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上卷

關燈
度授以神霄照帖及版券等,次與設醮,謝師受将歸壇。

     一、如年内有功,合該與循資升擢,即召同品法官保狀,繳申度師如前,奏申付度,非可慢亵,若師非正學,弟子躁妄,苟簡行之仙籍,未必紀名,則天将不臨,惟淫祠下鬼,纂名妄興災禍,真司檢察,贻罪非輕。

     一、初真受法,有功及遷轉既投師傳受,仍須詳述始末、年月、師資、姓名,所職某法,所積何功所遷該何品秩,具狀投嗣,教天師正一玄壇,敷奏給帖,庶得玉籍紀,名神人皈仰,其或不揣,己功蠟等,以誇世及不務投師、辄便詭撰階位,妄加升擢,及有不經師付,謾寫職階,視同虛文,有誤玄壇,敷奏給牒,有何效之?科律照然,戒之!謹之! 斡運造化章 三五飛步罡品 師曰:三五之秘,夫豈易知?自一生二,二生三。

    蓋三氣分而三光明,三光明而三才具。

    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四象備而五行全,五行全而五星明,五星明而五嶽峙,是以在道則為三清,在世則為三才,在神則為三元,在人則按三部,又在道則為五老,在天則為五星,在地則為五嶽,在人則為五髒。

    人有天地,貌分陰陽。

    氣道備一身而兼有之,自不能使三田孕秀,五髒納靈,則去道始遠矣!能修之者,三田聚寶,五氣朝元,魄制魂拘,神全氣滿,是謂仙道貴生也。

    不修之者,使三魂為三屍,五氣謂五賊,五賊為五苦,是鬼道貴終也。

    是以天地之問,人為萬物之靈。

    故手指足履,莫非合真,步呈之法,所由生也。

    夫步呈者,飛天之精,蹑地之靈,運人之真。

    使三才合德,九氣齊并,一切鬼神轉旋天地,一步一指、一轉一旋,造化中全,神明在左,故一步象太極,二步象兩儀,三步象三才,四步象四時,五步象五行,六步象六律,七步象七星,八步象八卦,九步象九靈,乃萬呈之祖也。

     師曰:禹步之法,世皆失其真也。

    蓋世人多能言之,不能得之,得而不行,行之不專,故多不驗。

    今世所行豁落鬥,乃三五禹步之樞要。

    總河圖錯綜之數,豈可輕視為尋常,但所傳差誤,而不能變化通靈,餘今特正其訛,以傳其直。

     師曰:一氣分三,号玄、元、始。

    三氣分判,則立三才。

    人身象之,清濁之體,分為三部,部各有神,亦日三田。

    田各有寶,故一而二,二而三,吾身之真也。

    總謂之三元。

    元者,大也,首也,故《易》、《乾》卦謂元者,善之長也。

     師曰:二五之神,貫通天地,總歸一身,運用之間,有生克制伏之法,應期求禳謝則相生,制伏驅治則相克。

    凡步歪之際,先運出三元五行之神,然後迹履也。

     師曰:五行之祖氣,是為五老。

    老者,始也,祖也。

    引五老之精為五星,流五星之精峙而為五嶽。

    配人之身,是曰五藏。

    上應五星,中應五嶽,故神住其間。

     五行五德相生,木生火; 五行五氣相殺,金克木。

     上元屬天罡 步上元罡咒:步天之精,役使萬神,上元蔽身,唐宏将軍,輔吾正氣,辟伏魔神,敢有害我,還着本人,邪魔見者,化作微塵,急急如律令! 中元屬人罡 步中元罡咒:步人之精,長陽消陰,強我三魂,滅鬼除精,禍不能及,災不能侵,中元隐影,葛雍将軍,領兵千 萬,來衛吾身,急急如律令! 下元屬地罡 步下元罡咒:蹑地之靈,人道安全。

    天回地轉,上魁下乾。

    陰阖陽開,正氣綿綿,鬼不能害,人不能傷。

    天為我蓋,地為我載。

    敢有加害,押送魁罡,下元藏形,周武将軍,随吾所到,速衛喜真,急急如律令! 師曰:凡有制伏兇惡,克代災危,當先步上元罡,順例返畢,再入中元罡,次變為下元罡,若有制伏兇惡,則又變五行相殺歪,克制天龍,鬼神随心感召,萬無失一,秘之! 五行相殺罡 師曰:凡有制伏兇惡,克複災危,則步此呈。

    謂水能克火之類,故臨時加治也。

    如制伏火殃,則步金步水,至火制之,餘皆仿此。

    如後學未曉,則準步成罡而已,不必增損。

     咒曰:五行相滅,土水相絕。

    水火相滅,金木相伐。

    鬼妖見者?斬頭截腳。

    魔王恐懼,上下推裂。

    敢有犯者,永沉幽穴,急急如律令! 此罡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

    此制伐則用之。

     五行相生罡 木師曰:相生罡是木生火也。

    一生一煞,皆按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計,一十五步三五之道也。

     咒曰:五行相生,萬事吉昌。

    水木成就,火土相得,金木同行,禍變為吉。

    鬼不能害.-人不能侵。

    死者複生,枯者複榮,急急如律令! 禹步九靈鬥罡 日月明,乾坤配,吾從天蓬入天内。

    略過天沖逢輔退,反歸天禽與心對。

    抱天柱兮任英會,鬥道通兮鬼道潰,急急如律令! 師曰:豁落,鬥也。

    乃謂之小三五罡。

    世多不知其詳,亦以習見為常,不知其玄妙也。

    此罡可伏狂邪,指揮鬼神,破廟等用世多,返用之,今正誤矣。

     鬥要妙兮十二辰,乘光明兮威武陳。

    氣仿佛兮如浮雲,七星變兮上應天,知變化兮有吉兇,入天宿兮度天門,合六律兮持甲乞,履天英兮乘天任,清泠淵兮可陸沉,倚天柱兮擁天心,從此過兮登天禽,倚天輔兮望天沖,入天内兮出天蓬,鬥道通兮剛柔濟,添福祿兮留後世,出幽冥兮千萬歲,千鬼萬神自回避,急急如律令! 師曰:此罡世所行以出鬥入鬥,相反用之,所以不應,今特正之則可以役使鬼神,驅邪魔道。

    秘之!秘之! 金光範圍罡 師曰:凡登壇闡事,存己身為神禹,口念咒,手拾訣,從玉文起午文終,足步罡,遍履天地之内,金光繞身,化形制魔,口作啼吟咤璃之聲,存面前虛空中有紫炁一團,須臾見青炁自天而下,沖開紫炁,忽見雲中有金殿樓閣,心叩頭,三禮朝谒,請奏如儀。

     步此罡,當念金光咒,一句一步。

    咒畢,仍加鬥罡。

     禹王三步九迹 是師曰:存己身立在禹鑿龍門之上,在風霆雲氣之中,承上帝命,左手玉訣,右手劍訣勑召萬神,随事發遣。

     埳訣 師曰:掐訣者,所以通真制邪,役訣各不一,罡訣有七百餘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維八方,自四指根逐節數,共十二目,以按十二辰,於内又分出八卦、七星、九官、三台,各主其所行之事,又當約而言之,惟中指中文為玉清訣,側左為北帝訣,名大煞文,此二訣總三界萬事,宜按行之。

     叩齒訣 師曰:凡叩齒者,是集真而集神,凡人體炁散,心炁耗,真炁不應,須用集之。

    所以叩齒者,擊動天門而神炁應,故左叩為嗚天鐘,右叩為擊天磬。

    凡制伏驅降,用之,至於當門齒,上四下四,共八齒相叩,謂之嗚法鼓者,所以通真,格上帝。

    凡朝奏用之,上下三叩,成二十四通,謂之嗚法鼓,常當知此。

     入戶訣 師曰:凡立壇有戶在東南,乃巽地戶。

    若靖中入戶,則以靖門為戶,舉步從此入,先於巽上叩齒十二通,心三拜,右足先進,左足随之。

    先存功曹使者四人,龍虎君二人,立左右。

    又存滿室青黃白三色雲炁,次存香煙成五色,氣直上至金阙前,次九拜或心拜亦可。

     燒香訣 師曰:先以左足入戶,勿得回顧,回顧則緻邪。

    當一念寂然,存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功曹玉女乘 吾五髒五色之炁,竟上三天,當一舉思之,更無滞礙。

    覺身中燠燠然微暖,是真炁合德也。

    凡燒香,并令烈火,次多撚香入爐中,謂之費香。

    豐者,多也。

    令煙炁猛一舉上達,無留滞。

    若香煙虱斷滅,火力微眇,不能超真達靈矣。

    應 撚香尚左手,左手者,摩手也。

    右手親穢,不可拈香也。

     奏香訣 師曰:當存心無外思,内無雜想,隻見目前皆是真光梵炁,紫碧之炁彌滿前後,一切不思,直上十方,香十方,真炁下映,與香煅接於炁中,仿佛見無鞅真仙官君,細雨密霧,來降各方。

    次至洞案前,見香成五色,功曹符吏在空中,已身恍如升上三天,親見三清玉帝,叩齒三十六通,咽掖九過,然後依科行事。

    師曰:初階入道,性易流蕩,則心疑,不可示以繁文也。

    於簡易中存觀,妙在不言之表矣。

    若能進品升玄,自此而至嗣宗,神仙不難學也。

     啟奏訣 師曰:凡啟奏,治病,行符,先存上丹田元始,中丹田道君,下丹田老君。

    次三宮三真,并如己形。

    先存下丹田内君,與心中道君合而為一,立在頂中,如金殿中坐,己身跪拜,密奏所行之事,立有感應。

     朝真谒帝訣 師曰:一小兆凡人也,飲食男女,其欲與人不異,今乃得佩箓行法,稱為法師,或星冠霞倨,欲似仙聖。

    蓋心未甯一氣,仍肴亂淫愛,觸穢葷污,躁腥,當知若何可以谒上帝於虛無之表也,苟無清明之法,則不能感格,反以招愆耳。

    故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亦可以事上帝,此之謂也。

     齋醮對越訣 師曰:凡醮中朝谒,須按儀式,及身與心混融,常存見金阙於高穹之上,己身不覺在壇,惟覺在九霄之上,凡口誦心存,絕一切妄想。

    如此則大有感格,非止外儀也。

     祈請訣 師曰:宜於常時數數點檢,己身入靖,默坐,不思凡俗之事。

    氣宇既定,頂中虛闊有金樓玉殿,見天尊金容坐其中,久久存之,覺真炁映頂門向内微熱,此常時訣也。

    有事之時,亦如之存運己身,恍然跪于天尊前,默禱所祝之事,萬無不應。

    此宗師節文,訓後學之士,初階,此乃升堂入室妙訣,宜秘之,毋洩凡俗也。

     書符訣 師曰:書符者,惟要心定,不思外事,又要點紀散形,庶幾下筆時神不走,炁不亂。

    若對本念誦,下筆成符,眼動意随,心馳筆亂,必不能感應。

    須心與符一,符與心俱,取炁不必回顧,吹炁不得作聲,下筆書符謂之自傳喜神,蓋言心定而端的也。

    後品亦言之甚詳,凡初階先宜知此。

     玉堂直指 師曰:玉堂乃天心祖法之内秘, 萬法之所宗,三界所仰,自漢天師以來,獨傳心印,别無雜術,惟正而已。

    正者,不邪之謂欤。

    天以正而覆焘,地以正而載持,炁以正而運行,鬼神以正而役使,人以正心而正身,心不正則邪念生,六欲起,流為禽獸,沉為鬼爽。

    在世不正,身為奸邪,為悖逆道,不可入真仙之阃域也,今玉堂大教之出世,原於正一天師。

    正則不邪,一則不二。

    嗣吾教者有五等:凡在世厭塵希真之士,初入壇受天心正法十卷,行之三年,無輕師慢道之心,無始勤終怠之念,則許再诃,受階七品,行及無過,進二品,佩玉壇正品印,受高奔玉京,行及一紀,驗得即非編庶市井庸流,及不是輿台皂隸、刻胥虐吏及非是宮觀愚蠢竊食,方許傳付無上宗旨,二十四品并三奔寶箓、玉堂三景之印。

    玉景升堂之印,為嗣教支師。

    支者,分派别流之謂也。

    此傳不限名數,但系有官君子、儒墨俊士,皆可佩持,禁傳市井道流也。

    今世道流多是無告困極,四民不收,始投名進納黃冠,蓋非本心入道,恐輕賤玄文,遺失秘旨,罪罰不赦。

    已上系四等。

    傳度。

    獨於第五等系的傳系,代嗣師惟正傳一人,付二十四禁典玉書,付宣和斬邪劍,降真制魔之印,經三十年方許傳代,今以初品初階傳度,其文省,其用簡,人人皆可奉行,亦可望洋於玉堂也。

    登壇之日,弟子肘步赍,信誓詞,雖官高位貴,不得慢真侮道,當九拜盟壇而受也。

    從此佩玄旨,不違師旨,自此登神仙路,入希夷之門也。

    若或不遵此訓,妄傳輕受,則三官糾愆,四司錄過,天司示憲,七祖受報於風刀考身,充役於長夜,萬忏不洗,千真難贖,在謹於傳付而已。

    夫行初品宗旨,口傳心印計二十事: 一、日當虔謹修習,漸與世事相疏,不得混同塵俗,作諸不執事,久久戒行昭着,當次第傳度也。

     一、存服郁儀結璘之炁,惟勤於存運,久而真炁灌注,噓呵成真,不待容心,而鬼神畏服矣。

    既受法已畢,當以大道為宗祖,動心正念,勿起邪心。

     一、每旦習誦真經秘咒,蚤作奏香,默而存之,不得出聲,惟心相應,不可以事奪而失其常規也。

     一、遇有兇邪惡祟害民者,當一準正教,務在必行。

    若有畏心及有谄心,反求告於鬼神者,是執心不專,得罪至大,三官糾罰,不赦不原。

     一、當以正念役使天神将吏,不得稍用血食,以雜靈炁,違者三官罰罪。

     一、當以三光為主。

    蓋三光者,天地之眼目,陰陽之根本,造化之宗祖。

    當存心運真,與帝真三景相混為一,不惟制伏三界,束縛魔靈,則自己身有光明,萬神畏伏,辟屍逐病,得道長生,以入仙真矣。

     一、日存三光而服炁,夜間存鬥以鬥呈使身與神為一,神與身同炁,神炁混融,方可為嗣教之士矣。

     一、當先行三八謝罪之法。

    凡半月一節氣,當出身中官将,拜表存修,如本法行之不息,則身為無過之人,始可言嗣玄教。

     一、每日服三光符,以俟感應。

     一、戒在淫怒,常以慈善應世,割己周人,不得攻師伐本,妒賢嫉能,口是心非,嚣訟争鬥。

    素或有之二截自今日改行率德,常以一念,遠财利,去奸谄,寡色欲,持齋守戒,為心也。

     一、凡奏香時,存五色炁,自五藏出,結為華蓋,上通空玄,上帝在空中仿佛瞻見,如此則所奏必達也。

     一、凡書符當入室存定,染筆成符,閉息心咒,不得作聲,握固勃然,有勿犯之色,身正而心正,心靜而神應矣。

     一、當以一真合道,當離一切外事,勿得千心見物,莫生貪念,當思世事無常,惟道長久,當在一真則虛無當應一靈矣。

     一、每出入,當存天丁将吏、功曹玉女,右左羅列座下,邪不敢侵正,炁縱私動止,存之如故。

     一、如每月十直、庚申、甲子,本命三元三會,朔望八節五臘,當異寝思真,常能各居,敬如賓友,則尤為至妙。

     一、不得内蘊狡賊之心,外示慈詳之态,不得貪非己之物應,營求當以義合得之,違者許自省愆,改行謝過,不許重犯,忌之。

     一、事父母以孝。

    不以貧富易其心,順奉常令喜悅。

    一咈所親之意,是謂不孝,不孝罪大,無所貸原。

     一、父母殁,當随力精思,祈告上帝,拔度出幽,上生天堂。

    若父母不出幽陰,自己仙功亦不能成矣。

     一、兄弟宗族、外親遠戚,待以和好,不許各黨其一,而生事生慎怨,以失骨肉之恩。

    違者,三界鬼神不伏,使役宜謹之。

     一、當行規矩準繩之内,存心一有不合,宜事随心改,正期與聖賢比肩,不可自卑,常萌妄作之心。

     醮事儀範章 太乙齋:帝王修之,以展禮配天也。

     九天齋:金箓齋:國家建之,祝延國祚也。

     玉錄齋:修之以保佑後妃六宮也。

     黃箓大齋:皆有品第,要當參考成法,勿得妄為之,其士庶所建,止可謂之醮儀。

     河圖玄靈等醮:總有數十名目,皆醮也。

    古謂醮者,祭之别名也。

    降天帝緻萬神,莫大于醮。

     一、國家建醮有三日、七日之儀。

    按《靈寶經》齋法,凡二十七日,杜光庭醮品,有七十二等,皆國家所用。

    如三洞品格,俱有定式。

     一、官民士庶之家設醮齋,止以一晝夜為則,亦有建三晝夜、七晝夜者,不無亵讀,反為招譴。

    如官長尚不至於士庶之家、經宿久留,死上帝高居九重、下臨凡俗,豈有經三、七日晝夜而不返乎?今定醮例,凡修醮一日,先陳設,至期則以黎明肅啟,深夜解散,庶幾不緻渎聖也。

    其科儀品格,載諸玉宸、玄範行移等書,臨事取而觀之可也。

     一、開壇建大醮,必須洞天福地官觀之中為上。

    其立壇須是方位端正,坐北面南。

    如宮觀元有壇處,坐向方位或偏,别冷宇下依式立壇行事亦可。

     一、凡建醮須是量力所為,富則備物,貧則随宜,所市醮需,毋用非義之财,及與人争較價直之物,及力有餘而苟且營辦,力不及而勉強經營者,皆為不誠,難於感格,如齋主系忠孝之家,誠殚力之。

    師為代出龍缯之屬,凡事從省,應幹文字醮獻等,亦自然感徹矣。

     一、醮儀中修用存思訣法,并載幹運造化章,其樂具仙仗見天樂儀仗章,更不於此詳注。

     一、文字行遣,俱依玉宸玄範,行移所行,及酌參古式,檢目用之,如奏帝尊前用奏狀,餘并用申狀,神司用公牒之類。

     一、奏狀并稱臣,申狀稱名,天樞院狀稱本司,前用司額關帖牒等稱當司。

     一、奏申狀前空一掌,後空兩掌,紙高一尺四寸,餘則用展劄紙為佳,醮請獻狀止用狀紙,如式。

     一、奏狀内聖位并用黃簽帖,臨時書填。

     一、奏狀前帖黃,高三寸二分,闊二寸四分,或高三寸六分,闊三寸為則,分單行寫貼黃後合縫處書臣名用印。

     一、奏狀同倚黃用小黃簽,側貼太歲下,古式如此,今少用。

     一、奏申狀可漏,單聖位者,用黃簽側貼。

    兩位、三位、四位者,用稍闊黃簽當中貼。

    三位、五位以中為尊,兩位、四位以右為尊。

    聖中寫禦前及聖前,或止寫最前一位亦可。

    下界神祇狀,用白簽,在人審而用之。

     一、奏申方函面上并不用貼黃,亦不稱臣,止書姓名,章詞表外函,同此。

    如申狀内聖位多者,方函止題最前一位。

     一、奏申狀、上帝狀,稱道慈勑旨,帝尊稱聖慈睿旨,二後稱宸慈聖旨,三清四帝稱陛下,二後稱殿,諸帝尊稱禦前,諸真稱聖前,下界神祗稱神前,治前之類。

     也。

     黃箓大齋:皆有品第,要當參考成法,勿得妄為之,其士庶所建,止可謂之醮儀。

     河圖玄靈等醮:總有數十名目,皆醮也。

    古謂醮者,祭之别名也。

    降天帝緻萬神,莫大于醮。

     一、國家建醮有三日、七日之儀。

    按《靈寶經》齋法,凡二十七日,杜光庭醮品,有七十二等,皆國家所用。

    如三洞品格,俱有定式。

     一、官民士庶之家設醮齋,止以一晝夜為則,亦有建三晝夜、七晝夜者,不無亵讀,反為招譴。

    如官長尚不至於士庶之家、經宿久留,死上帝高居九重、下臨凡俗,豈有經三、七日晝夜而不返乎?今定醮例,凡修醮一日,先陳設,至期則以黎明肅啟,深夜解散,庶幾不緻渎聖也。

    其科儀品格,載諸玉宸、玄範行移等書,臨事取而觀之可也。

     一、開壇建大醮,必須洞天福地官觀之中為上。

    其立壇須是方位端正,坐北面南。

    如宮觀元有壇處,坐向方位或偏,别冷宇下依式立壇行事亦可。

     一、凡建醮須是量力所為,富則備物,貧則随宜,所市醮需,毋用非義之财,及與人争較價直之物,及力有餘而苟且營辦,力不及而勉強經營者,皆為不誠,難於感格,如齋主系忠孝之家,誠殚力之。

    師為代出龍缯之屬,凡事從省,應幹文字醮獻等,亦自然感徹矣。

     一、醮儀中修用存思訣法,并載幹運造化章,其樂具仙仗見天樂儀仗章,更不於此詳注。

     一、文字行遣,俱依玉宸玄範,行移所行,及酌參古式,檢目用之,如奏帝尊前用奏狀,餘并用申狀,神司用公牒之類。

     一、奏狀并稱臣,申狀稱名,天樞院狀稱本司,前用司額關帖牒等稱當司。

     一、奏申狀前空一掌,後空兩掌,紙高一尺四寸,餘則用展劄紙為佳,醮請獻狀止用狀紙,如式。

     一、奏狀内聖位并用黃簽帖,臨時書填。

     一、奏狀前帖黃,高三寸二分,闊二寸四分,或高三寸六分,闊三寸為則,分單行寫貼黃後合縫處書臣名用印。

     一、奏狀同倚黃用小黃簽,側貼太歲下,古式如此,今少用。

     一、奏申狀可漏,單聖位者,用黃簽側貼。

    兩位、三位、四位者,用稍闊黃簽當中貼。

    三位、五位以中為尊,兩位、四位以右為尊。

    聖中寫禦前及聖前,或止寫最前一位亦可。

    下界神祇狀,用白簽,在人審而用之。

     一、奏申方函面上并不用貼黃,亦不稱臣,止書姓名,章詞表外函,同此。

    如申狀内聖位多者,方函止題最前一位。

     一、奏申狀、上帝狀,稱道慈勑旨,帝尊稱聖慈睿旨,二後稱宸慈聖旨,三清四帝稱陛下,二後稱殿,諸帝尊稱禦前,諸真稱聖前,下界神祗稱神前,治前之類。

    備受則出官有碼,皆不可行齋事。

     一、都講以下之職,亦須備受三五正一靈寶陽光等錄,方可同預壇席。

     一、請同齋道衆,須是平日耐於拜跪,甘於淡泊,專修香火,不貪貨财,方可結立誓盟,俾登壇席,要與醮主各殚誠殷,祈叩穹旻,以昭感格,若隻務聲音韻美,注念不專,非惟枉役精神,虛費财寶,切恐反遭咎責,勞而無功。

    修建之法全在擇人,不可不謹。

     一、執威儀道童,須要先習步虛詞舉,唱華夏吟令熟,登壇旋繞時,随聲贊味。

     一、建醮當竭誠恪,營辦龍缯璧劍之類,務在精好,香花油燭,一一所需,并要潔争,不使穢觸,若臨用有缺,則反招譴矣。

    凡設醮以精專為先,龍缯為上,香燭虔潔次之,苟若有一阙,亦醮之瑕玷也。

    修奉之士,尤宜謹守。

     一、若停柩在室,不宜開壇建醮。

    如屋宇深闊,喪在别處,不幹壇界,亦可修奉。

    若有生死厭穢未經解除者,亦不敢於家庭建立醮壇,深宜戒之。

     一、燒香不得用竈中灰火,焚燎錢币等不得用油燭火點發。

     天心玄秘章 昔元始天王懸黍珠於黎土,命皇人以演洞章。

    太上老君升玉局於成都,張道陵而受經訣。

    道法四十二壇,醮科七十二等,流布塵寰,宣揚教化。

    後之曆代嗣教之士,積功累行,與道合真,心動神随,法靈教闡,是以道法符章分枝異振,延蔓繁多,流傳于世。

    法術有三千餘階,不能備載,今以一二,略舉其大概耳。

     天醮一十四壇 《黃帝醮告章》曰:凡世人禳禱祭告,薦拔祖彌,及禳災救病,除道家奉天之士,有祈天醮告之儀,其後非奉道教者,若有禳梼薦拔之事,止許召請城隍社令土地地府冥官,毋毋請天帝神祇,是以雷霆乃立斬勘之司,敢有非道教奉天之士而冒幹天帝者。

    斬神誅魂,奪算滅壽,可不畏乎。

     金箓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 玉箓周天大醮二千四百分位, 黃箓羅天大醮一千二百分位, 太乙醮,九天醮,河圖三十六天醮, 玉匮盟真醮,靈寶自然醮,洞淵三昧醮,消災醮,祿馬轉案醮,九幽醮,迂拔醮,報孝追薦醮。

     按道門定制雲,金箓、玉箓、黃箓三醮,聖位醮狀分數已有定式,其常醮有四十八壇,奏獻錢狀,或設二十四分、三十六分、四十二分、六十分、七十二分、一百二十分、二百四十分、三百六十分位,醮事之禮,像世威儀,道在人弘,不可執拘。

     道法三十九階 靈寶度人上經大法, 無上三天玉堂大法, 清微元降大法, 清微神烈大法, 上清天心正法, 北極天心正法, 靈寶六丁秘法, 魁罡六鎖秘法, 三辟五解秘法, 六甲祈梼秘法, 貫鬥武侯秘法, 玄一五雷秘法, 協神五應秘法, 梵氣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