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此一卷,首論結胸與痞。
蓋病發于陽,下之早,即為結胸;發于陰,下之早,即為痞。
然結胸與痞相似,但以痛不痛為異耳。
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但按之滿不痛者為痞。
醫家不審,一有差互,立緻危殆。
結胸屬陷胸證,痞屬瀉心證,其詳各于逐問備論之矣。
(七十五)問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 此名結胸也。
傷寒本無結胸,應身熱下之早,熱氣乘虛而入,痞結不散,便成結胸。
若已誤轉了,初未成結胸者,急頻與理中湯服(正七十四),自然解了,更不作結胸,蓋理中治中焦故也。
此古人亦說不到,後人因消息得之。
若大段轉損,有厥證者,兼與四逆湯(正七十五)便安。
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即候日數足,可下,卻以承氣再下之,(正四十二)蓋前來下得未是故也。
其證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項強如柔狀(發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
其脈寸口浮,關尺皆沉,或沉緊,名曰結胸也。
治結胸,大率當下(仲景雲:下之則和)。
然脈浮與大,皆不可下,下之則死,尚宜發汗也。
仲景雲:結胸脈浮者,不可下,隻可用小陷胸湯(正方四十)。
大抵脈浮,是尚有表證,兼以小柴胡湯(正二十九)等先發表,表證罷,方用下結胸藥便安。
西晉崔行功雲: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湯。
(正三十八)皆不瘥者,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複上攻,氣毒相搏,結于胸中,當用枳實理中丸,(雜八十一)先理其氣,次療諸疾。
古今用之如神,應手而愈。
然結胸有三種:有大結胸(不按而痛,胸連臍腹堅硬為大結胸,大陷胸丸主之),(正三十九)有小結胸(按之心下痛為小結胸,小陷胸湯主之),(正四十)有水結在胸脅間,亦名結胸。
頭微汗出,但結胸無大熱,此水結在胸脅證,小半夏加茯苓湯、(雜八十二)小柴胡去棗加牡蛎主之。
(正二十九)又有寒熱二證:有熱實結胸(胸中煩躁,心内懊,舌上燥渴,脈沉滑者,皆熱證也,大陷胸湯主之)(正三十八),有寒實結胸。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三物白散、(正八十八)枳實理中丸主之。
(雜方八十一)。
近世治結胸,多行金針丸,用硫黃、陽起石者。
若寒實結胸,行之或有瘥者;若熱實結胸,行之必死也。
又問:大陷胸湯與大陷胸丸如何?大陷胸用甘遂太峻,不可輕用,須量虛實輕重,不得已,即大陷胸丸最穩。
又問:聖餅子灸臍中如何?此尤不可用也。
又雲:髒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二者病患脅下舊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亦名髒結,死不治。
又問:髒結者何也?髒結者死,仲景無治法。
大抵髒結,其證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陽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髒結。
舌上白苔滑者,難治也。
(七十六)問心下滿而不痛 此名痞也。
傷寒本無痞,應身冷,醫反下之,遂成痞,枳實理中丸(雜八十一)最良。
仲景治痞氣,諸湯中有生姜瀉心湯(正六十三)、半夏瀉心湯,(正六十一)此二方平和,宜常用之。
仲景雲:滿而不痛者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半夏瀉心湯主之(此湯藥味,蓋本理中人參黃芩湯方也)。
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
(雜八十三)緣桔梗、枳殼,行氣下膈,先用之,無不驗也。
結胸與痞關脈須皆沉,若關脈浮者,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正方五九)主之(關浮則結熱,三黃以瀉肝)。
若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正方六十)主之。
病患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發渴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正六十六)主之。
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正六十三)。
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
此以醫下之也,若複下之,其痞益甚,甘草瀉心湯主之(正六十二)。
蓋此非結熱,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下利而心下痞,服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利不止者,當治其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正一百九)。
蓋生姜瀉心、甘草瀉心,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若隻治中焦,則利益甚耳。
服赤石脂禹餘糧湯利複不止,當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
凡痞服瀉心湯不愈,然後可用陷胸丸(正三十九)下之(不可用陷胸湯,蓋太猛,隻用陷胸丸)。
大抵結胸與痞,皆應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
仲景雲: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正方一)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正五十九)外證未解,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柴胡桂枝湯主之。
(正三十一)胸脅滿微結,小柴胡湯加幹姜牡蛎湯主之。
(正二十九)若太陽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正方十六)。
十棗湯(正八十九)、大柴胡湯(正三十),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難用,須是表證罷,不惡寒,身涼,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疼,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疼,幹嘔短氣者,乃可行十棗湯;表未解者,慎不可用也。
大柴胡湯,治傷寒發熱,
蓋病發于陽,下之早,即為結胸;發于陰,下之早,即為痞。
然結胸與痞相似,但以痛不痛為異耳。
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但按之滿不痛者為痞。
醫家不審,一有差互,立緻危殆。
結胸屬陷胸證,痞屬瀉心證,其詳各于逐問備論之矣。
(七十五)問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 此名結胸也。
傷寒本無結胸,應身熱下之早,熱氣乘虛而入,痞結不散,便成結胸。
若已誤轉了,初未成結胸者,急頻與理中湯服(正七十四),自然解了,更不作結胸,蓋理中治中焦故也。
此古人亦說不到,後人因消息得之。
若大段轉損,有厥證者,兼與四逆湯(正七十五)便安。
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即候日數足,可下,卻以承氣再下之,(正四十二)蓋前來下得未是故也。
其證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項強如柔狀(發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
其脈寸口浮,關尺皆沉,或沉緊,名曰結胸也。
治結胸,大率當下(仲景雲:下之則和)。
然脈浮與大,皆不可下,下之則死,尚宜發汗也。
仲景雲:結胸脈浮者,不可下,隻可用小陷胸湯(正方四十)。
大抵脈浮,是尚有表證,兼以小柴胡湯(正二十九)等先發表,表證罷,方用下結胸藥便安。
西晉崔行功雲: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湯。
(正三十八)皆不瘥者,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複上攻,氣毒相搏,結于胸中,當用枳實理中丸,(雜八十一)先理其氣,次療諸疾。
古今用之如神,應手而愈。
然結胸有三種:有大結胸(不按而痛,胸連臍腹堅硬為大結胸,大陷胸丸主之),(正三十九)有小結胸(按之心下痛為小結胸,小陷胸湯主之),(正四十)有水結在胸脅間,亦名結胸。
頭微汗出,但結胸無大熱,此水結在胸脅證,小半夏加茯苓湯、(雜八十二)小柴胡去棗加牡蛎主之。
(正二十九)又有寒熱二證:有熱實結胸(胸中煩躁,心内懊,舌上燥渴,脈沉滑者,皆熱證也,大陷胸湯主之)(正三十八),有寒實結胸。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三物白散、(正八十八)枳實理中丸主之。
(雜方八十一)。
近世治結胸,多行金針丸,用硫黃、陽起石者。
若寒實結胸,行之或有瘥者;若熱實結胸,行之必死也。
又問:大陷胸湯與大陷胸丸如何?大陷胸用甘遂太峻,不可輕用,須量虛實輕重,不得已,即大陷胸丸最穩。
又問:聖餅子灸臍中如何?此尤不可用也。
又雲:髒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二者病患脅下舊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亦名髒結,死不治。
又問:髒結者何也?髒結者死,仲景無治法。
大抵髒結,其證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陽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髒結。
舌上白苔滑者,難治也。
(七十六)問心下滿而不痛 此名痞也。
傷寒本無痞,應身冷,醫反下之,遂成痞,枳實理中丸(雜八十一)最良。
仲景治痞氣,諸湯中有生姜瀉心湯(正六十三)、半夏瀉心湯,(正六十一)此二方平和,宜常用之。
仲景雲:滿而不痛者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半夏瀉心湯主之(此湯藥味,蓋本理中人參黃芩湯方也)。
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
(雜八十三)緣桔梗、枳殼,行氣下膈,先用之,無不驗也。
結胸與痞關脈須皆沉,若關脈浮者,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正方五九)主之(關浮則結熱,三黃以瀉肝)。
若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正方六十)主之。
病患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發渴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正六十六)主之。
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正六十三)。
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
此以醫下之也,若複下之,其痞益甚,甘草瀉心湯主之(正六十二)。
蓋此非結熱,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下利而心下痞,服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利不止者,當治其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正一百九)。
蓋生姜瀉心、甘草瀉心,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若隻治中焦,則利益甚耳。
服赤石脂禹餘糧湯利複不止,當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
凡痞服瀉心湯不愈,然後可用陷胸丸(正三十九)下之(不可用陷胸湯,蓋太猛,隻用陷胸丸)。
大抵結胸與痞,皆應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
仲景雲: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正方一)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正五十九)外證未解,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柴胡桂枝湯主之。
(正三十一)胸脅滿微結,小柴胡湯加幹姜牡蛎湯主之。
(正二十九)若太陽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正方十六)。
十棗湯(正八十九)、大柴胡湯(正三十),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難用,須是表證罷,不惡寒,身涼,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疼,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疼,幹嘔短氣者,乃可行十棗湯;表未解者,慎不可用也。
大柴胡湯,治傷寒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