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虛煩不得眠。
心中懊者。
栀子豉湯主之)(正四十五)(發汗若下之。
病仍未解。
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正方七十八)又有病已解而反微煩者。
此由病新瘥不勝谷。
損谷則愈。
(先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和其營衛。
以通津液。
得屎而解。
小柴胡不中。
然後以調胃承氣湯) (正方四十三) (九十五)問下利者 傷寒下利多種。
須識别陰陽。
勿令差互。
(三陽下利則身熱。
太陰下利手足溫。
少陰厥陰下利。
身不熱。
以此别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
俗醫但見下利。
便作陰證。
用溫熱藥。
鮮不發黃生斑而死也)太陽陽明合病。
必下利。
葛根湯(正二十六)主之。
(下利而頭疼腰痛。
肌熱目疼鼻幹。
其脈浮大而長者。
是其證也)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
黃芩湯主之。
(正八十五)若嘔者。
黃芩湯加半夏生姜也。
(正八六)(下利而頭疼胸滿。
或口苦咽幹。
或往來寒熱而嘔。
其脈浮大而弦者。
是其證也)陽明少陽合病。
必下利。
其脈不負者順也。
負者。
失也。
互相克賊。
名為負也。
(下利而身熱胸脅痛滿幹嘔。
或往來寒熱。
其脈長大而弦者。
是其證也。
蓋陽明者土。
其脈長大。
少陽者木。
其脈弦。
若合病。
土被木賊。
更下利為胃已困。
若脈不弦者順也。
為土不負。
負者死)自利不渴屬太陰。
(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主之)(正七十四)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正九十七)(白通加豬膽湯)(正九十八)(通脈四逆湯)(正八十二)(豬苓湯)(正六十七)(真武湯)(正一百五)(四逆加人參湯)(正七十七)(可檢證而用之)其餘下利。
皆因汗下後證也。
大抵傷寒下利。
須看脈與外證。
下利而脈大者。
虛也。
脈微弱者。
為自止。
下利日十餘行。
脈反實者逆。
下利脈數而滑者。
有宿食也。
下之愈。
脈遲而滑者實也。
其利未得便止。
更宜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
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
協熱利者。
臍下必熱。
大便赤黃色。
及腸間津汁垢膩。
(謂之腸垢)寒毒入胃。
則臍下必寒。
腹脹滿。
大便或黃白。
或青黑。
或下利清谷。
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
大便如膿血。
或如爛肉汁也。
下利欲飲水者。
以有熱也。
下利谵語者。
有燥屎也。
寒毒入胃者。
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正七十四)白通湯加附子、(正九十七)四逆散加薤白、(正七十六)主之。
協熱利者。
黃芩湯、(正八十五)白頭翁湯、(正一百八)三黃熟艾湯、(雜方一百)薤白湯、(雜一百一)赤石脂丸、(雜一百二)濕毒下膿血者。
桃花湯、(正九十九)地榆散、(雜一百三)黃連阿膠散。
(雜一百四)雖然。
自利而渴屬少陰。
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
乃有熱也。
三陰下利宜溫之。
然少陰自利清水。
心下痛。
口幹燥者。
卻宜下之。
此又不可不知也。
(少陰洩利下重。
不可投熱藥。
先濃煎薤白湯。
)(雜一百)(内四逆散。
緣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
又尋常胃中不和腹中腸鳴下利。
生姜瀉心湯最妙。
)(正六十三)(此二法。
不特傷寒證也。
) (九十六)問小便不利小便難 傷寒發汗後小出多亡津液。
胃中極幹。
故小便不利。
醫見小便不利。
往往利之誤矣。
類纂雲。
胃中幹則無小便。
慎不可利。
故仲景雲。
下之後複發汗。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耳。
若傷寒引飲。
下焦有熱。
小便不通。
脈浮者。
五苓散。
(正六十六)脈沉者。
豬苓湯也。
(正六七)表不解。
心下有水。
發熱而咳。
小腹滿。
小便不利者。
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也。
(正三十六)傷寒無汗。
翕翕發熱。
頭項強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也。
(正方九)嘔而發熱。
胸脅滿。
心下怔忪。
小便不利者。
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
(正二十九)少陰病小便不利者。
四逆散加茯苓也。
(正七十六)(傷寒有所不利者。
行之取其滲洩也。
有渴而飲停者。
有躁而煩渴者。
有病氣去而水氣不得行者。
其表裡得見煩躁。
口燥欲飲水。
水入即吐。
病名水逆。
及霍亂頭痛。
發熱身疼痛欲飲水者。
有發熱汗出。
複惡寒不嘔。
但心下痞者。
并宜五苓散。
其脈浮。
發熱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
咳而嘔渴。
心煩不得眠者。
宜與豬苓湯。
其大病瘥後。
從腰以下有水氣者。
牡蛎澤瀉散。
)(正九十四)(此利水道滲洩之義也。
)大抵中濕與發黃。
虛煩不得眠。
心中懊者。
栀子豉湯主之)(正四十五)(發汗若下之。
病仍未解。
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正方七十八)又有病已解而反微煩者。
此由病新瘥不勝谷。
損谷則愈。
(先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和其營衛。
以通津液。
得屎而解。
小柴胡不中。
然後以調胃承氣湯) (正方四十三) (九十五)問下利者 傷寒下利多種。
須識别陰陽。
勿令差互。
(三陽下利則身熱。
太陰下利手足溫。
少陰厥陰下利。
身不熱。
以此别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
俗醫但見下利。
便作陰證。
用溫熱藥。
鮮不發黃生斑而死也)太陽陽明合病。
必下利。
葛根湯(正二十六)主之。
(下利而頭疼腰痛。
肌熱目疼鼻幹。
其脈浮大而長者。
是其證也)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
黃芩湯主之。
(正八十五)若嘔者。
黃芩湯加半夏生姜也。
(正八六)(下利而頭疼胸滿。
或口苦咽幹。
或往來寒熱而嘔。
其脈浮大而弦者。
是其證也)陽明少陽合病。
必下利。
其脈不負者順也。
負者。
失也。
互相克賊。
名為負也。
(下利而身熱胸脅痛滿幹嘔。
或往來寒熱。
其脈長大而弦者。
是其證也。
蓋陽明者土。
其脈長大。
少陽者木。
其脈弦。
若合病。
土被木賊。
更下利為胃已困。
若脈不弦者順也。
為土不負。
負者死)自利不渴屬太陰。
(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主之)(正七十四)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正九十七)(白通加豬膽湯)(正九十八)(通脈四逆湯)(正八十二)(豬苓湯)(正六十七)(真武湯)(正一百五)(四逆加人參湯)(正七十七)(可檢證而用之)其餘下利。
皆因汗下後證也。
大抵傷寒下利。
須看脈與外證。
下利而脈大者。
虛也。
脈微弱者。
為自止。
下利日十餘行。
脈反實者逆。
下利脈數而滑者。
有宿食也。
下之愈。
脈遲而滑者實也。
其利未得便止。
更宜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
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
協熱利者。
臍下必熱。
大便赤黃色。
及腸間津汁垢膩。
(謂之腸垢)寒毒入胃。
則臍下必寒。
腹脹滿。
大便或黃白。
或青黑。
或下利清谷。
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
大便如膿血。
或如爛肉汁也。
下利欲飲水者。
以有熱也。
下利谵語者。
有燥屎也。
寒毒入胃者。
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正七十四)白通湯加附子、(正九十七)四逆散加薤白、(正七十六)主之。
協熱利者。
黃芩湯、(正八十五)白頭翁湯、(正一百八)三黃熟艾湯、(雜方一百)薤白湯、(雜一百一)赤石脂丸、(雜一百二)濕毒下膿血者。
桃花湯、(正九十九)地榆散、(雜一百三)黃連阿膠散。
(雜一百四)雖然。
自利而渴屬少陰。
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
乃有熱也。
三陰下利宜溫之。
然少陰自利清水。
心下痛。
口幹燥者。
卻宜下之。
此又不可不知也。
(少陰洩利下重。
不可投熱藥。
先濃煎薤白湯。
)(雜一百)(内四逆散。
緣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
又尋常胃中不和腹中腸鳴下利。
生姜瀉心湯最妙。
)(正六十三)(此二法。
不特傷寒證也。
) (九十六)問小便不利小便難 傷寒發汗後小出多亡津液。
胃中極幹。
故小便不利。
醫見小便不利。
往往利之誤矣。
類纂雲。
胃中幹則無小便。
慎不可利。
故仲景雲。
下之後複發汗。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耳。
若傷寒引飲。
下焦有熱。
小便不通。
脈浮者。
五苓散。
(正六十六)脈沉者。
豬苓湯也。
(正六七)表不解。
心下有水。
發熱而咳。
小腹滿。
小便不利者。
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也。
(正三十六)傷寒無汗。
翕翕發熱。
頭項強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也。
(正方九)嘔而發熱。
胸脅滿。
心下怔忪。
小便不利者。
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
(正二十九)少陰病小便不利者。
四逆散加茯苓也。
(正七十六)(傷寒有所不利者。
行之取其滲洩也。
有渴而飲停者。
有躁而煩渴者。
有病氣去而水氣不得行者。
其表裡得見煩躁。
口燥欲飲水。
水入即吐。
病名水逆。
及霍亂頭痛。
發熱身疼痛欲飲水者。
有發熱汗出。
複惡寒不嘔。
但心下痞者。
并宜五苓散。
其脈浮。
發熱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
咳而嘔渴。
心煩不得眠者。
宜與豬苓湯。
其大病瘥後。
從腰以下有水氣者。
牡蛎澤瀉散。
)(正九十四)(此利水道滲洩之義也。
)大抵中濕與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