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故死矣;夫邪氣盛則實,表裡邪實,并領血氣入胃,不通于榮衛氣血,故氣血随邪而盡,則三日死矣。
其脈候,《素問》已脫,今詳之:凡沉者,皆屬陰也;一日脈當沉而大,沉者少陰也,大者太陽也;二日脈當沉而長;三日脈當沉而弦,乃以合表裡之脈也。
沉長、沉弦,皆隐于沉大。
凡陰不當合病,今三陰與三陽合病,故其脈似緊而大、似沉實而長,亦類革至之死脈也。
又雲:傷寒一日,巨陽受病,前所說膀胱詳矣。
《病源》雲小腸,雖則誤其标本,其手、足陰陽自有并病者。
故《素問》雲:六日,三陰三陽、五髒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髒不通,則死矣。
是表裡次第傳,不必兩感,亦有至六日。
傳遍五髒六腑而死者也。
《素問》雲: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假令第一日脈不躁,是足太陽膀胱脈,先病脈加躁者,又兼手太陽小腸也。
又雲: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假令第四日脈靜者,足太陰始傳病也,脈加數,又手太陰病也。
故六日亦能傳遍髒腑也。
躁謂脈數,靜謂脈不數。
用藥則同,若用針,須取足與手之經也。
《秘旨》中載安常治驗雲:安常尤善針法。
有孕婦産,七日而子不下,群醫治之無效,衆以死置之。
适安常過其門,病家求視。
安常一見孕婦,呼曰:未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間,以手上下拊摩之,孕婦覺腸微痛,呻吟間産一子,母子無恙。
有市醫問其因,龐曰:兒已出胞,而一手誤執母腸不能脫,投藥無益。
吾隔腸針其虎口,兒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
按:龐先生安時,為宋代良醫,着《傷寒總病論》,東坡謂:真得古聖賢救人之意,豈獨為傳世不朽之資!蓋已義貫幽明矣。
奈滄桑之變,世渺流傳,吾師命予重校,付活字闆印,附《正脈》以廣其傳。
今擇其要論數則,錄于醫論之末,俾後進知有其書,便于尋繹,濟人疾厄,共登仁壽之域,則吾之志矣。
果齋識。
《芷園治驗》雲:孟抒正君因怒發呃三日夜,急柬召予,以事奪,至未未往診,盂抒愁容怨語,泣涕嗟苦。
予診之曰:來極遲,效極速!藥進而寝。
次日喜見曰:昨心欲裂,方治後事,以兄诙諧寬我耳,甯期一藥而果效,真不解其故。
予曰:予開肝郁也,内君特怒之,未暢氣将入胃而不能,故發呃。
予不治呃,用柴胡等條達木郁,郁解則止,暴病氣全,故易愈耳。
積學日深,見病知源,況暴病正氣未傷,故效驟速愈矣。
按:呃由怒起,沖氣欲入胃而不能,則發呃。
盧先生用柴胡條達木郁而瘳,未将全方藥味示人,乃重道不肯輕洩治法,則後進未能效尤矣。
今既用柴胡條達木郁,可隅反而知其餘之藥,亦不外薄荷、苓、芍、歸、草等味,即逍遙散一方,以解木郁而諸郁均解。
予治驗中,亦仿鼓峰法師其意,不泥其方,用合歡皮、川郁金、枇杷葉、香附、橘絡、金橘餅、玫瑰花等,随宜加減變化其方,每多獲效。
惟原方有白術一味,有壅塞氣機、濁而不宣之虞,斟酌去之為宜。
如蘇梗、撫芎、茄楠、檀香、旋覆花等,皆可随症選用。
至于名醫用成方、必臨症化裁,超越凡庸之上也。
又治白下:繕部戴養吾夫人恙,召診,寸關不透,體常倦怠,眩運不食,胸膈痞滿,予以為肝脾之氣不伸,用八珍加升麻、柴胡,愈而體實。
每病取前方服之,即安。
後之瑞安之滇南,十五年皆倚恃焉。
若稍加減,便不獲效,養吾公解組林下,每過湘水,必得良晤,嘗以夫人為信心此方也。
夫人性靜體濃,起居安适,是以氣血不振而消沮,故于補氣藥中,加開提之劑,蓋得其性情,如布帛、菽粟,若将終身焉者。
所雲信心二字,真為良藥。
世之任醫,厭常喜新,安得恒守一方至十五年耶!信心二字,真為衛身至寶。
近人厭故喜新,朝張暮李,廣征方藥,賢愚不别,遂緻輕者重,重者危,是不知守信心之患矣。
來熙庵廉憲急柬召予診。
其侄力大,身體豐碩,傷寒已二十八日,人事不省,不能言語,手足揚擲,腹脹如鼓而熱烙手,目赤氣粗,齒槁舌黑,參、附、石膏、硝、黃、芩、連無不服,諸名公以言旋矣。
予診之,脈獨鼓手,用大黃一兩,佐以血藥,一劑,下黑臭血一二鬥,少蘇,四劑始清。
熙庵公問予:侄昏三日,所存唯一息耳,君何用劑且大且多,幸遂生全,敢問其說。
予曰:治病用藥,譬之飲酒,滄海之量,與之涓滴,則喉唇轉燥矣。
以若大軀殼,病邪甚深,不十倍其藥,何效之臻?且此恙寒邪入胃,蓄血在中,其昏沉、揚擲,是喜妄如狂之深者也,不知為病,而望之為死,不棄之乎。
夫大黃,未嘗不用,苟投非其時,品劑輕小,一或不應,用心惑矣,甯能放膽而用哉。
此為陽明蓄血症,用桃仁承氣重劑,方能克敵。
然非學識兼全者,不能如是。
湖墅史大正君嘔吐之聲遠及百武,脈之佐關鼓指不連于寸,兩尺滑搏,于左獨加,水飲不入唇七日矣,因為透肝之劑,斷必孕男,藥進而嘔定,月足果産男。
因問予曰:内子寒熱大作,嘔吐不食,人皆以傷寒治之,君獨以為孕,其柴胡、白芍、吳萸、黃連雖未專用,何一劑而嘔遂平?予曰,醫名方脈者,須察脈以定方也。
人唯伺其證,而不循其因,是以失之。
今脈具在,不為證瞞,因病發藥,故其言驗也。
尺中脈搏固知為妊,其關不連寸者,蓋肝志專而郁,善怒萬不善發也,郁之之既久而自發,振拉摧拔之象見焉。
順其性而伸之、調之,肝舒氣平,惡自無阻而嘔自定耳。
惡阻嘔吐,其因尺中脈搏,固以惡阻斷定,治以舒肝氣,順其性而謂之,則嘔自平矣。
聞于将尊堂丙午冬月心忽然如散而沉下,便不得睡,幾三月矣。
召診,獨左關弱不能應指,予以為肝虛須補其母,當立春始安,用熟地為君,茯苓、棗仁、當歸、人參、防風、遠志佐之,服二十貼,至其而愈。
子将問:心散不寐,以屬心經,何反以腎、肝藥見效?而言立春日始應,請為分疏。
予曰:此得之脈也。
經曰:肝不足則恐,恐則氣下。
雖情志無恐懼,而氣象似之,據脈按證,肝虛無疑矣。
因肝不足,先其令而疾作,補母生脾,待時而元氣乃複,豈得以心散。
便屬心經,是非心散也,乃心見身中氣散之象耳,則散非病。
設心髒病則病矣,又何能自見其散哉。
補母以益子,是隔二之治。
言立春始愈,乃肝髒正氣旺而邪自退舍矣。
湯梅生病腹痛,痛則繞臍有形,甚至欲死。
人皆謂生氣獨絕于内,似有不起
其脈候,《素問》已脫,今詳之:凡沉者,皆屬陰也;一日脈當沉而大,沉者少陰也,大者太陽也;二日脈當沉而長;三日脈當沉而弦,乃以合表裡之脈也。
沉長、沉弦,皆隐于沉大。
凡陰不當合病,今三陰與三陽合病,故其脈似緊而大、似沉實而長,亦類革至之死脈也。
又雲:傷寒一日,巨陽受病,前所說膀胱詳矣。
《病源》雲小腸,雖則誤其标本,其手、足陰陽自有并病者。
故《素問》雲:六日,三陰三陽、五髒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髒不通,則死矣。
是表裡次第傳,不必兩感,亦有至六日。
傳遍五髒六腑而死者也。
《素問》雲: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假令第一日脈不躁,是足太陽膀胱脈,先病脈加躁者,又兼手太陽小腸也。
又雲: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假令第四日脈靜者,足太陰始傳病也,脈加數,又手太陰病也。
故六日亦能傳遍髒腑也。
躁謂脈數,靜謂脈不數。
用藥則同,若用針,須取足與手之經也。
《秘旨》中載安常治驗雲:安常尤善針法。
有孕婦産,七日而子不下,群醫治之無效,衆以死置之。
适安常過其門,病家求視。
安常一見孕婦,呼曰:未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間,以手上下拊摩之,孕婦覺腸微痛,呻吟間産一子,母子無恙。
有市醫問其因,龐曰:兒已出胞,而一手誤執母腸不能脫,投藥無益。
吾隔腸針其虎口,兒既痛,即縮手,所以遽生,無他術也。
按:龐先生安時,為宋代良醫,着《傷寒總病論》,東坡謂:真得古聖賢救人之意,豈獨為傳世不朽之資!蓋已義貫幽明矣。
奈滄桑之變,世渺流傳,吾師命予重校,付活字闆印,附《正脈》以廣其傳。
今擇其要論數則,錄于醫論之末,俾後進知有其書,便于尋繹,濟人疾厄,共登仁壽之域,則吾之志矣。
果齋識。
《芷園治驗》雲:孟抒正君因怒發呃三日夜,急柬召予,以事奪,至未未往診,盂抒愁容怨語,泣涕嗟苦。
予診之曰:來極遲,效極速!藥進而寝。
次日喜見曰:昨心欲裂,方治後事,以兄诙諧寬我耳,甯期一藥而果效,真不解其故。
予曰:予開肝郁也,内君特怒之,未暢氣将入胃而不能,故發呃。
予不治呃,用柴胡等條達木郁,郁解則止,暴病氣全,故易愈耳。
積學日深,見病知源,況暴病正氣未傷,故效驟速愈矣。
按:呃由怒起,沖氣欲入胃而不能,則發呃。
盧先生用柴胡條達木郁而瘳,未将全方藥味示人,乃重道不肯輕洩治法,則後進未能效尤矣。
今既用柴胡條達木郁,可隅反而知其餘之藥,亦不外薄荷、苓、芍、歸、草等味,即逍遙散一方,以解木郁而諸郁均解。
予治驗中,亦仿鼓峰法師其意,不泥其方,用合歡皮、川郁金、枇杷葉、香附、橘絡、金橘餅、玫瑰花等,随宜加減變化其方,每多獲效。
惟原方有白術一味,有壅塞氣機、濁而不宣之虞,斟酌去之為宜。
如蘇梗、撫芎、茄楠、檀香、旋覆花等,皆可随症選用。
至于名醫用成方、必臨症化裁,超越凡庸之上也。
又治白下:繕部戴養吾夫人恙,召診,寸關不透,體常倦怠,眩運不食,胸膈痞滿,予以為肝脾之氣不伸,用八珍加升麻、柴胡,愈而體實。
每病取前方服之,即安。
後之瑞安之滇南,十五年皆倚恃焉。
若稍加減,便不獲效,養吾公解組林下,每過湘水,必得良晤,嘗以夫人為信心此方也。
夫人性靜體濃,起居安适,是以氣血不振而消沮,故于補氣藥中,加開提之劑,蓋得其性情,如布帛、菽粟,若将終身焉者。
所雲信心二字,真為良藥。
世之任醫,厭常喜新,安得恒守一方至十五年耶!信心二字,真為衛身至寶。
近人厭故喜新,朝張暮李,廣征方藥,賢愚不别,遂緻輕者重,重者危,是不知守信心之患矣。
來熙庵廉憲急柬召予診。
其侄力大,身體豐碩,傷寒已二十八日,人事不省,不能言語,手足揚擲,腹脹如鼓而熱烙手,目赤氣粗,齒槁舌黑,參、附、石膏、硝、黃、芩、連無不服,諸名公以言旋矣。
予診之,脈獨鼓手,用大黃一兩,佐以血藥,一劑,下黑臭血一二鬥,少蘇,四劑始清。
熙庵公問予:侄昏三日,所存唯一息耳,君何用劑且大且多,幸遂生全,敢問其說。
予曰:治病用藥,譬之飲酒,滄海之量,與之涓滴,則喉唇轉燥矣。
以若大軀殼,病邪甚深,不十倍其藥,何效之臻?且此恙寒邪入胃,蓄血在中,其昏沉、揚擲,是喜妄如狂之深者也,不知為病,而望之為死,不棄之乎。
夫大黃,未嘗不用,苟投非其時,品劑輕小,一或不應,用心惑矣,甯能放膽而用哉。
此為陽明蓄血症,用桃仁承氣重劑,方能克敵。
然非學識兼全者,不能如是。
湖墅史大正君嘔吐之聲遠及百武,脈之佐關鼓指不連于寸,兩尺滑搏,于左獨加,水飲不入唇七日矣,因為透肝之劑,斷必孕男,藥進而嘔定,月足果産男。
因問予曰:内子寒熱大作,嘔吐不食,人皆以傷寒治之,君獨以為孕,其柴胡、白芍、吳萸、黃連雖未專用,何一劑而嘔遂平?予曰,醫名方脈者,須察脈以定方也。
人唯伺其證,而不循其因,是以失之。
今脈具在,不為證瞞,因病發藥,故其言驗也。
尺中脈搏固知為妊,其關不連寸者,蓋肝志專而郁,善怒萬不善發也,郁之之既久而自發,振拉摧拔之象見焉。
順其性而伸之、調之,肝舒氣平,惡自無阻而嘔自定耳。
惡阻嘔吐,其因尺中脈搏,固以惡阻斷定,治以舒肝氣,順其性而謂之,則嘔自平矣。
聞于将尊堂丙午冬月心忽然如散而沉下,便不得睡,幾三月矣。
召診,獨左關弱不能應指,予以為肝虛須補其母,當立春始安,用熟地為君,茯苓、棗仁、當歸、人參、防風、遠志佐之,服二十貼,至其而愈。
子将問:心散不寐,以屬心經,何反以腎、肝藥見效?而言立春日始應,請為分疏。
予曰:此得之脈也。
經曰:肝不足則恐,恐則氣下。
雖情志無恐懼,而氣象似之,據脈按證,肝虛無疑矣。
因肝不足,先其令而疾作,補母生脾,待時而元氣乃複,豈得以心散。
便屬心經,是非心散也,乃心見身中氣散之象耳,則散非病。
設心髒病則病矣,又何能自見其散哉。
補母以益子,是隔二之治。
言立春始愈,乃肝髒正氣旺而邪自退舍矣。
湯梅生病腹痛,痛則繞臍有形,甚至欲死。
人皆謂生氣獨絕于内,似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