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此一卷。
說藥證并藥方加減法。
所謂藥證者。
藥方前有證也。
如某方治某病是也。
傷寒有證異而病同一經。
藥同而或治兩證。
類而分之。
參而伍之。
審知某證者。
某經之病。
某湯者。
某證之藥。
然後用之萬全矣。
又況百問中一證下有數種藥方主之者。
須是将病對藥。
将藥合病。
乃可服之。
假如下利而心下痞。
稱十棗湯、大柴胡、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赤石脂禹餘糧湯、桂枝人參湯之類。
雖均是治下利而心下痞。
其方有冷有熱。
仔細詳藥證以對治之。
則無不中矣。
所謂藥方并加減法者。
仲景傷寒方一百十三道。
病與方相應。
乃用正方。
科有差别。
即随證加減。
昔人雲。
學方三年。
無病可醫。
療病三年。
無方可治。
往往世傳為名論。
竟不知執方療病。
或中或否。
不知加減。
移咎于方。
古人用藥。
如鬥運轉。
故攻病的而取效速。
一服知。
二服愈。
假如理中丸證。
腎氣動者。
去白術。
小柴胡湯證。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
蓋脾惡濕。
腎惡燥。
白術治濕。
茯苓利水。
故腎氣動者去白術。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以此推之。
然後知不可執方療病。
須是随證加減。
今于逐方下說病證用藥加減。
庶幾修合之際。
便見治法。
兼古方凡稱咀者。
直雲锉如麻豆大。
雲一升者隻用一大白盞。
以古準今。
易曉而通用也。
尋常疾勢輕者。
隻抄粗末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姜棗。
煮七八分。
去滓服之。
未知再作。
病勢重者。
當根據古劑法(古之三兩。
即今之一兩也。
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古之三升。
即今之一升也。
料例大者。
隻合三分之一是也) 桂枝湯(一)太陽中風。
陽浮陰弱。
發熱汗出。
惡寒鼻鳴幹嘔者。
宜服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宜服之。
○太陽病下之後。
其氣上沖者宜服之。
○桂枝本為解肌。
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
不可與之。
○太陽病服桂枝湯。
煩不解。
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
脈洪大者。
與桂枝湯。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
大煩渴不解。
脈洪大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服桂枝湯。
或下之。
仍頭項強痛。
翕翕發熱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
與桂枝湯得之便厥。
咽幹煩躁吐逆。
作甘草幹姜湯與之。
厥愈。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伸。
若胃氣不和。
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如燒針者。
四逆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
脈浮弱者。
當以汗解宜服。
○太陽病外證未解。
不可下也。
下之為逆。
解外宜服。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
複下之。
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今脈浮。
故知在外。
當須解外則愈。
宜服。
○病常自汗出者。
此為營氣和。
營氣和者。
外不諧也。
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
以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複發其汗。
營衛和則愈。
宜服。
○病患髒無他病。
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
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
宜服。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
與承氣湯。
小便清者。
知不在裡。
當發汗。
宜服。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
複熱煩。
浮數者。
可更發汗。
宜服。
○傷寒醫下之。
清谷不止。
身疼痛。
急當救裡。
後身疼痛。
清便自調。
急當救表。
救裡宜四逆湯。
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
營弱衛強。
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
宜服。
○傷寒大下後。
複發汗。
心下痞。
惡寒者。
不可攻痞。
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
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小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氣湯。
其解外宜服。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
微惡寒。
表未解宜服。
○病患煩熱汗出解。
如瘧狀。
日晡發熱。
脈實者。
宜大承氣湯。
脈浮虛者宜服。
(以上屬陽明) ○太陰病脈浮。
可發汗宜服。
(屬太陰) ○下利腹脹滿。
身疼痛者。
先溫裡。
乃攻表。
溫裡宜四逆湯。
攻表宜服。
(屬厥陰) ○吐利止。
身痛不休。
宜桂枝湯小和之。
(屬霍亂) 桂枝芍藥(各三錢)甘草(二兩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生姜五片。
棗子二枚。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須臾啜熱稀粥一盞。
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加減法)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
四時行之無不應驗。
江淮間唯冬及春可行之。
自春末及夏至以前。
桂枝證可加黃芩一分。
謂之陽旦湯。
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半兩。
石膏一兩。
或加升麻一分。
若病患素虛寒者。
正用古方。
不在加減也。
○戒曰。
桂枝最難用。
雖雲表不解脈浮可發汗。
宜桂枝湯。
須是病患常自汗出。
小便不數。
手足溫和。
或手足指稍作微冷。
少頃卻溫。
身雖微似煩而又增寒。
始可行之。
若病患身無汗。
小便數。
或手足冷。
不惡寒。
或飲酒家不喜甘者。
慎不可行桂枝也
說藥證并藥方加減法。
所謂藥證者。
藥方前有證也。
如某方治某病是也。
傷寒有證異而病同一經。
藥同而或治兩證。
類而分之。
參而伍之。
審知某證者。
某經之病。
某湯者。
某證之藥。
然後用之萬全矣。
又況百問中一證下有數種藥方主之者。
須是将病對藥。
将藥合病。
乃可服之。
假如下利而心下痞。
稱十棗湯、大柴胡、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赤石脂禹餘糧湯、桂枝人參湯之類。
雖均是治下利而心下痞。
其方有冷有熱。
仔細詳藥證以對治之。
則無不中矣。
所謂藥方并加減法者。
仲景傷寒方一百十三道。
病與方相應。
乃用正方。
科有差别。
即随證加減。
昔人雲。
學方三年。
無病可醫。
療病三年。
無方可治。
往往世傳為名論。
竟不知執方療病。
或中或否。
不知加減。
移咎于方。
古人用藥。
如鬥運轉。
故攻病的而取效速。
一服知。
二服愈。
假如理中丸證。
腎氣動者。
去白術。
小柴胡湯證。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
蓋脾惡濕。
腎惡燥。
白術治濕。
茯苓利水。
故腎氣動者去白術。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以此推之。
然後知不可執方療病。
須是随證加減。
今于逐方下說病證用藥加減。
庶幾修合之際。
便見治法。
兼古方凡稱咀者。
直雲锉如麻豆大。
雲一升者隻用一大白盞。
以古準今。
易曉而通用也。
尋常疾勢輕者。
隻抄粗末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姜棗。
煮七八分。
去滓服之。
未知再作。
病勢重者。
當根據古劑法(古之三兩。
即今之一兩也。
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古之三升。
即今之一升也。
料例大者。
隻合三分之一是也) 桂枝湯(一)太陽中風。
陽浮陰弱。
發熱汗出。
惡寒鼻鳴幹嘔者。
宜服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宜服之。
○太陽病下之後。
其氣上沖者宜服之。
○桂枝本為解肌。
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
不可與之。
○太陽病服桂枝湯。
煩不解。
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
脈洪大者。
與桂枝湯。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
大煩渴不解。
脈洪大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服桂枝湯。
或下之。
仍頭項強痛。
翕翕發熱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
與桂枝湯得之便厥。
咽幹煩躁吐逆。
作甘草幹姜湯與之。
厥愈。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伸。
若胃氣不和。
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如燒針者。
四逆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
脈浮弱者。
當以汗解宜服。
○太陽病外證未解。
不可下也。
下之為逆。
解外宜服。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
複下之。
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今脈浮。
故知在外。
當須解外則愈。
宜服。
○病常自汗出者。
此為營氣和。
營氣和者。
外不諧也。
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
以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複發其汗。
營衛和則愈。
宜服。
○病患髒無他病。
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
衛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
宜服。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
與承氣湯。
小便清者。
知不在裡。
當發汗。
宜服。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
複熱煩。
浮數者。
可更發汗。
宜服。
○傷寒醫下之。
清谷不止。
身疼痛。
急當救裡。
後身疼痛。
清便自調。
急當救表。
救裡宜四逆湯。
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
營弱衛強。
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
宜服。
○傷寒大下後。
複發汗。
心下痞。
惡寒者。
不可攻痞。
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
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小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氣湯。
其解外宜服。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
微惡寒。
表未解宜服。
○病患煩熱汗出解。
如瘧狀。
日晡發熱。
脈實者。
宜大承氣湯。
脈浮虛者宜服。
(以上屬陽明) ○太陰病脈浮。
可發汗宜服。
(屬太陰) ○下利腹脹滿。
身疼痛者。
先溫裡。
乃攻表。
溫裡宜四逆湯。
攻表宜服。
(屬厥陰) ○吐利止。
身痛不休。
宜桂枝湯小和之。
(屬霍亂) 桂枝芍藥(各三錢)甘草(二兩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生姜五片。
棗子二枚。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須臾啜熱稀粥一盞。
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加減法)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
四時行之無不應驗。
江淮間唯冬及春可行之。
自春末及夏至以前。
桂枝證可加黃芩一分。
謂之陽旦湯。
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半兩。
石膏一兩。
或加升麻一分。
若病患素虛寒者。
正用古方。
不在加減也。
○戒曰。
桂枝最難用。
雖雲表不解脈浮可發汗。
宜桂枝湯。
須是病患常自汗出。
小便不數。
手足溫和。
或手足指稍作微冷。
少頃卻溫。
身雖微似煩而又增寒。
始可行之。
若病患身無汗。
小便數。
或手足冷。
不惡寒。
或飲酒家不喜甘者。
慎不可行桂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