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心故也,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正三十六)。
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也(正二十六)又問:麻黃主喘,何故去之?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留汗也,小便不利,小腹滿,故去麻黃加茯苓也。
(七十二)問渴 脈浮而渴,屬太陽。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渴者,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蒌根。
(正三十六)太陽病,服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者,白虎加人參。
(正六十五)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正六十六)。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蒌根主之。
(正二十九)太陽證身體灼熱而渴者,為風溫,栝蒌根湯及春秋月可與竹葉石膏湯。
(正九十三)。
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正九十五)、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蒌根。
(正二十九)傷風寒熱,或發熱惡風而渴,屬少陽。
少陽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蒌湯。
(正二十九)自利而渴,屬少陰。
傷寒熱入于髒,流于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咳而嘔渴,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
(正方一百八)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
仲景雲: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
脈浮發熱無汗,是表未解也,不可與白虎湯,薏苡、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蒌也。
(正方三十六)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蒌也。
(正二十九)陽明證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
汗多中燥,豬苓複利其小便故也,薏苡竹葉湯可與之。
仲景雲:陽明病發作有時,汗出多者,急下也。
太陽病渴,終不可與白虎耶?太陽證得汗後,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也。
陽明病渴,終不可與五苓耶?陰明證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
此皆仲景之妙法也(仲景豬苓湯證,亦雲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正六十七)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若小渴咽幹者,隻小呷滋潤之,令胃中和。
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鬥者,與五升飲之;若全不與,則幹燥無由作汗。
發喘而死,常人見因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緻停飲心下,滿結喘死者甚衆,當以五苓散(正六十六)。
或陷胸丸(正三十九)與之。
《金匮要略》雲:得時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也。
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
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根據證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
凡人但見仲景雲: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勝數。
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緻。
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結于胸脅,則為水結胸;胃中虛冷,則為嘔為哕;冷氣相搏,則為噎;上迫于肺則為咳;漬入腸中,則為利;邪熱所薄,蓄于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小腹滿,或裡急;溢于皮膚,則為腫。
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雜方二十)。
中暑伏熱深,累取不瘥,其人發渴不已,酒蒸黃連丸主之。
(雜七十九) (七十三)問鼻衄 傷寒太陽證,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
仲景所謂陽盛則衄。
若脈浮緊無汗,服麻黃湯(正方二十)不中病,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湯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也。
若脈浮自汗,服桂枝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疼甚而緻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宜再與桂枝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桂枝湯也。
大抵傷寒衄血不可發汗者,為脈微故也。
治法,衄家不可發汗,汗出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瞬,不得眠。
然而無汗而衄,脈尚浮緊者,須再與麻黃湯;有汗而衄,脈尚浮緩者,須再與桂枝湯。
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雜七十八)、犀角地黃湯。
衄血不止者,茅花湯。
(雜方八十)若衄而渴,心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正方六六),次服竹葉湯(正九十五)。
又問:陰證有衄血者乎?陰證自無熱,何緣有衄?若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
(七十四)問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谵語遺尿。
此三陽經合病也,白虎湯主之。
(正六十四)不可發汗,汗之則谵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加人參也。
(正六十五)又第二問論合病。
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也(正二十六)又問:麻黃主喘,何故去之?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留汗也,小便不利,小腹滿,故去麻黃加茯苓也。
(七十二)問渴 脈浮而渴,屬太陽。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而渴者,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蒌根。
(正三十六)太陽病,服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者,白虎加人參。
(正六十五)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正六十六)。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蒌根主之。
(正二十九)太陽證身體灼熱而渴者,為風溫,栝蒌根湯及春秋月可與竹葉石膏湯。
(正九十三)。
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正九十五)、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蒌根。
(正二十九)傷風寒熱,或發熱惡風而渴,屬少陽。
少陽脅下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蒌湯。
(正二十九)自利而渴,屬少陰。
傷寒熱入于髒,流于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咳而嘔渴,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
(正方一百八)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
仲景雲: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
脈浮發熱無汗,是表未解也,不可與白虎湯,薏苡、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蒌也。
(正方三十六)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蒌也。
(正二十九)陽明證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
汗多中燥,豬苓複利其小便故也,薏苡竹葉湯可與之。
仲景雲:陽明病發作有時,汗出多者,急下也。
太陽病渴,終不可與白虎耶?太陽證得汗後,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也。
陽明病渴,終不可與五苓耶?陰明證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
此皆仲景之妙法也(仲景豬苓湯證,亦雲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正六十七)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若小渴咽幹者,隻小呷滋潤之,令胃中和。
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鬥者,與五升飲之;若全不與,則幹燥無由作汗。
發喘而死,常人見因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緻停飲心下,滿結喘死者甚衆,當以五苓散(正六十六)。
或陷胸丸(正三十九)與之。
《金匮要略》雲:得時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也。
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
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根據證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
凡人但見仲景雲: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勝數。
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緻。
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結于胸脅,則為水結胸;胃中虛冷,則為嘔為哕;冷氣相搏,則為噎;上迫于肺則為咳;漬入腸中,則為利;邪熱所薄,蓄于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小腹滿,或裡急;溢于皮膚,則為腫。
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雜方二十)。
中暑伏熱深,累取不瘥,其人發渴不已,酒蒸黃連丸主之。
(雜七十九) (七十三)問鼻衄 傷寒太陽證,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
仲景所謂陽盛則衄。
若脈浮緊無汗,服麻黃湯(正方二十)不中病,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湯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也。
若脈浮自汗,服桂枝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疼甚而緻衄,小衄而脈尚浮者,宜再與桂枝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桂枝湯也。
大抵傷寒衄血不可發汗者,為脈微故也。
治法,衄家不可發汗,汗出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瞬,不得眠。
然而無汗而衄,脈尚浮緊者,須再與麻黃湯;有汗而衄,脈尚浮緩者,須再與桂枝湯。
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雜七十八)、犀角地黃湯。
衄血不止者,茅花湯。
(雜方八十)若衄而渴,心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正方六六),次服竹葉湯(正九十五)。
又問:陰證有衄血者乎?陰證自無熱,何緣有衄?若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
(七十四)問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谵語遺尿。
此三陽經合病也,白虎湯主之。
(正六十四)不可發汗,汗之則谵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加人參也。
(正六十五)又第二問論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