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論望色 望色之法,明瑩者吉,昏晦者兇。

    然陳希夷雲:凡色之無光者,不足謂之色。

    蓋光即虛色,災喜皆不成,不必斷也。

    然則望色者,必于有光中分别明晦,以定吉兇,然後可耳。

    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四時判之,得時者生,失時者兇。

    四色之中,又須常帶黃潤之色乃佳,脾氣無不在也。

    準頭赤,肺中有火;耳半黑,腎中有邪;年壽赤,則心火炎;眼下青,則脾氣逆也,由此而推,思過半矣。

    鼻準黃明,脾氣強也;鼻尖青黃,淋也,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熱也。

     望而知之為之神,《内經》明堂篇言之詳矣。

     卷中 論芤脈 芤脈,今人多不谙其狀。

    《脈訣》雲:兩頭有,中間無。

    遂滋百世之惑。

    或雲:無芤脈,非也。

    芤者,草有孔之名。

     卷中 論人參 人參(君)氣溫味甘,甘而微苦。

    氣味俱輕,陽也,陽中微陰。

    無毒。

    白茯苓、馬蔺為之使,反黎蘆,惡溲,疏鹵鹹。

    出上黨、遼東者佳。

    其根狀如防風而潤實,春生苗,多于深山中背陰近假漆下濕潤處。

    初生者三四寸,一桠五葉;四五年後,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五葉。

     中心生一莖,俗名百尺杵。

    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

    秋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黃,又紅。

    自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探根(李言聞考人參生于陰濕樹林之中,着《人參考》言之詳且晰矣),竹刀刮去土,暴幹,無令見風。

    如人形者神。

     又雷公雲:大塊類雞腿者良。

    而今人又以瑩、堅、潤為上,有金井玉蘭之号。

     炮制 凡用,勿取高麗及色枯體虛者。

    采得去蘆用,如不去,能吐人。

    又丹溪雲:若服人參一兩,入蘆一錢,則一兩之參徒費矣。

    戒之。

     主治 《本經》雲:味甘微寒(寒字誤)。

    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一名金銜,一名鬼蓋。

    按:五髒之正氣不足,而亂氣乘之,則心神為之不甯,故令虛勞之人夢寐不安,神不守舍。

    人參所以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以其能補五髒之正氣也,正氣複則邪氣除矣。

    而時師類于補氣之外,另求所謂清鎮之藥者,謬矣。

     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消渴,通血脈,消胸中痰,破堅積。

    治肺氣不足咳嗽,止煩躁,變酸水,殺金石藥毒,令、人不忘,患虛而多夢,俱用之。

     潔古雲: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暖中,瀉脾、肺、胃中火邪。

    然非升藥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

    升麻一分、人參三分為相得也。

    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

    又雲:補虛用之,又能補胃,治咳嗽則勿用,短氣則用之。

    東垣雲:人參甘溫,能補肺中之氣。

    肺氣旺則四髒之氣皆旺,肺主諸氣故也。

    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蓋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矣。

    若陰虛單補血,血無由而生,無陽故也。

     又雲:治中湯同幹姜用,治腹痛、吐逆者、裡虛則腹痛,此藥補之,是補其不足。

    又雲:補氣用人參,如氣短、氣不調及喘者加之。

     海藏雲:人參味甘溫,調中益氣,即補肺之陽,瀉肺之陰也。

    若但言補肺,而不論陰陽、而寒熱、何氣不足,誤矣。

    若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

    肺為天之氣,即手太陰也,為清潤之髒,貴涼而不貴熱,則其為寒象可知。

    若其傷熱,則沙參。

    沙參味苦、微寒,無毒,主血積精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治胃痹心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髒。

     人參味甘微溫,補五髒之陽也;沙參味苦微寒,補五髒之陰也,安得不異。

    易老取沙參代人參,取其苦也。

    苦則補陰,甘則補陽。

    《本經》雖雲補五髒,亦須各用本髒藥相佐,使随所引而補一髒也,不可不知。

     近世用人參者,往往反有殺人之害。

    富貴之家,以此為補元氣之妙藥,其身欲壑太過,藉參補養,每見危殆者,乃不明當用不當用之過也,況雜入溫補劑中,則尤謬矣。

    世人僅知用參之補,而不知行氣,徒形壅塞,不能流通矣。

    餘用參一錢,必加陳皮一分,取效敏捷,參看治驗錄,即知其用法。

     按:《主治要訣》謂:人參之用有三:補氣也,止渴也,生津也。

    補氣不必言,何為生津而止渴?蓋脾氣輸于肺,肺氣下降,津液乃生,猶蒸物然,熱氣熏蒸,旋即成液,故氣不足則渴,補其氣則津生而渴自止矣。

    能消痰、變酸水者,脾氣不足,不能運化精微,故蓄而為飲,以人參補之,治其本也。

    療腸中冷者,氣為陽,陽虛則内寒,而人參補氣也。

    止腹痛者,補裡虛之效也。

    破堅積者,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