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大柴胡湯(三十)太陽病過十餘日。
發汗吐下之後。
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
先與小柴胡。
嘔不止。
(一雲嘔止小安)心下急。
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
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十餘日。
熱結在裡。
往來寒熱者與服。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
心中痞硬。
嘔吐而下利者。
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汗多者。
急下之。
宜服。
○少陰病下利清水。
心下痛。
口幹者。
可下之。
宜大柴胡、大承氣湯。
○病腹中滿痛。
此為實。
當下之。
宜大承氣、大柴胡湯。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下之。
宜大柴胡、大承氣湯。
○傷寒後脈沉者。
内實也。
下之解。
宜服。
○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無表裡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實也。
急下之。
宜大承氣、大柴胡湯。
○太陽病未解。
脈陰陽俱停。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陰脈微者。
下之而解。
宜服。
○病患無表裡證。
發熱七八日。
雖脈浮數者。
可下之。
大柴胡湯主之。
○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
日晡所發熱者。
屬陽明。
脈實者可下之。
大柴胡大承氣湯主之。
(屬可下病脈證) 柴胡(四兩)黃芩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一分洗)枳實(二枚去穣炒。
千金雲。
枳實去穣一分準二枚)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以利為度。
未利再服。
(本方無大黃。
欲下者。
加大黃一兩) 柴胡桂枝湯(三十一)傷寒六七日。
發熱微惡寒。
肢節煩。
頭疼微嘔。
心下支結。
外證未去者。
此主之。
(屬太陽) ○發汗多亡陽谵語者。
不可下。
與此藥和其營衛。
以通津液。
後自愈。
(屬發汗後病脈證) 柴胡(一兩三錢)桂枝(去皮)黃芩人參芍藥(各半兩)半夏(四錢一字洗)甘草(三錢一字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柴胡桂枝幹姜湯。
(三十二)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
胸脅滿。
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心煩者。
此為未解也。
宜服之(屬太陽) 柴胡(四兩)桂枝(去皮)黃芩(各一兩半)牡蛎(熬)甘草(炙)幹姜(各一兩)栝蒌根(二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食頃再服。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三十三)傷寒八九日下之。
胸滿煩驚。
小便不利。
谵語。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柴胡黃芩龍骨(各一兩)鉛丹人參桂枝半夏(半合湯洗)牡蛎(一分半)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又見辨誤) 柴胡加芒硝湯(三十四)傷寒十三日不解。
胸脅滿而嘔。
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下之。
以不得利。
今反利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
此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
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
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屬太陽) 黃芩人參(各半兩)柴胡(一兩三錢三字)芒硝(一兩)甘草(炙半兩)半夏(四錢一字湯洗)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内芒硝。
更微沸溫服。
大青龍湯(三十五)太陽中風。
脈浮緊。
發熱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
此藥主之。
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
○傷寒脈浮緩。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桂枝(去皮一兩)甘草(一兩炙)石膏(如半個雞子大。
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麻黃(三兩去節湯泡。
去黃汁。
焙幹秤)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取汗為度。
若汗周身潤。
止後服。
未周身潤可停待相次服盡。
不欲汗多。
恐亡陽故也。
若汗多不止。
用溫粉撲之。
溫粉方白術本川芎白芷(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
每末一兩。
入米粉三兩和之。
粉撲周身止汗。
無本亦得。
若汗已出後盡劑服。
汗多亡陽。
遂逆。
惡風煩躁。
不得眠也。
小青龍湯(三十六)
發汗吐下之後。
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
先與小柴胡。
嘔不止。
(一雲嘔止小安)心下急。
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
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十餘日。
熱結在裡。
往來寒熱者與服。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
心中痞硬。
嘔吐而下利者。
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汗多者。
急下之。
宜服。
○少陰病下利清水。
心下痛。
口幹者。
可下之。
宜大柴胡、大承氣湯。
○病腹中滿痛。
此為實。
當下之。
宜大承氣、大柴胡湯。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下之。
宜大柴胡、大承氣湯。
○傷寒後脈沉者。
内實也。
下之解。
宜服。
○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無表裡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實也。
急下之。
宜大承氣、大柴胡湯。
○太陽病未解。
脈陰陽俱停。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陰脈微者。
下之而解。
宜服。
○病患無表裡證。
發熱七八日。
雖脈浮數者。
可下之。
大柴胡湯主之。
○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
日晡所發熱者。
屬陽明。
脈實者可下之。
大柴胡大承氣湯主之。
(屬可下病脈證) 柴胡(四兩)黃芩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一分洗)枳實(二枚去穣炒。
千金雲。
枳實去穣一分準二枚)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以利為度。
未利再服。
(本方無大黃。
欲下者。
加大黃一兩) 柴胡桂枝湯(三十一)傷寒六七日。
發熱微惡寒。
肢節煩。
頭疼微嘔。
心下支結。
外證未去者。
此主之。
(屬太陽) ○發汗多亡陽谵語者。
不可下。
與此藥和其營衛。
以通津液。
後自愈。
(屬發汗後病脈證) 柴胡(一兩三錢)桂枝(去皮)黃芩人參芍藥(各半兩)半夏(四錢一字洗)甘草(三錢一字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柴胡桂枝幹姜湯。
(三十二)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
胸脅滿。
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心煩者。
此為未解也。
宜服之(屬太陽) 柴胡(四兩)桂枝(去皮)黃芩(各一兩半)牡蛎(熬)甘草(炙)幹姜(各一兩)栝蒌根(二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食頃再服。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三十三)傷寒八九日下之。
胸滿煩驚。
小便不利。
谵語。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柴胡黃芩龍骨(各一兩)鉛丹人參桂枝半夏(半合湯洗)牡蛎(一分半)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又見辨誤) 柴胡加芒硝湯(三十四)傷寒十三日不解。
胸脅滿而嘔。
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下之。
以不得利。
今反利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
此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
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
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屬太陽) 黃芩人參(各半兩)柴胡(一兩三錢三字)芒硝(一兩)甘草(炙半兩)半夏(四錢一字湯洗)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内芒硝。
更微沸溫服。
大青龍湯(三十五)太陽中風。
脈浮緊。
發熱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
此藥主之。
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
○傷寒脈浮緩。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桂枝(去皮一兩)甘草(一兩炙)石膏(如半個雞子大。
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麻黃(三兩去節湯泡。
去黃汁。
焙幹秤)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取汗為度。
若汗周身潤。
止後服。
未周身潤可停待相次服盡。
不欲汗多。
恐亡陽故也。
若汗多不止。
用溫粉撲之。
溫粉方白術本川芎白芷(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
每末一兩。
入米粉三兩和之。
粉撲周身止汗。
無本亦得。
若汗已出後盡劑服。
汗多亡陽。
遂逆。
惡風煩躁。
不得眠也。
小青龍湯(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