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
按:《内經》雲:聖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
能知色脈,可以萬全,此之謂也。
然今之醫不及也,每有症象昭着,顯而易見之,尚遊移不決,若是者等而下之也。
成無已曰:凡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
至于六氣之感,異于傷寒之傳經者,惟舌較為可憑:陰症亦有黑胎、焦黃胎,然其胎必浮胖,或滑潤而不枯。
皆辨症之要法,尤宜三複斯言。
按:醫病非難,難在疑似之辨,不可人雲亦雲,随波逐流,誤人匪淺。
餘于六月中旬,治戴姓一證,體厥,脈虛,肢冷,周身赤點、隐于皮膚,口渴,谵妄。
前醫不明,妄用辛溫回陽,幾危,因辨之曰:此乃陽症似陰之象。
況時當盛暑,拟用溫熱急下存陰法治之,以西洋參三錢、錦紋軍三錢、枳殼一錢、生甘草八分、風化硝二錢和沖,服後得下黑矢如膠者甚多,小便赤澀亦減;以本方去硝黃,加連翹、山栀、銀花,數帖而安。
若非力辨辛溫之誤,豈不死于庸俗之手。
而人皆以三陰症而不疑,吾所以知非陰症者,因口渴、谵妄、欲飲、舌苔焦黃而燥、肢體厥逆,乃熱深厥深之現象,于是用河間溫熱例治之而愈。
虞天民治一婦,夜間發熱、早晨即退,五心煩熱,無休止已延八閱月。
診其脈,六部皆數伏而牢,浮取全不應。
與東垣升陽散火湯,四帖熱減其半,胸中覺清快勝前,連投二服,熱悉退。
後用四物湯加知母、酒炒黃柏,少佐炮姜,二十餘服,熱不複作而瘳。
按:夜熱、脈數乃陰虛之候,若非明眼,直進滋陰降火而不疑,是抱薪救火矣。
今因脈伏且牢、浮取不應,故用升陽散火得效。
妙在炮姜合知、柏以清血分之熱,而與陰虛治法有間,所以名醫異于庸俗者此也。
《秘冒》雲:一切感證,熱入心胞、神昏谵語者,每用犀角、羚羊角、連翹、金銀花、元參、生地、人中黃等味送下至寶丹,往往獲效。
其有熱邪深入、發痙者,亦宜以此療之。
世人遇小兒患此證者,妄謂驚風,用針刺之,走洩真氣,陰陽乖逆,轉緻不救。
按:神昏谵語、發痙,由于溫熱、痰、暑轉變者多。
世間無知女流,妄聽妖言,謂是驚風,以針挑之,病勢轉劇者,多誤人不淺。
有等老媪或尼姑等,自名神于驚風,慣用挑刺,無知婦女奉之若神,以緻雖受其害而不能知。
特志之以示戒。
龔雲林雲:暑邪内幹,往往忽然頭痛、惡心,或腹痛、腰疼、偏身作痛,不治之,神昏、痙厥,朝發夕斃。
惟用白虎丸一服,當時血散而愈。
較之砭刺之耗損其血,不若此丸敏捷神效。
方用千年鍛石,刮去雜色泥土,研極細末,清水飛過,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視痧之輕重加減,燒酒送下,真神方也。
按:此丸順氣散血,化痰消渴,為治痧之仙劑。
又治心腹痛,及婦人崩漏、赤白帶下,或久患赤白痢疾,跌打内傷,血不能散,服之均效。
餘恒合此丸以濟世,獲效果捷。
千年鍛石不可得,用古墓中鍛石亦可。
寒痧用酒、熱痧用開水溫服,随證酌用,切勿拘執。
然痧脹由于十二經清濁不分,流溢于奇經,緻奇經脈現,則為病也,乃邪氣滞于經絡,每見刮刺,開通經絡,而效尤捷也。
《秘旨》載:目中起星,足氣中熱,宜将兩足浸溫水中,搓擦足心,引熱下降,初起亟治。
另用白蒺藜三錢,煎湯洗目,日四五次,屢驗。
或用谷精珠代茶。
數日即瘳。
按:目中起星,由于脾火上沖,肝熱挾風凝結。
或用碧雲散搐鼻,散滞氣,恒濯其足,使熱氣下降;或用新橘皮塞鼻中,約六時後即退。
不可誤用寒涼點藥,緻凝血不散,轉生雲翳。
慎之。
王光庵雜着雲:中食之證,狀似中風,非詳究病因,難取捷效。
曾治一人,忽得暴疾,口噤難言,目不識人,四肢不舉,急投蘇合香丸,不效。
因詢其緻病之由,曰:适方陪客,飲食後忽得此證。
遂教以煎生姜淡鹽湯多飲,探吐之,吐出飲食數碗。
後服白術陳皮半夏麥芽湯而愈。
此即食厥,若不問明緻病之因,徒以痰藥、風藥治之,戕伐脾胃,而病日劇,是醫之過也。
按:中食之證,亦各有緻病之因,未可拘執一端而論。
餘少時文期匆促,每飯後無暇散步,錄抄課藝,日無暇晷,飽餐後即倚案揮毫,因時患腹痛、胸膈滿悶、便秘、痞脹,食不知饑,服保和丸及查、曲、米炭等不效。
有一老友雲:三世醫驗中,潤字丸最妙。
遂照方配合服之,便通,諸恙均瘳。
陸氏潤字丸功效甚多,略舉數端以啟後進:凡溫熱、濕痰等症,量病輕重,随宜增減分量,服之最靈、最捷,今特拈出。
按:《内經》雲:聖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
能知色脈,可以萬全,此之謂也。
然今之醫不及也,每有症象昭着,顯而易見之,尚遊移不決,若是者等而下之也。
成無已曰:凡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
至于六氣之感,異于傷寒之傳經者,惟舌較為可憑:陰症亦有黑胎、焦黃胎,然其胎必浮胖,或滑潤而不枯。
皆辨症之要法,尤宜三複斯言。
按:醫病非難,難在疑似之辨,不可人雲亦雲,随波逐流,誤人匪淺。
餘于六月中旬,治戴姓一證,體厥,脈虛,肢冷,周身赤點、隐于皮膚,口渴,谵妄。
前醫不明,妄用辛溫回陽,幾危,因辨之曰:此乃陽症似陰之象。
況時當盛暑,拟用溫熱急下存陰法治之,以西洋參三錢、錦紋軍三錢、枳殼一錢、生甘草八分、風化硝二錢和沖,服後得下黑矢如膠者甚多,小便赤澀亦減;以本方去硝黃,加連翹、山栀、銀花,數帖而安。
若非力辨辛溫之誤,豈不死于庸俗之手。
而人皆以三陰症而不疑,吾所以知非陰症者,因口渴、谵妄、欲飲、舌苔焦黃而燥、肢體厥逆,乃熱深厥深之現象,于是用河間溫熱例治之而愈。
虞天民治一婦,夜間發熱、早晨即退,五心煩熱,無休止已延八閱月。
診其脈,六部皆數伏而牢,浮取全不應。
與東垣升陽散火湯,四帖熱減其半,胸中覺清快勝前,連投二服,熱悉退。
後用四物湯加知母、酒炒黃柏,少佐炮姜,二十餘服,熱不複作而瘳。
按:夜熱、脈數乃陰虛之候,若非明眼,直進滋陰降火而不疑,是抱薪救火矣。
今因脈伏且牢、浮取不應,故用升陽散火得效。
妙在炮姜合知、柏以清血分之熱,而與陰虛治法有間,所以名醫異于庸俗者此也。
《秘冒》雲:一切感證,熱入心胞、神昏谵語者,每用犀角、羚羊角、連翹、金銀花、元參、生地、人中黃等味送下至寶丹,往往獲效。
其有熱邪深入、發痙者,亦宜以此療之。
世人遇小兒患此證者,妄謂驚風,用針刺之,走洩真氣,陰陽乖逆,轉緻不救。
按:神昏谵語、發痙,由于溫熱、痰、暑轉變者多。
世間無知女流,妄聽妖言,謂是驚風,以針挑之,病勢轉劇者,多誤人不淺。
有等老媪或尼姑等,自名神于驚風,慣用挑刺,無知婦女奉之若神,以緻雖受其害而不能知。
特志之以示戒。
龔雲林雲:暑邪内幹,往往忽然頭痛、惡心,或腹痛、腰疼、偏身作痛,不治之,神昏、痙厥,朝發夕斃。
惟用白虎丸一服,當時血散而愈。
較之砭刺之耗損其血,不若此丸敏捷神效。
方用千年鍛石,刮去雜色泥土,研極細末,清水飛過,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視痧之輕重加減,燒酒送下,真神方也。
按:此丸順氣散血,化痰消渴,為治痧之仙劑。
又治心腹痛,及婦人崩漏、赤白帶下,或久患赤白痢疾,跌打内傷,血不能散,服之均效。
餘恒合此丸以濟世,獲效果捷。
千年鍛石不可得,用古墓中鍛石亦可。
寒痧用酒、熱痧用開水溫服,随證酌用,切勿拘執。
然痧脹由于十二經清濁不分,流溢于奇經,緻奇經脈現,則為病也,乃邪氣滞于經絡,每見刮刺,開通經絡,而效尤捷也。
《秘旨》載:目中起星,足氣中熱,宜将兩足浸溫水中,搓擦足心,引熱下降,初起亟治。
另用白蒺藜三錢,煎湯洗目,日四五次,屢驗。
或用谷精珠代茶。
數日即瘳。
按:目中起星,由于脾火上沖,肝熱挾風凝結。
或用碧雲散搐鼻,散滞氣,恒濯其足,使熱氣下降;或用新橘皮塞鼻中,約六時後即退。
不可誤用寒涼點藥,緻凝血不散,轉生雲翳。
慎之。
王光庵雜着雲:中食之證,狀似中風,非詳究病因,難取捷效。
曾治一人,忽得暴疾,口噤難言,目不識人,四肢不舉,急投蘇合香丸,不效。
因詢其緻病之由,曰:适方陪客,飲食後忽得此證。
遂教以煎生姜淡鹽湯多飲,探吐之,吐出飲食數碗。
後服白術陳皮半夏麥芽湯而愈。
此即食厥,若不問明緻病之因,徒以痰藥、風藥治之,戕伐脾胃,而病日劇,是醫之過也。
按:中食之證,亦各有緻病之因,未可拘執一端而論。
餘少時文期匆促,每飯後無暇散步,錄抄課藝,日無暇晷,飽餐後即倚案揮毫,因時患腹痛、胸膈滿悶、便秘、痞脹,食不知饑,服保和丸及查、曲、米炭等不效。
有一老友雲:三世醫驗中,潤字丸最妙。
遂照方配合服之,便通,諸恙均瘳。
陸氏潤字丸功效甚多,略舉數端以啟後進:凡溫熱、濕痰等症,量病輕重,随宜增減分量,服之最靈、最捷,今特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