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錢,入生姜二片,水一盞,煎七分;或沸湯點亦可,老人小兒亦宜,日三二服,以知為度。
瘴煙之地,或溫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阙也。
獨活散(三十四)治傷風溫瘴等疾。
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人參細辛用)防風(去蘆)黃芩(細堅者)膏(水飛過二兩) 上十三味,搗羅為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薄荷四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滓,微芎代黃芩。
桂枝石膏湯(三十五)治傷寒三日外,與諸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髒腑者,桂枝石膏湯。
此方可夏至後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去節半兩,可代麻 桂枝(半兩去皮)石膏(二兩碎)黃芩(半兩)甘草(三分)幹葛(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 栀子升麻湯(三十六)治晚發傷寒。
三月至夏為晚發。
栀子(十枚切碎)升麻(一兩半)生地黃(半斤切碎用)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無地黃,用豉代之。
橘皮湯(三十七)治傷暑痰逆惡寒。
甘草(半兩)人參(一分)陳橘皮(去白二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用青新季竹,輕輕刮上面青茹一團,姜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不惡寒,即宜竹葉湯。
解肌湯(三十八)治傷寒溫病。
天行頭痛。
壯熱。
葛根(一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甘草(一分炙)桂心(一分)麻黃(三分幹用) 上六味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棗子發汗,脈沉實者宜下之。
小柴胡加桂湯(三十九)治瘧疾先寒後熱,兼治支結。
柴胡(八兩)人參甘草(炙)半夏(湯浸七次,切)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七片,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蒌根同煎服之。
白虎加桂湯(四十)治瘧疾但熱不寒者。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秤三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服。
柴胡桂姜湯(四十一)治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亦治勞瘧之證。
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栝蒌根(二兩)牡蛎(杵碎,炒)甘草(炙)幹姜(各二兩) 上七味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 瘧母煎(四十二)治久瘧不愈,結為瘕寒熱。
鼈甲(十二分炙)黃芩(三分)烏扇(三分燒存性用)黃(三分)芍藥(五分)肉桂(三分去皮)葶苈(二分炒)石葦(二分去毛)紫葳(三分)人參(一分)濃樸(三分炙)牡丹皮(五分)瞿麥(二分)虻蟲(五分炒)阿膠(炒)蜂窠(各四分炒)樸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炙)半夏(湯洗一分)桃仁(二分去皮尖) 上搗羅為末,鍛竈下灰一鬥,清酒一鬥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着鼈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有一方無鼠婦、樸硝,加海藻三分、大戟一分。
祛邪丸(四十三)治瘧疾脈浮大,寒熱往來,用此吐之。
衛州書雲:瘧寒多熱少者,痰多也。
然寒多熱少而脈浮,則痰無疑矣,可吐之也。
若脈遲微者,惡寒瘧耳恒山 甘草(炙)大黃知母(各二兩)麻黃(四兩去節,湯泡一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面向東,清淨水吞下。
豬膽雞子湯(四十四)治傷寒五六日斑出者。
豬膽汁(三合)雞子(一枚)苦酒(三合) 上三味和合,煎三沸,強人盡服,羸人煎六七沸服,汗出即瘥。
葳蕤湯(四十五)治風濕,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喉
瘴煙之地,或溫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阙也。
獨活散(三十四)治傷風溫瘴等疾。
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人參細辛用)防風(去蘆)黃芩(細堅者)膏(水飛過二兩) 上十三味,搗羅為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薄荷四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滓,微芎代黃芩。
桂枝石膏湯(三十五)治傷寒三日外,與諸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髒腑者,桂枝石膏湯。
此方可夏至後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去節半兩,可代麻 桂枝(半兩去皮)石膏(二兩碎)黃芩(半兩)甘草(三分)幹葛(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 栀子升麻湯(三十六)治晚發傷寒。
三月至夏為晚發。
栀子(十枚切碎)升麻(一兩半)生地黃(半斤切碎用)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無地黃,用豉代之。
橘皮湯(三十七)治傷暑痰逆惡寒。
甘草(半兩)人參(一分)陳橘皮(去白二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用青新季竹,輕輕刮上面青茹一團,姜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不惡寒,即宜竹葉湯。
解肌湯(三十八)治傷寒溫病。
天行頭痛。
壯熱。
葛根(一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甘草(一分炙)桂心(一分)麻黃(三分幹用) 上六味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棗子發汗,脈沉實者宜下之。
小柴胡加桂湯(三十九)治瘧疾先寒後熱,兼治支結。
柴胡(八兩)人參甘草(炙)半夏(湯浸七次,切)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七片,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蒌根同煎服之。
白虎加桂湯(四十)治瘧疾但熱不寒者。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秤三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服。
柴胡桂姜湯(四十一)治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亦治勞瘧之證。
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栝蒌根(二兩)牡蛎(杵碎,炒)甘草(炙)幹姜(各二兩) 上七味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 瘧母煎(四十二)治久瘧不愈,結為瘕寒熱。
鼈甲(十二分炙)黃芩(三分)烏扇(三分燒存性用)黃(三分)芍藥(五分)肉桂(三分去皮)葶苈(二分炒)石葦(二分去毛)紫葳(三分)人參(一分)濃樸(三分炙)牡丹皮(五分)瞿麥(二分)虻蟲(五分炒)阿膠(炒)蜂窠(各四分炒)樸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炙)半夏(湯洗一分)桃仁(二分去皮尖) 上搗羅為末,鍛竈下灰一鬥,清酒一鬥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着鼈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有一方無鼠婦、樸硝,加海藻三分、大戟一分。
祛邪丸(四十三)治瘧疾脈浮大,寒熱往來,用此吐之。
衛州書雲:瘧寒多熱少者,痰多也。
然寒多熱少而脈浮,則痰無疑矣,可吐之也。
若脈遲微者,惡寒瘧耳恒山 甘草(炙)大黃知母(各二兩)麻黃(四兩去節,湯泡一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面向東,清淨水吞下。
豬膽雞子湯(四十四)治傷寒五六日斑出者。
豬膽汁(三合)雞子(一枚)苦酒(三合) 上三味和合,煎三沸,強人盡服,羸人煎六七沸服,汗出即瘥。
葳蕤湯(四十五)治風濕,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