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正氣,積自除也。

    止燥煩、治夢紛紛者,本經安,精神定,魂魄之功也。

    又人參助肺氣,何謂能治喘嗽?人參實元氣,何為能治逆滿?此蓋為因虛而緻者。

    言正氣奪而用之,則為補虛;邪氣盛而用之,則為實實,要在精審而已。

    故潔古又雲喘嗽勿用,戒實實也。

    餘治一人喘嗽,服瀉肺藥,益甚;投以人參,一服而止,非謂喘嗽概不可用人參也。

    胸脅逆滿,反胃吐逆,邪氣方盛固不可用人參;然傷寒、雜病下後亡陰,胸中之氣因虛下陷于心之分野,而緻心下痞者,用導氣之藥,則痞益甚,須用人參補之。

    故仲景治胸痹,以人參湯主之,若實者,則宜枳實薤白桂枝湯也。

    胃虛谷氣不行,胸中閉塞而下區者,用辛藥瀉之,則嘔益甚,惟宜益胃,揚谷氣而已。

    故胃反嘔吐,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與人參立愈。

    此仲景要訣也。

    今人不察病之虛實,不谙藥之補瀉,一遇喘滿、嘔逆之症,便謂有餘,雜以破氣之藥投之,妄言氣無補法,遂視人參若堇、鸩然,而病患亦遂束手待斃而無憾,可勝歎哉!三複經文,不覺縷。

     卷中 論犀角 犀角,以黑如漆,黃如粟,上下相透,雲頭雨腳分明者為佳。

    近人多巧僞,藥染湯煮,無所不至,然亦易辨。

    犀不可見日并貯,若犯之,則色理粗燥。

    凡蜜犀角嫩者,以鳳仙花染之。

     犀有水、旱二種,以水犀為上。

    凡心、膽、肝三經之熱,允為良藥。

     卷中 雜記 《夢溪筆談》雲:醫用艾一灼,謂之一壯者,以壯人為法。

    其言若幹,壯人當根據此數也;若老幼羸弱,當量力減之,不可拘執以誤人。

     餘幼時見水蛭,惡而溺之數四,化為水。

    又一日見之,以蜜一匙滴之,即縮不動,久之亦化為水。

    嗣後雖經陰雨不複活。

    二物之能制蛭毒如此(物性相制之理,不可不知,以備一時緩急之需,亦不可少也)。

    而昔人有蛭者,醫者見之,乃極勞擾,惜乎其不知此也。

    又雲:醫者所論,人須、發、眉雖皆毛類,而所主五髒各異。

    故有老而須白、眉發不白者,髒有所偏故也。

    大率發屬心,禀火氣,故上生;須屬腎,禀水氣,故下生;眉屬肝,故側生。

    男子腎氣外行,上為須,下為勢。

    女子、宮人無勢,則亦無須,而眉、發無異于男子,則知不屬腎也。

    又雲:四明生奉真,良醫也。

    天章閣待制許元,江淮發運使奏課于京師,方欲入對而其子疾亟,瞑而不食,欲逾宿矣。

    奉真視之,曰:脾已絕,不可治,死在明日。

    元曰:觀其疾勢,固知其不可救,今方有事,須陛對,能延數日之期否?奉真曰:如此事可。

    諸髒皆以衰,唯肝髒獨過,脾為肝所勝,其氣先絕,一髒絕即死。

    若急瀉肝氣,肝氣衰則脾少緩,可延三日,過此無藥也。

    乃投藥。

    至晚,乃能張目,稍稍複啜粥,明日漸蘇而能食。

    元曰:甚喜!奉真笑曰:此不足喜,肝氣漸舒耳,無能為也。

    後三日果卒。

     所載各論,多采前哲指迷之言。

    以下高氏續補,乃增原書不及,細心研究。

    勝讀書十年,識者自知。

     釀酒之時,寒之則甘,熱之則酸。

    酸則蛤粉、田螺之類投之,涼其熱也;甘則以火綿包,而懸酒中,溫其寒也。

    又有酒酸而以官桂、砂仁之類救之,亦醫家從治之法也。

     治大風眉發脫落 苦參(末,半斤)生槿皮(末,四兩) 上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日進三服,清茶送下。

     治天泡瘡單方 用香滋一味。

     治楊梅瘡毒 羌活當歸白芍藥金銀花牙皂(各五錢)冷飯團(四兩,即鮮土茯苓) 共煎服。

    若加蟾蜍一隻、陳酒四兩同煎,其效尤捷。

     又治一婦,面目朝腫,腿足午後腫甚,六脈浮濡,諸治莫效,而乞餘方治。

    此證由風濕而起,《内經》雲:面腫曰風,足勝腫曰水。

    以麻黃、防風開表逐風,五苓利濕行水,十服諸恙俱瘳。

     此即《金匮》所謂風水症是也。

    自此以下十三條,原抄本所載,殷氏校闆則無,今從原本補入,以廣智識。

     又治一婦,面目、周身黃如染金,腹脹氣促。

    始由果齋用仲景栀子柏皮湯治之,不應。

     餘診脈濡而沉,此屬濕蘊日久,水竄腠理,未能外達,郁濕化熱而發黃,投以茵陳蒿湯加栀、柏、大黃,以洩濕熱,外用金麟黑脊活鲫魚七尾,剪魚尾貼臍之四圍,當臍勿貼,幹則易之,未及四時,水由臍出,其黃漸退,如是旬日厥疾以瘳。

     按:此法捷效。

    (壽)仿其方法,屢治屢驗,緣世罕見,今特志之,以啟後迸。

    然此方《準繩》中未載,偶閱《秘旨》,有一方與此仿佛。

    後質之椿田,亦雲李冠仙用之,亦效若桴鼓,第不知始自何人,容再查明,以待博雅教政(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