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果齋治婦人吐血盈盆,諸藥罔效,因思前哲有以血導血歸源法,囑其取吐出之血,瓦器盛之,候凝,銅鍋炒血黑色,以綿紙盛放地上一周時,出火毒,研極細末,用鮮側柏葉五錢,麥冬一錢煎湯,調血炭末五分,二三服,血自歸源。
屢驗屢效。
又,治吐血宜用苦寒者,有戒用苦寒者,尤當随症擇用,未可執一以誤人也。
《樓氏綱目》治吐血,皆用諸藥炭,亦頗捷效。
今以血導血歸源,亦師其意而變化敏捷,取效昭着。
按:餘治一婦,吐血傾盆,數日不止,目閉神昏,面赤肢軟,息粗難卧,脈左沉、右洪,重按幸尚有根,此郁火久蒸肺胃,複緣暑熱外逼,傷及陽絡,緻血海不斂,危在頃刻。
因思止血諸藥,着寒者多投之,必嘔,乃變通成法,先用甘寒,冀其人胃清、上血止,再商二貼血止,亦創見也。
服後夜寐甚安,血止,神清,惟神倦懶言,奄奄一息。
脈雖稍平,右愈浮大無力。
此血去太多,恐延虛脫之患,經雲:血脫者,益其氣。
遂師其意用人參(七分,秋石水拌)、黃(七分,黃芩水炙黑)、歸身(一錢,炒黑)、懷山藥(錢半)、茯苓(三錢)、大麥冬(錢半,去心)、蒸北五味(七粒),和入甘蔗汁、梨汁、藕汁,服三帖,食進、神健而瘳。
觀此,知病有虛實,體有強弱,本難執一。
但今人吐血,挾虛者多,而醫者辄用苦寒,是昧于虛實,宜乎得愈者少而夭枉者多矣。
今将八汁飲方附後,以備明哲商酌而教正之幸甚。
又方:甘蔗汁、藕汁、蘆根汁(各一酒杯)、白果汁(二匙)、白蘿蔔汁(半酒杯)、梨汁(一酒杯)、西瓜汁(一酒杯,生沖)、鮮荷葉汁(三匙),七汁和勻,隔水炖熱,沖入瓜汁,不住口緩緩頻飲。
凡屬虛火,轉危為安,用之屢效。
若非夏令,無瓜、荷二汁,即以梨、藕二汁,倍用天冬、百合榨汁,亦可代之。
前方中人參價昂,可用真西洋參一錢五分代之。
消渴一症,今醫慣用涼藥,愈治愈劇。
間閱孫東宿治一消渴,小便色清而長,其味甘,脈細數。
用腎氣丸加桂心、北五味、鹿角膠、益智仁而效。
又一人,喜熱飲而惡涼,大便秘,小便清長,夜尤甚,脈浮按數大,而重按更無力。
餘思此病,由火不能制水,故飲一鬥,小便亦一鬥,《金匮》言之詳矣。
今師其意,不泥其方,用腎氣丸減車前、牛膝,加益智仁、人參膠糊丸,服逾月而痊。
按:消渴症小便多者,皆由火虛難以化水、故飲一溲一,上見口渴,而水不消。
小便多者,每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獲效;若屬中消,每用黃草湯下其熱,又不可拘執成法而不達變通以誤人者。
另有治驗,詳言之集,溢不贅,當參。
合脈症而研究,自獲桴鼓之應也。
曾憶《秘旨》雲:大凡消渴,服藥獲效,必須戒食鹽兩月,可免反複。
若不能食淡,方藥雖良,終難永年。
慎之,懔之!《秘旨》雲:溫熱愈後,餘邪往往歸之于足,發熱腫痛,不亟治,則痛甚而死者多,至輕亦成殘廢,幸也,名曰截足風。
今附驗方于後,以濟斯厄。
廣膠一兩,入糟、醋、姜、蔥汁四味,烊化成膏,攤綿紙或紅布上,貼患處,痛立止(糟入醋中,将糟鑿碎,調勻,濾出汁,去糟渣勿用。
姜汁不必多,隻用少許,蔥汁較姜汁多一半,糟醋汁須三四倍于蔥汁)。
按:此方曾治王木匠,年三十餘,患溫熱二候,乞餘治之,用白虎湯加味而瘳,伊芳未服善後藥而赴任務。
從事七日,發熱惡寒,兩足疼痛不能行、立,請同人擡至敝廬,診其脈洪大而兩尺濡細,知是溫熱餘邪下注,已成截足風之危候。
即用此方外敷、内服導赤五苓散以清餘熱,僅三日而病如失。
後又治多人。
皆獲全瘳,今特拈出,廣為傳布。
煎方以嫩桑枝五錢易桂枝,加淮牛膝三錢。
鮮車前為引。
又雲:切牙噤口,舌青面黑,汗出不休,手足寒過節,謂之真心痛。
若全腦連齒皆痛,手足寒至節,謂之真頭痛。
旦發夕死,百難治一,皆直中之危候。
按:真心痛症,曾治一人:證勢危,不忍坐視,用麻黃、附子、幹姜、桂心各二錢,豬肝煎湯,頻灌,漸次轉溫,死中求生之一法也。
若真頭痛,急灸百會穴數壯,再用烏、附、參各二錢,姜濃煎,吞黑錫丹三十粒,非此猛劑,不足以追失散之元陽,而散其外真之寒邪。
餘遇一急痧,證勢仿佛,用上法以挽之而痊。
皆屬三陰直中危證也。
又雲:凡病之未現,可以預測其兆者,如手腳心熱,作渴,思飲茶水,或食已即饑,知将患發背;三年内眉眶骨痛,知将患厲風;如手指麻木三年來,必驟然中風。
古人觀神、察色、審脈象而能先識其病,所以扁鵲知齊桓之疾不可為矣。
則非神乎技者,不能步其後矣
屢驗屢效。
又,治吐血宜用苦寒者,有戒用苦寒者,尤當随症擇用,未可執一以誤人也。
《樓氏綱目》治吐血,皆用諸藥炭,亦頗捷效。
今以血導血歸源,亦師其意而變化敏捷,取效昭着。
按:餘治一婦,吐血傾盆,數日不止,目閉神昏,面赤肢軟,息粗難卧,脈左沉、右洪,重按幸尚有根,此郁火久蒸肺胃,複緣暑熱外逼,傷及陽絡,緻血海不斂,危在頃刻。
因思止血諸藥,着寒者多投之,必嘔,乃變通成法,先用甘寒,冀其人胃清、上血止,再商二貼血止,亦創見也。
服後夜寐甚安,血止,神清,惟神倦懶言,奄奄一息。
脈雖稍平,右愈浮大無力。
此血去太多,恐延虛脫之患,經雲:血脫者,益其氣。
遂師其意用人參(七分,秋石水拌)、黃(七分,黃芩水炙黑)、歸身(一錢,炒黑)、懷山藥(錢半)、茯苓(三錢)、大麥冬(錢半,去心)、蒸北五味(七粒),和入甘蔗汁、梨汁、藕汁,服三帖,食進、神健而瘳。
觀此,知病有虛實,體有強弱,本難執一。
但今人吐血,挾虛者多,而醫者辄用苦寒,是昧于虛實,宜乎得愈者少而夭枉者多矣。
今将八汁飲方附後,以備明哲商酌而教正之幸甚。
又方:甘蔗汁、藕汁、蘆根汁(各一酒杯)、白果汁(二匙)、白蘿蔔汁(半酒杯)、梨汁(一酒杯)、西瓜汁(一酒杯,生沖)、鮮荷葉汁(三匙),七汁和勻,隔水炖熱,沖入瓜汁,不住口緩緩頻飲。
凡屬虛火,轉危為安,用之屢效。
若非夏令,無瓜、荷二汁,即以梨、藕二汁,倍用天冬、百合榨汁,亦可代之。
前方中人參價昂,可用真西洋參一錢五分代之。
消渴一症,今醫慣用涼藥,愈治愈劇。
間閱孫東宿治一消渴,小便色清而長,其味甘,脈細數。
用腎氣丸加桂心、北五味、鹿角膠、益智仁而效。
又一人,喜熱飲而惡涼,大便秘,小便清長,夜尤甚,脈浮按數大,而重按更無力。
餘思此病,由火不能制水,故飲一鬥,小便亦一鬥,《金匮》言之詳矣。
今師其意,不泥其方,用腎氣丸減車前、牛膝,加益智仁、人參膠糊丸,服逾月而痊。
按:消渴症小便多者,皆由火虛難以化水、故飲一溲一,上見口渴,而水不消。
小便多者,每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獲效;若屬中消,每用黃草湯下其熱,又不可拘執成法而不達變通以誤人者。
另有治驗,詳言之集,溢不贅,當參。
合脈症而研究,自獲桴鼓之應也。
曾憶《秘旨》雲:大凡消渴,服藥獲效,必須戒食鹽兩月,可免反複。
若不能食淡,方藥雖良,終難永年。
慎之,懔之!《秘旨》雲:溫熱愈後,餘邪往往歸之于足,發熱腫痛,不亟治,則痛甚而死者多,至輕亦成殘廢,幸也,名曰截足風。
今附驗方于後,以濟斯厄。
廣膠一兩,入糟、醋、姜、蔥汁四味,烊化成膏,攤綿紙或紅布上,貼患處,痛立止(糟入醋中,将糟鑿碎,調勻,濾出汁,去糟渣勿用。
姜汁不必多,隻用少許,蔥汁較姜汁多一半,糟醋汁須三四倍于蔥汁)。
按:此方曾治王木匠,年三十餘,患溫熱二候,乞餘治之,用白虎湯加味而瘳,伊芳未服善後藥而赴任務。
從事七日,發熱惡寒,兩足疼痛不能行、立,請同人擡至敝廬,診其脈洪大而兩尺濡細,知是溫熱餘邪下注,已成截足風之危候。
即用此方外敷、内服導赤五苓散以清餘熱,僅三日而病如失。
後又治多人。
皆獲全瘳,今特拈出,廣為傳布。
煎方以嫩桑枝五錢易桂枝,加淮牛膝三錢。
鮮車前為引。
又雲:切牙噤口,舌青面黑,汗出不休,手足寒過節,謂之真心痛。
若全腦連齒皆痛,手足寒至節,謂之真頭痛。
旦發夕死,百難治一,皆直中之危候。
按:真心痛症,曾治一人:證勢危,不忍坐視,用麻黃、附子、幹姜、桂心各二錢,豬肝煎湯,頻灌,漸次轉溫,死中求生之一法也。
若真頭痛,急灸百會穴數壯,再用烏、附、參各二錢,姜濃煎,吞黑錫丹三十粒,非此猛劑,不足以追失散之元陽,而散其外真之寒邪。
餘遇一急痧,證勢仿佛,用上法以挽之而痊。
皆屬三陰直中危證也。
又雲:凡病之未現,可以預測其兆者,如手腳心熱,作渴,思飲茶水,或食已即饑,知将患發背;三年内眉眶骨痛,知将患厲風;如手指麻木三年來,必驟然中風。
古人觀神、察色、審脈象而能先識其病,所以扁鵲知齊桓之疾不可為矣。
則非神乎技者,不能步其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