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此一卷。
首論咳逆。
傷寒咳逆。
此證極惡。
仲景經中不載。
孫真人雲。
咳逆遍尋方論。
無此名稱。
深窮其狀。
咳逆者。
哕逆之名。
蓋古人以咳逆為哕耳。
大抵咳逆者。
古人所謂哕是也。
者。
今人所謂幹嘔是也。
(八十七)問咳逆 咳逆者。
仲景所謂哕者是也(乙芮切。
逆氣)哕、胃寒所生。
傷寒本虛。
攻其熱必哕。
又雲。
傷寒大吐下之極虛。
複發汗者。
其人外怫郁。
複與之水。
以發其汗。
因得哕。
所以然者。
胃中寒故也。
橘皮幹姜湯、(雜方九十)羌活附子散、(雜九一)半夏生姜湯、(雜九十二)退陰散主之。
(雜方十四)若服藥不瘥者。
灸之必愈。
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
骨間灸三壯。
丈夫及乳小者。
以一指為率。
正以男左女右。
艾炷如小豆許。
與乳相直間。
陷中動脈處是。
然亦有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橘皮竹茹湯。
(雜方五)仲景又雲。
傷寒哕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即愈。
(仲景無方。
前部宜豬苓湯)(正六十七)(後部宜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 ○扁鵲中藏經。
治傷寒咳逆。
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
甘草良姜各半錢。
沸湯點。
作一服。
乘熱猛吃極效。
○三因第十一卷。
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湯治陽證也。
○本事方第八卷。
治傷寒候咳逆。
豆蔻湯。
治陰證咳逆。
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
若陽證不可用。
○凡咳逆多有先熱而吃生冷。
或涼藥多相激而成。
蓋陰陽二氣相搏。
林人之仆。
本發大熱。
以涼藥下之。
想太甚咳逆四五日竟至于服丁香柿蒂而後卻。
再以小柴胡之屬解其餘熱。
遂愈。
下後蓋有身熱不解。
○治傷寒咳逆後二方。
出撫州華蓋山周先生。
唯一備急方。
救急方。
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锉。
用酒半盞。
先将藥在石銀器内炒。
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
研細末。
每二錢。
水一小盞。
煎至八分。
細細旋呷服。
○一方單用香附子末。
○又方。
大蒜頭二個煨動研爆。
入白姜末。
(丸得為度)研和。
如梧桐子大。
搗薤菜自然汁。
吞下二十丸。
病退再服一十五丸。
(八十八)問發黃 病患寒濕在裡不散。
熱蓄于脾胃。
腠理不開。
瘀熱與宿谷相搏。
郁蒸不消化。
故發黃。
(漢贊南方暑濕。
近夏瘅熱。
蓋瘅者。
黃也。
古人以黃為瘅。
濕熱相搏。
民多病瘅。
甚為跗腫也) 然發黃與瘀血。
外證及脈俱相似。
但小便不利為黃。
小便自利為瘀血。
要之發黃之人。
心脾蘊積。
發熱引飲。
脈必浮。
滑而緊數。
若瘀血證。
即如狂。
大便必黑。
此為異耳。
凡病患身體發熱頭面汗出。
身無汗劑頸而止。
渴引水漿。
小便不利。
如此必發黃。
茵陳蒿湯(正九十三)加五苓散(正六十六)也。
茵陳蒿湯十分。
五苓散五分。
二件拌和。
每服一錢。
溫水調下。
日三服。
病患服湯得小便利如皂莢汁赤。
一宿腹減。
則黃從小便中出也。
古人雲。
治濕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大抵發黃者。
瘀熱在裡。
由小便不利而緻之也。
栀子柏皮湯、(正方五十)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正二十四)可選而用之。
又方。
傷寒欲發黃者。
急用瓜蒂末。
口含水。
搐一字許入鼻中。
出黃水甚驗。
即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
○又問白虎證。
亦身熱煩渴引飲。
小便不利。
何以不發黃。
答曰。
白虎與發黃證相近。
遍身汗出。
此為熱越。
白虎證也。
頭面汗出。
頸以下都無汗。
發黃證也。
○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
發熱。
身如熏黃者何。
太陽中濕也。
仲景雲。
傷寒發汗已。
身目為黃。
所以然者。
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
于寒濕中求之。
(第九卷六十九問。
) ○又問病患脈弦浮大而短氣。
腹都滿。
脅下及心痛。
久按之氣不通。
鼻幹。
不得汗。
嗜卧。
一身及目悉黃。
小便難。
有潮熱。
時時咳嗽者何也。
少陽中風也。
小柴胡湯主之。
(正方二十九) (八十九)問發狂 發狂有二證。
陽毒發狂。
蓄血如狂。
其外證與脈皆不同。
病患煩躁。
狂走妄言。
面赤咽痛。
脈實潮熱獨語。
如見鬼狀。
此陽毒也。
(治藥方在二十一問)病患無表證。
不發寒熱。
唇燥但欲漱水。
不欲入咽。
其脈微而沉。
小腹硬滿。
小便反利。
大便必黑。
身黃發狂。
此血證谛也。
病患如熱狀。
煩滿口燥。
其脈反無熱
首論咳逆。
傷寒咳逆。
此證極惡。
仲景經中不載。
孫真人雲。
咳逆遍尋方論。
無此名稱。
深窮其狀。
咳逆者。
哕逆之名。
蓋古人以咳逆為哕耳。
大抵咳逆者。
古人所謂哕是也。
者。
今人所謂幹嘔是也。
(八十七)問咳逆 咳逆者。
仲景所謂哕者是也(乙芮切。
逆氣)哕、胃寒所生。
傷寒本虛。
攻其熱必哕。
又雲。
傷寒大吐下之極虛。
複發汗者。
其人外怫郁。
複與之水。
以發其汗。
因得哕。
所以然者。
胃中寒故也。
橘皮幹姜湯、(雜方九十)羌活附子散、(雜九一)半夏生姜湯、(雜九十二)退陰散主之。
(雜方十四)若服藥不瘥者。
灸之必愈。
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
骨間灸三壯。
丈夫及乳小者。
以一指為率。
正以男左女右。
艾炷如小豆許。
與乳相直間。
陷中動脈處是。
然亦有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橘皮竹茹湯。
(雜方五)仲景又雲。
傷寒哕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即愈。
(仲景無方。
前部宜豬苓湯)(正六十七)(後部宜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 ○扁鵲中藏經。
治傷寒咳逆。
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
甘草良姜各半錢。
沸湯點。
作一服。
乘熱猛吃極效。
○三因第十一卷。
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湯治陽證也。
○本事方第八卷。
治傷寒候咳逆。
豆蔻湯。
治陰證咳逆。
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
若陽證不可用。
○凡咳逆多有先熱而吃生冷。
或涼藥多相激而成。
蓋陰陽二氣相搏。
林人之仆。
本發大熱。
以涼藥下之。
想太甚咳逆四五日竟至于服丁香柿蒂而後卻。
再以小柴胡之屬解其餘熱。
遂愈。
下後蓋有身熱不解。
○治傷寒咳逆後二方。
出撫州華蓋山周先生。
唯一備急方。
救急方。
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锉。
用酒半盞。
先将藥在石銀器内炒。
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
研細末。
每二錢。
水一小盞。
煎至八分。
細細旋呷服。
○一方單用香附子末。
○又方。
大蒜頭二個煨動研爆。
入白姜末。
(丸得為度)研和。
如梧桐子大。
搗薤菜自然汁。
吞下二十丸。
病退再服一十五丸。
(八十八)問發黃 病患寒濕在裡不散。
熱蓄于脾胃。
腠理不開。
瘀熱與宿谷相搏。
郁蒸不消化。
故發黃。
(漢贊南方暑濕。
近夏瘅熱。
蓋瘅者。
黃也。
古人以黃為瘅。
濕熱相搏。
民多病瘅。
甚為跗腫也) 然發黃與瘀血。
外證及脈俱相似。
但小便不利為黃。
小便自利為瘀血。
要之發黃之人。
心脾蘊積。
發熱引飲。
脈必浮。
滑而緊數。
若瘀血證。
即如狂。
大便必黑。
此為異耳。
凡病患身體發熱頭面汗出。
身無汗劑頸而止。
渴引水漿。
小便不利。
如此必發黃。
茵陳蒿湯(正九十三)加五苓散(正六十六)也。
茵陳蒿湯十分。
五苓散五分。
二件拌和。
每服一錢。
溫水調下。
日三服。
病患服湯得小便利如皂莢汁赤。
一宿腹減。
則黃從小便中出也。
古人雲。
治濕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大抵發黃者。
瘀熱在裡。
由小便不利而緻之也。
栀子柏皮湯、(正方五十)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正二十四)可選而用之。
又方。
傷寒欲發黃者。
急用瓜蒂末。
口含水。
搐一字許入鼻中。
出黃水甚驗。
即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
○又問白虎證。
亦身熱煩渴引飲。
小便不利。
何以不發黃。
答曰。
白虎與發黃證相近。
遍身汗出。
此為熱越。
白虎證也。
頭面汗出。
頸以下都無汗。
發黃證也。
○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
發熱。
身如熏黃者何。
太陽中濕也。
仲景雲。
傷寒發汗已。
身目為黃。
所以然者。
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
于寒濕中求之。
(第九卷六十九問。
) ○又問病患脈弦浮大而短氣。
腹都滿。
脅下及心痛。
久按之氣不通。
鼻幹。
不得汗。
嗜卧。
一身及目悉黃。
小便難。
有潮熱。
時時咳嗽者何也。
少陽中風也。
小柴胡湯主之。
(正方二十九) (八十九)問發狂 發狂有二證。
陽毒發狂。
蓄血如狂。
其外證與脈皆不同。
病患煩躁。
狂走妄言。
面赤咽痛。
脈實潮熱獨語。
如見鬼狀。
此陽毒也。
(治藥方在二十一問)病患無表證。
不發寒熱。
唇燥但欲漱水。
不欲入咽。
其脈微而沉。
小腹硬滿。
小便反利。
大便必黑。
身黃發狂。
此血證谛也。
病患如熱狀。
煩滿口燥。
其脈反無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