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湯不可也(正方三十)。
若人或咳逆氣虛者代赭湯,是解後心下痞硬證。
(七十七)問嘔者(幹嘔附) 無陽則厥,無陰則嘔。
嘔者,足陽明胃之經。
足陽明之氣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
仲景雲: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浃然汗出而解。
大抵嘔證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耳。
與小柴胡湯,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可小柴胡湯加芒硝也。
(正方三十四)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也。
(正方三十)大便秘者,方加大黃(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内有枳實故也。
枳實去穢;壓虛氣,須是去大黃。
仲景雲: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方具第十七卷中)。
古人治嘔,多用半夏、生姜。
孫真人雲:生姜是嘔家聖藥,仲景治嘔皆用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生姜湯(正二十七)主之。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正八十三)。
太陽與少陽合病,而自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正八十六)。
《金匮》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雜八十二)、小半夏加橘皮湯,皆可選用也;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嘔而發渴者,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水;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仲景雲: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有水,赤茯苓湯主之(雜八十四)。
若少陰證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也(正一百五)。
若汗若吐若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栀子生姜湯主之(正四十七)。
傷寒瘥後嘔者,有餘熱在胃脘,竹葉湯加生姜主之。
(正九十五)又問:有幹嘔者何也?大凡嘔者,飲食不下;幹嘔者,今人所謂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熱,故使幹嘔,官局中桔梗湯最佳(雜方一百二十一)。
仲景治法,汗自出,幹嘔者,桂枝證也(正方一);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者,小青龍也;(正三十六)身涼汗出,兩脅痛,或幹嘔者,十棗湯也;(正八十九)少陰下利脈微,與白通湯,(正方九十八)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正九十八);少陰下利,裡寒外熱,脈幹欲絕,或幹嘔者,通脈四逆湯也(正八十一);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也(正方一百)。
《傷寒論》雲: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仲景無治法。
大抵吳茱萸湯治少陰證也,谷入胃而嘔屬陽明,宜與小柴胡湯。
若病患直患嘔吐而複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氣治之。
(法在第七卷五十四問) (七十八)問吐 吐有冷熱二證。
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以有熱在胃脘,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傷寒有表證,渴欲飲水也,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加橘皮湯主之)。
曾經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幹姜黃芩黃連。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複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幹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正方七五)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主之(正方一百)。
若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正方九十五)。
(七十九)問嘔吐而利 嘔吐而下利,有兩證。
仲景雲: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下之。
(正方三十)又有霍亂證,霍亂嘔吐而利,熱多而渴者,五苓散(正方六十六);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正七十四)(或有寒,腹滿痛,或四肢拘急,下利,腳轉筋,理中湯加附子一枚生用,并粗末作湯服之)。
(正方七十四)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主之。
(正方一百)吐利止而身體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正方一)(仲景大柴胡一證雲: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即非霍亂也)。
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
(正八十二)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服香薷散(雜八十五)。
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效(香薷散,夏月預宜合下,以備此證,其他藥不能救,仍須極冷并服之)。
(八十)問咳嗽 傷寒咳嗽有兩證:有太陽證咳嗽,小青龍(正三十六)、小柴胡也(正二十九);有少陰證咳嗽,真武湯(正一百五)、四逆散(
若人或咳逆氣虛者代赭湯,是解後心下痞硬證。
(七十七)問嘔者(幹嘔附) 無陽則厥,無陰則嘔。
嘔者,足陽明胃之經。
足陽明之氣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
仲景雲: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浃然汗出而解。
大抵嘔證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耳。
與小柴胡湯,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可小柴胡湯加芒硝也。
(正方三十四)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也。
(正方三十)大便秘者,方加大黃(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内有枳實故也。
枳實去穢;壓虛氣,須是去大黃。
仲景雲: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方具第十七卷中)。
古人治嘔,多用半夏、生姜。
孫真人雲:生姜是嘔家聖藥,仲景治嘔皆用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生姜湯(正二十七)主之。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正八十三)。
太陽與少陽合病,而自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正八十六)。
《金匮》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雜八十二)、小半夏加橘皮湯,皆可選用也;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嘔而發渴者,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水;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仲景雲: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有水,赤茯苓湯主之(雜八十四)。
若少陰證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也(正一百五)。
若汗若吐若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栀子生姜湯主之(正四十七)。
傷寒瘥後嘔者,有餘熱在胃脘,竹葉湯加生姜主之。
(正九十五)又問:有幹嘔者何也?大凡嘔者,飲食不下;幹嘔者,今人所謂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熱,故使幹嘔,官局中桔梗湯最佳(雜方一百二十一)。
仲景治法,汗自出,幹嘔者,桂枝證也(正方一);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者,小青龍也;(正三十六)身涼汗出,兩脅痛,或幹嘔者,十棗湯也;(正八十九)少陰下利脈微,與白通湯,(正方九十八)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正九十八);少陰下利,裡寒外熱,脈幹欲絕,或幹嘔者,通脈四逆湯也(正八十一);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也(正方一百)。
《傷寒論》雲: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仲景無治法。
大抵吳茱萸湯治少陰證也,谷入胃而嘔屬陽明,宜與小柴胡湯。
若病患直患嘔吐而複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氣治之。
(法在第七卷五十四問) (七十八)問吐 吐有冷熱二證。
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以有熱在胃脘,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傷寒有表證,渴欲飲水也,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加橘皮湯主之)。
曾經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幹姜黃芩黃連。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複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幹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正方七五)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主之(正方一百)。
若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正方九十五)。
(七十九)問嘔吐而利 嘔吐而下利,有兩證。
仲景雲: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下之。
(正方三十)又有霍亂證,霍亂嘔吐而利,熱多而渴者,五苓散(正方六十六);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正七十四)(或有寒,腹滿痛,或四肢拘急,下利,腳轉筋,理中湯加附子一枚生用,并粗末作湯服之)。
(正方七十四)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主之。
(正方一百)吐利止而身體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正方一)(仲景大柴胡一證雲: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即非霍亂也)。
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
(正八十二)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服香薷散(雜八十五)。
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效(香薷散,夏月預宜合下,以備此證,其他藥不能救,仍須極冷并服之)。
(八十)問咳嗽 傷寒咳嗽有兩證:有太陽證咳嗽,小青龍(正三十六)、小柴胡也(正二十九);有少陰證咳嗽,真武湯(正一百五)、四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