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下卷

關燈
相伴,說來生話。

    卞拜,禮畢受茶。

     生缽安單禮 太香案於缽前,大香爐一,手爐二。

     主缽、副缽,左右直堂同,大衆照依班次,兩座合班擺定,朝上拱立,令一道童白緻語。

     入園緻語 伏以金蓮獻瑞,七真傳底蘊之言;雲篆垂芒,萬世仰希夷之妙。

    蓋園定之設,所以歸根而複命;而缽堂之坐,所以舍妄而歸真。

    四大端時,頓覺乾坤在我;五鈴振處,審知體用同源。

    尚祈天地加默佑之功,造化助精微之念,山靈鎮靜,境界清閑,十方清今瑩無瑕,闡幽微顯,一點紅塵飛不到煉神歸虛。

    道通象帝之先。

    身在清都之上。

    今道衆宿因微善,得處名山,愧無仙葩真乳之奇,徒有夜月碧潭之想。

    勇於修進,當不讓於他為;非道弘人,乃自加於克己。

    洞天在平地,看呼鸾喚鶴於青冥世界,即吾身且人馬,拴猿於園室。

    今日也,試教默朝上帝升金阙,日一看靜守中黃閉玉關。

    緻語畢。

     左直堂執手爐,引主缽,詣香案前,三上香退複位。

     右直堂執手爐引副缽,詣香案前,三上香退複位。

     次同大衆,朝上總行九拜禮。

     左直堂引左班,自主缽起至下座止,一一安單上座,每位止行一揖禮乃退,方自上本座單位。

     右直堂亦執手爐,引右斑,安單上座,其禮同前,止行一揖之禮,不行拜大。

     右直堂擊動鐘三通,畢,直日出單,放缽出門,擊雲版三聲,番牌閉關,回堂詣香案,上香三大,畢,次上手爐香,執爐至主缽前,一揖,次至大衆,依次序皆一揖。

    畢,至香案前,上香三拜畢,左直堂擊靜鐘三下,直日方入單坐,候鈴響畢,右直堂擊動鐘五下,直日者起身開門,擊雲版五下,番牌啟關。

     每日升堂入單禮:但遇子午卯酉至期直日者先擊木魚六聲,集衆升堂入單。

    畢,右直堂擊鐘三通。

    畢,直日放缽,出門番牌,以閉關二字向外。

    次擊雲版三聲,回堂詣香案,三上香,三禮。

    畢,次上手爐香,執爐至本缽揖,依次序,各單大衆前皆一揖,不行拜禮,複至香案前,上香三拜。

    畢,直日方入單坐。

    左直堂擊靜鐘三下,候鈴太,右直堂擊動鐘五下,直日者起身開門,擊雲版五下,番牌啟關,大衆出單。

     冠服制度章 冠服古之衣冠,皆黃帝之時衣冠也。

    自後趙武靈王改為胡服,而中國稍有變者,至隋炀帝束巡,便於畋獵,盡為胡服。

    獨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黃冠之稱。

     通天冠 餘所制也。

    内用束發冠,頂用三台,前南鬥後北鬥,左右用日月,上用卷雲之冠,以纓擊之。

    衣通天服,則戴之,謂之主冠,非王者不敢用。

     通天服 餘所制也。

    服用玄色黃裹,上衣下裳,胸前用朱雀,背後用玄武,左肩用青龍,右肩用白虎,以表四靈。

    皆用織金,前用龍虎二帶,下裳用十二幅,以應十二月。

    用邊襕所以取範圍之象,乃帝王得道飛升沖舉之冠服也。

    及奉天祀神用之,非常人所宜也。

     結巾 餘始制也,以玄色為之。

    冬夏各有二樣,不拘紗帛,自成一家,制度不同於俗,非王者不宜用。

     雪巾 餘始制也,以玄色纻絲為之,以天鵝皮為裹。

    凡雪天嚴寒,皆用之以護腦。

     雷巾 山中道士燕居之巾,野人冠服之屬。

    古無網巾,戴之以籠亂發,各則護寒以裹其首,豈宜入朝堂見帝王,而為禮哉!山野修道之士,不論貴賤,皆戴之,今之護薄之士欲為自尊,以為有直事者戴之。

    吳草廬有雷巾詩曰:山野猥慵可護寒,豈宜裹卻谒時官,時澆世态非純俗,反奔玄門正一冠。

    正謂此也。

     網巾 古未有之,自我朝洪武開創始制有也。

    圈用大環,不同於俗。

     帽 帽之制,任用拖巾缦飾,即同世用藤竹輕羅,細紗裝之,亦可。

     漆帽 如雲笠樣,布台黑漆,不用幕。

     雨笠 識竹箬及桦皮為之,以禦雨露日光。

    最輕省,世以藤竹□根作之,亦甚輕妙,而嫌其太華也。

    其大而置肩謂之井□,此尤為修道全真雲水之用也。

     雪笠 頂六方,上小檐闊,用皂絹或紗幕,其上以避風紗日色,尋真問師雲遊用之。

     野笠 以竹為台,用小懈葉鹽水煮過,砌之於上,以隔雨雪,山居可用。

     法服 黃帝見天人,冠金芙蓉冠,有俯仰于上,衣金星鬥雲霞之法服,執玉圭而前曰:帝勞心天下,為生民主,可謂德矣,帝始體其像,以制法服,為道家祀天之服。

     上清法服 紫青作帔,紫於外青於内,帔廣四尺九寸,以應四時之數。

    長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氣。

    表裹一法,表當令二十四條,裹令一十五條,以應三十九帝真之位。

    爾者身佩帝皇之服,故也。

    無此服,不得妄動寶經。

    此法服給玉童各十二人,不得妄借異人,并犯厭穢,輕慢神服。

     女真衣 紫紗之褐,用二丈四尺身,袖長短就令取足,當使兩袖作十六條,身中二十三條,合三十九條。

    又作青紗之裙,令用紗十五尺,作八幅,幅長四尺九寸,餘作攀腰,分八幅,作三十二條,此則飛青之裙也。

    無此法服,不得詠於上清寶經。

    此服給玉女十二人,不得妄借異人,并犯厭穢,輕慢神服。

     洞衣 寇謙之所制。

     袍 經雲:鶴翅森霜之袍,今世人懦之,安下欄廣尺者,其制與鶴氅同。

     鶴氅 凡道士皆用,其色不拘,有道德者以皂為之,其尋常道士不敢用。

     裘 上古之世,皆衣毛革,道士多用鹿皮為裘,取其仙之物,後世多用狐褐。

     襖 襖者,懦之異名,自古有之。

    凡出家之人,及居山修道者,既未能逃陰陽卻寒暑,故宜備此以禦風寒之用,不可有缺。

     半臂 半臂之制,短袖衣也。

    道家用之,以為灌花種藥之服也。

     抱肚 其制亦同世問者,綿夾之厚,任其所宜,居山學道之年老者,尤切用之。

     汗衫 汗衫,乃近身之服,最須洗濯潔争,使不亵穢可也。

     短衫 其制以蔽至腰者,名為短衫,山居野外,所以便登涉之用,古之修真者,或指以為采芝之像也。

     欘 道經曰:青裙羽欘,龍文鳳衣,古有明光飛雲之欘,今謂綽袖耳,蓋大袖而身短,下裙之裝也。

    學道者必服之。

     裈 渾如裙形,兩頭各安腰及帶,每日一洗易之。

    修道出家之人,夜暫寝息勿脫内裈,大小綿夾皆須清今,常使香氣熏蒸,免生穢氣。

     袴 單夾綿各時制洗易亦宜勤數。

     臂衣 衣之所設,一取護淨,二則禦寒,修道之士不可缺。

     行滕 今謂行纏,修行入山飛步,特宜具之,尤緊。

     靴 圓頭闊底之制,古謂之靴,履諸穢處,未皆勿登堂,蓋人問所用,山中則不宜矣。

     鞋 鞋以木皮竹苎麻葛芷等,各任所為,不當用結絲錦彩繡绮皮類,過於侈靡,則不宜。

     坐褥 道士女真體佩經戒符箓,天書在身,真神附形,道氣營衛,仙靈依托,所着之衣名為法服,神靈敬護,從卧宜清今,或赴人問,不可将法身混同俗事。

    凡人将席穢氣稍多,宜各作坐褥,方四尺,素裹帖綠。

    若大德法師及具上法者,用紫,餘皆瓖色,不得用绮錦繡畫;盡珠縧帖絡,其道士女真尋常敷設,單拾坐褥以隔争穢,分别尊卑,應須自随,不得暫離,及登壇入室,行道就齋,香爐坐褥,亦帶随之,各宜自勉,毋得妄用。

     修真器用章 如意 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

    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辟衆魔。

     仙缽 缽之制甚古,唯仙家雲水之士有之,多用鐵為。

    凡入山采藥采芝,終日不返,可以炊飯,居家齋堂用者,皆以木涞為之。

     陽燧 古者以陽燧取火,熱香降靈也。

    凡修丹者,皆用此火,不用凡火,故道家皆用之。

    蓋火出於燧,燧圓而火不圓。

    《參同契》謂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以燧向日,以艾承之,可以得火。

     方諸 水出方諸。

    方諸方而水不方。

    《參同契》亦謂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其法以之向月,以杯承之,可得水也。

    凡道家修大丹,不用凡水,故用此水。

     震靈杖 其全真皆用淨鏟,為便於除糞也,甚鄙之,太俗。

    餘乃以銅為如意,其簳長六尺,下用鐵鑽,有鈎搭,挂包於上,上挂藥壺丹經於如意之上,自餘始之。

     卧具 卧具皆用細布絹為之。

    其出家之人卧被,不得用绯紫青綠雲碧缬問褥錦繡畫珠縧帖絡,正與科戒相違,不可用之。

     褥 褥之制,所以卻地屍惡氣也,随人所用。

    若坐外之褥,但雅淡典争而已。

     氈 氈者,非出家人之衣服。

    蓋羊毛有膻穢之氣,觸突真聖,深宜慎之。

    若入壇行道,不用氈矣。

    此道家科條,嚴謹可知。

    其常用雨具,則随人用之。

     被 被宜取輕細布作之,不帖緣弦。

    蓋以淡素,不尚華侈也。

     單 即外單也。

    以輕細絹為之,不須緣飾,亦不用過闊。

     枕 枕用木,或純漆,正四方作之,不得斜曲為異形。

     木履 木履之制,七魄化為龍虎,伏在履屐之下,今道士朝拜宜蹑屐舄也。

    散行則着屐,令七魄有所栖也。

     屐 凡受七法者,三魂五神之黑常熏於巾服之中,七魄九靈之神常栖於履屐之下。

    故上道之人,勿令他人犯履屐、弄巾褐者,此也。

     屧 屧在浴室濯足處着之,餘皆不得着。

     履架 凡履下皆有龍虎神伏,夜可置於版箦狀桃上,不得遽爾頓地。

    學道之人,宜持受道冠履衣服,不得輕棄。

     熏衣籠 衣服常須香氣熏之,務使芳盛香潔,庶得登齋演法,與道合真。

     床 坐卧肺,四腳長八尺,正方,高三尺已上,令絕地邪氣,不得雕飾。

    又謂紫玉榻三素,玉榻高三尺離地。

    蓋地屍惡氣五毒之熏,常起一尺,不然則煙翳形身,心念不感,徹於上聖也。

    床最為柄形之器,大抵欲其高仰明潔也。

     繩床 繩床曲機,蓋吐納導引,安居穩便所,前賢已有。

    舊制常以白檀香作紫绛縧裝,其制亦佳。

    道家之風,清高如此。

     席 席宜用新争者。

    席有多種,各随時所有,笙發之屬,皆須清争,不限粗細,任意置用。

     梳箱 發者,星辰之象也。

    又玄雲華蓋,血之餘也。

    亦雲發者,紫館之璚林,腦神依栖之所,而梳理有法。

    道家故須立梳箱以貯乎梳也。

     梳 梳者,齒之疏者,以理發疏通血液之要器也。

    不可暫時阙之,壯年老日始終梳理,則有延壽之道也。

     枇 齒之密者,除頭中垢穢用之。

    以黃楊或柞木、金荊作之。

    大士适宜道家,其骨、角、牙、玳皆不宜用。

     鑷 鼻為天門,氣之出入所由,常當開通,令氣流行,則神明隆也。

    鑷以銅鐵為之,所以拔鼻中毫也。

     刷 刷,故用之除梳篦中垢膩,以棕絲或馬蘭根等為之最佳。

     剜耳杓 耳者,魂門魄戶也,使之清争,則魂魄往來不去身也。

    耳乃皮之餘,用金銀銅鐵竹牙等物作之,以除耳之垢穢也。

     剔甲刀 天驺甲卒之神,在手之爪端。

    甲者筋之餘,道家皆以吉日剔之,則三屍沉零,穢惡不生,故須畜其刀也,以備修甲之用。

     爪袋 上清經所戒,不得燒除爪發。

    《博物志》雲:枭夜收人爪,置目中知金吉兇。

    《千金方》亦曰:甲入腹成病,治之不愈。

    按《靈書經》十敗不許燒爪發。

    或言鬼得人爪發則系三魂,多魇魅。

    以此詳之,故爪袋不可不設。

     發袋 身體發膚,不可毀傷。

    梳得亂發,當作袋貯之,多則理之,不可亂自抛擲,曆古所戒。

    修道之士,切宜記之。

     篦 登壇入靜,皆洗濯手足,整理鬓發,然後朝禮。

    先須篦,以沐略垂發也。

    牙、竹、木等,随宜制之。

     澡豆袋 世之去油膩者多方,其沐浴所用,皆不如烏豆面也。

    契作袋,或盒貯之,以備洗濯之用。

     鹽盒 齒者,骨之餘。

    常須洗濯口齒,使諸陽聚首,周旋口齒之問,則自然通格神真也。

    況鹽者凝血,去風堅齒,所以貯鹽末數揩拭之,為佳。

     拭巾 梳發之時,須一巾藉膝,複以一巾拭手面。

    學道之人,常須澡漱口齒,剪替爪發,熏香清淨,則神靈降附,思念感通。

     鹿反袋 貯藥物之用,雲水雲遊之士用之,非鹿皮則不宜也。

     水羅 凡道家用水皆先濾過後用,以緻絹細紗為之。

    若粗疏物,則漏小蟲,不兔傷生矣。

     鼎 鼎之制不備言,其詳皆載於丹書,而學道者首當究之,不待載於此也。

     釜 古者有金釜、九鼎、丹釜之名,凡道家煉丹藥用之。

     盆 仙家當用陶治者為佳。

     甕 與人家用者同,但以潔今為用,忌其葷腥油膩。

     甑 金釜玉甑之名,修仙者有是名。

    《爾雅》:甑謂之甗。

    又名甑。

    京洛用瓦為之,即盆之無底者。

    江淮、吳楚以木為之,嶺表人有截大竹菌作者,以備蒸炊藥物之用,道門所用亦不可缺。

     瓶 道經雲:玉京金瓶,京洛問呼罂之小者為瓶。

    瓶則罂甀之異名,其用于人,尤為不可缺也。

     盤 今世所制之盤,皆方大,其下安牙腳謂之牙盤。

    供養穩便,又作大圓盤安腳,皆佳。

    上畫飾雲華蟠龍舞鳳、白鶴翔鸾之彩。

     擎盒 今世昙下案堂舉者曰擎,上下相蓋曰盒,并天尊前供養器具,其類實繁。

     注碗 凡道士女真居處,先須備澡盥注碗,或盆器貯淨水,舉動運為須漱口洗手,其器金銀銅瓦,任時所有,皆安蓋,無使風 塵蟲物穢之,令其精潔,尤非常器之比。

     漱盤 登壇入室,皆清水漱口,吐水壺盤中,勿噀地上。

    蓋奉天如奉君,事師如事神也。

    對經像不得涕唾、漱口吐水、高語大聲,恒若對明君焉。

    且奉師尚如之,況經像乎!登壇入靜,不宜洗漱狼狽穢濁,左右宜畜漱盤以随之。

     衆生食盤 古制凡齋堂前置衆生盤台,每食所出之食,使淨人巡行斂之,然後散施於外,一者獻先,二者薦地祇,三者斷邪,謂不出此食,則鬼物競侵,毒入人腹,四者慈仁,憫念一切衆生,同得法味,普皆飽滿,故謂之衆生食盤。

    自鄭思遠、葛洪諸公以來,有此盤矣。

    今不可。

     □音旋去聲 □者,竹器也,圓而淺。

    江淮問用簸揚簡擇米麥。

    呼為□箕者,亦此。

    道門山居之所不可缺。

     箕 京洛問以柳作之,後勾而圓,前方而綽,用以揀米麥者,日簸箕。

    深廣其腹,又竹作而蜜,闊腹深肚,大者名為篣箕,楚人呼為筲箕,炊蒸所要,又日撮箕。

     帚 凡殿堂皆以細帚掃拂,不得雜用。

    仙家用骐毛鳳羽,亦随其所有耳。

    其貴者,用龍須。

    江淮多用茅華,京洛用穄苗,各随土所出也。

    然上殿貴乎細膩者,掃殿宇不拘,粗者皆用。

    殿宇甩者,他處不敢用。

     笊 今世為筆董也,灑藥及米麥等,俱為山居所用。

     □音郁 古謂之竻□,以竹為之,狀如螺,容三二鬥,灑米所用。

    道士修真之處,皆不可缺。

     齋器 凡齋醮天尊前,皆有供獻,随時花果,以盡虔心,其器具所用并須清淨,不得穢惡,及非法之器,皆不得上齋列供。

    《真诰》雲:道士受齋之食,勿令非士動之,犯則屍注魄刑,餓鬼來侵神也。

    所以特立齋器者,此也。

     玉笈靈文章 仙道辯 南極翁問於遐齡老人曰:儒者謂神仙之說荒唐,渺茫不足論也。

    凡物之於天地也,有榮必有悴,有成必改,有生必死,豈日神仙可得不死,而與天地齊年,不亦謬乎?道成而有沖舉,升入天阙,列為上真,不亦欺乎?是欲握無影之風,捕難執之影,索不可有之物,行不得到之路,不亦難乎?子學仙之徒也,必知其說,為我辯之。

    老人曰:吾嘗聞之:草木皆春生而冬枯,獨松柏而不凋;禽獸皆有生而必死,獨龜鶴而長年。

    草木禽獸尚爾,瓦人為萬物之靈,其若是乎!又若水性涼也,而溫谷有湯泉出焉;火性熱也,蕭丘有寒焰出焉。

    石沉物也,而南海有浮石生焉;羽毛輕物也,東海有弱水沉焉。

    此天地生物之理,亦有不凡於常物者。

    又若雉化為蜃,雀化為蛤,壤蟲假翼,川蛙翻飛,水趸為蛤,荇苓為蛆,田鼠為鴽,腐草為螢,牛哀成虎,楚妪為龍,鳌能化虎,蛇能化龍,枝離為柳,麥化為蝶,楓化為人,秦女化石,此皆得天地之靈異,世人之所莫測,聖人之所難明。

    此天地之所神其神,變化之理有也。

    又何況人禀賦天地川嶽三光之靈秀,得其道者,莫若草木無情之物!且如甘矢以藥,置于魚口,烹於釜中,無藥者已熟而食之矣,而有藥者遊於釜中,終日如在江海。

    又以藥摻於桑葉之上而飼蠶,蠶食之經年不老。

    又以駐年之藥喂新生之雞雛及新生之犬子,終身則不長。

    又以返白之藥喂白犬,百日其毛皆黑。

    此皆藥之神也,豈庸人得其方乎!此又知丹藥之可至長生之驗也。

    又若黃帝煉九鼎於刑山,丹成有黃龍垂髯下迎,帝禦八十一女乘龍上升,群臣攀龍髯,抱帝弓,而上升者七十一人。

    今星宿之次,有軒轅十七星在焉。

    共工氏之于勾龍,爽者得其道,上升南極,今井宿之次、弧南有老人一星在焉。

    其傳說奚仲皆湯之相也,得其道也,乘箕尾而上為列星,今尾宿之次,有傳說一星在烏,女宿之次、有奚仲四星在焉。

    王良、造父,周之善禦者也,得其道上為列星,王良五星列于奎宿之次,造父五星列于危宿之次,此皆天文之所載,天象之所見,明明日星,萬目可視,萬手可指,豈得無仙哉!且又以變化論之,夏之世,宮中女子化為龍,複化為婦人。

    商之世,女子化為丈夫。

    周敬王時,女子化為丈夫。

    漢哀帝建平中,男子化為女人,嫁其夫而生子。

    漢獻帝建安中,男子化為女人,此皆變化之理有矣。

    魏明帝太和問,太原人發古冢,棺中有一女子,年及三十猶生,出之妻其夫,複生子。

    晉武帝鹹甯間,琅琊人顔畿死期年,聞其聲,開棺視之,如生。

    晉惠帝元康中,梁國女子已聘其夫,其夫戍于邊,經年不歸,女家以更适之,女不樂而死,乃葬之。

    數年其夫還,至其墓開棺視之,女遂活,娶之。

    此皆死而複生之理又有矣。

    死者尚可複生,瓦生者得造化之妙,豈得不仙乎?此皆出於典籍,班班可考也。

    今又以畜類而論之,龜千歲而五色具焉,其額上兩骨起似角,能解人之言,浮於蓮葉之上。

    千歲之鶴色純白,而腦盡成丹,能登于木,未千歲者不集於樹。

    彌猴壽八百歲,變為猿,猿五歲變為玃,玃千歲而不死。

    蟾賒壽三千歲,騰黃吉光之壽,皆三千歲。

    麒麟壽二千歲,鹿兔壽千歲,滿五百者其毛變白。

    狐狸、狼八百歲,滿五百歲者善變為人。

    鼠三百歲,滿百歲者變之為白,善憑人而蔔,名曰仲,能知一年終之吉兇,及千裡外事,蛇有無窮之壽,凡人面烏身之禽,皆有萬歲。

    此皆禽獸得天地之靈氣者,尚能壽延千萬之歲而不死,又況人為萬物之靈,而不仙乎?此皆出於志書之可考,隻以此而辯之,神仙之說有矣。

    翁曰:終古以還,未聞有是言也。

    今聞子之言,則可以破其惑矣。

     得遇道難 按《真诰》曰: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也。

    既得為人,去女為男,難也。

    既得為男,六情四體完具,難也。

    六情既具,得生中國,難也。

    既處中國,值中國好道父母國君,難也。

    既得值好道之君,生好道之家,有慈仁善心難也。

    善心既發,信道德長生者,難也。

    既信道德長生,值太平壬辰之運,為難也,可不勖哉! 論道緣 《金碧龍虎古經》雲:凡宿世前生從夷狄中來者,及從禽獸報綠中轉生為人者,不得聞至道也,其宿生不種善根,不積功行者,今世縱遇正道,亦修之難而失之易也。

    蓋綠分輕淺,随景而轉,鮮見有所成焉,修無上至真妙道者,由其昔積功德,行陰骘,為人方便,救人患難,天地鬼神自然扶助,贊襄,方得遇至人,易成易就,所謂道有邪正,遇之不難,而守之尤難也。

    锺離子曰:人求道易,道求人難,謂不得其人而傳也。

    後之學道者,雖專於道,尤防邪教異端之外誘,心不專一,則去道遠矣,可不慎而究竟哉! 論秉賦 《抱樸子》曰:命屬生星,則其人必好仙道。

    好仙道者,求之必得。

    命屬死星,則其人亦不信仙道。

    不信仙道,則亦不自修其事也。

    所樂善否,判於所禀,移易于奪,非天所能譬,猶金石之銷于爐冶,瓦器之甄於陶竈,雖由之以成形,而銅鐵之利鈍、罂瓷之邪正,适遇所遭,非複爐竈之成也。

     道有邪正 在天地未判之先,與天地并立,化生萬有,一旦萬古而不息。

    生民日用者,皆道也。

    故曰:天生烝民。

    又曰:惟天陰骘下民,故為之正道。

    是以黃帝乃宣其道,自堯禹湯文武三伐之世,所有周公孔子之世,所行莫不奉天道,正人倫,有君臣之禮,有父子之親,有綱常之道,此所謂中國聖王之道也。

    故謂之正道,非堯舜周孔之世所有,孔子謂索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異端起而大義華也,故為之邪。

     僧義安問道 晉成帝改元鹹康元年,有僧義安問於陶侃曰:世之奉佛者多,奉道者少,何也?侃曰:麟鳳不易出,莫莢不常生。

    凡物少者必貴,多者必賤,如人之賢者常少,愚者常多。

    道之為教,出五行陶冶之外,得之者白日上升,超天地以獨存,曆萬劫而不朽,故其教幽奧玄遠,愚者難學,非人不傳,所以奉之者常少。

    若爾之教,止是一個話頭,於二三十年或四五十年靜中悟得,謂之打破疑團,蓋以色身是幻,貴乎寂滅為樂,大不欲複生人間,得阿羅漢果謂之不來果是也,其法雖至愚,下士人人可得而為之,所以奉之者常多。

    義安曰:誠實論也,故棄僧學道,更名日杜守靜。

    此篇極說有理,故紀之。

     勾庚點茅 太上丹竈鉗槌雲:勾庚點茅,乾汞縮貨,與賊無異不特害己,而且害人尤甚,故以賊名之,可謂痛切矣。

    而或有為者,而甘心為賊,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吾見其折盡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