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g>傷寒心下有水氣。
咳而微喘。
發熱不渴。
服湯已。
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此主之。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幹嘔發熱而咳。
或渴或利。
或噎或小便不利。
小腹滿。
或喘者。
此主之。
芍藥桂枝(去皮)幹姜(炮)甘草(炙)細辛(各一兩半)五味子(一兩。
别本或加一分)半夏(一兩半。
湯洗。
若渴者。
去半夏。
加栝蒌根一兩半)麻黃(一兩半。
微利者去麻黃。
加荛花如一彈子。
熬令赤色。
若噎者。
去麻黃加附子半個炮。
若小便不利。
小腹滿者。
去麻黃加茯苓二兩。
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一兩半。
去皮尖麻黃湯泡)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杏仁、半夏二味。
或各作一兩一分。
小建中湯(三十七)傷寒陽脈澀。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
不瘥者。
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宜服。
芍藥(三兩)甘草(一兩炙)桂枝(一兩半去皮)膠饴(半升。
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饴。
局方加黃一兩半為黃建中湯)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生姜四片。
大棗子一枚。
煮至八分。
去滓下膠饴兩匙許再煎化。
溫服。
日三服。
夜二服。
尺脈尚遲。
再作一劑。
加黃末一錢。
煎造膠饴法糯米(一升揀淘淨)大麥柏末(六兩) 上米一如炊飯甑上至氣溜。
取下傾入一盆子。
入柏末一合。
并湯一盞來許。
拌和。
再上甑至飯熟。
卻入盆子内。
都以柏末拌和。
入一瓷罐子。
可容五升許。
冬月罐子熱。
春秋夏溫。
冬月用湯二升許入罐子内。
約内面飯上湯三指許即得。
布并紙三五重蓋定。
更以綿或絮抱定近火。
春秋夏即溫和。
至一宿。
見米浮在水面上。
即以布絞裂。
取清汁。
銀石器内煎。
至面上有膜。
即以木篦不住手攪。
至稀糊。
以瓷器收。
夏月置井中。
庶不酸。
大陷胸湯(三十八)太陽病脈浮而動。
數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動則為痛。
數則為虛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而反惡寒。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内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躁煩。
心中懊。
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
但頭汗出。
餘處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身必發黃。
○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脈沉而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宜服。
○傷寒十餘日。
熱結在裡。
複往來寒熱者。
與大柴胡湯。
但結胸無大熱者。
此為小結在胸脅也。
但頭微汗出者。
此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
不可近者。
此主之。
○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
柴胡湯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證仍在者。
複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
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
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大黃(一兩半。
去皮錦文者為末)甘遂(一字赤連珠者細羅為末)芒硝(五分) 上以水二盞。
先煮大黃至一盞。
去滓。
下硝一沸。
下甘遂末。
溫服。
得快利。
止後服。
又大陷胸湯方桂枝(一兩)甘遂(一兩或作半兩)大棗(一兩或作三枚)人參(一兩)栝蒌實(一枚去皮隻用四分之一)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
或作二盞。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胸中無堅物勿服之。
大陷胸丸。
(三十九)(又見辯誤)病發于陽而反下之。
熱入因作結胸。
病發于陰而反下之。
(一作汗出)因作痞也。
所以成結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結胸者。
項亦強。
如柔狀。
下之則和。
宜此藥主之。
(屬太陽) 大黃(二兩或作四兩)芒硝(三分)杏仁(三分去皮尖熬黑)苦葶苈子(三錢熬) 上搗羅二味。
納杏仁芒硝合研。
如脂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
抄甘遂末半錢匕。
白蜜一合。
水二盞。
煮取一盞。
頓服。
一宿乃下。
如不下。
再服。
(甘遂性猛宜斟量虛實服之) 小陷胸湯。
(四十)(又見辯誤)小結胸病正在心。
按之則痛。
脈浮滑者。
此主之。
(屬太陽) 半夏(湯洗秤一兩半)黃連(一兩)栝蒌(一枚去皮或作半枚) 上锉如麻豆大。
水二盞。
先煮栝蒌至一盞半。
下諸藥。
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未知再服。
微利黃涎便安。
大承氣湯。
(四十一)陽明病脈遲。
雖汗出不惡寒者。
咳而微喘。
發熱不渴。
服湯已。
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此主之。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幹嘔發熱而咳。
或渴或利。
或噎或小便不利。
小腹滿。
或喘者。
此主之。
芍藥桂枝(去皮)幹姜(炮)甘草(炙)細辛(各一兩半)五味子(一兩。
别本或加一分)半夏(一兩半。
湯洗。
若渴者。
去半夏。
加栝蒌根一兩半)麻黃(一兩半。
微利者去麻黃。
加荛花如一彈子。
熬令赤色。
若噎者。
去麻黃加附子半個炮。
若小便不利。
小腹滿者。
去麻黃加茯苓二兩。
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一兩半。
去皮尖麻黃湯泡)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杏仁、半夏二味。
或各作一兩一分。
小建中湯(三十七)傷寒陽脈澀。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
不瘥者。
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宜服。
芍藥(三兩)甘草(一兩炙)桂枝(一兩半去皮)膠饴(半升。
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饴。
局方加黃一兩半為黃建中湯)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生姜四片。
大棗子一枚。
煮至八分。
去滓下膠饴兩匙許再煎化。
溫服。
日三服。
夜二服。
尺脈尚遲。
再作一劑。
加黃末一錢。
煎造膠饴法糯米(一升揀淘淨)大麥柏末(六兩) 上米一如炊飯甑上至氣溜。
取下傾入一盆子。
入柏末一合。
并湯一盞來許。
拌和。
再上甑至飯熟。
卻入盆子内。
都以柏末拌和。
入一瓷罐子。
可容五升許。
冬月罐子熱。
春秋夏溫。
冬月用湯二升許入罐子内。
約内面飯上湯三指許即得。
布并紙三五重蓋定。
更以綿或絮抱定近火。
春秋夏即溫和。
至一宿。
見米浮在水面上。
即以布絞裂。
取清汁。
銀石器内煎。
至面上有膜。
即以木篦不住手攪。
至稀糊。
以瓷器收。
夏月置井中。
庶不酸。
大陷胸湯(三十八)太陽病脈浮而動。
數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動則為痛。
數則為虛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而反惡寒。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内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躁煩。
心中懊。
陽氣内陷。
心下因硬。
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
但頭汗出。
餘處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身必發黃。
○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脈沉而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宜服。
○傷寒十餘日。
熱結在裡。
複往來寒熱者。
與大柴胡湯。
但結胸無大熱者。
此為小結在胸脅也。
但頭微汗出者。
此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
不可近者。
此主之。
○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
柴胡湯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證仍在者。
複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
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
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大黃(一兩半。
去皮錦文者為末)甘遂(一字赤連珠者細羅為末)芒硝(五分) 上以水二盞。
先煮大黃至一盞。
去滓。
下硝一沸。
下甘遂末。
溫服。
得快利。
止後服。
又大陷胸湯方桂枝(一兩)甘遂(一兩或作半兩)大棗(一兩或作三枚)人參(一兩)栝蒌實(一枚去皮隻用四分之一)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
或作二盞。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胸中無堅物勿服之。
大陷胸丸。
(三十九)(又見辯誤)病發于陽而反下之。
熱入因作結胸。
病發于陰而反下之。
(一作汗出)因作痞也。
所以成結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結胸者。
項亦強。
如柔狀。
下之則和。
宜此藥主之。
(屬太陽) 大黃(二兩或作四兩)芒硝(三分)杏仁(三分去皮尖熬黑)苦葶苈子(三錢熬) 上搗羅二味。
納杏仁芒硝合研。
如脂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
抄甘遂末半錢匕。
白蜜一合。
水二盞。
煮取一盞。
頓服。
一宿乃下。
如不下。
再服。
(甘遂性猛宜斟量虛實服之) 小陷胸湯。
(四十)(又見辯誤)小結胸病正在心。
按之則痛。
脈浮滑者。
此主之。
(屬太陽) 半夏(湯洗秤一兩半)黃連(一兩)栝蒌(一枚去皮或作半枚) 上锉如麻豆大。
水二盞。
先煮栝蒌至一盞半。
下諸藥。
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未知再服。
微利黃涎便安。
大承氣湯。
(四十一)陽明病脈遲。
雖汗出不惡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