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終身益困而已。
葛仙築初學丹竈時,曾有傳點茅之方,用藥點銅,非惟透白,又且軟而不燥,後見仙翕造為酒器,皆就底鑴不堪典賣四字,有客問其故,則曰:此茅銀也。
家雖薄,無以備器用,以代一時之用,慮盜者以典以賣,遂鑴而知之,使不緻陷溺矣。
仙翁晚年悉毀之。
後之修煉者,悉宜禁革。
按宋仁宗景佑二年,亳州僧人福清上言:臣僧徒不務祖風,悖毀本教,皆慕長生久視之道,希望飛升天阙,乃傳黃老之道,今雖有坐禅之名,實非有觀心究性之旨,内則皆竊道家煉身中之鉛汞,以求長生久視;外則修青黃白之術,貪其财利,原其所為,皆是勾庚點茅、乾汞縮貨,為假金銀,騙許世人,取獲财利,與賊無異,不懼天譴,不畏王法,不避神誅,豈是出家修行之事!其丹道之事,本道士為之,宜也。
而道家知其丹經之禁戒,天律甚嚴,故不敢為,獨臣僧家竊而為之,操心險惡,陷害世人,破家廢産者多矣。
先儒所謂道家寶藏盡為釋氏偷去,正為此也。
悉宜禁革。
帝乃下令:道士敢有勾引僧徒貪其财物,傳授道法,及僧敢有不務祖風,竊修道教,私造假金銀,點茅勾庚,乾汞縮貨者,悉皆遷徙遼西邊戍,以備契丹。
自是丹道不傳下士者,自此始。
論屍解 人死必視其形,如生人,皆屍解也。
視足不青,皮不皺者,亦屍解也。
要目光不毀,無異生人,亦屍解也。
頭發盡脫而失形骨者,皆屍解也。
白日屍解,自是仙,非屍解之例也。
方諸國 按《真诰》曰:東海之外有修佛道者,其國日方諸,其人以長生為道,不死為樂,其方諸之國,其國四正,一面長一千三百裡,四面合五千二百裡,故謂之方諸,上高九千丈,有長明太山,夜月高丘,各周迥四百裡,其地草木茂蔚而華實,有不死草,蒨粲而不凋,萬歲常青,食之不死。
有甘泉水,所在有之,飲其水亦不死,人皆長生。
其國有青帝君,宮在東華山上,方二百裡,中有天仙,上真宮室在焉,金玉谲瑤雜為棟宇。
又有玄寒山,山上列為外官,宮室周二百裡。
中方諸東西二面,各有小方諸,去大方諸三千裡。
小方諸亦方,面各三百裡,周回一千二百裡,亦各别有青帝君之宮室在焉。
中有天真居之。
一雲開辟有之矣,莫知其歲。
其山出靈烏靈獸,莫知其名。
大方諸對會稽之東南,看去會稽七萬裡,東北看則有湯谷,建木鄉,又去方諸六萬裡。
大方諸之西小方諸之國,多有奉佛道者,有浮圖以金玉镂之,或數百尺而層樓突起,其土人極孝而不死,是食不死草所緻也。
皆服五星之精,日月之華,晝服日光,夜服月華,讀夏《歸藏》之經,用之以飛行。
大方諸之東小方諸上多奇寶,甚靈異,有玉酒金漿在焉。
青帝君畜積天寶之器物,盡在於此,亦多有仙人,食不死草,飲此酒漿,身作金玉色,常多吹九靈箫以自娛樂。
能吹箫者聞四十裡,箫有三十孔,竹長二三尺,九箫同唱,百獸抃舞,鳳凰群至,嗚舞以和箫聲,此國之樂也,與西胡之佛法大不俾矣。
西胡之法,謂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其樂不同,況其法也。
《涅盤經》雲:生滅減矣,寂滅為樂,是以生為幻,死為樂。
方諸國以生為樂,死為患也。
故稱佛法,不稱佛道。
出真诰 按《文獻通考》曰:東海之外有浮鹄山者,梁武帝時其山漂至浙東海中,上有修道者,女仙三百餘人,皆三四百歲。
有二師,各千歲。
其山出朱草,以為席,獻於帝。
言,草中皆有赤烏,帝命繪其像,乃丹鳳也。
旬日其山複浮而去。
夷狄奉道 朝鮮之國,自武王封箕子於其國,其中國之禮樂制度、衣冠文物、醫巫蔔筮皆在焉。
周人有半萬商人渡遼水之說是也。
所帶中國五千七百八十八人至其國,至今禮樂制度、詩書文物皆在焉,頗有中國之遺風,非可與夷狄之邦共語也。
惜乎天道之秘,不傳異言之域,故無道教。
又按《道鑒》載:新羅人金可奇者,恥其國言語之鄙,有夷狄之俗,乃入中國習中國之言,學黃老之道二十四年,忽遇異人,授以天心靈秘之要、飛升變化之道,於是精思妙道,誦道教諸品仙經,九年不辍,天帝錫以靈範,於是隐於終南山,至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上表於朝,言臣奉玉皇诏升臣為英文台侍郎,明年二月十五日臣當上升。
帝異之,遣中侍視之,其飛升之日,居民環堵而觀者萬計,皆聞空中神人之語。
曰:新羅王尚仁柔,多大德,不以強淩弱,侵鄰國之地,無欺大國之心,毋遏中國之貢,不尚戰攻而殘殺生民之命。
金可奇者,新羅王之族人也。
上帝有诏,白日沖舉,升英文台侍郎。
其新羅、朝鮮、耽羅、百濟,東海之濱,所有國土皆有王以主之,皆屬東華帝君所掌。
凡強國奪其地為屬郡,遏中國之貢為己有,尚戰殺而殘生民之命者,死又九幽,風刀考身,萬劫不赦。
侵人之國土者,子孫生則夭殃,其身死則為彼國之狗,過刀砧,百世以償之。
除劫各國山川之神往返之報,不赦,獨新羅人有功於世,故能上升天阙。
言畢,忽聞箫鼓震空,鸾鶴翩跹,幡幢自空而下,迎之升天而去。
以是論之,新羅、朝鮮、百濟、耽羅,皆在東海之濱,得天地清靈之氣,皆可學道,是其驗也。
皇甫真人曰:東海之濱,其高麗、耽羅、新羅、百濟等八國,其國與蓬萊之境地脈海泉相接,其人皆可學道。
學者皆能長生久視。
惜乎反棄東方生氣之國、仙源之脈,而奉西方金氣肅殺寂滅之教,以死為樂,以生為幻,以金克木之故,自喪真仙道而不能長生久視,獨新羅金可奇者知東方之國皆有仙氣,屬春屬水,其天地發生之所,太陽所出之方,皆可學道,故入中國尋師問道,乃得白日上升。
碧霞翁曰:夷狄之邦,福氣所薄,其人宿生無有修積者,善根淺薄,不能生於中土,故語言不通,其道難以筆舌所言,是皆口口相傳,心心相授,要在心與妙融,道與契合,故言不通故不可傳也。
回鹘之教 按回鵲谟素兒馬儀教門之經,漢譯其名日《太上老君往西域化胡得道天經》曰:人子之道在於忠孝,既知忠孝,要知身體從何而來,乃是父母之遺體,以成子身。
既有此身,便要知孝道之理。
用於君必要盡人臣之義,不敢悖乎天道,其大道也。
獨主一元造化為天地日月星辰萬物之主,至廣至大,至尊至貴,無極無一之道,是以包含萬象,萬教千門皆從此出。
故為天地萬物之母。
其為人也,天之所生,天之所履,隻知有一個天,故曰奉天為教。
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而為萬象主,天道自昭昭。
以是論之,太上之設教,雖蠻貊之邦,異言之域,莫不化之以仁,而教之以義,備見於此矣。
故回鵲之人,修其教者,三百歲者有之,是其驗也。
故回鹘之人,不悖其天而奉其教焉。
其教也,止知有天,更不奉其他神。
每日朝暮,向天叫天而求福,以手接之扪之於面,揣之於懷,謂天賜福矣。
此回鵲奉天之教也。
宋理宗皇帝制制化胡辯 朕嘗觀滅儒道諸書,胡人皆忌其老子有化胡之說,言老子生於定王之世,佛生於老子出關之前,在昭王之日,因與中國儒書所載不同。
朕以儒典考之,《通鑒》内當幽王之世,洛河竭,有老子歎河竭之說,皆載之史籍矣。
幽王乃定王之十世祖也,在定王前相隔十世之前,何先有老子之名也。
又考之漢劉向所編老氏傳載,老子在商為西伯之守藏史。
又考之儒典曰:老彭商之賢大夫也。
又考之回回經書,皆載老子化胡成道事迹,以是推之,老子生於商可辯矣。
蓋當是時,受天命而君天下者曰天王,周以文王之德,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其德澤化被萬方,無思不服,是以萬方來朝,皆沐天子之德,澤所緻也。
其老氏乃周天王之臣也,以天子德化,西出函谷化被羌酉,其治教皆出於中國,如言修道學道者,道之一字,乃老子所起。
既日修道,即老子所化而無疑矣。
豈非老氏之徒乎?《中庸》曰:修道之為教。
既言修道,即是修老子之教也。
複何疑焉?其佛也載諸梁武帝與昭明太子所編《文選》,其佛生之日已有證矣。
其文曰: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謂恒星不現也,漢晉兩明,并勒丹青之飾,謂其教始興也,謂佛生於周莊王之九年,當魯莊公之七年,佛法漢明帝時始來,其教晉明帝時始興,故曰二莊而生,兩明而興。
此梁武帝命載諸儒典,為天下萬世之證,此萬世之公論,不可改也。
豈非天意之有在,是知中國聖人誕生之迹,化胡之事,天道有不可泯者矣!嗚呼,艱哉! 今故考之道釋二教,函矢之生者,始於王浮。
初為生,因其聰慧絕倫,衆僧妒之,酖之不死,浮遂畜發為黃冠,升為祭酒,因與僧家有隙,乃改古本化胡經,增其僞說,互相抗壓,於是移老子生於定王之世,移佛生於昭王之時,在老子西化出關之前,自是函矢之生非一日也。
餘謂其化胡之事不可憑,道釋二家之書當以儒典證之,則知何人為之立教,為何人所化也,其事見乎《括地志□四夷部》、《魏略□西戎傳》、《随史□西域傳》裴楷《上漢桓帝疏》及所注全二國志》、崔元山濑鄉記皇甫谧、嵇康等傳,範蔚宗書《宋雲南行記》、《唐太宗實錄》、《八學士議狀》、曆代帝王之贊、唐玄宗、宋光宗之序,俱有載也,皆出於儒書及見回回谟素兒馬儀經。
事之虛實,昭如日星,不可掩也。
此天下萬世之公論,明矣。
吾複何言哉!校其佛氏之教,導之以慈愛;黃帝之教,導之以仁義;老氏之教,導之以道德,陳之以忠孝;孔氏之教,導之以禮樂,陳之以綱常。
此三教開化之本,莫過止于一善而已,豈可以同藝相妒而相攻耶?睢夷夏之不同,風俗之各異,而其為善一也。
自漢之先,中國止知有儒道二教,儒者尚以楊朱墨翟為異端而攻之,至宋亦以濂洛諸儒為僞學,因其各立門庭,不循先王之軌轍也。
蓋聖人立教必有妙理,如孔門尚謂理有未窮,知有未盡,聖人尚爾,況庸夫俗士安能測識哉!豈可妒其所長而毀天帝,貶孔老,而嫉之也。
是謂非亂之道也,豈不然乎? 元學士吳澄谏追薦冥福 按《吳草廬文集》其略曰:英宗至治三年,劫寫金字佛經,既完乃命中書左丞速速傳旨,令翰林學士吳澄撰佛經序,傳奉勑旨曰:寫經者專為追薦列聖,為人主祈天永命,為萬民祈福,三事可作序。
澄曰:主上寫經之意,為國為民甚盛舉也。
惟追薦冥福,臣所未知。
蓋釋氏因果之說,自古未有蠱惑,世人愚者,莫不喜聞,且國初以來,凡寫經追薦之事,不知其幾!若超拔未效,是無其理矣:若超拔己效,是誣其祖矣,撰為文辭,不可以示後世。
左丞曰:上命也,先生請俟駕還,自奏之。
英宗至,柳林為禦史大夫,帖失弒於行幄,帝即位,澄泣告於帝,謂祈福返至於滅身之速,而死於賊臣之手,梁武齊襄亦其事也,其無益可知矣。
配追薦祖宗,要皆往生西戎,不願生中土,誠可為萬世笑,帝乃命道士建祈壽醮,有曰:朕昔荷祖宗之積德,上天之眷命,受天明命為華夏主,奄有,四海,願與生民同跻壽域,使無天劄之災,鹹遂天成之德,上帝好生,允茲所請。
又建薦祖醮,有曰:朕聞人身難得,中土難生。
朕祖生於朔漠,受命上天,朕生中夏,曩者前聖皆薦祖往生西戎,今複因朕所薦,願使九廟神靈悉上升於天阙,勿使往生西戎,於是令天下諸省每遇節屆,聖壽之日,令道士禱天,為天子祈壽,為萬民祈福,薦祖宗升天,其薦拔析壽二醮,乃命道錄郝沖霄重編儀式,布諸四方,凡建國醮,當依是理行之。
修真口訣 凡服食藥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猜肝、犬頭肉,至忌都絕為上道士,自不可食猜犬肉而交房中,既令藥力不行,又計食一斤損算百日,子其慎之!此彭祖弟子撰傳者。
凡服神藥,勿向北方,大忌。
亥子日,不可唾,亡精失氣,減損年命,藥勢如土。
出神仙傳 凡道士求仙,勿與女子交,一交而傾一年之藥力,若無所服而行房内,減算三十年。
出青童君口訣凡修道之士,服食勿食血物。
若食之,使不能去三屍,止可食乾肉耳。
見葛洪内篇 凡學道之士,有疾閉目内視,使心火燒身,身盡存之,使精如仿佛,疾病即愈,若痛處存其火至,必驗。
出神仙傳 凡修道求仙,不欲見死人屍,損神壞氣之極,人君師父親愛不得已而臨之耳,所以道士去世,不事王侯,是無君也。
塊然獨存,是無友也,唯父母師主不得不臨喪,緻感極之哀,不要性命之傷耳!苟以此故而傷,是以無傷之也。
吾其秘之,故口傳焉。
出神仙傳 凡學仙者,三月九日、六月二日、九月六日、十一月三日,是忌日。
若入室不可見女子,六屍亂則藏血擾潰飛越、三魂失守、神凋氣逝,積以緻死。
所以忌此日者,非但塞遏泆逸而已,特以安女宮。
女宮在申,男官在寅,寅申相刑,刑殺相加,是日男女三屍出於日朱瞳之中,女屍招男,男屍招女,禍害往來,喪神虧命,雖人不自覺,而形露已損,由三屍戰于眼中,流血于泥丸也。
若至其日雖至寵之女子、親愛之令婦,固不可相對。
昔先師但修此道而仙矣。
複不及至親,無心者矣,子其慎之。
凡修道之士,夜卧側睡,存鬥覆身,坐則存日在泥丸,月在臍,臨卧兩手用雙雷訣閉氣提縮下部九次,如忍大小便狀方睡。
如睡覺再作睡,必屈二足,則無走失之患,切宜慎之。
凡遇甲寅、庚申之日,是屍鬼競亂,精神躁穢之日也。
不可與夫妻同席,大有所忌。
凡山居修真學道者,慎勿言,有多為山神百精所試,夜卧閉目存眼童子在泥丸中,令内視身神,長生升天,昔劉京亦用此衛。
出神仙傳 凡山行必用雲笠以皂絹籠之,以障風日塵沙,冬則有雪巾鹿裘,左腋必用鹿皮袋以貯藥餌,丹砂拯生救人之物,不可缺,或步行用震靈杖以辟邪氣,或乘騾則令童子挾其杖而後随,自是道人标格,不與世俗同也。
凡山居有幅巾者,俗謂一字巾,以一幅裹於首,布納草屦。
長縧是山中幽隐學道之士所用也。
凡采藥入山,未至山百步,先卻行百步,反足乃登山,山精不犯人,衆邪伏走,百毒藏匿。
出神仙傳 凡行經山及諸靈廟祠問,存口中有真人,字赤靈丈人,侍以玉女二人,一女名華正,一女名攝精,丈人着赤羅袍,玉女二人上下黃衣,所存異乃叱咤曰:廟中鬼神速來,使百邪詣赤靈丈人,受斬死,衆精卻千裡,此是三天前驅使者捕鬼之法。
出劍經神仙傳 凡夜行先默念金光咒,出戶存己身之光,籠罩其身,念天蓬咒,勤數叩齒,以兩指捺人中上鼻孔内則,邪鬼不敢犯。
若有鬼現形,則日吾奉天帝勑,主管鄭都六天宮門。
一日纣絕陰天宮,二曰泰煞諒事宗天宮,三曰明辰耐犯武城天宮,四曰恬照罪氣天宮,五日宗靈七非天官,六曰敢司連宛屢天宮,敢有犯我者,女青有律,勿赦,複叩齒。
念天蓬咒,則鬼遠遁百裡,魔無幹犯也。
凡修真之士理發,及飲食、施履屐枕褥,勿令非道之士見其理發,幹其飲食,動其履屐,用其枕褥,彼俗屍魄形中之鬼來侵我神也。
所以道士栖山林而幽身者,皆欲遠茲嚣穢,絕放人間之業,是恐外物凡百犯其性命也,秘之!出神仙傳 朝修吉辰章 正月 元日,天中節會之辰,元始天尊登九玄天,太極金書于天帝君,太上老君降現,昊天上帝統天神地隻朝三清,東方七宿星君下降,徐來勒真人於會稽上虞山傳經于葛玄真人。
初二日,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日,太白北鬥星下降。
初四日,開基節,玉晨大道君登玉霄琳房四盼天下。
初五日,鄧白玉、王仲甫二真人同飛升。
初六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七日,謂之上會日,可齋戒,真武下降;四鬥帝君下降清行,甘真人飛升。
初八日,南鬥下降。
初九日,太素三元君朝真。
初十日,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日,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三日,三元集聖。
十四日,三官下降。
十五日,上元節,天官賜福之,混元上德皇帝降現,西鬥帝君下降,天地水三官朝天,翊聖保德真君降,佑聖司命真君誕生,正一靜應真君誕生,金精山張靈源真人飛升,上元十天靈官神人兵馬無鞅數衆與上聖高真妙行真人同降人間,考定罪福。
十八日,三元内奏之辰。
十九日,北陰聖母下降,五瘟神行病。
二十日,南鬥星君下降。
二十一日,天猷副元帥下降。
二十二日,嗣天師張真人飛升,三屍神奏罪福。
二十五日,天蓬下降,北鬥出遊。
二十六日,北鬥出遊,翊聖下降。
二十七日,北極北鬥下降。
二十八日,許真君誕生。
二十九日,北陰下降。
二月 初一日,天正節又名中和節。
翊聖保德真君下降,沖應太虛王真君,誠應妙遠郭真君同飛升。
初二日,鮑翊真人於嵩山遇三皇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日,北極北鬥下降。
初四日,南鬥星君下降,六司下降。
初五日,北極天蓬都元帥下降。
初六日,東極東華帝君降生。
其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七日,西鬥翊聖真君下降,北鬥出遊。
初八日,芳春節,太上玉晨大道君登玉霄琳房四盼天下,太素三元君朝真,真武下降,南鬥下降,天帝遊東井。
初九日,東鬥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日,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日,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衆生脫離若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日,尹虔子、張石生、李方回三真人同飛升。
十三日,中元葛真君誕生。
十四日,闾丘方遠真人飛升。
十五日,真元節,三教宗師太上老君混元道德皇帝誕生,西鬥下降。
十六日,天曹掠剩大夫下降。
十九日,北陰下降。
二十三日,翊聖保德真君下降,北鬥出遊。
二十五日,新羅金真人飛升。
二十六日,北鬥出遊,虛靜沖素徐真人誕生。
二十七日,北極北鬥下降。
二十九日,北陰聖母下降。
三十日,大慈大悲大慧真人降現。
三月 初一日,九壘土聖君上詣波梨答和天奏陳九地學道德仙人名於四天之主。
初二日,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日,蕩邪之日,北方鎮天真武誕生,葛仙翁上升,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北極北鬥下降,翊聖真君下降,五方雷神下降。
初五日,南鬥下降,天逢元帥下降。
初六日,玄洲上卿蘇仙君升仙,天帝遊東井;其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七日,西鬥帝君下降,太素三元君朝真。
初八日,元始天尊降元陽上宮,集會太羅太梵天帝演說靈寶要法,度三界五道一切含靈。
初九日,真武下降,東鬥下降,北陰下降,蓬萊都水使者下降。
初十日,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日,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五日,元始天尊遊玉京元陽上觀,集會三界神仙真聖演說道妙;西鬥下降。
十六日,天曹掠剩下降。
十八日,太上老君下降,太清宮先天元後降現,後土皇地祇降生。
十九日,南鬥下降,翊聖真君下降,北鬥下降。
二十五日,天蓬下降。
二十六日,翊聖真君出遊,北鬥出遊,杜炳真人升仙。
二十七日,北極北鬥下降。
二十八日,太乙月孛星君降現。
二十九日,北陰下降。
四月 初一日,天棋節,南方七宿星君下降。
初二日,太乙虛無真君下降。
初三日,北極北鬥下降,翊聖真君下降。
初四日,真武下降,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天帝遊東井。
初五日,天蓬下降。
初六日,太素三元君朝真,五方雷神下降;其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七日,南鬥下降,北鬥下降,西鬥下降,宜春謝真人升仙。
初八日,啟夏之日,太上玉晨大道君登玉霄琳房四盼天下,太上老君西入流沙化胡,三天無上尊尹真人誕生,葛孝先真誕生。
初九日,東鬥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日,長生保命天尊下降,北鬥出遊。
十一日,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衆生脫離苦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日,玄中大法師下降。
十三日,三皇帝君下降。
十四日,紫極洞天純陽靈寶呂真人誕生。
十五日,東華洞天正陽靈唯真人誕生,西鬥下降。
十六日,天曹掠剩下降。
十七日,翊聖真君下降。
十九日,北陰下降。
二十一日,天猷下降。
二十二日,北鬥出遊。
二十五日,天蓬下降。
二十六日,翊聖下降。
二十七日,北極北鬥下降。
二十八日,太上老君集會三界十極群仙。
二十九日,北極聖母下降。
五月 初一日,延生節,太上老君傳三天正法付漢天師,天帝遊東井,南極沖虛妙道真君下降。
初二日,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日,北極北鬥下降。
初五日,續命之辰,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天蓬翊聖真君下降,真武下降,北鬥出遊,欻火大神生,葉道元天師降伏婆羅門妖幻救龍尼難。
初六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九日,太上玉晨大道君登王霄琳房四盼天下,東鬥下降,北鬥下降。
十一日,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衆生脫離苦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日,甯肌節,天真上聖示現之辰。
十三日,翊聖真君下降,北鬥出遊,崇甯真君降現。
十五日,太上老君降現鶴嗚山,南極老人星下降,西鬥下降。
十六日,三元采訪下降。
十七日,北鬥下降。
十九日,天地二氣交造化萬物之辰。
二十日,翊聖下降,北鬥出遊。
二十一日,天猷下降。
二十五日,太平真君升仙,天蓬元帥下降。
二十八日,天休節,上元星君下降,北陰聖母下降。
六月 初一日,清靈真人下降。
初二
葛仙築初學丹竈時,曾有傳點茅之方,用藥點銅,非惟透白,又且軟而不燥,後見仙翕造為酒器,皆就底鑴不堪典賣四字,有客問其故,則曰:此茅銀也。
家雖薄,無以備器用,以代一時之用,慮盜者以典以賣,遂鑴而知之,使不緻陷溺矣。
仙翁晚年悉毀之。
後之修煉者,悉宜禁革。
按宋仁宗景佑二年,亳州僧人福清上言:臣僧徒不務祖風,悖毀本教,皆慕長生久視之道,希望飛升天阙,乃傳黃老之道,今雖有坐禅之名,實非有觀心究性之旨,内則皆竊道家煉身中之鉛汞,以求長生久視;外則修青黃白之術,貪其财利,原其所為,皆是勾庚點茅、乾汞縮貨,為假金銀,騙許世人,取獲财利,與賊無異,不懼天譴,不畏王法,不避神誅,豈是出家修行之事!其丹道之事,本道士為之,宜也。
而道家知其丹經之禁戒,天律甚嚴,故不敢為,獨臣僧家竊而為之,操心險惡,陷害世人,破家廢産者多矣。
先儒所謂道家寶藏盡為釋氏偷去,正為此也。
悉宜禁革。
帝乃下令:道士敢有勾引僧徒貪其财物,傳授道法,及僧敢有不務祖風,竊修道教,私造假金銀,點茅勾庚,乾汞縮貨者,悉皆遷徙遼西邊戍,以備契丹。
自是丹道不傳下士者,自此始。
論屍解 人死必視其形,如生人,皆屍解也。
視足不青,皮不皺者,亦屍解也。
要目光不毀,無異生人,亦屍解也。
頭發盡脫而失形骨者,皆屍解也。
白日屍解,自是仙,非屍解之例也。
方諸國 按《真诰》曰:東海之外有修佛道者,其國日方諸,其人以長生為道,不死為樂,其方諸之國,其國四正,一面長一千三百裡,四面合五千二百裡,故謂之方諸,上高九千丈,有長明太山,夜月高丘,各周迥四百裡,其地草木茂蔚而華實,有不死草,蒨粲而不凋,萬歲常青,食之不死。
有甘泉水,所在有之,飲其水亦不死,人皆長生。
其國有青帝君,宮在東華山上,方二百裡,中有天仙,上真宮室在焉,金玉谲瑤雜為棟宇。
又有玄寒山,山上列為外官,宮室周二百裡。
中方諸東西二面,各有小方諸,去大方諸三千裡。
小方諸亦方,面各三百裡,周回一千二百裡,亦各别有青帝君之宮室在焉。
中有天真居之。
一雲開辟有之矣,莫知其歲。
其山出靈烏靈獸,莫知其名。
大方諸對會稽之東南,看去會稽七萬裡,東北看則有湯谷,建木鄉,又去方諸六萬裡。
大方諸之西小方諸之國,多有奉佛道者,有浮圖以金玉镂之,或數百尺而層樓突起,其土人極孝而不死,是食不死草所緻也。
皆服五星之精,日月之華,晝服日光,夜服月華,讀夏《歸藏》之經,用之以飛行。
大方諸之東小方諸上多奇寶,甚靈異,有玉酒金漿在焉。
青帝君畜積天寶之器物,盡在於此,亦多有仙人,食不死草,飲此酒漿,身作金玉色,常多吹九靈箫以自娛樂。
能吹箫者聞四十裡,箫有三十孔,竹長二三尺,九箫同唱,百獸抃舞,鳳凰群至,嗚舞以和箫聲,此國之樂也,與西胡之佛法大不俾矣。
西胡之法,謂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其樂不同,況其法也。
《涅盤經》雲:生滅減矣,寂滅為樂,是以生為幻,死為樂。
方諸國以生為樂,死為患也。
故稱佛法,不稱佛道。
出真诰 按《文獻通考》曰:東海之外有浮鹄山者,梁武帝時其山漂至浙東海中,上有修道者,女仙三百餘人,皆三四百歲。
有二師,各千歲。
其山出朱草,以為席,獻於帝。
言,草中皆有赤烏,帝命繪其像,乃丹鳳也。
旬日其山複浮而去。
夷狄奉道 朝鮮之國,自武王封箕子於其國,其中國之禮樂制度、衣冠文物、醫巫蔔筮皆在焉。
周人有半萬商人渡遼水之說是也。
所帶中國五千七百八十八人至其國,至今禮樂制度、詩書文物皆在焉,頗有中國之遺風,非可與夷狄之邦共語也。
惜乎天道之秘,不傳異言之域,故無道教。
又按《道鑒》載:新羅人金可奇者,恥其國言語之鄙,有夷狄之俗,乃入中國習中國之言,學黃老之道二十四年,忽遇異人,授以天心靈秘之要、飛升變化之道,於是精思妙道,誦道教諸品仙經,九年不辍,天帝錫以靈範,於是隐於終南山,至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上表於朝,言臣奉玉皇诏升臣為英文台侍郎,明年二月十五日臣當上升。
帝異之,遣中侍視之,其飛升之日,居民環堵而觀者萬計,皆聞空中神人之語。
曰:新羅王尚仁柔,多大德,不以強淩弱,侵鄰國之地,無欺大國之心,毋遏中國之貢,不尚戰攻而殘殺生民之命。
金可奇者,新羅王之族人也。
上帝有诏,白日沖舉,升英文台侍郎。
其新羅、朝鮮、耽羅、百濟,東海之濱,所有國土皆有王以主之,皆屬東華帝君所掌。
凡強國奪其地為屬郡,遏中國之貢為己有,尚戰殺而殘生民之命者,死又九幽,風刀考身,萬劫不赦。
侵人之國土者,子孫生則夭殃,其身死則為彼國之狗,過刀砧,百世以償之。
除劫各國山川之神往返之報,不赦,獨新羅人有功於世,故能上升天阙。
言畢,忽聞箫鼓震空,鸾鶴翩跹,幡幢自空而下,迎之升天而去。
以是論之,新羅、朝鮮、百濟、耽羅,皆在東海之濱,得天地清靈之氣,皆可學道,是其驗也。
皇甫真人曰:東海之濱,其高麗、耽羅、新羅、百濟等八國,其國與蓬萊之境地脈海泉相接,其人皆可學道。
學者皆能長生久視。
惜乎反棄東方生氣之國、仙源之脈,而奉西方金氣肅殺寂滅之教,以死為樂,以生為幻,以金克木之故,自喪真仙道而不能長生久視,獨新羅金可奇者知東方之國皆有仙氣,屬春屬水,其天地發生之所,太陽所出之方,皆可學道,故入中國尋師問道,乃得白日上升。
碧霞翁曰:夷狄之邦,福氣所薄,其人宿生無有修積者,善根淺薄,不能生於中土,故語言不通,其道難以筆舌所言,是皆口口相傳,心心相授,要在心與妙融,道與契合,故言不通故不可傳也。
回鹘之教 按回鵲谟素兒馬儀教門之經,漢譯其名日《太上老君往西域化胡得道天經》曰:人子之道在於忠孝,既知忠孝,要知身體從何而來,乃是父母之遺體,以成子身。
既有此身,便要知孝道之理。
用於君必要盡人臣之義,不敢悖乎天道,其大道也。
獨主一元造化為天地日月星辰萬物之主,至廣至大,至尊至貴,無極無一之道,是以包含萬象,萬教千門皆從此出。
故為天地萬物之母。
其為人也,天之所生,天之所履,隻知有一個天,故曰奉天為教。
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而為萬象主,天道自昭昭。
以是論之,太上之設教,雖蠻貊之邦,異言之域,莫不化之以仁,而教之以義,備見於此矣。
故回鵲之人,修其教者,三百歲者有之,是其驗也。
故回鹘之人,不悖其天而奉其教焉。
其教也,止知有天,更不奉其他神。
每日朝暮,向天叫天而求福,以手接之扪之於面,揣之於懷,謂天賜福矣。
此回鵲奉天之教也。
宋理宗皇帝制制化胡辯 朕嘗觀滅儒道諸書,胡人皆忌其老子有化胡之說,言老子生於定王之世,佛生於老子出關之前,在昭王之日,因與中國儒書所載不同。
朕以儒典考之,《通鑒》内當幽王之世,洛河竭,有老子歎河竭之說,皆載之史籍矣。
幽王乃定王之十世祖也,在定王前相隔十世之前,何先有老子之名也。
又考之漢劉向所編老氏傳載,老子在商為西伯之守藏史。
又考之儒典曰:老彭商之賢大夫也。
又考之回回經書,皆載老子化胡成道事迹,以是推之,老子生於商可辯矣。
蓋當是時,受天命而君天下者曰天王,周以文王之德,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其德澤化被萬方,無思不服,是以萬方來朝,皆沐天子之德,澤所緻也。
其老氏乃周天王之臣也,以天子德化,西出函谷化被羌酉,其治教皆出於中國,如言修道學道者,道之一字,乃老子所起。
既日修道,即老子所化而無疑矣。
豈非老氏之徒乎?《中庸》曰:修道之為教。
既言修道,即是修老子之教也。
複何疑焉?其佛也載諸梁武帝與昭明太子所編《文選》,其佛生之日已有證矣。
其文曰: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謂恒星不現也,漢晉兩明,并勒丹青之飾,謂其教始興也,謂佛生於周莊王之九年,當魯莊公之七年,佛法漢明帝時始來,其教晉明帝時始興,故曰二莊而生,兩明而興。
此梁武帝命載諸儒典,為天下萬世之證,此萬世之公論,不可改也。
豈非天意之有在,是知中國聖人誕生之迹,化胡之事,天道有不可泯者矣!嗚呼,艱哉! 今故考之道釋二教,函矢之生者,始於王浮。
初為生,因其聰慧絕倫,衆僧妒之,酖之不死,浮遂畜發為黃冠,升為祭酒,因與僧家有隙,乃改古本化胡經,增其僞說,互相抗壓,於是移老子生於定王之世,移佛生於昭王之時,在老子西化出關之前,自是函矢之生非一日也。
餘謂其化胡之事不可憑,道釋二家之書當以儒典證之,則知何人為之立教,為何人所化也,其事見乎《括地志□四夷部》、《魏略□西戎傳》、《随史□西域傳》裴楷《上漢桓帝疏》及所注全二國志》、崔元山濑鄉記皇甫谧、嵇康等傳,範蔚宗書《宋雲南行記》、《唐太宗實錄》、《八學士議狀》、曆代帝王之贊、唐玄宗、宋光宗之序,俱有載也,皆出於儒書及見回回谟素兒馬儀經。
事之虛實,昭如日星,不可掩也。
此天下萬世之公論,明矣。
吾複何言哉!校其佛氏之教,導之以慈愛;黃帝之教,導之以仁義;老氏之教,導之以道德,陳之以忠孝;孔氏之教,導之以禮樂,陳之以綱常。
此三教開化之本,莫過止于一善而已,豈可以同藝相妒而相攻耶?睢夷夏之不同,風俗之各異,而其為善一也。
自漢之先,中國止知有儒道二教,儒者尚以楊朱墨翟為異端而攻之,至宋亦以濂洛諸儒為僞學,因其各立門庭,不循先王之軌轍也。
蓋聖人立教必有妙理,如孔門尚謂理有未窮,知有未盡,聖人尚爾,況庸夫俗士安能測識哉!豈可妒其所長而毀天帝,貶孔老,而嫉之也。
是謂非亂之道也,豈不然乎? 元學士吳澄谏追薦冥福 按《吳草廬文集》其略曰:英宗至治三年,劫寫金字佛經,既完乃命中書左丞速速傳旨,令翰林學士吳澄撰佛經序,傳奉勑旨曰:寫經者專為追薦列聖,為人主祈天永命,為萬民祈福,三事可作序。
澄曰:主上寫經之意,為國為民甚盛舉也。
惟追薦冥福,臣所未知。
蓋釋氏因果之說,自古未有蠱惑,世人愚者,莫不喜聞,且國初以來,凡寫經追薦之事,不知其幾!若超拔未效,是無其理矣:若超拔己效,是誣其祖矣,撰為文辭,不可以示後世。
左丞曰:上命也,先生請俟駕還,自奏之。
英宗至,柳林為禦史大夫,帖失弒於行幄,帝即位,澄泣告於帝,謂祈福返至於滅身之速,而死於賊臣之手,梁武齊襄亦其事也,其無益可知矣。
配追薦祖宗,要皆往生西戎,不願生中土,誠可為萬世笑,帝乃命道士建祈壽醮,有曰:朕昔荷祖宗之積德,上天之眷命,受天明命為華夏主,奄有,四海,願與生民同跻壽域,使無天劄之災,鹹遂天成之德,上帝好生,允茲所請。
又建薦祖醮,有曰:朕聞人身難得,中土難生。
朕祖生於朔漠,受命上天,朕生中夏,曩者前聖皆薦祖往生西戎,今複因朕所薦,願使九廟神靈悉上升於天阙,勿使往生西戎,於是令天下諸省每遇節屆,聖壽之日,令道士禱天,為天子祈壽,為萬民祈福,薦祖宗升天,其薦拔析壽二醮,乃命道錄郝沖霄重編儀式,布諸四方,凡建國醮,當依是理行之。
修真口訣 凡服食藥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猜肝、犬頭肉,至忌都絕為上道士,自不可食猜犬肉而交房中,既令藥力不行,又計食一斤損算百日,子其慎之!此彭祖弟子撰傳者。
凡服神藥,勿向北方,大忌。
亥子日,不可唾,亡精失氣,減損年命,藥勢如土。
出神仙傳 凡道士求仙,勿與女子交,一交而傾一年之藥力,若無所服而行房内,減算三十年。
出青童君口訣凡修道之士,服食勿食血物。
若食之,使不能去三屍,止可食乾肉耳。
見葛洪内篇 凡學道之士,有疾閉目内視,使心火燒身,身盡存之,使精如仿佛,疾病即愈,若痛處存其火至,必驗。
出神仙傳 凡修道求仙,不欲見死人屍,損神壞氣之極,人君師父親愛不得已而臨之耳,所以道士去世,不事王侯,是無君也。
塊然獨存,是無友也,唯父母師主不得不臨喪,緻感極之哀,不要性命之傷耳!苟以此故而傷,是以無傷之也。
吾其秘之,故口傳焉。
出神仙傳 凡學仙者,三月九日、六月二日、九月六日、十一月三日,是忌日。
若入室不可見女子,六屍亂則藏血擾潰飛越、三魂失守、神凋氣逝,積以緻死。
所以忌此日者,非但塞遏泆逸而已,特以安女宮。
女宮在申,男官在寅,寅申相刑,刑殺相加,是日男女三屍出於日朱瞳之中,女屍招男,男屍招女,禍害往來,喪神虧命,雖人不自覺,而形露已損,由三屍戰于眼中,流血于泥丸也。
若至其日雖至寵之女子、親愛之令婦,固不可相對。
昔先師但修此道而仙矣。
複不及至親,無心者矣,子其慎之。
凡修道之士,夜卧側睡,存鬥覆身,坐則存日在泥丸,月在臍,臨卧兩手用雙雷訣閉氣提縮下部九次,如忍大小便狀方睡。
如睡覺再作睡,必屈二足,則無走失之患,切宜慎之。
凡遇甲寅、庚申之日,是屍鬼競亂,精神躁穢之日也。
不可與夫妻同席,大有所忌。
凡山居修真學道者,慎勿言,有多為山神百精所試,夜卧閉目存眼童子在泥丸中,令内視身神,長生升天,昔劉京亦用此衛。
出神仙傳 凡山行必用雲笠以皂絹籠之,以障風日塵沙,冬則有雪巾鹿裘,左腋必用鹿皮袋以貯藥餌,丹砂拯生救人之物,不可缺,或步行用震靈杖以辟邪氣,或乘騾則令童子挾其杖而後随,自是道人标格,不與世俗同也。
凡山居有幅巾者,俗謂一字巾,以一幅裹於首,布納草屦。
長縧是山中幽隐學道之士所用也。
凡采藥入山,未至山百步,先卻行百步,反足乃登山,山精不犯人,衆邪伏走,百毒藏匿。
出神仙傳 凡行經山及諸靈廟祠問,存口中有真人,字赤靈丈人,侍以玉女二人,一女名華正,一女名攝精,丈人着赤羅袍,玉女二人上下黃衣,所存異乃叱咤曰:廟中鬼神速來,使百邪詣赤靈丈人,受斬死,衆精卻千裡,此是三天前驅使者捕鬼之法。
出劍經神仙傳 凡夜行先默念金光咒,出戶存己身之光,籠罩其身,念天蓬咒,勤數叩齒,以兩指捺人中上鼻孔内則,邪鬼不敢犯。
若有鬼現形,則日吾奉天帝勑,主管鄭都六天宮門。
一日纣絕陰天宮,二曰泰煞諒事宗天宮,三曰明辰耐犯武城天宮,四曰恬照罪氣天宮,五日宗靈七非天官,六曰敢司連宛屢天宮,敢有犯我者,女青有律,勿赦,複叩齒。
念天蓬咒,則鬼遠遁百裡,魔無幹犯也。
凡修真之士理發,及飲食、施履屐枕褥,勿令非道之士見其理發,幹其飲食,動其履屐,用其枕褥,彼俗屍魄形中之鬼來侵我神也。
所以道士栖山林而幽身者,皆欲遠茲嚣穢,絕放人間之業,是恐外物凡百犯其性命也,秘之!出神仙傳 朝修吉辰章 正月 元日,天中節會之辰,元始天尊登九玄天,太極金書于天帝君,太上老君降現,昊天上帝統天神地隻朝三清,東方七宿星君下降,徐來勒真人於會稽上虞山傳經于葛玄真人。
初二日,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日,太白北鬥星下降。
初四日,開基節,玉晨大道君登玉霄琳房四盼天下。
初五日,鄧白玉、王仲甫二真人同飛升。
初六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七日,謂之上會日,可齋戒,真武下降;四鬥帝君下降清行,甘真人飛升。
初八日,南鬥下降。
初九日,太素三元君朝真。
初十日,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日,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三日,三元集聖。
十四日,三官下降。
十五日,上元節,天官賜福之,混元上德皇帝降現,西鬥帝君下降,天地水三官朝天,翊聖保德真君降,佑聖司命真君誕生,正一靜應真君誕生,金精山張靈源真人飛升,上元十天靈官神人兵馬無鞅數衆與上聖高真妙行真人同降人間,考定罪福。
十八日,三元内奏之辰。
十九日,北陰聖母下降,五瘟神行病。
二十日,南鬥星君下降。
二十一日,天猷副元帥下降。
二十二日,嗣天師張真人飛升,三屍神奏罪福。
二十五日,天蓬下降,北鬥出遊。
二十六日,北鬥出遊,翊聖下降。
二十七日,北極北鬥下降。
二十八日,許真君誕生。
二十九日,北陰下降。
二月 初一日,天正節又名中和節。
翊聖保德真君下降,沖應太虛王真君,誠應妙遠郭真君同飛升。
初二日,鮑翊真人於嵩山遇三皇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日,北極北鬥下降。
初四日,南鬥星君下降,六司下降。
初五日,北極天蓬都元帥下降。
初六日,東極東華帝君降生。
其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七日,西鬥翊聖真君下降,北鬥出遊。
初八日,芳春節,太上玉晨大道君登玉霄琳房四盼天下,太素三元君朝真,真武下降,南鬥下降,天帝遊東井。
初九日,東鬥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日,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日,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衆生脫離若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日,尹虔子、張石生、李方回三真人同飛升。
十三日,中元葛真君誕生。
十四日,闾丘方遠真人飛升。
十五日,真元節,三教宗師太上老君混元道德皇帝誕生,西鬥下降。
十六日,天曹掠剩大夫下降。
十九日,北陰下降。
二十三日,翊聖保德真君下降,北鬥出遊。
二十五日,新羅金真人飛升。
二十六日,北鬥出遊,虛靜沖素徐真人誕生。
二十七日,北極北鬥下降。
二十九日,北陰聖母下降。
三十日,大慈大悲大慧真人降現。
三月 初一日,九壘土聖君上詣波梨答和天奏陳九地學道德仙人名於四天之主。
初二日,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日,蕩邪之日,北方鎮天真武誕生,葛仙翁上升,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北極北鬥下降,翊聖真君下降,五方雷神下降。
初五日,南鬥下降,天逢元帥下降。
初六日,玄洲上卿蘇仙君升仙,天帝遊東井;其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七日,西鬥帝君下降,太素三元君朝真。
初八日,元始天尊降元陽上宮,集會太羅太梵天帝演說靈寶要法,度三界五道一切含靈。
初九日,真武下降,東鬥下降,北陰下降,蓬萊都水使者下降。
初十日,長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日,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五日,元始天尊遊玉京元陽上觀,集會三界神仙真聖演說道妙;西鬥下降。
十六日,天曹掠剩下降。
十八日,太上老君下降,太清宮先天元後降現,後土皇地祇降生。
十九日,南鬥下降,翊聖真君下降,北鬥下降。
二十五日,天蓬下降。
二十六日,翊聖真君出遊,北鬥出遊,杜炳真人升仙。
二十七日,北極北鬥下降。
二十八日,太乙月孛星君降現。
二十九日,北陰下降。
四月 初一日,天棋節,南方七宿星君下降。
初二日,太乙虛無真君下降。
初三日,北極北鬥下降,翊聖真君下降。
初四日,真武下降,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天帝遊東井。
初五日,天蓬下降。
初六日,太素三元君朝真,五方雷神下降;其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七日,南鬥下降,北鬥下降,西鬥下降,宜春謝真人升仙。
初八日,啟夏之日,太上玉晨大道君登玉霄琳房四盼天下,太上老君西入流沙化胡,三天無上尊尹真人誕生,葛孝先真誕生。
初九日,東鬥下降,北陰下降。
初十日,長生保命天尊下降,北鬥出遊。
十一日,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衆生脫離苦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日,玄中大法師下降。
十三日,三皇帝君下降。
十四日,紫極洞天純陽靈寶呂真人誕生。
十五日,東華洞天正陽靈唯真人誕生,西鬥下降。
十六日,天曹掠剩下降。
十七日,翊聖真君下降。
十九日,北陰下降。
二十一日,天猷下降。
二十二日,北鬥出遊。
二十五日,天蓬下降。
二十六日,翊聖下降。
二十七日,北極北鬥下降。
二十八日,太上老君集會三界十極群仙。
二十九日,北極聖母下降。
五月 初一日,延生節,太上老君傳三天正法付漢天師,天帝遊東井,南極沖虛妙道真君下降。
初二日,天曹掠剩下降。
初三日,北極北鬥下降。
初五日,續命之辰,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天蓬翊聖真君下降,真武下降,北鬥出遊,欻火大神生,葉道元天師降伏婆羅門妖幻救龍尼難。
初六日,建玉樞會,以保一月之安。
初九日,太上玉晨大道君登王霄琳房四盼天下,東鬥下降,北鬥下降。
十一日,大慈大悲天尊普救三界一切衆生脫離苦難,消災解厄天尊下降。
十二日,甯肌節,天真上聖示現之辰。
十三日,翊聖真君下降,北鬥出遊,崇甯真君降現。
十五日,太上老君降現鶴嗚山,南極老人星下降,西鬥下降。
十六日,三元采訪下降。
十七日,北鬥下降。
十九日,天地二氣交造化萬物之辰。
二十日,翊聖下降,北鬥出遊。
二十一日,天猷下降。
二十五日,太平真君升仙,天蓬元帥下降。
二十八日,天休節,上元星君下降,北陰聖母下降。
六月 初一日,清靈真人下降。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