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之慮。
予診之,關脈近尺有滑,拊之脹痛,氣羸頗乏精彩,因用枸杞為君,白芍、茯苓、肉桂、吳萸佐之,六劑痛止,服《瑞竹堂方》四制枸杞丸一料,竟愈。
黎茂先舉問何疾,予曰:臍疝也。
疝氣引陰,原無斯症,然疝考有形之痛而有所止之處,故字從山,不必定引陰也。
疝本厥陰肝疾;其狀若死,亦厥陰證,故用溫補肝藥,生氣自複,不緻内絕。
此案貪天之功,予為可作起死一則看也。
臍疝乃厥陰危險之候,治以溫補,是從根底而治也。
李姓,口舌生瘡,幾三年矣。
脈浮細急數,按之空虛,而尺尤甚。
用薛立齋腎虛火不歸經法,以加減八味丸料,二劑即愈。
此案初試立齋先生法紀,其捷效如此,為近世高明之家獨出奇見、欲超出規矩繩墨之表,不知視立齋為何如?永嘉何介甫文學,性沉靜,病脾數年,飲食少啖,精神萎悴,辛酉七月就診。
兩關軟弱,不透于寸。
用參、苓、歸、芍、陳皮、防風、甘草數十劑,至九月始歸、遂喜啖肥濃,數年之疾脫然。
壬戌春,再過錢塘,攜美人蕉、佛桑花贈遺特盛,問曰:子疾有年,補脾、補腎,法非不詳,而未之效,君何從平易得之?予曰:君疾在肝,非脾、腎也。
凡診病者,當窮其源,無為證惑。
如飲食少,雖關脾胃,其所以緻脾病者何?故此自當審考。
今君兩關脈弱不透于寸右,固脾虛明矣,而左則何應此。
蓋脾體不足,而脾用不行也。
何謂脾之用?肝也,星家取克我者為用神,脾體無肝木為之用,則氣血便不條暢,運化遲鈍,而脾轉困矣。
自秋令金肅,肝更不伸,予為補助肝木之氣,使之揚溢,則脾土伸舒,精神油然外發,雖不治脾,實所以治也,安用奇特之法哉!予正恐不能平易耳,平易之言,學之所未熊者,今請事斯語。
名醫治病,必求其源而辨其脈,不為外證情勢所惑。
補不足,損有餘,本經旨以立方。
吳叔顯上舍庚申三月生瘡,眼藥瘡愈,而喘急殊甚,十日不能就枕。
予往診之,先用開肺發瘡,次用降氣補腎,斷其二日當瘡發,五日當足腫,六日當出水,十日可喘定、就睡。
嗣後足牛二毒,三月始複。
秋之日,下就國學讀書。
次年七月,偶以傷風微熱,左三部脈唯隐隐見,飲大劑人參、歸、木、甘草,十帖脈方起,二十帖如常。
十月再感,左脈更不如秋,但微熱,而起居如故也。
三月就枕,七日頭痛如破。
因告其兄,極道秋病之危,今若昏沉,決無生理,彼尚疑餘言。
九日,果微昏谵語;十二日,不識人;再七三,死。
其族昆問曰:叔顯昨歲垂危,君言變證,曆曆如響,幸全生焉。
今冬示微恙,果應君言而殁,其證、其因,為一為兩?答曰:叔顯骨氣天弱,腎精不全,其瘡亦從腎發焉;不知而用發散藥,元氣轉耗,瘡毒内逆于肺而喘。
予用四逆散使太陰氣開,瘡遂外出;用六味料,使少陰納氣,息遂内勻,清升濁降,足腫生癰,病都外出,是以生也。
今秋左脈不起,知元氣内索,不堪左旋矣。
比起而再,戕賊之病,發于骨髓,所以腦痛,因之遂昏,乃内關之證,氣獨内絕,是以死也。
論其根本,出皆于腎,是一非兩,不在證之輕重,為異同也。
此案辨治精詳,非深于《靈》、《素》之蘊,所不能道也。
少陰腎虛,元氣内索,是内關危證,生氣内絕,不治之症矣。
蜀富順孝廉阮太和諱士肅,病疠吳山下,召予診。
披衣強坐,對語甚壯,神氣則内索也;身熱進退,舌胎黃而濃,蓋自吳門受寒,以肉羹為補,而對啜之,遂纏綿及月餘。
用疏散輕劑,熱退,又複強啖,再熱,不能起坐。
予時之富春,五日歸診之,谵妄呼笑、不識人已三日,形骨立,汗雨下,内熱特甚,而胸脅之熱,扪之烙手,第脈尚有神。
予用人參八錢加四逆散中,一劑而谵妄定,三劑而熱邪清矣。
自言其神魂窮天之上、極地之下,飛揚奇變,得太乙神符召之,始得返生。
愈彌旬,方啜粥。
病中自為之記别時間,藥狀。
餘謂此寒傷心氣,荏苒厥深,而湊于胸也。
緣以不第南旋,病淹中道,骨肉之音,雖近實違;藥石之給,既缺且竭。
心已傷矣,又反複再四,汗液多亡,内無主宰,熱遂入胸。
胸為心主之宮城,精神因而渙散,是以遊魂為變也。
用四逆使熱外出,加人參俾神内凝,氣複邪散,是以生耳。
始由氣郁不舒則傷肝,繼則強啖傷脾,是以精神煥散,遊魂為變。
用四逆散退逐外熱,加參以益元氣。
富陽周婦、馬女、皆少年,水腫,肢體洪盛,胪腹膨脹,水道不通,飲食絕口,有以為疸者,為臌者,為氣者。
予往診之,以藥不克濟,乃針足上,出水皆石餘。
次日脹小減,三日大減。
足尚腫,又針之。
令服八味丸,以溫其腎。
期年皆孕,周善調護,子、母兩全;馬失調護,子、母俱斃。
此蓋腎中陽氣不足,陰氣有餘,遂聚水而病作。
飲食、湯藥用水,而不能導之,輾轉助長,乃緻于此,非針去水,則菀陳之淤,何從而洩。
水去腎衰,非溫補之則濁凝之陰,必緻複聚,腎中之火大複。
然周身之陽氣有蒂,天癸自行,生育可必。
如流離之後、所宜愛養,得之則生聚,否斯待斃耳。
蓋腎中陽氣不足,陰氣有餘,遂聚水緻病,是此病之源也,《内經》有聚水而成其類是也。
庚申臘月二十七夜,予患腹痛,惡寒,洩瀉,平旦且止,至暮複作,明日又止。
至改元五日,肛左微痛。
起因房室,意為腎洩,服四神丸一大劑,洩、痛竟止。
早間肛左稍有核,其痛漸近尾闾,暮痛不可反側。
次暮以水化熊膽塗之,立覺涼氣直上肺左,痛亦漸緩,略堪展轉。
中夜吐痰,痰内見血一二點,辰時痔出白濃膿,竟可起坐。
十一日早,與人多話,方栉發,血從咳至,作意忍之,氣定且止,煎六味丸料服,亦以腎虛也。
暮就枕,夜半睡覺,血即上湧如潮,喘聲如鋸,進童便及六味煎藥,氣稍定,才聞姜湯,氣觸鼻,血即随湧,平旦始緩。
夜再發如前,凡假寐片響,背心蒸熱,醒即血來咽喉,如截斷,一湧盈掬,心躁急亂,欲多語言,聲一響而血至矣。
十三早議,下莫敢應,至晚勢急,似無生理,乃用瀉心配血藥下之,不應。
夜方大雪,點水成凍,用水調大黃末服,轉欲去衣被,啜芩、連苦藥如甘旨。
至五更,強進清米飲、藥力忽轉,解黑糞瘀泥臭穢不可近,凡三次,血來之勢少平。
十五寅時交立春。
建甯老蓮煎濃湯,呷之甚美,少間足心汗出,次手心出,次背心蒸蒸欲出,一日安和。
至暮,以多語言,吐鮮血數口,頤兒引仲景義,以赤小豆、連翹合瀉心方法服之,覺上身氣即開,臍以下不動而悶,汗出
予診之,關脈近尺有滑,拊之脹痛,氣羸頗乏精彩,因用枸杞為君,白芍、茯苓、肉桂、吳萸佐之,六劑痛止,服《瑞竹堂方》四制枸杞丸一料,竟愈。
黎茂先舉問何疾,予曰:臍疝也。
疝氣引陰,原無斯症,然疝考有形之痛而有所止之處,故字從山,不必定引陰也。
疝本厥陰肝疾;其狀若死,亦厥陰證,故用溫補肝藥,生氣自複,不緻内絕。
此案貪天之功,予為可作起死一則看也。
臍疝乃厥陰危險之候,治以溫補,是從根底而治也。
李姓,口舌生瘡,幾三年矣。
脈浮細急數,按之空虛,而尺尤甚。
用薛立齋腎虛火不歸經法,以加減八味丸料,二劑即愈。
此案初試立齋先生法紀,其捷效如此,為近世高明之家獨出奇見、欲超出規矩繩墨之表,不知視立齋為何如?永嘉何介甫文學,性沉靜,病脾數年,飲食少啖,精神萎悴,辛酉七月就診。
兩關軟弱,不透于寸。
用參、苓、歸、芍、陳皮、防風、甘草數十劑,至九月始歸、遂喜啖肥濃,數年之疾脫然。
壬戌春,再過錢塘,攜美人蕉、佛桑花贈遺特盛,問曰:子疾有年,補脾、補腎,法非不詳,而未之效,君何從平易得之?予曰:君疾在肝,非脾、腎也。
凡診病者,當窮其源,無為證惑。
如飲食少,雖關脾胃,其所以緻脾病者何?故此自當審考。
今君兩關脈弱不透于寸右,固脾虛明矣,而左則何應此。
蓋脾體不足,而脾用不行也。
何謂脾之用?肝也,星家取克我者為用神,脾體無肝木為之用,則氣血便不條暢,運化遲鈍,而脾轉困矣。
自秋令金肅,肝更不伸,予為補助肝木之氣,使之揚溢,則脾土伸舒,精神油然外發,雖不治脾,實所以治也,安用奇特之法哉!予正恐不能平易耳,平易之言,學之所未熊者,今請事斯語。
名醫治病,必求其源而辨其脈,不為外證情勢所惑。
補不足,損有餘,本經旨以立方。
吳叔顯上舍庚申三月生瘡,眼藥瘡愈,而喘急殊甚,十日不能就枕。
予往診之,先用開肺發瘡,次用降氣補腎,斷其二日當瘡發,五日當足腫,六日當出水,十日可喘定、就睡。
嗣後足牛二毒,三月始複。
秋之日,下就國學讀書。
次年七月,偶以傷風微熱,左三部脈唯隐隐見,飲大劑人參、歸、木、甘草,十帖脈方起,二十帖如常。
十月再感,左脈更不如秋,但微熱,而起居如故也。
三月就枕,七日頭痛如破。
因告其兄,極道秋病之危,今若昏沉,決無生理,彼尚疑餘言。
九日,果微昏谵語;十二日,不識人;再七三,死。
其族昆問曰:叔顯昨歲垂危,君言變證,曆曆如響,幸全生焉。
今冬示微恙,果應君言而殁,其證、其因,為一為兩?答曰:叔顯骨氣天弱,腎精不全,其瘡亦從腎發焉;不知而用發散藥,元氣轉耗,瘡毒内逆于肺而喘。
予用四逆散使太陰氣開,瘡遂外出;用六味料,使少陰納氣,息遂内勻,清升濁降,足腫生癰,病都外出,是以生也。
今秋左脈不起,知元氣内索,不堪左旋矣。
比起而再,戕賊之病,發于骨髓,所以腦痛,因之遂昏,乃内關之證,氣獨内絕,是以死也。
論其根本,出皆于腎,是一非兩,不在證之輕重,為異同也。
此案辨治精詳,非深于《靈》、《素》之蘊,所不能道也。
少陰腎虛,元氣内索,是内關危證,生氣内絕,不治之症矣。
蜀富順孝廉阮太和諱士肅,病疠吳山下,召予診。
披衣強坐,對語甚壯,神氣則内索也;身熱進退,舌胎黃而濃,蓋自吳門受寒,以肉羹為補,而對啜之,遂纏綿及月餘。
用疏散輕劑,熱退,又複強啖,再熱,不能起坐。
予時之富春,五日歸診之,谵妄呼笑、不識人已三日,形骨立,汗雨下,内熱特甚,而胸脅之熱,扪之烙手,第脈尚有神。
予用人參八錢加四逆散中,一劑而谵妄定,三劑而熱邪清矣。
自言其神魂窮天之上、極地之下,飛揚奇變,得太乙神符召之,始得返生。
愈彌旬,方啜粥。
病中自為之記别時間,藥狀。
餘謂此寒傷心氣,荏苒厥深,而湊于胸也。
緣以不第南旋,病淹中道,骨肉之音,雖近實違;藥石之給,既缺且竭。
心已傷矣,又反複再四,汗液多亡,内無主宰,熱遂入胸。
胸為心主之宮城,精神因而渙散,是以遊魂為變也。
用四逆使熱外出,加人參俾神内凝,氣複邪散,是以生耳。
始由氣郁不舒則傷肝,繼則強啖傷脾,是以精神煥散,遊魂為變。
用四逆散退逐外熱,加參以益元氣。
富陽周婦、馬女、皆少年,水腫,肢體洪盛,胪腹膨脹,水道不通,飲食絕口,有以為疸者,為臌者,為氣者。
予往診之,以藥不克濟,乃針足上,出水皆石餘。
次日脹小減,三日大減。
足尚腫,又針之。
令服八味丸,以溫其腎。
期年皆孕,周善調護,子、母兩全;馬失調護,子、母俱斃。
此蓋腎中陽氣不足,陰氣有餘,遂聚水而病作。
飲食、湯藥用水,而不能導之,輾轉助長,乃緻于此,非針去水,則菀陳之淤,何從而洩。
水去腎衰,非溫補之則濁凝之陰,必緻複聚,腎中之火大複。
然周身之陽氣有蒂,天癸自行,生育可必。
如流離之後、所宜愛養,得之則生聚,否斯待斃耳。
蓋腎中陽氣不足,陰氣有餘,遂聚水緻病,是此病之源也,《内經》有聚水而成其類是也。
庚申臘月二十七夜,予患腹痛,惡寒,洩瀉,平旦且止,至暮複作,明日又止。
至改元五日,肛左微痛。
起因房室,意為腎洩,服四神丸一大劑,洩、痛竟止。
早間肛左稍有核,其痛漸近尾闾,暮痛不可反側。
次暮以水化熊膽塗之,立覺涼氣直上肺左,痛亦漸緩,略堪展轉。
中夜吐痰,痰内見血一二點,辰時痔出白濃膿,竟可起坐。
十一日早,與人多話,方栉發,血從咳至,作意忍之,氣定且止,煎六味丸料服,亦以腎虛也。
暮就枕,夜半睡覺,血即上湧如潮,喘聲如鋸,進童便及六味煎藥,氣稍定,才聞姜湯,氣觸鼻,血即随湧,平旦始緩。
夜再發如前,凡假寐片響,背心蒸熱,醒即血來咽喉,如截斷,一湧盈掬,心躁急亂,欲多語言,聲一響而血至矣。
十三早議,下莫敢應,至晚勢急,似無生理,乃用瀉心配血藥下之,不應。
夜方大雪,點水成凍,用水調大黃末服,轉欲去衣被,啜芩、連苦藥如甘旨。
至五更,強進清米飲、藥力忽轉,解黑糞瘀泥臭穢不可近,凡三次,血來之勢少平。
十五寅時交立春。
建甯老蓮煎濃湯,呷之甚美,少間足心汗出,次手心出,次背心蒸蒸欲出,一日安和。
至暮,以多語言,吐鮮血數口,頤兒引仲景義,以赤小豆、連翹合瀉心方法服之,覺上身氣即開,臍以下不動而悶,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