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卷五 木部 白茯苓 味淡微甘,性平無毒,入肺脾小腸三經。

    主補脾氣,利小便,止煩渴,定驚悸,久服延年。

    去皮心研細,入水中攪之浮者,是其筋也,宜去之,誤服損目。

    赤者專主利水。

    抱根而生者名茯神,主補心安神,除驚悸,治健忘。

    馬蘭為使,惡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醋及酸物。

     按:茯苓色白,是西方肺金之象也。

    味淡,是太陽滲利之品也。

    微甘,是中央脾土之味也,故均入之。

    夫脾最惡濕,而小便利則濕自除,所以補脾既能滲洩,燥脾似不能生津已。

     潔古何為稱其止渴,良由色白屬金,能培肺部,肺金得補,則自能生水。

    且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誠以其上連于肺,得肺氣以化之,津液從之出爾。

    藥性所謂白者入壬癸,亦此意也。

    而渴有不止者乎?至于驚悸者,心經之虛也,而心與小腸相為表裡,既瀉小腸,而心火亦為之清矣,故能定之。

    丹溪曰:陰虛未為相宜,蓋虞其滲洩爾。

     然味尚甘,甘主緩,亦無大害,非若豬苓一于淡滲,而大傷陰分也。

    《藥性》雲: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與本功相反,未可輕信。

    赤者屬丙丁,專入膀胱瀉火,故利水之外無他長。

    茯神抱根,有依而附之之義,驚悸者魂不能附,健忘者神不能守,宜其治矣。

    《廣志》雲:茯神松脂所作,勝茯苓。

    《衍義》曰:氣盛者洩于身,不抱本根,結為茯苓,有津氣而不甚盛,不離其本,結為茯神,考茲兩書,各相違悖。

    然仙經服食,多需茯苓,而茯神不與焉。

    兩說之是非,于是乎辨。

     卷五 木部 琥珀 味甘,性平無毒,入心脾小腸三經。

    主辟百邪,安五髒,定魂魄,止心痛,消瘀血,利水道,通五淋,破症結,去目翳,敷金瘡。

     按:琥珀乃松脂入地千載化成,得土既久,宜入脾家。

    松之有脂,猶人之有血與水也。

     且成珀者,有下注之義,又宜入心與小腸。

    《内經》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便道閉塞而不通。

    服琥珀則神室得令,五髒安,魂魄定,邪何所附?病何自生邪?于是便道通,而瘀血諸證靡弗去矣!夫目得血而能視,心甯則榮和,而翳何足虞!金瘡者,惟患其血逆于腠爾,能止之和之,未有不瘳者也!丹溪曰:古方用以燥脾土有功,脾能運化,則肺氣下降,故小便可通。

    若血少不利者,反緻其燥急之苦。

    别說雲:茯苓生成于陰者也。

    琥珀生于陽而成于陰者也,故皆主安心利水而治榮。

     雷公雲:凡使紅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翳珀、琥珀,紅松脂如琥珀,隻是大脆紋橫,水珀多無紅色,如淺黃多粗皮,彼石珀如石重,色黃不堪用。

    花珀紋似新馬尾,松心紋一路赤,一路黃,物象珀其内似有物,極為神妙;翳珀為衆珀之長,故号曰翳珀;琥珀如血色,安于布上拭,吸得芥子者真也。

    凡入藥中,用水調側柏子末,安于瓷禍中,安琥珀于末中了 卷五 木部 松香 味苦甘,性溫無毒,入脾肺二經。

    主安五髒,除伏熱,解消渴,逐諸風,療癰疽惡瘡,及白秃疥瘙,風氣金傷,止血殺蟲定痛。

    松子,益氣補虛;松花,清心解煩;松葉,生毛發,去風濕,灸凍;松節,主骨節久風,腳痹疼痛。

    久服俱能辟谷延年。

     按:松香甘溫之品,與脾部相宜,而肺者脾之子也,故兩入之。

    伏熱等證,悉屬二經,烏得不治。

    子花節葉,主療小異,亦親上親下之道也。

     卷五 木部 柏子仁 味甘辛,性平無毒,入肺脾腎三經。

    主安五髒,定驚悸,補中氣,除風濕,興陽道,暖腰膝,去頭風,辟百邪,潤皮膚,明耳目。

    側柏葉,味苦澀,性微寒。

    止吐衄崩痢,除風冷濕痹,烏須黑發,灸凍瘡,久服延年。

    牡蛎、桂、瓜子為使。

    畏菊花、羊蹄草、諸石及面曲。

     按:柏子仁辛歸肺,甘歸脾,濁陰歸腎,故均入之。

    柏葉之苦澀,屬金而善守,最清血分,為補陰要藥。

    須用嫩葉,春采東,夏采南,秋采西,冬采北,才得節候生氣。

     雷公雲: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曬幹,用黃精自然汁,日中煎,手不住攪,若夫天陰,即于當中着火,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緩緩煮,成膏為度,每煎三兩柏子仁,用酒五兩浸。

    幹為度。

     卷五 木部 桂 味辛甘,性大熱有毒,其在下最濃者,曰肉桂。

    去其粗皮,為桂心,入心脾肺腎四經。

     主九種心疼,補勞傷,通九竅,暖水髒,續筋骨,殺三蟲。

    散積氣,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療腹痛,止瀉痢,善發汗。

    其在中次濃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經。

    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枝節。

    其在嫩枝四發者,曰桂枝,專入肺經,主解肌發表,理有汗之傷寒。

    四者皆殺草木毒,百藥無畏,性忌生蔥。

     按:桂在下,有入腎之理,屬火,有入心之義。

    而辛散之性,與肺部相投。

    甘溫之性,與脾家相悅,故均入焉。

    官桂在中,而肝脾皆在中之髒也。

    且經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

    又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

    桂味辛甘,二經之所由入也。

    薄桂在上,而肺胃亦居上,故宜入之。

    桂枝四發,有發散之義,且氣味俱輕,宜入太陰而主表。

    丹溪曰: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虛而用以補也,衛有風寒,故病自汗,以此發其邪,則衛和而表密,汗自止爾。

    《衍義》乃謂仲景治表虛,誤也!本草言桂發汗,正合《素問》辛甘發散之義。

    後人用桂止汗,失經旨矣。

    大抵桂為陽中之陽,壯年火旺者忌食,惟命門火衰不能生土,納谷不化,及産後虛弱者,宜之。

    細考桂有數種,論之者無慮數十家,或言種異,或言地殊,各不相侔,鹹無所據,詢之交廣商人所販,惟陳藏器所謂雖分數等,同是一物,此說最當。

    别說亦稱之矣,今采其意以詳别如上。

     雷公雲:凡使去薄者,要紫色濃者。

    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用,每斤大濃紫桂,隻取得五兩,取有味濃處生用。

    如未用,即用重裹熟絹,并紙裹,勿令犯風。

    其州上隻有桂草,無桂心,用桂草煮丹陽木皮,遂成桂心,凡使即單搗用。

     卷五 木部 槐實 味苦,酸鹹,性寒無毒,入心肝大腸三經。

    主五内邪熱,腸風五痔,湯火瘍瘡,男子囊墜腫痛,陰瘡濕證,婦人陰中痛癢,崩中漏下,明目補腦,殺蠱去風,黑發延年。

    酒服能催生堕胎。

    枝,專主洗濕熱諸瘡,治九種心疼。

    皮,主中風拘攣,齒痛疳,消癰解毒,止痛長肉。

    膠,主肝髒風,筋脈抽掣,及急風口噤,四肢不收,或毒風周身如蟲行,破傷危急。

    花與實同功,又主心痛及疔腫熱毒,赤白下痢,小兒驚痫,景天為使。

     按:槐實之苦,能洩心火,酸寒之性,能伐肝經。

    經曰:酸苦湧洩為陰,其功主降,故又入大腸,以理下焦諸證,且催産難,夫蟲之生也因于濕,風之生也因于熱,濕熱既去,又奚庸虞。

    花枝皮葉,主治大同小異,久為痔瘡要藥。

     卷五 木部 木香 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入心肺肝脾胃膀胱六經。

    主心腹一切氣疾,癖症塊,九種心疼,止瀉痢,除霍亂,健脾胃,消食積,定嘔逆,下痰壅,辟邪氣瘟疫,殺瘧蠱清物。

    宜生磨用,火炒令人脹,形如枯骨,苦口沾牙者良。

     按:木香辛入肺,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