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以利小便為先。
陽明汗多。
以利小便為戒。
○又問小便難何也。
陰虛故也。
陰虛者陽必湊之。
為陽所湊也。
故小便黃者。
中有熱也。
宜瞿麥滑石之類瀉之。
太陽病發汗。
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
小便難。
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正方六)陽明中風。
脈弦浮大。
短氣腹滿。
脅下及心痛。
鼻幹不得汗。
嗜卧身黃。
小便難。
潮熱而哕者。
小柴胡加茯苓主之。
(正二十九) (九十七)問小便自利小便數 太陽證。
下焦有熱。
小腹必滿。
應小便不利而小便反利者。
下血證也。
抵當湯主之。
(正九十一)陽明證自汗出。
應小便少而小便自利者。
津液内竭也。
屎雖硬不可攻也。
當用蜜煎導之。
(正百十二)少陰證四逆而小便自利者。
虛寒證也。
四逆湯、(正七十五)真武湯去茯苓主之。
(正百五) ○又問小便數者何也。
腎與膀胱俱虛。
而有客熱乘之也。
二經既虛。
緻受于客熱。
虛則不能制水。
故令數。
小便熱則水行澀。
澀則小便不快。
故令數起也。
診其趺陽脈數。
胃中熱。
即消谷引飲。
大便必硬。
小便即數也。
太陽病自汗。
四肢拘急。
難以屈伸。
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
若小便數者。
慎不可行桂枝也。
宜與甘草幹姜湯、(正五十五)芍藥甘草湯也。
(正五十七)大抵溲數則大便難。
仲景雲。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
澀即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則硬。
其脾為約。
麻子仁丸主之。
(正九十二)太陽病若汗若吐若下後微煩。
小便數。
大便因硬者。
與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和之愈。
○又雲。
傷寒脈浮自汗。
小便數。
若胃中不和谵語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 (九十八)問有數日不大便。
有大便難。
有大便硬。
有燥屎。
有大便溏。
傷寒數日不大便。
大便硬。
及有燥屎。
皆知用大柴胡、(正方三十)大承氣、(正四十一)小承氣(正四十二)攻之。
然仲景論大便不通。
亦有數種不可攻者。
(在第三卷十五問中詳言之矣。
) ○仲景又有陽結陰結之論。
不可不别也。
其脈浮而數。
能食不大便。
此為實。
名曰陽結。
宜用小柴胡湯。
(正二十九)所謂和其營衛。
以通津液。
縱不了了。
得屎而解也。
其脈沉而遲。
不能食。
身體重。
大便反硬。
名曰。
陰結。
宜用金液丹。
所謂陽盛則促。
陰盛則結促結同也。
○又問大便溏者何也。
古人雲。
歲火不及。
寒乃大行。
民病骛溏。
大率病患腸中有寒。
即大便鴨溏。
蓋溏者。
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華佗雲。
寒即溏。
熱即垢。
仲景說初硬後溏有二證。
小便不利。
小便少。
皆水谷不分耳。
(九十九)問病患默默欲眠。
目不能閉。
起居不安。
其聲嗄或咽幹。
(嘎,所訝切聲破也) 此名狐惑傷寒也。
狐惑與濕。
皆蟲證。
初得狀如傷寒。
或因傷寒變成其疾。
其候默默欲眠。
目不能閉。
起居不安。
蟲蝕其喉為惑。
其聲嗄。
蟲食下部為狐。
其咽幹。
狐惑之病。
并惡飲食。
面目乍赤、乍白、乍黑。
是其證也。
大抵傷寒病腹内熱。
入食小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
蝕人五髒及下部。
為病。
其候齒無色。
舌上盡白。
甚者唇黑有瘡。
四肢沉重。
忽忽喜眠。
蟲蝕其肛。
爛見五髒則死。
當數看其上下唇。
上唇有瘡。
蟲食其髒也。
下唇有瘡。
蟲食其肛也。
殺人甚急。
多因下利而得。
治桃仁湯、(雜一百五)黃連犀角湯(雜一百六)雄黃銳散主之。
(雜一百七) (一百)問病患欲食。
複不能食。
常默默欲卧。
複不能卧。
欲出行複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飯時。
如強健人而卧不能行。
如有寒如無寒。
如有熱複無熱。
口苦小便赤。
藥入即吐利。
此名百合傷寒也。
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
無複經絡也。
其狀欲食複不能食。
常默默欲得卧複不能卧。
欲出行複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飯時。
如強健人而卧不能行。
如有寒如無寒。
如有熱複無熱。
口苦小便赤。
百合之病。
諸藥不治。
藥入即吐利。
如有神靈。
此多因傷寒虛勞。
大病之後不平複。
變成斯疾也。
百合知母湯、(雜一百八)滑石代赭湯、(雜一百九)雞子湯、(雜一百十)百合地黃湯、(雜百十一)百合洗方(雜百十二)栝蒌牡蛎散、(雜百十三)滑石散(雜百十四)主之。
陽明汗多。
以利小便為戒。
○又問小便難何也。
陰虛故也。
陰虛者陽必湊之。
為陽所湊也。
故小便黃者。
中有熱也。
宜瞿麥滑石之類瀉之。
太陽病發汗。
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
小便難。
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正方六)陽明中風。
脈弦浮大。
短氣腹滿。
脅下及心痛。
鼻幹不得汗。
嗜卧身黃。
小便難。
潮熱而哕者。
小柴胡加茯苓主之。
(正二十九) (九十七)問小便自利小便數 太陽證。
下焦有熱。
小腹必滿。
應小便不利而小便反利者。
下血證也。
抵當湯主之。
(正九十一)陽明證自汗出。
應小便少而小便自利者。
津液内竭也。
屎雖硬不可攻也。
當用蜜煎導之。
(正百十二)少陰證四逆而小便自利者。
虛寒證也。
四逆湯、(正七十五)真武湯去茯苓主之。
(正百五) ○又問小便數者何也。
腎與膀胱俱虛。
而有客熱乘之也。
二經既虛。
緻受于客熱。
虛則不能制水。
故令數。
小便熱則水行澀。
澀則小便不快。
故令數起也。
診其趺陽脈數。
胃中熱。
即消谷引飲。
大便必硬。
小便即數也。
太陽病自汗。
四肢拘急。
難以屈伸。
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
若小便數者。
慎不可行桂枝也。
宜與甘草幹姜湯、(正五十五)芍藥甘草湯也。
(正五十七)大抵溲數則大便難。
仲景雲。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
澀即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則硬。
其脾為約。
麻子仁丸主之。
(正九十二)太陽病若汗若吐若下後微煩。
小便數。
大便因硬者。
與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和之愈。
○又雲。
傷寒脈浮自汗。
小便數。
若胃中不和谵語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 (九十八)問有數日不大便。
有大便難。
有大便硬。
有燥屎。
有大便溏。
傷寒數日不大便。
大便硬。
及有燥屎。
皆知用大柴胡、(正方三十)大承氣、(正四十一)小承氣(正四十二)攻之。
然仲景論大便不通。
亦有數種不可攻者。
(在第三卷十五問中詳言之矣。
) ○仲景又有陽結陰結之論。
不可不别也。
其脈浮而數。
能食不大便。
此為實。
名曰陽結。
宜用小柴胡湯。
(正二十九)所謂和其營衛。
以通津液。
縱不了了。
得屎而解也。
其脈沉而遲。
不能食。
身體重。
大便反硬。
名曰。
陰結。
宜用金液丹。
所謂陽盛則促。
陰盛則結促結同也。
○又問大便溏者何也。
古人雲。
歲火不及。
寒乃大行。
民病骛溏。
大率病患腸中有寒。
即大便鴨溏。
蓋溏者。
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華佗雲。
寒即溏。
熱即垢。
仲景說初硬後溏有二證。
小便不利。
小便少。
皆水谷不分耳。
(九十九)問病患默默欲眠。
目不能閉。
起居不安。
其聲嗄或咽幹。
(嘎,所訝切聲破也) 此名狐惑傷寒也。
狐惑與濕。
皆蟲證。
初得狀如傷寒。
或因傷寒變成其疾。
其候默默欲眠。
目不能閉。
起居不安。
蟲蝕其喉為惑。
其聲嗄。
蟲食下部為狐。
其咽幹。
狐惑之病。
并惡飲食。
面目乍赤、乍白、乍黑。
是其證也。
大抵傷寒病腹内熱。
入食小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
蝕人五髒及下部。
為病。
其候齒無色。
舌上盡白。
甚者唇黑有瘡。
四肢沉重。
忽忽喜眠。
蟲蝕其肛。
爛見五髒則死。
當數看其上下唇。
上唇有瘡。
蟲食其髒也。
下唇有瘡。
蟲食其肛也。
殺人甚急。
多因下利而得。
治桃仁湯、(雜一百五)黃連犀角湯(雜一百六)雄黃銳散主之。
(雜一百七) (一百)問病患欲食。
複不能食。
常默默欲卧。
複不能卧。
欲出行複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飯時。
如強健人而卧不能行。
如有寒如無寒。
如有熱複無熱。
口苦小便赤。
藥入即吐利。
此名百合傷寒也。
百脈一宗。
悉緻其病。
無複經絡也。
其狀欲食複不能食。
常默默欲得卧複不能卧。
欲出行複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飯時。
如強健人而卧不能行。
如有寒如無寒。
如有熱複無熱。
口苦小便赤。
百合之病。
諸藥不治。
藥入即吐利。
如有神靈。
此多因傷寒虛勞。
大病之後不平複。
變成斯疾也。
百合知母湯、(雜一百八)滑石代赭湯、(雜一百九)雞子湯、(雜一百十)百合地黃湯、(雜百十一)百合洗方(雜百十二)栝蒌牡蛎散、(雜百十三)滑石散(雜百十四)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