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方發揮
關燈
小
中
大
,子之所言,與陽氣相對待之陰也,果有陰虧而陽絕者,吾子其能救之乎?予曰:陰陽二字,固以對待而言,所指無定在,或言寒熱,或言血氣,或言髒腑,或言表裡,或言動靜,或言虛實,或言清濁,或言奇偶,或言上下,或言正邪,或言生殺,或言左右,求其立言之意,當是陰鬼之邪耳,陰鬼為邪,自當作邪鬼治之,若陰先虧而陽暴絕者,嘗治一人矣。
浦江鄭兄,年近六十,奉養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滞下,而又犯房勞,忽一晚,正走廁間,兩手舒撒,兩眼開而無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拽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無部位,可畏之甚,餘适在彼,急令煎人參膏,且與灸氣海穴,艾炷如小指大,至十八壯,右手能動,又三壯,微動,參膏亦成,遂與一盞,至半夜後盡三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利止,十斤而安, 無或曰:諸氣諸飲,與嘔吐吞酸,膈噎反胃等證,局方未中肯綮,我知之矣。
然則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抑猶有未發者乎?予曰:天地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仲景之書載道者也,醫之良者,引例推類,可謂無窮之應用,借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踰越矩度,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或内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禀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緻津液不行,清濁相幹,氣為之病,或痞,或痛不思食,或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原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帖時暫得快,以為神方,厚味仍前,不節七情,反複相仍,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于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證複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缪藥,又行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嘔吐,為噎膈反胃之次第也,飲食湯液,滞泥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醫者不察,猶執為冷,翻思前藥,随手得快,至此賓主皆恨,藥欠燥熱颙伺,久服可以溫脾壯胃,消積行氣,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為水谷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氣,清和則能運,今反得香熱之偏,助氣血沸騰,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其有胃熱易饑,急于得食,脾傷不磨,郁積成痛,醫者猶曰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徑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幹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亦不多,名之曰噎。
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久,難盡入胃,良入複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少,若羊矢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要略論,飲有六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分别五髒諸證,治法至矣盡矣。
第恨醫者不善處,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藥助病邪,展轉深痼,去生漸遠,深可哀憫, 無或曰:千金諸方治噎膈反胃,未嘗癈姜桂等劑,何吾子之多言也,予曰:氣之郁滞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樸硝,茯苓,黃芩,蘆根,括蒌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其終則異,病邪易伏,其病自安, 無或曰:胃脘幹槁者,古方果可治乎,将他有要捷之法者,或可補前人之未發者乎,予曰:古方用人參以補肺,禦米以解毒,竹瀝以消痰,幹姜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水以潤燥,姜以去穢,正是此意,張雞峰亦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内觀自養,可以治之。
此言深中病情,而施治之法,亦為近理。
夫噎病生于血幹,夫血,陰氣也,陰主靜,内外兩靜,則髒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潤,傳化合宜,何噎之有,因觸類而長。
曾制一方,治中年婦人以四物湯加和白陳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飲,以防其或生蟲也。
與數十帖而安,又台州治一匠者,年近三十,勤于工作而有艾妻,且喜酒,其面白,其脈澀,重則大而無力,令其謝去工作,卧于牛家,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蝢進一杯,一晝夜可飲五七次,盡郄食物,以漸而至八九次,半月大便潤,月餘而安,然或口幹,蓋酒毒未解,間飲甘蔗汁少許,或者又曰,古方之治噎膈反胃,未有不言寒者,子何不思之甚?予曰:古人着方,必為當時抱病者設也,其人實因于寒,故用之而得效,後人遂錄以為今式,不比局方,泛編成書,使天下後世之人,凡有此證者,率遵守之以為定法,而專以香熱為用也,雖然挾寒者,亦或有之,但今人之染此病,率因痰氣,久得醫藥傳變而成,其為無寒也明矣。
無或曰:治脾腎以溫補藥,豈非局方之良法耶,吾子其将何以議之。
予曰:衆言淆亂,必折諸聖,切恐脾腎有病,未必皆寒,觀其養脾丸,治脾胃虛冷,體倦不食。
嘉禾散,治脾胃不和,不能多食。
消食丸,治脾胃俱虛,飲食不下。
小獨聖丸,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
大七香丸,治脾冷胃虛,不思飲食。
連翹丸,治脾胃不和,飲食不下。
分氣紫蘇飲,治脾胃不和。
木香餅子,治脾胃虛寒。
溫中良姜丸,曰溫脾胃。
奪命抽刀散,曰脾胃冷。
燒脾散,曰脾胃虛。
進食散,曰脾胃虛冷,不思飲食。
丁香煮散,曰脾冷胃寒。
二姜丸,曰養脾溫胃。
姜合丸,曰脾胃久虛。
蓬煎丸,曰脾胃虛弱。
守金丸,曰脾胃虛冷。
集香丸,曰脾胃不和。
蟠蔥散,曰脾胃虛冷。
壯脾丸,曰脾胃虛弱。
人參丁香散,曰脾胃虛弱。
人參煮散,曰脾胃不和。
丁香透膈湯,曰脾胃不和。
丁香五奪丸,曰脾胃虛弱。
腽肭臍丸之壯氣暖腎,菟絲子丸之治腎虛,金钗石斛丸之治氣不足,茴禾丸之治髒虛冷,玉霜丸之治氣虛,安腎丸之治腎積寒,麝香鹿茸丸之益氣,養正丹之治諸虛,樸附丸之治脾胃虛弱,接氣丹之治真氣虛,四神丹之治五髒,沉香鹿茸丸之治氣不足,椒附丸之溫五髒,苁蓉大補丸之治元髒元氣虛,锺乳白澤丸之治諸虛,三建湯之治氣不足,甚者類聚丹劑,悉曰補脾胃,溫脾胃,補腎,補五髒,補真氣,而各方條下曰舌苦,曰面黃,曰舌苦無味,曰中酒吐酒,曰酒積,曰酒癖,曰飲酒多,曰酒過傷,曰氣促喘急,曰口淡,曰舌澀,曰噫醋,曰舌幹,曰溺數,曰水道澀痛,曰小便出血,曰口苦,曰咽幹,曰氣促,曰盜汗,曰失精,曰津液内燥,曰氣上沖,曰外腎癢,曰枯槁失血,曰口唇幹燥,曰喘滿,曰肢體煩疼,曰衄血,曰小便淋瀝,悉是明具熱證,如何類聚燥熱,而謂可以健脾溫胃而滋腎補氣乎?經曰:熱傷脾,常服燥熱,甯不傷脾乎,又曰:腎惡燥,多服燥熱,甯不傷腎乎,又曰:熱傷元氣,久服燥熱,甯不傷氣乎。
又曰:用熱遠熱。
又曰:有熱者寒而行之。
此教人用熱藥之法,蓋以熱藥治寒病,苟無寒藥為之響導佐使,則病拒藥而扞格不入,謂之遠熱者,行之以寒也。
兩句同一意,恐後人不識此理,故重言以明之。
今局方辛香燥熱以類而聚之,未嘗見其所謂遠熱也。
用熱而不遠熱,非惟不能中病,抑且正氣先傷,醫雲乎哉。
夫良醫之治病也,必先求其得病之因。
其虛邪也,當治其母,實邪也,當治其子。
微邪也,當治其所勝,賊邪也,當治其所不勝,正邪也,當治其本經。
索矩又謂雜合,受邪病者,所受非止一端,又須察其有無,雜合之邪,輕重較量,視标本之緩急,以為施治之先後,今乃一切認為寒冷,吾不知脾胃與腎,一向隻是寒冷為病耶。
論方至此,雖至愚昧,不能不緻疑也,吾又考之要略矣。
諸嘔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湯主之。
疸病寒熱不食,食則頭眩,心胸不安者,茵陳湯主之。
身腫而冷,胃窒不能食,病在骨節,發汗則安,心胸停痰吐水,虛滿不能食者,茯苓湯主之。
中風手足拘急,惡寒不欲飲食者,三黃湯主之。
下利不欲飲食者,大承氣湯主之。
五勞虛極,羸瘦不能食者,大黃蟲丸主之。
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虛勞腰痛,小腹拘急者,八味丸主之。
虛勞不足者,大薯蓣丸主之
浦江鄭兄,年近六十,奉養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滞下,而又犯房勞,忽一晚,正走廁間,兩手舒撒,兩眼開而無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拽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無部位,可畏之甚,餘适在彼,急令煎人參膏,且與灸氣海穴,艾炷如小指大,至十八壯,右手能動,又三壯,微動,參膏亦成,遂與一盞,至半夜後盡三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利止,十斤而安, 無或曰:諸氣諸飲,與嘔吐吞酸,膈噎反胃等證,局方未中肯綮,我知之矣。
然則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抑猶有未發者乎?予曰:天地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仲景之書載道者也,醫之良者,引例推類,可謂無窮之應用,借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踰越矩度,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或内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禀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緻津液不行,清濁相幹,氣為之病,或痞,或痛不思食,或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原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帖時暫得快,以為神方,厚味仍前,不節七情,反複相仍,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于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證複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缪藥,又行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嘔吐,為噎膈反胃之次第也,飲食湯液,滞泥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醫者不察,猶執為冷,翻思前藥,随手得快,至此賓主皆恨,藥欠燥熱颙伺,久服可以溫脾壯胃,消積行氣,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為水谷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氣,清和則能運,今反得香熱之偏,助氣血沸騰,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其有胃熱易饑,急于得食,脾傷不磨,郁積成痛,醫者猶曰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徑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幹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亦不多,名之曰噎。
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久,難盡入胃,良入複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少,若羊矢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要略論,飲有六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分别五髒諸證,治法至矣盡矣。
第恨醫者不善處,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藥助病邪,展轉深痼,去生漸遠,深可哀憫, 無或曰:千金諸方治噎膈反胃,未嘗癈姜桂等劑,何吾子之多言也,予曰:氣之郁滞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樸硝,茯苓,黃芩,蘆根,括蒌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其終則異,病邪易伏,其病自安, 無或曰:胃脘幹槁者,古方果可治乎,将他有要捷之法者,或可補前人之未發者乎,予曰:古方用人參以補肺,禦米以解毒,竹瀝以消痰,幹姜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水以潤燥,姜以去穢,正是此意,張雞峰亦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内觀自養,可以治之。
此言深中病情,而施治之法,亦為近理。
夫噎病生于血幹,夫血,陰氣也,陰主靜,内外兩靜,則髒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潤,傳化合宜,何噎之有,因觸類而長。
曾制一方,治中年婦人以四物湯加和白陳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飲,以防其或生蟲也。
與數十帖而安,又台州治一匠者,年近三十,勤于工作而有艾妻,且喜酒,其面白,其脈澀,重則大而無力,令其謝去工作,卧于牛家,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蝢進一杯,一晝夜可飲五七次,盡郄食物,以漸而至八九次,半月大便潤,月餘而安,然或口幹,蓋酒毒未解,間飲甘蔗汁少許,或者又曰,古方之治噎膈反胃,未有不言寒者,子何不思之甚?予曰:古人着方,必為當時抱病者設也,其人實因于寒,故用之而得效,後人遂錄以為今式,不比局方,泛編成書,使天下後世之人,凡有此證者,率遵守之以為定法,而專以香熱為用也,雖然挾寒者,亦或有之,但今人之染此病,率因痰氣,久得醫藥傳變而成,其為無寒也明矣。
無或曰:治脾腎以溫補藥,豈非局方之良法耶,吾子其将何以議之。
予曰:衆言淆亂,必折諸聖,切恐脾腎有病,未必皆寒,觀其養脾丸,治脾胃虛冷,體倦不食。
嘉禾散,治脾胃不和,不能多食。
消食丸,治脾胃俱虛,飲食不下。
小獨聖丸,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
大七香丸,治脾冷胃虛,不思飲食。
連翹丸,治脾胃不和,飲食不下。
分氣紫蘇飲,治脾胃不和。
木香餅子,治脾胃虛寒。
溫中良姜丸,曰溫脾胃。
奪命抽刀散,曰脾胃冷。
燒脾散,曰脾胃虛。
進食散,曰脾胃虛冷,不思飲食。
丁香煮散,曰脾冷胃寒。
二姜丸,曰養脾溫胃。
姜合丸,曰脾胃久虛。
蓬煎丸,曰脾胃虛弱。
守金丸,曰脾胃虛冷。
集香丸,曰脾胃不和。
蟠蔥散,曰脾胃虛冷。
壯脾丸,曰脾胃虛弱。
人參丁香散,曰脾胃虛弱。
人參煮散,曰脾胃不和。
丁香透膈湯,曰脾胃不和。
丁香五奪丸,曰脾胃虛弱。
腽肭臍丸之壯氣暖腎,菟絲子丸之治腎虛,金钗石斛丸之治氣不足,茴禾丸之治髒虛冷,玉霜丸之治氣虛,安腎丸之治腎積寒,麝香鹿茸丸之益氣,養正丹之治諸虛,樸附丸之治脾胃虛弱,接氣丹之治真氣虛,四神丹之治五髒,沉香鹿茸丸之治氣不足,椒附丸之溫五髒,苁蓉大補丸之治元髒元氣虛,锺乳白澤丸之治諸虛,三建湯之治氣不足,甚者類聚丹劑,悉曰補脾胃,溫脾胃,補腎,補五髒,補真氣,而各方條下曰舌苦,曰面黃,曰舌苦無味,曰中酒吐酒,曰酒積,曰酒癖,曰飲酒多,曰酒過傷,曰氣促喘急,曰口淡,曰舌澀,曰噫醋,曰舌幹,曰溺數,曰水道澀痛,曰小便出血,曰口苦,曰咽幹,曰氣促,曰盜汗,曰失精,曰津液内燥,曰氣上沖,曰外腎癢,曰枯槁失血,曰口唇幹燥,曰喘滿,曰肢體煩疼,曰衄血,曰小便淋瀝,悉是明具熱證,如何類聚燥熱,而謂可以健脾溫胃而滋腎補氣乎?經曰:熱傷脾,常服燥熱,甯不傷脾乎,又曰:腎惡燥,多服燥熱,甯不傷腎乎,又曰:熱傷元氣,久服燥熱,甯不傷氣乎。
又曰:用熱遠熱。
又曰:有熱者寒而行之。
此教人用熱藥之法,蓋以熱藥治寒病,苟無寒藥為之響導佐使,則病拒藥而扞格不入,謂之遠熱者,行之以寒也。
兩句同一意,恐後人不識此理,故重言以明之。
今局方辛香燥熱以類而聚之,未嘗見其所謂遠熱也。
用熱而不遠熱,非惟不能中病,抑且正氣先傷,醫雲乎哉。
夫良醫之治病也,必先求其得病之因。
其虛邪也,當治其母,實邪也,當治其子。
微邪也,當治其所勝,賊邪也,當治其所不勝,正邪也,當治其本經。
索矩又謂雜合,受邪病者,所受非止一端,又須察其有無,雜合之邪,輕重較量,視标本之緩急,以為施治之先後,今乃一切認為寒冷,吾不知脾胃與腎,一向隻是寒冷為病耶。
論方至此,雖至愚昧,不能不緻疑也,吾又考之要略矣。
諸嘔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湯主之。
疸病寒熱不食,食則頭眩,心胸不安者,茵陳湯主之。
身腫而冷,胃窒不能食,病在骨節,發汗則安,心胸停痰吐水,虛滿不能食者,茯苓湯主之。
中風手足拘急,惡寒不欲飲食者,三黃湯主之。
下利不欲飲食者,大承氣湯主之。
五勞虛極,羸瘦不能食者,大黃蟲丸主之。
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虛勞腰痛,小腹拘急者,八味丸主之。
虛勞不足者,大薯蓣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