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上搗羅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進三服。
(滑石散)(一百十四)治百合病變發寒熱。
百合(一兩炙)滑石(三兩) 上杵羅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進三服。
當微利者。
止勿服之。
寒熱即除。
(治中湯)(一百十五)治脾胃傷冷物。
胸膈不快。
腹疼氣不和。
人參幹姜(炮)白術甘草(炙)陳橘皮(湯洗)青橘皮 上各等分為細末。
每服三錢。
水一中盞。
煎數沸熱服。
尋常入鹽點之。
(陽旦湯)(一百十六)治中風傷寒。
脈浮發熱。
往來汗出。
惡風項強。
鼻鳴幹嘔。
桂心芍藥(以上各三兩)甘草黃芩(各二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棗子一枚。
生姜三片。
煎至一盞。
取八厘清汁。
溫服。
自汗者去桂心。
加附子一枚炮。
渴者去桂心。
加栝蒌三兩。
利者去芍藥、桂加幹姜三兩。
心下悸者。
去芍藥加茯苓四兩。
虛勞裡急者。
正陽旦湯主之。
煎時入膠饴為佳。
若脈浮緊無汗發熱者。
不可與也。
(白虎加蒼術湯)(一百十七)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蒼術(三兩)粳米(三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八九分。
去滓取六分。
清汁。
溫服。
(七味蔥白湯)(一百十八)許仁則治傷寒。
或因起動勞複。
或因吃食稍多。
皆成此候。
若複甚者。
一如傷寒。
初有此症。
宜服此湯。
幹葛(切三合)新豉(半合綿裹)蔥白(連須者切半升)生姜(切一合)麥門冬(去心三兩)幹地黃(三兩)勞水(四升以勺揚之一千過。
名曰勞水) 上七味用勞水煎之三分。
減去滓。
分二服。
漸漸服取汗。
(增損四順湯)(一百十九)治少陰下利。
手足冷無熱候者。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龍骨(二兩)黃連幹姜(炙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為細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
日三服。
不瘥。
複作甚良。
若下利腹痛。
加當歸二兩。
嘔者加橘皮一兩。
(化斑湯)(一百二十)治斑毒。
人參(半兩)石膏(半兩)葳蕤知母甘草(各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糯米一合。
煎至八分。
取米熟為度。
去滓溫服。
(官局桔梗湯)(一百二十一)治幹嘔。
桔梗半夏陳橘皮(各一兩)枳實(半兩) 為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生姜五片。
煎七分服之。
(麻黃加術湯)(一百二十二)治中濕。
麻黃(一兩半去節湯泡)甘草(半兩炙)桂枝(一兩去皮)蒼術(半兩)杏仁(三十五枚去皮尖) 上锉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八分溫服。
(竹皮大丸)(一百二十三)治虛煩。
生竹茹(二分)石膏(三分)桂心(一分)甘草(三分炙)白薇(一分) 上為細末。
棗肉丸。
彈子大。
米飲服一丸。
日三夜一。
有熱者。
倍白薇。
煩喘者。
加枳實一分。
(古今錄驗橘皮湯)(一百二十四)療春冬傷寒。
秋夏冷濕。
咳嗽。
喉中鳴聲。
上氣不得下。
頭痛方。
陳橘皮紫菀麻黃(去節湯泡)杏仁(去皮尖)當歸桂心甘草(炙)黃芩(各半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用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服。
(黃連橘皮湯)(一百二十五)治溫毒發斑。
黃連(四兩去毛)陳橘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炙)麻黃(去節湯泡)葛根(各二兩)濃樸(姜汁制)甘草(各一兩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用水一小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服。
下利當先止。
(麥門冬湯)(一百二十六)治勞氣欲絕。
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炙二兩) 上锉如麻豆大。
先用水二小盞。
入粳米半合。
煎令米熟去米。
約得水一小盞半。
入藥五錢。
棗二枚。
竹葉十五片。
同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不能服者。
綿滴口中。
飲服方寸匕。
日進三服。
(滑石散)(一百十四)治百合病變發寒熱。
百合(一兩炙)滑石(三兩) 上杵羅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進三服。
當微利者。
止勿服之。
寒熱即除。
(治中湯)(一百十五)治脾胃傷冷物。
胸膈不快。
腹疼氣不和。
人參幹姜(炮)白術甘草(炙)陳橘皮(湯洗)青橘皮 上各等分為細末。
每服三錢。
水一中盞。
煎數沸熱服。
尋常入鹽點之。
(陽旦湯)(一百十六)治中風傷寒。
脈浮發熱。
往來汗出。
惡風項強。
鼻鳴幹嘔。
桂心芍藥(以上各三兩)甘草黃芩(各二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棗子一枚。
生姜三片。
煎至一盞。
取八厘清汁。
溫服。
自汗者去桂心。
加附子一枚炮。
渴者去桂心。
加栝蒌三兩。
利者去芍藥、桂加幹姜三兩。
心下悸者。
去芍藥加茯苓四兩。
虛勞裡急者。
正陽旦湯主之。
煎時入膠饴為佳。
若脈浮緊無汗發熱者。
不可與也。
(白虎加蒼術湯)(一百十七)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蒼術(三兩)粳米(三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八九分。
去滓取六分。
清汁。
溫服。
(七味蔥白湯)(一百十八)許仁則治傷寒。
或因起動勞複。
或因吃食稍多。
皆成此候。
若複甚者。
一如傷寒。
初有此症。
宜服此湯。
幹葛(切三合)新豉(半合綿裹)蔥白(連須者切半升)生姜(切一合)麥門冬(去心三兩)幹地黃(三兩)勞水(四升以勺揚之一千過。
名曰勞水) 上七味用勞水煎之三分。
減去滓。
分二服。
漸漸服取汗。
(增損四順湯)(一百十九)治少陰下利。
手足冷無熱候者。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龍骨(二兩)黃連幹姜(炙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為細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七分。
日三服。
不瘥。
複作甚良。
若下利腹痛。
加當歸二兩。
嘔者加橘皮一兩。
(化斑湯)(一百二十)治斑毒。
人參(半兩)石膏(半兩)葳蕤知母甘草(各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糯米一合。
煎至八分。
取米熟為度。
去滓溫服。
(官局桔梗湯)(一百二十一)治幹嘔。
桔梗半夏陳橘皮(各一兩)枳實(半兩) 為粗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生姜五片。
煎七分服之。
(麻黃加術湯)(一百二十二)治中濕。
麻黃(一兩半去節湯泡)甘草(半兩炙)桂枝(一兩去皮)蒼術(半兩)杏仁(三十五枚去皮尖) 上锉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八分溫服。
(竹皮大丸)(一百二十三)治虛煩。
生竹茹(二分)石膏(三分)桂心(一分)甘草(三分炙)白薇(一分) 上為細末。
棗肉丸。
彈子大。
米飲服一丸。
日三夜一。
有熱者。
倍白薇。
煩喘者。
加枳實一分。
(古今錄驗橘皮湯)(一百二十四)療春冬傷寒。
秋夏冷濕。
咳嗽。
喉中鳴聲。
上氣不得下。
頭痛方。
陳橘皮紫菀麻黃(去節湯泡)杏仁(去皮尖)當歸桂心甘草(炙)黃芩(各半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用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服。
(黃連橘皮湯)(一百二十五)治溫毒發斑。
黃連(四兩去毛)陳橘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炙)麻黃(去節湯泡)葛根(各二兩)濃樸(姜汁制)甘草(各一兩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用水一小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服。
下利當先止。
(麥門冬湯)(一百二十六)治勞氣欲絕。
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炙二兩) 上锉如麻豆大。
先用水二小盞。
入粳米半合。
煎令米熟去米。
約得水一小盞半。
入藥五錢。
棗二枚。
竹葉十五片。
同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不能服者。
綿滴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