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下卷

關燈
宮殿壇墠章 宮 宮者,帝王探居之所日宮。

    黃帝祀上帝於昊天之宮,祀三清於太極天宮,故黃帝之受命上天,眷命凡有天下者,皆曰奉天以承天運,此宮之始也。

     觀 下仰上日觀,音官上俯下日觀。

    音貫帝王臨政之所,明堂是也。

    居高以臨下之意,故日觀音貫。

    按《黃帝内傳》西王母授帝白玉元始真容,置於高觀之上,此觀之始也。

     殿 《演義》:殿,法也。

    取衆屋擁從,摯虞決疑。

    要注曰:殿則有階陛,堂有階無陛。

    《春秋》謂之路寝,《禮記》、《白虎通》俱曰:天子之堂。

    《史記》:秦始皇作朝宮渭南,先作前殿、阿房。

    《商君書》有言:天子之殿。

    則是秦自孝公來已雲然矣。

    蓋秦如日殿也。

    後世祀天帝者,有金阙寥陽寶殿、無極寶殿、太極殿,其名極多,此殿之始也。

     閣 《韓詩外傳》曰:黃帝時,鳳巢於阿閣。

    閣亦肇于黃帝也。

    世有杞天帝宮觀,建通明閣、紫虛閣、玉皇閣等名,此閣之始也。

    餘於長生宮建壽星閣、天皇閣,為民祈壽祈谷。

     樓 《史記》:方士言於漢武帝曰: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帝乃升幹樓。

    然則,樓蓋起于黃帝之時。

    世之祀天帝,宮觀多建鐘鼓樓,及有栖真等樓,此樓之始也。

     道藏 始老子為周文王守藏史,以東觀藏書,後世道家皆有道藏藏經焉,鹿皮公置以轉輪懸閣,動則鐘鼓自嗚,中藏其經,外則刻以天神像置之,此其始也。

    後世有輸藏殿日雲章寶室、天章寶藏,飛天法輪等名,此藏之始。

    餘改藏殿為縱玑殿,謂其斡運天道,如璇玑、玉衡,以行天也。

     堂 古者羽流建天醮,有演法堂。

    堂列六幕,設六師位於内,以主醮事,此堂之始也。

    餘改堂為泰玄殿。

     天關 天關之名,自餘始之。

    餘於南極長生宮建玉宸天關,左右列四天帝君,一日承天輔教青靈帝君,一日安邦柱國皓靈帝君,一日保鎮國祚丹靈帝君,一曰制禦萬神玄靈帝君。

    關之前兩楹有對曰:阊阖雲開,來三界朝天之仙侶;穹窿日霁,列四靈輔弼之神君。

     天門 《皇圖要紀》曰:軒轅造門戶。

    然則門戶之制其在上棟下宇之後,晨昏啟閉,以禁除暴曰門。

    古制有用二龍虎君者,有用二天丁者。

    今餘所制,凡有天丁龍虎君者為之天關,無者為之天門,以其祀上帝二清之所,乃太羅玉清之境,故以天門稱之。

    世俗不明理者,呼為山門。

    又日三門,去道遠矣。

     缽堂 其堂乃四方鸾俦鶴侶柄真之所,自古名山仙迹之所有之。

    餘於南極長生官建造缽堂,名曰柄真館,揭其名于門楣,對曰:世間雲水皆居此;天下全真第一關。

    堂之前軒扁曰:華靈隐霭之額。

    軒柱對曰:闡中國聖人之大道;襲上天仙子之遺風。

    軒之中立啟關閉關之牌,中祀王重陽真人像,案設金木水火土以相五行造化,用金蓮七朵,以表七真玄機,供列于前。

    中立全真缽架,下列水鼎,上懸五鈴一缽。

    架有對雲:五鈴齊振,弘開太極之關;一缽暫停,再入泰玄之室。

    兩傍對列坐寵一十四,單以鉛汞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為号。

    堂之柱對句雲:默朝上帝升金阙;靜守中黃閉玉關。

    左右有二廂房,左日鶴巢,右日麟薮。

    内設雲床一十四,坐外事身品具、齋饅器用等物,悉皆周備,以俟雲水全真栖息之用。

    世之作缽堂者,體此為法。

     園室 以磚砌為室,方圓一丈,無門,止留一竅以通飲食。

    後留一穴,以便出穢。

    全真入園,砌其門,謂之閉關。

    坐百日乃開,謂之開關,此園室之制也。

    其張道陵,漢留侯子房之後,沛豐已裡中人,本太學生,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科晚乃歎曰:此無益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入蜀鶴嗚山坐園,精思煉志,着道書二十四篇。

    三年丹成,謂弟子王長曰:神丹服之,必當沖天,吾更須為國為民興利除害,即臣事三境,則吾無愧焉。

    帝聞有道,授太傅,封冀縣侯。

    永壽元年九月九日與夫人雍氏同升天,其圓室自此始也。

     庵 匡續夏禹之裔,弟兄五人,生而神靈。

    長曰續周。

    武王時與老子同為柱下史,受老子之道,隐於浔陽,三人結廬于天池之峰,二人結廬於虎溪。

    道成沖舉,故名其山日匡廬,漢武帝封為大明君。

    國朝改君為公,此庵之始也。

    後遁世之士潛修.至道者,結茅於岩壑之問,亦其事也。

    餘故體其制,結茅於遐齡之南峰,其地産靈芝,故名之曰芝 庵,書其對曰:我居方外當離俗;誰信庵中别有天。

    其庵内對曰:一室鬥大,寸心天寬;默坐凝神,妙思玄造。

    庵之下建白雲之丹室,書其對曰:柄白雲而煉大還;避紅塵而為小隐,以俟有道者居之。

    其路自飛升台之南地,齡峰之西有松杉之徑,周回曲折,而至其處,其徑中有額曰:白雲深處。

    書其對曰;一壺天地小;無限野雲深。

    将至庵所,其徑有額曰:紅塵不到處。

    書其對曰:靜裹日月長;閑中天地闊。

     台 古之修道之士,有功成道,備沖舉者,必隐名山仙地而上升。

    餘於是立飛升台於遐齡洞天遐齡峰之上,以俟成道仙俦,必跻台上而沖升矣。

    台上古柱有對雲:九轉丹成,舉步高奔紫極;大還煉就,騰身直上青旻。

     寺 寺者,六卿之爵,人臣之位,大夫居之。

    故秦有太常寺,以主祀天之禮。

    漢武帝以道士淩太沖為太常卿,乃改太常寺為承天寺,以杞上帝。

    自是,祀天以道士為太常之官,以主祀事。

    又設祭酒一員,以掌醮事,以承天寺為道士之官衙。

     祠 道家古聖之祠,自峨崛山天真皇人之祠始之。

    古有三山祠是也。

    蜀之峨呢山,昔天真皇人之宮在焉。

    浔陽匡廬之天池及虎溪,有大明君二祠在焉。

    晉之五台山,有二祠。

    一祠紫府瘍門君之宮在焉,一祠乃王子晉之弟眉壽修道之宮在焉。

    其三山皆有放光之石,遇日生白雲,則有五色之光。

    自五胡亂華,中原雲擾,因其有光,皆為石勒、姚苌所奪為胡廟,而中國三山神祠始絕矣。

     館 天真有玄館。

    有道之士所居之宅,謂之玄館。

     院 道衆聚居之宅曰院。

     天台口 周穆王太子奉天尊上帝之室名日天宮。

    自漢晉以下,凡奉道之家,供奉天尊上帝之室,皆名天宮。

     雷壇 凡行雷法祈禱之家,奉雷神之室名曰雷壇。

     壇墠 方氏注曰:祭地為墠,築上為壇。

    《書》金滕武王有疾周公為三壇同墠。

    《黃帝内傳》乃有築壇墠事,是其始也。

     皇壇 科曰:齋莊謹肅秘密,混融内真之事也;幡幢旌節折旋,回還外儀之事也。

    然誠心合真,運用無問,與天地為徒,則猶待外儀以變化境界,凡一俯一仰、一進一退,眼見耳聞,莫非正事,邪心無自而入,則可通天真,格上帝。

    故曰法天、象地,像世威儀,則無往不肅敬也。

    凡壇墠,其制三級,蓋分天尊地卑之設。

     上一級,立虛皇玉京山天寶華台,供三寶帝師,左列建天真命魔之幢,右列建獅子辟邪之節,左之左設通真之符,以降千真,右之右設達靈之符,以召萬靈。

    中設三晨之符,以通萬氣,辟除妖氛。

    壇之東,植青龍幡;符壇之西,植白虎幡符;壇之南,植朱雀幡符;壇之北,植玄武幡符。

    五方又敷鎮安玉符,此上之一級也。

    若不用三級,則就堂殿依方設之。

     中一級設八門 西北,标雲玉虛通真之門。

     正北,标雲清泠玄一之門。

     東北,标雲鎮靜自然之門。

     正東,标雲青華始生之門。

     東南,标雲純和剛陽之門。

     正南,标雲純陽烜赫之門。

     西南,标雲坤順金和之門。

     正西,标雲剛明皓華之門。

     下一級列十二氣 子位,玄天郁初之氣。

     醜位,北元自然之氣。

     寅位,辟非蕩邪之氣。

     卯位,始青茂元之氣。

     辰位,黃靈高玄之氣。

     巳位,鎮靜靈甯之氣。

     午位,炎真下明之氣。

     未位,中一凝真之氣。

     申位,厚和肅明之氣。

     酉位,剛堅素和之氣。

     戌位,真元養靈之氣。

     亥位,返陰回真之氣。

     已上三級之壇則成矣。

     皇壇之設,非特度生用之。

    凡修詞請命,禮聖朝真,禳災謝過,為國為民祈壽請福,薦拔宗祖,煉度幽靈,祈天建醮,悉宜用之。

     三級皇壇圖 奉聖儀制章 天神尊号 天尊号 《書》曰:天曰神,地日祇,人曰鬼。

    天曰神者,純陽青靈之氣,造化自然,锺氣之靈,故曰神。

    地曰祇者,秉天地锺海嶽之靈,自然之妙,故曰祇。

    人曰鬼者,凡人有死,皆曰鬼,雖修道,而成,不免有死,遺枯骨於人問者,縱高不妙?終為下鬼之稱,故日鬼。

    乃以上天之神,尊日天尊。

     元始天尊 造化之主,生物之始也。

    莫得其名,老子強名曰道。

    乃立其神之名日元始。

     昊天玉皇上帝 即天也。

    不得其名,乃日昊天,黃帝稱為玉皇,居上天故白上帝。

     後土皇地祇 其山川海嶽,必有神以主之,不得其名,黃帝稱為後土皇地隻。

     日 黃帝稱為太陽帝君。

     月 黃帝稱為太陰皇君。

     北辰 天之樞機也。

    為萬象之主,衆星拱之,居子位,故号北辰。

     五方五帝 天有五星,以配五行。

    五行之神,以主五方。

    東方神曰青靈帝君,南方神日丹靈帝君,西方神日皓靈帝君,北方神日玄靈帝君,中央神曰元靈帝君。

     九宸 九宸曰長生大帝、青華大帝、普化天尊、雷祖大帝、大乙天帝、洞淵大帝、六波帝君、可韓真君、采訪真君,即元始九炁化生也。

    故号九宸上帝,代天以司造化,主宰萬靈。

     奉聖儀 聖像 中國神像以玉,黃帝以白玉元始真容置于高觀是也。

    後世無玉,止以土塑。

    按中央之土也,飾以五彩,兼備五方之屬,以正中國之氣。

    凡東方之神像以木雕,西方之神像以金鑄,南方之神像亦用木取,木生於火也。

    北方之神像亦以金鑄,以金生於水也。

    皆取像於所屬。

     聖像寶座 龍床之式,屏風用龍頭,口銜五色結彩。

    屏風皆用一表龍,不許用靠光花草之飾,當以中國體制為正。

     三清殿兩旁,當塑九宸九帝。

     玉皇殿兩旁,當塑三十二天帝。

     二殿之壁上,當畫以萬聖朝元之班像。

     玄帝殿兩旁,當塑雷部諸神。

     殿内壁上,當畫玄帝修真事迹。

     許真君殿兩旁,當塑列仙。

     殿内壁上,當畫拔宅飛升沖舉之乘鸾跨鶴、禦風馭龍、浮遊仙侶故事。

     祈壽宮觀殿内,正面堂塑長生大帝,左長生保命天尊,右延壽益算天尊為主,兩邊用南北二鬥,左南鬥益算,右北鬥延生,南鬥六尊,當用壽星湊七尊,以對北鬥。

     壽星閣以福星、祿星置于閣上,其下塑壽星之像。

     龍牌 道家龍牌,不用玲珑。

    餘更其制,度實刊如碾玉狀,龍在外,全身現脊為邊妝,用金龍,雲用五色,以表兼備五方之德, 自餘始之。

     龜鶴爐 丹陛上兩傍,宜用銅鐵鑄成龜鶴二對為爐,凡建醮事,焚香於内,可以通仙靈,香氣可達上蒼。

     旛 道家所用之旛,以表天地人三才之象。

    吾更其古制,旛頂用桐梓之木為之,上用日月星辰雲霞,内畫天尊像於上,以表天也。

    旛腹書天帝之名,腳俱用龍鳳,兩邊帶取象於手,皆以雲龍飛鳳為副之,取象於人也。

    墜腳亦用桐梓之木,盡山河大地五嶽四渎,取象於地也。

    自古未有此制,自餘始之。

    世俗之旛,皆用荷葉為頂,蓮花為墜,鄙亦甚矣。

     日月燈 凡殿兩楹之問,必用魚鲩為燈,以雲霞履之,高聳於楣枋之間,左用紅以象日,右用白以象月,自餘始。

     供花 用桐木刻以靈芝,以表仙瑞之物也。

    牡丹一莖,而花五色,高九尺,飾以金縷,以按韓湘子頃刻之花,自成五色,仙瑞之應也。

     供物 當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以表天地造化相生相克之治,而合神明之德。

     金 以銅鐵造成錠,金鉑貼之。

    若用真金,恐盜所窺。

     木 香是也。

    以香刻成假山供之。

     水 争水是也,以盂盛之。

     火 燈是也。

     土 以黃土取方,一塊八方,刻以八卦供之。

     供果 當用木雕壽桃、交梨、火棗、玄圃梅、昆侖瓜。

     供香 降真香,乃祀天帝之靈香也。

    除此之外,沉速次之。

    信靈香可以達天帝之靈。

    所忌者,安息香、乳香、檀香,外夷所合成之香,天律有禁,切宜慎之。

     信靈香品 降真郁金沉香速香各五錢蕾香八錢革本甘松白芷陵零各一兩六錢大黃香附玄參各二錢凡合香,於甲子前一日,於靜室合香之所置五子牌位,以香燈供養,務要潔争,其神主有五:甲子之神,丙子之神,戊子之神,庚子之神,壬子之神。

     合信靈香法 甲子日攢香品。

    丙子日碾,戊子日和於一處,庚子日丸成,供於天壇之上,壬子日裝入葫蘆挂起,至甲日焚一丸,以祀天,其後不許常用,凡遇有急禱之事,焚之可以通神明之德。

    如出行在路,或遇惡人之難,或在江湖遭風浪之險,危急之中,無火所焚,将香於口内嚼碎,向上噴之,以免其厄。

     天樂儀仗章 天樂乃殿上陳設之樂也。

    天樂之始,昔黃帝會草靈於昆侖覃之西山,命伶倫取懈谷之竹,作笙竿箫笛,以引鳳 鳴。

    作鐘磬以吋律呂,以定歲之閏餘。

    取夔之皮作鼓,以享天帝。

    乃取伏羲所制之琴瑟,合之為樂,於是群神皆集,百獸率舞,鳳凰來儀。

    至堯大杞圓丘,以享天帝,用之去古既遠,失於其真。

    漢武帝乃命樂師侯調作箜篌,以配神靈之音,重訂是樂,乃命道士大合天樂於昊天之宮,以祀三清上帝,命其名曰:三清天樂。

     三清天樂章 仰瞻龍馭兮昊穹,帝陸降兮琳宮。

     霓旌羽蓋兮天人景從,臣率羽士兮下方奉迎。

    鑒臣遇忱兮精誠上通,謹拜首稽首兮祈生民壽算增崇。

    祝皇圖萬世兮家國興隆,願千秋王業兮福壽無窮。

    以此寶香,上告穹蒼,普供養天皇,一縷祥煙繞上方,黎庶音仰望恩光,願賜壽無疆。

     樂具 震天集靈之鼓,焚焚豐鼓也。

     碧霄震空之鑰,洪鐘也。

     萬金铮蹤之鐘,架上十六應候之鐘。

     群玉琳琅之磬,架上十六應候之磬。

     瑤池靈明之叢,音桃扛鼓也。

     達個通真之磬,手磬也。

     玉霄紫金之鐘,金鐘也。

     玉清天球之磬,玉磬也。

     太昊鹹和之琴, 琅霄遏雲之管,即葭管。

     湘靈空清之瑟, 太虛仙音之籁,似箜篌而纂弦。

     瑤台夜月之阮,檄龍命鴉之, 青華瑤天之笙,玄洲洞靈之箫。

     嘯風淩雲之笛, 靈鼉嘯風之鼙,杖鼓也,名玉禮。

     璚台碧玉之闆,震空丹霄之傲, 葉和衆音之填,保合太和之簾, 五音翕和之祝,八音九成之敔。

     此樂黃帝祀三清之樂也。

    今之所用但鐘鼓笙箫雲傲仙籁而已。

    凡升壇朝真谒帝,則用之,其行道誦經止用常日之仙樂。

     帝鐘 黃帝會神靈於昆侖之峰,天帝授以帝鐘,道家所謂手把帝鐘,擲火萬裡,流鈴八沖是也。

    天丁之所執者,又謂之火鈴。

    代宗時令胡僧不空設盂蘭會,取道家帝鐘以代磬,後改其首為鈴用之。

     铙钹 蚩至尤,驅虎豹與黃帝戰。

    黃帝作铙钹以破之,其虎豹畏铙钹之聲故也,況亦驚逐魔怪。

    唐武後時,僧懷義謂佛在世日有魔,申日申波旬匿之,衆設毒飯火炕陷佛,以糞血戲佛,以象踏佛,佛欲滅之,其魔有曰:吾種類甚多,日後當破爾道,故懷義凡建齋用之,以為驚逐魔怪之器。

    武後曰:铙钹雖能驚去魔鬼,其所薦祖宗之魂靈,安得來享,魔怪尚爾,況其鬼不驚乎!令道門亦有建陰陽醮者,皆用之,大宜禁革。

     天真皇人曰:昔元始天尊演法,靈寶玄妙,超度法門,會集群仙於虛星天寶之台。

    諸天隊仗紛纭,日月星宿、璇玑玉衡、靈獸鸾鳳、丹輿綠辇、幡蓋霓旌來朝。

    夫行道之士,開建壇陛,亦遵上天之儀,以度下世兆民者也。

    餘嘗於空中見天人之羽幢绛節,龍旗鸾轄,乃體其制,改其古法,創為仙仗,今列其像如左: 肅清黃道之旆一對 昭告萬靈之旛一對 震攝百魔之帗一對 九皇萬齡之縷一對 三清神霓之旌一對 太微命靈之麾一對 太清極玄之幢一對一面畫龍,面畫虎 五靈绛霄之節一對 九天伏魔如意一對 九霄雲翰之扇一對 郁羅慶雲之扇一對 神諷飛霞之蓋一對 破暗燭之等一對 丹霄神焰之等一對 天衢郁霄之燈一對 丹鳳呈祥之辇香亭是也 神龍捧聖之辂 已上仙仗,用朱竿寶蓋,珠網綿帛,缯彩為之,務在裝畫整肅,列於外壇四面,每朝奏步虛旋行之際,則道童各執仙仗,和華夏吟随班,旋繞皇壇之上,非登壇朝奏不用,則列于壇之四面架之。

    後世道運否塞,其教弗興,皆以紙為之,醮終焚化,與冥器無異,大宜忌之。

     天真命魔之爐、 命魔幢身六面符 二面 三面 四面 五面 六面 獅子辟非之節 符節 右天真命魔幢,設於天寶台左辟邪,獅子之節,設於天寶台右,用朱竿寶蓋,珠結幢身,桐木造成,六面,每面篆符一道,朱漆裝金,餘各依式造之。

    凡法師步虛旋.繞之際,二道童執之,侍於法師左右,同行旋繞,是故道以威儀而尊嚴,心因法像而敬畏,不緻荒迷妄亂也。

    夫學仙之士,心虛性靜,道備真王,一念感通,天心混合,亦何假外儀之可通真耶?然古制既有,今豈可廢焉?故取之。

     天壇燈圖 醮壇所用燈圖,古有一百餘樣,其今取常用者一十,式繁多,難以備載,樣錄之于左: 玉皇燈圖 周天燈圖 本命燈圖 北鬥燈圖 南鬥燈圖 鬥三曜燈圖 九天玉樞燈圖 火德燈圖 九宮八卦土燈圖 血湖地獄燈圖 煉度燈圖 太微回黃旗 無英命靈旛 全真儀式章 凡坐缽,一缽可八人,或十二人,或二十四人,止大缽堂者,或百人,不在此限。

     設四職 一主缽,二副缽,領左右兩班坐於上座,以主其事。

     又設左右直堂,二人在於兩班,近門向上坐之,以主坐功,進退起坐,安缽起缽,以定時刻。

     不巡堂,不提坐,不挂針,不見責。

     既入圓堂,道衆坐缽之功,自畏生死之大,修煉身心,欲出生死之苦,而跻超凡入聖之階,豈可以勢力逼責而為之? 悉皆革去。

    坐缽有用六時者,運用不至,多緻風癱之疾,莫若止用子午卯酉四時,取天地之正氣為妙。

     入園中者是下死工夫,習以靜定,煉神煉形,百日方啟,若非真師口訣,自己運用不至者,名緻成疾,反為害身之術,切宜慎之。

     坐缽 自二月十五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 自七月十五日起至十月十五日止, 自十月十五屍起至正月十五日止。

     一年止坐二缽,夏天炎熱不坐。

     缽堂外置雲版一、木魚一。

     左右直堂坐單,前置小鐘二:右曰動鐘,左日靜鐘。

     凡每日子午卯酉時,至期升堂入單,聽直日者敲擊,以定啟關閉關,動靜次序。

    每日升堂入單禮,見後。

     外門設一啟閉關之牌,用紅牌金字。

    如上座,以閉關二字朝於外,一應人等不得入。

    如下座,聽雲版之警,乃以啟關二字朝於外。

     定缽之法 天色晴明之日,先以缽置於水鼎之上,以日晷定之。

    如日影方至午時初初刻遠,以缽置於水鼎之上,至午未交未初時,缽務要沉,以墜五鈴相擊之聲,方得一時,乃可起座。

    如至而缽不沉者将缽下水眼稍放大,如未至時而先沉者,水眼大也,再整之以小,務要與時相對。

    如午時初初刻下缽,道衆上座,至午末将未初,缽既沉水,五鈴之聲乃振,方可起座,依此定之,則時刻不差,後之作者當體此為法。

     缽架式 古制作一小房如香亭樣,用一太極之圈以繩系於亭之梁上,圈中懸一鈴以缽擊於圈下,用一水缸以盛缽而定時刻。

    餘今更其制度,改為一架。

    架之兩頭懸以彩結,中懸寶蓋,置一磬以五鈴安於内,以缽又擊於寶蓋之上,如時至,水滿缽沉,則五鈴齊振,不與世俗所有者同,自餘始之。

     全真參堂禮 全真有雲遊者,初至宮觀,入缽堂參見祖師司賓者,引領至祖師前,先三上香,司賓白參堂文畢,行九拜禮,然後退堂,與大衆相見會茶。

     參堂文 為覓知音,飄然湖海。

    短笻輕笠,半生散誕。

    無拘野水閑雲,十載遨遊已倦。

    佩一柄椅天之長劍,使萬靈振服於空中;抱三尺橫睐之枯桐,發靈籁一天之爽氣,使猿驚鶴唳於空山,虎伏龍吟於秋水。

    乃與太虛為鄰,風月為友,如斯清緻,偉矣。

    仙哉!況仗頭點破了無限青山,腳跟踏破了十方雲水,雖然未能打破虛空,須要煉成凡骨,鐵杵尚可磨針,金丹如何不就!倘投機秘,道合希夷。

    所學者非傍門不經之異端,所修者乃中國聖人之大道。

    可以破鬼關,削籍於黑書;可以升天府,注名於金箓。

    待他年上青霄,騎白鶴,翺翔於琅風之上;且如今啖黃精,茹紫芝,柄遲於岩壑之問也。

    曾切清風批明月,曾咀道妙也;曾扣金鐘揮玉塵,曾究玄機。

    遍天涯去訪高人,頑鐵尚未逢磁石;針芥故未可相投,是以今日特為尋真。

    偶然到此,敢僭參師祖之園堂,有愧行野人之村禮,謹以信香上告: 道祖軒轅黃帝,道祖太上老君,南北二派,曆代得道仙真聖衆,恭惟缽堂上座尊師,琳宮之内,仙倡真俦,道骨已成,仙風久着,某等草木微軀,煙霞賤質,宿以毫厘之根氣,得同無上之妙門,大許升堂,庸行初禮,暫移瓢挈笠以相從,論道談玄而共處,從茲參禮,敢乞提攜,夜寒初共守,庚申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