳,過瞳子,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其支别者,别循頰,上抵鼻,至目内睛明穴,以斜絡于顴而交于足太陽經也。
故變動則有嗌痛颔腫等症。
經脈 手太陽小腸圖 手太陽小腸圖 《平人絕谷》篇曰,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一尺,受谷二十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腸胃》篇曰: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疊積。
其注回腸者,外附于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
《素問》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本髒》篇曰: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
諸陽脈皆多纡結者,小腸結。
經脈 小腸諸穴歌 小腸穴十九中,路從少澤,步前谷後溪之隆;道遵腕骨,觀陽谷養老之崇。
得支正于少海,逐肩貞以相從,值俞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
匪由顴,易造聽宮? 經脈 又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外側節前覓,節後捏拳取後溪,腕骨腕前骨陷側,兌谷下陷陽谷論,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
少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胛下兩骨解,俞大骨下陷者(大骨下,胛上廉,舉臂取之),天宗秉風後骨陷,秉風外舉有空(天外,肩上後,舉臂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
外俞胛後一寸從(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扶突後陷詳(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面銳端量(面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端大如菽(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為小腸手太陽(左右共三十八穴)。
手太陽小腸經之圖 經脈 膀胱足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上頰交巅;其支者,從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巅入腦,還出别下項,循肩膊内,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内,挾脊貫臀,入中;其支者,從膊内左右,别下貫胛,挾脊内,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内,循外踝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結,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癫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臂腰尻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
(膊,音博。
膂,音旅。
臀,音屯。
,音國。
胛,音甲。
,音。
即俗雲腿腕) 此言膀胱經脈之行,乃為第七經也。
目大角為内,發際前為額,腦上為巅頂也。
腦,頭髓也。
腦後為項,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