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随其實而瀉之,汗出則愈。

    汗出谵語者,有燥屎也,過經乃可下也;下之早,語言必亂,以表實裡虛故也。

     (六十八)問頭疼 頭疼者,陽證也。

    太陽證頭疼,必發熱惡寒,無汗者,麻黃湯(正方二十);有汗者,桂枝湯。

    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雜七十五)服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主之。

    (雜七十六)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也,少陽不可發汗,小柴胡主之。

    (正二十九)陽明證,頭疼,不惡寒,反惡熱,胃實故也,陽明氣實,故攻頭也,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主之。

     仲景雲: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續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疼者必衄,屬桂枝湯(正方一)。

    太陰、少陰經從足至胸,俱不至頭,唯厥陰經挾胃,屬肝,絡膽,循喉嚨,上颃颡,連目,出額,故太陰、少陰并無頭疼之證,仲景隻有厥陰一證吳茱萸湯,(正方一百)治幹嘔、吐涎沫、頭疼而已。

    大抵屬三陽者,頭疼為多也。

    孫真人雲:陽傷寒者,體熱頭疼是也;陰傷寒者,不壯熱,不頭痛是也。

    若非次頭疼,胸中滿,及發寒熱,脈緊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錢暖水調下,吐涎立愈,又問:病患頭疼鼻塞而煩者,何證也?此屬濕家,頭中寒濕,故鼻塞而頭疼也。

    内瓜蒂末鼻中。

    則愈,法在發黃門中。

     (六十九)問身體痛(身癢附) 太陽、少陰、厥陰皆有身體痛,當以外證與脈别之。

    太陽證表未解,脈浮緊,法當宜以汗解;假令尺脈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尺脈遲者,先以小建中湯以養之;(正三十七)脈浮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中濕,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病患中濕,因而傷風,風濕相搏,一身痛重,是名風濕,當于風濕中求之(麻黃加術湯主之)。

    (雜方一百二十二)若脈沉自利而身體痛者,陰證也,急當救裡,宜四逆湯(正七十五)、附子湯(正六十八)、真武湯(一百五)之類以溫之(大抵大便利而身體疼者,當救裡;大便如常而身體痛者,急當救表,此不可不知也)。

    或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身如被杖者,當作陰毒治之。

    又問:發汗後身疼痛,脈沉而遲,當用何藥?仲景有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正方十一),蓋為此證也;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兼治汗後身疼、脈沉而遲者;若霍亂吐瀉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與桂枝湯(正方一)即愈。

    《金匮要略》雲:瘡家雖身體痛,不可發汗,汗出則。

    又問:身癢者,何也?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太陽病七八日,脈微而惡寒,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小柴胡湯主之;若重反發汗,則氣虛,必兩耳聾無聞,素無熱人,可芍藥甘草附子湯;(正七十二)素有熱人,可黃建中湯。

    (正三十七)面赤有熱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正方二) (七十)問筋惕肉,頭眩身搖 太陽病發汗不解,發熱心悸,頭眩,身欲擗地者,屬真武湯(正一百五)。

    大凡發汗過多,即身動振搖,虛羸之人,微發汗,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

    羸甚者,去芍藥,或少用之;有熱證惡熱藥者,去附子,餘根據本方加減法詳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正方五十二),傷寒應發汗,而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出,筋惕肉,此為逆,難治,且先服防風白術牡蛎散(雜方二),次服建中湯。

    (正三十七) (七十一)問喘 傷寒喘,隻有太陽、陽明二證。

    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汗,屬麻黃湯(正方二十)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正二十八)。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濃樸杏子湯也(正方十九)。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也。

    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宜下,屬承氣湯(正四十二)然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正方二十)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又發汗後飲水多,咳而微喘者,水停心下,腎氣乘