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此為陰伏。
其血證審矣。
仲景雲。
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其血自下者愈。
若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表。
且桂枝湯。
(正方一)外已解。
但小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屬桃仁承氣湯主之。
(正四十四)大抵傷寒當汗不汗。
熱蓄在裡。
熱化為血。
其人喜忘而如狂。
血上逆則喜忘。
血下蓄則内争。
甚者抵當湯、(正九十一)抵當丸、(正方九十)輕者桃仁承氣湯、(正四十四)犀角地黃湯。
(雜八十六)須取盡黑物為效。
(夫血熱蓄在膀胱經。
若用抵當湯。
更須仔細審其有無表證。
若有蓄血證而外不解。
亦未可便用抵當湯。
先用桂枝湯。
以解其外。
緣熱在膀胱太陽經故也) ○又有火邪發驚狂者。
醫以火于卧床下。
或周身用火。
迫劫汗出。
或熨而成火邪。
其人亡陽煩躁驚狂。
卧起不安。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正方十)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正方十四)主之。
(凡灸及燒針後證似火劫者。
并用劫法治之。
金匮風引湯尤良。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更捷)。
(正三十三) (九十)問發斑 發斑有兩證。
(溫病發斑。
熱病發斑)溫毒發斑者。
冬月觸冒寒毒。
至春始發。
或已汗下。
表證未除。
毒氣未解。
故發斑黑膏主之。
(雜九十三)或冬月溫暖。
人感乖戾之氣。
至春初為積寒所折。
毒氣未得洩。
迨天氣暄暖。
溫毒始發。
肌肉斑爛。
瘾疹如錦文而咳。
心悶嘔清汁。
葛根橘皮湯。
(雜九十四)屢用之驗。
黃連橘皮湯亦佳。
(雜一百二十五)(廣州褚子斑如壞梨靥)熱病發斑者。
與時氣發斑同。
或未汗下。
或已汗下。
熱毒不散。
表虛裡實。
熱毒乘虛出于皮膚。
遂發斑瘡。
瘾疹如錦紋。
俗呼瘡麸。
素問謂之疹。
(發斑者。
下之太早。
熱氣乘虛故也。
下之太遲。
熱留胃中。
亦發斑。
服熱藥過多。
亦發斑。
微者赤斑出。
五死一生。
劇者黑斑出。
十死一生)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藥。
表虛裡實。
若發汗開洩。
更增斑爛也。
皆當用化斑湯、(雜百二十)玄參升麻湯、(雜九十五)阿膠大青湯、(雜九十六)豬膽栀子湯。
(雜四十四)或與紫雪大妙。
可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暑月陽氣重者。
常宜體候。
才有赤點如蚊蚤咬。
卻急治之) ○又有陽毒發斑。
見十九問。
二十一問。
宜參酌之。
(九十一)問谵語 病患有谵語。
有鄭聲二證。
鄭聲為虛。
當用溫藥。
白通湯主之。
(正九十七)谵語為實。
當須調胃承氣湯主之。
(正四十三)服調胃承氣而谵語止。
或更衣者。
停後服。
不爾再與之。
仲景雲。
實則谵語。
虛則鄭聲。
鄭重也。
重語也。
世多不别。
然谵語鄭聲。
亦相似難辨。
須更用外證與脈别之。
若大小便利。
手足冷。
脈微細者。
必鄭聲也。
大便秘。
小便赤。
手足溫。
脈洪數者。
必谵語也。
以此相參。
然後用藥萬全矣。
大抵傷寒不應發汗。
即谵語。
(仲景雲。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
沉為在裡。
反發其汗。
津液越出。
大便為難。
表虛裡實。
實則谵語)谵語屬胃。
和中則愈。
不和則煩而躁。
宜調胃承氣湯。
然亦有三陽合病谵語者。
三陽合病。
腹滿身重。
難以轉側。
口中不仁。
面垢谵語遺溺。
其脈必滑實。
不可汗下。
宜白虎湯。
(正六十四)有胃實谵語者。
病患身熱汗出。
大便硬為胃實。
宜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大承氣。
(正四十一)外台承氣湯。
無芒硝尤穩或發汗多。
亡陽谵語者。
(仲景雲。
發汗多亡陽谵語者。
不可下。
此為津液不和。
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和其營衛。
以通津液後自愈。
恐人作燥屎攻之。
慎不可攻也)有下利谵語者。
(下利谵語。
有燥屎也。
調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小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二)有下後谵語者。
(傷寒八九日下之。
胸滿煩驚。
小便不利。
谵語身重不可轉側者。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正三十三)有婦人熱入血室谵語者。
(婦人傷寒發熱。
經水适來。
晝日明了。
暮則谵語。
如見鬼狀者。
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速用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若行湯遲熱入胃。
令津燥。
中焦上焦不榮。
成血結胸狀。
須當針期門也。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适來。
入血室也。
當刺期門。
随其實而取之,已上二焦。
熱結在期門也。
若犯胃氣。
晝夜谵語喜忘。
小腹滿。
小便利。
屬抵當湯證中)(正九十一) ○又問。
仲景雲
此為陰伏。
其血證審矣。
仲景雲。
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其血自下者愈。
若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表。
且桂枝湯。
(正方一)外已解。
但小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屬桃仁承氣湯主之。
(正四十四)大抵傷寒當汗不汗。
熱蓄在裡。
熱化為血。
其人喜忘而如狂。
血上逆則喜忘。
血下蓄則内争。
甚者抵當湯、(正九十一)抵當丸、(正方九十)輕者桃仁承氣湯、(正四十四)犀角地黃湯。
(雜八十六)須取盡黑物為效。
(夫血熱蓄在膀胱經。
若用抵當湯。
更須仔細審其有無表證。
若有蓄血證而外不解。
亦未可便用抵當湯。
先用桂枝湯。
以解其外。
緣熱在膀胱太陽經故也) ○又有火邪發驚狂者。
醫以火于卧床下。
或周身用火。
迫劫汗出。
或熨而成火邪。
其人亡陽煩躁驚狂。
卧起不安。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正方十)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正方十四)主之。
(凡灸及燒針後證似火劫者。
并用劫法治之。
金匮風引湯尤良。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更捷)。
(正三十三) (九十)問發斑 發斑有兩證。
(溫病發斑。
熱病發斑)溫毒發斑者。
冬月觸冒寒毒。
至春始發。
或已汗下。
表證未除。
毒氣未解。
故發斑黑膏主之。
(雜九十三)或冬月溫暖。
人感乖戾之氣。
至春初為積寒所折。
毒氣未得洩。
迨天氣暄暖。
溫毒始發。
肌肉斑爛。
瘾疹如錦文而咳。
心悶嘔清汁。
葛根橘皮湯。
(雜九十四)屢用之驗。
黃連橘皮湯亦佳。
(雜一百二十五)(廣州褚子斑如壞梨靥)熱病發斑者。
與時氣發斑同。
或未汗下。
或已汗下。
熱毒不散。
表虛裡實。
熱毒乘虛出于皮膚。
遂發斑瘡。
瘾疹如錦紋。
俗呼瘡麸。
素問謂之疹。
(發斑者。
下之太早。
熱氣乘虛故也。
下之太遲。
熱留胃中。
亦發斑。
服熱藥過多。
亦發斑。
微者赤斑出。
五死一生。
劇者黑斑出。
十死一生)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藥。
表虛裡實。
若發汗開洩。
更增斑爛也。
皆當用化斑湯、(雜百二十)玄參升麻湯、(雜九十五)阿膠大青湯、(雜九十六)豬膽栀子湯。
(雜四十四)或與紫雪大妙。
可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暑月陽氣重者。
常宜體候。
才有赤點如蚊蚤咬。
卻急治之) ○又有陽毒發斑。
見十九問。
二十一問。
宜參酌之。
(九十一)問谵語 病患有谵語。
有鄭聲二證。
鄭聲為虛。
當用溫藥。
白通湯主之。
(正九十七)谵語為實。
當須調胃承氣湯主之。
(正四十三)服調胃承氣而谵語止。
或更衣者。
停後服。
不爾再與之。
仲景雲。
實則谵語。
虛則鄭聲。
鄭重也。
重語也。
世多不别。
然谵語鄭聲。
亦相似難辨。
須更用外證與脈别之。
若大小便利。
手足冷。
脈微細者。
必鄭聲也。
大便秘。
小便赤。
手足溫。
脈洪數者。
必谵語也。
以此相參。
然後用藥萬全矣。
大抵傷寒不應發汗。
即谵語。
(仲景雲。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
沉為在裡。
反發其汗。
津液越出。
大便為難。
表虛裡實。
實則谵語)谵語屬胃。
和中則愈。
不和則煩而躁。
宜調胃承氣湯。
然亦有三陽合病谵語者。
三陽合病。
腹滿身重。
難以轉側。
口中不仁。
面垢谵語遺溺。
其脈必滑實。
不可汗下。
宜白虎湯。
(正六十四)有胃實谵語者。
病患身熱汗出。
大便硬為胃實。
宜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大承氣。
(正四十一)外台承氣湯。
無芒硝尤穩或發汗多。
亡陽谵語者。
(仲景雲。
發汗多亡陽谵語者。
不可下。
此為津液不和。
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和其營衛。
以通津液後自愈。
恐人作燥屎攻之。
慎不可攻也)有下利谵語者。
(下利谵語。
有燥屎也。
調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小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二)有下後谵語者。
(傷寒八九日下之。
胸滿煩驚。
小便不利。
谵語身重不可轉側者。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正三十三)有婦人熱入血室谵語者。
(婦人傷寒發熱。
經水适來。
晝日明了。
暮則谵語。
如見鬼狀者。
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速用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若行湯遲熱入胃。
令津燥。
中焦上焦不榮。
成血結胸狀。
須當針期門也。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适來。
入血室也。
當刺期門。
随其實而取之,已上二焦。
熱結在期門也。
若犯胃氣。
晝夜谵語喜忘。
小腹滿。
小便利。
屬抵當湯證中)(正九十一) ○又問。
仲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