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咽幹,舌強,胸内疼,痞滿,腰背強。

     葳蕤(三分)石膏(一兩杵碎)白薇(半兩)麻黃(半兩湯泡,焙幹可用二兩尤佳)大羌活(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杏仁春用半兩炒)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日三四 知母幹葛湯(四十六)治風濕身體灼熱甚者。

     知母(三錢)幹葛(八錢)石膏(六錢)甘草(二錢炙)黃芩(二錢)木香(二錢)升麻(二錢)葳蕤(五錢)天南星(二錢生)人參(二錢)防風(二錢)麻黃芎(二錢)羌活(二錢)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 栝蒌根湯(四十七)治風溫加渴甚者。

     栝蒌根(三分)石膏(二兩)人參(半兩)防風(半兩)甘草(半兩炙)葛根(一錢)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中 漢防己湯(四十八)治風溫脈浮,身重汗出者。

    漢防己(四兩)甘草(二兩炙)黃(二兩蜜炙用)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或被卧取其汗。

     老君神明散(四十九)辟疫疠。

     白術(二兩)桔梗(一兩)附子(二兩炮,去黑皮用)烏頭(四兩炮,去皮臍)真華陰細辛(一兩) 上五味,搗粗篩,縫絹囊盛帶之,居闾裡皆無病。

    若有疫疠者,溫酒服方寸匕,覆取汗,得抄三寸匕,以水二碗煮,令大沸,分三服。

     務成子螢火丸(五十)主辟疾疫惡氣,百鬼虎野狼蛇虺蜂虿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兇害,皆辟之。

    螢火 鬼箭(削取皮羽)蒺藜(各一兩)雄黃雌黃礬石(各二兩燒汁盡)羚羊角鍛竈灰鐵錘柄(入鐵處燒焦各一兩半) 上九味,搗篩為散,以雞子黃并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絹囊盛五丸,帶左臂續添聖散子方(此藥性溫,若陽證有熱,不可輕服之) (聖散子)蘇内翰雲:昔嘗覽《千金》三建散方,于病無所不治,而孫思邈特為着論,以謂此方用藥節度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驗特異。

    乃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至理開感,智不能知。

    今予所謂聖散子者,殆此類也。

    自古論病,惟傷寒為至危急,表裡虛實,日數證候,應汗下之類,差之毫厘,辄至不救。

    若時毒流行,用聖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之感,連服取瘥,不平居無病,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倍常,百疾不生,真濟世之寶也。

    其方不知其所從出,而故人巢君世初着書,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

    東坡居士序。

     草豆蔻(十枚去皮面裹,炮)木豬苓(去皮)石菖麻黃(去根節)濃樸(去皮,姜汁炙)本(去沙土)芍藥枳殼(去根麸炒)柴胡(辛(華陰者)防風(去蘆頭)白術藿香半夏(姜制各半兩)甘草(一兩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八分,去 調中湯(五十一)治夏月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熱,熱結于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于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壯熱迷悶,脈數,宜下之。

     大黃(去皮三分)葛根黃芩芍藥桔梗(去蘆)本(真者無,則以芎代之)茯苓(去皮)白術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上等分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一中盞,移時再服之,得快利,壯熱便歇,小兒輩減與服之。

    凡秋夏暑熱積日,或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抟着肌中,作壯熱氣也。

    胃為六腑之表,最易為暴寒傷之而下也,虛冷人亦不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也,不宜服此,少實人可服。

    五石人喜壯熱,适與藥斷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

    亦不止,便作痹熱毒,壯熱甚不歇則劇,是以宜調中湯下,和其胃氣也。

    調中湯去大黃,即黃煎之,殊驗也。

     射幹湯(五十二)治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熱喜伏于内,咳嗽曲折不可得氣息,喉啞失聲,幹嗽無唾,喉中如哽。

     射幹(二兩)半夏(五兩洗)杏仁(三兩去皮尖雙仁,炒)生姜(四兩炮)甘草(二兩炙肉桂(二兩)枳實(二兩炙)當歸(二兩)橘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