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考

關燈
自序 張三錫曰:髒腑陰陽,各有其經,四肢筋骨,各有所主。

    明其部,以定經,循其流,以尋源。

    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猶适燕而南行,豈不愈勞而愈遠哉?方書雲:“不讀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誠确論也,世人以經絡為針灸家書,皆懵然罔究,妄舉妄譚。

    即如頭痛一症,左右分經,前後異同;同一腹痛也,而有中脘、當臍、少腹之分;同一害眼也,而有大、小、黑珠、白珠、上下胞之異。

    在肺而用心藥,則肺病不去而複損心經;在血而用氣藥,則氣反傷而血病益滋。

    東垣曰:傷寒邪在太陽經,誤用葛根湯,則引邪入陽明。

    是葛根乃陽明經藥,非太陽經藥也。

    即此而推,其夭于藥者不知其幾矣!仁人君子,慎勿輕議,當留心于此焉!今将《素》、《難》、《靈樞》等經,及滑伯仁《十四經絡發揮》,纂其最要者,為《經絡考》。

     經脈 仰人尺寸之圖 伏人尺寸之圖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故曰: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經脈 肺手太陰之脈 起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咳,煩心胸滿,背内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音糅。

    瞀,音務)。

     此言肺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一經之經脈也。

    凡言手者,以其井、荥、俞、經、合等穴,皆起于手也。

    凡言足者,以其井、榮、俞、經、合等穴,皆自足而始也。

    起,發也。

    中焦者,中脘也,在臍上四寸。

    胃口,胃之上脘(臍上五寸)。

     絡,猶兜也,如人橫線為絡,以兜物也。

    循,巡也。

    膈,隔也。

    凡人心下有膈膜,前臍鸠尾,後齊十一椎(即脊骨),周遭着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肺系者,喉嚨也。

    喉以候氣,下接于肺。

    肩下、脅上際曰腋。

    膊下、對腋處為,肩肘之間也。

    盡處為肘,肘以下為臂。

    廉,隅也。

    手掌後高骨旁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

    曰魚,魚際者,謂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後,其肥肉隆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

    端,杪也。

    按:本經《營衛生會》、《五味》、《邪客》、《刺節真邪》等篇,言人身有前三焦者,宗氣出于上焦,即所謂積于胸中;又謂之積于膻中也,出喉嚨以司呼吸。

    其營氣者,陰精之氣也,由中焦之氣,陽中有陰者,随上焦之氣,以降于下焦,而生此陰氣,故曰清者為營;又謂之營出于中焦者是也。

    然營氣陰性精專,随宗氣以營運經隧之間,故謂之營行脈中者是也。

    其衛氣者,陽精之氣也,由下焦之氣,陰中有陽者,随中焦之氣以升于上焦,以生此陰氣,故曰濁者為衛;又謂之衛氣,出于下焦者是也。

    然衛氣陰性悍,不随宗氣而行,而自行于各經皮膚、分肉之間,故謂之衛行脈外是也。

    茲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以至下文(雲雲),本言宗氣與衛氣同行,而衛氣不與焉者也,即《靈樞經·營衛生會》篇所謂與營俱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複大會于手太陰矣。

    然此特言脈經營運之始爾。

    起于中焦者,即《生會》篇所謂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者是也。

    言由谷氣入胃,其精微之氣,起于中焦,下絡大腸,以肺與大腸相為表裡也;轉巡胃,出上口,屬之于肺,即從肺系橫出腋下。

    蓋由胸博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下循内,曆天府、俠白,行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兩經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即《生會》篇所謂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也,既下肘中,乃循臂内上骨之下廉,曆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而止也。

    其支者,如木之有枝,以其自直行之脈而旁行之也。

    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交經者為絡。

    蓋本經脈雖終于大指,而絡脈之行,從腕後之列缺穴,交于手之陽明經,而由合谷、二間、三間以至于商陽穴,又商陽而上行也。

    是動則為肺脹等症者,是經變動,則有此等。

    《難經》以是動為氣,馬玄台引經斷為非,最是。

    (膻,音袒) 經脈 手太陰肺經圖 手太陰肺經圖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主藏魄。

    四垂如蓋,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髒之氣,為諸髒之華蓋。

    人有二喉,前喉為喉嚨,通于五髒,主氣出入。

    《靈樞經》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

    後喉為咽喉,主納水谷,通于六腑。

    《靈樞》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難經》曰: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半,長一尺二寸九節。

    咽門重十二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素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靈樞》雲: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奔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痹,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高濃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經脈 肺經諸穴歌 馬玄台曰:欲明經絡,須熟穴名。

    但徐氏《歌》俱自井荥而始,殊非本篇各經起止正義,滑氏《歌》,合于起止,似欠妥,讀者難之。

    今各陰經照滑氏,陽經照徐氏,則合于起止,且長短句法學人頗便,若穴名既熟,則經脈之然矣。

    俗醫曰:吾大方脈,非針灸科何須識穴,此其所以為庸下,而不能入軒岐正脈也。

     手太陰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俠白下尺澤,孔最見列缺,經渠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經脈 又分寸歌 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一寸許,雲門璇玑旁六寸,巨骨之下二骨數,天府腋下三寸求,俠白肘上五寸主,尺澤肘中約紋論,孔最腕上七寸取,列缺腕上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是,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散脈舉,少商大指端内側,鼻衄刺之立見止(雲門,巨骨下俠氣戶旁二寸陷中,去中行任脈六寸。

    氣戶,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去中行任脈四寸,去膺窗四寸八分。

    俞府,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

    璇玑,天突下一寸。

    天突,結喉下四寸宛中。

    右挨穴之法由天突起至璇玑,由璇玑至雲門,其法甚簡,後仿此)。

     手太陰肺經之圖 經脈 大腸手陽明之脈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間,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出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幹,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複,為此諸病。

    (,語口切。

    頰,鸠藥切。

    鼽音求,衄音扭) 此言大腸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二經也。

    大指次指者,手大指之次指,即第二指,名食指是也。

    肺經本出于大指,而大腸經則出于次指,茲言大指次指者,乃大指之次指,非言既出于大指,而又出于次指也。

    合谷者,本經穴也(俗名虎口)。

    肩端兩骨間為骨。

    肩胛上際處為天柱骨。

    缺盆,足陽明胃經穴也。

    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

    言大腸者、乃手陽明經之脈,受手太陰之交,遂起于指之端,循此次指之商陽、二間、三間之上廉,出合谷穴,在兩骨之間,又上陽溪穴,即兩筋間又循臂之上廉偏曆、溫溜、下廉、上廉、三裡,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循外之前廉,曆肘、五裡、臂,以上肩之肩穴,又出骨之前廉,循巨骨穴,上出天柱骨之會上,會于大椎,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髒,複下膈,當天樞之外,會屬于大腸;其支别者,雖由偏曆而入,又自缺盆上行于頸,循天鼎、扶突,上貫于頰,人下齒縫中,複出夾口兩吻,相交于人中之内,左脈往右,右脈往左,上挾鼻孔,循禾、迎香而終,以交于足陽明胃經也。

    此經有病,則見目黃鼻鼽等症。

     經脈 手陽明大腸經圖 手陽明大腸經圖 《平人絕谷》篇伯高曰: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

    受谷一升,水七升半。

    《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

    按:直腸曰直,則大腸周遭疊積,當名曰回。

     《難經》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靈樞·本藏》篇曰:腸應皮,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經脈 大腸經諸穴歌 手陽明廿穴名,循商陽二間三間而行,曆合谷陽溪之俞,過偏曆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裡而近,曲池肘五裡之程,臂肩上于巨骨,天鼎纡乎扶突,禾唇連迎香鼻迫。

     經脈 又分寸歌 商陽鹽指内側邊,二間來尋本節前,三間節後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間,陽溪上側腕中是,偏曆腕後二寸安,溫溜腕後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裡逢,曲池曲骨紋頭盡,肘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尋五裡,肘上三寸行向裡,臂肘上七寸量,肩肩端舉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禾水溝旁五分,迎香禾上一寸,大腸經穴自分明。

    (左右共四十穴) 手陽明大腸經之圖 經脈 胃足陽明之脈 起于鼻之交額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沖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顔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贲響腹脹,是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膑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身已前皆熱,其有餘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色已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音遏。

    顱,音盧。

    髀,音比,去聲。

    膑,音賓。

    跗,音撫。

    數,音數朔。

    贲,音奔。

    ,音。

    ,音呱。

    胗,音診) 此言胃經脈氣之行,乃為第三經也。

    額鼻莖也,山根為。

    ,卻同。

    腮下為颔,颔中為頤。

    腮前為發際,發際前為額顱。

    股内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為髀關。

    挾膝筋中為膑,胫骨為,足面為跗。

    足陽明受手陽明之交,起于鼻之兩旁迎香穴,上行而左右相交于中,過睛明之分,下循鼻外,曆承泣、四百、巨,上入齒中,還出挾口兩吻地倉,環繞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曆下關,過客主人,循發際行懸厘、颔厭之分,經頭維,會于額顱之神庭;其支别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曆水突、氣舍,入缺盆,行足少陰俞府之外,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内廉,循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下挾臍,曆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諸穴,而入氣沖中(即氣街);其支者,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沖中,與前入氣沖者合,既相合于氣沖中,乃下髀關,抵伏兔,曆陰市、梁丘,下入膝膑中,經犢鼻下循足面,曰跗上沖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内庭,至厲兌穴而終也;其絡脈支别者,自膝下三寸,循三裡穴之外,别下曆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以至内庭、厲兌而合也;又其支者,别跗上沖陽穴,别行入大指間,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足太陰也。

    及其動穴驗病,則随虛實寒熱而見以上諸症于部分也。

    胃者土也,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土畏木也。

     經脈 足陽明胃經圖 足陽明胃經圖 《平人絕谷》篇伯高曰: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

    其中之谷常留二鬥,水一鬥五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